祝长华
平乐县卫生监督所广西平乐542408
摘要:传染病会不时在学校中发生,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管理秩序,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给学校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威胁。本文主要分析广西平乐县学生传染病的类型,学校传染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卫生管理措施。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卫生管理
由于学校的人数较多,流动性大,一些传染病很容易在校园中传染开来。另外,校园本身也是一种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暴发的地方,如果学生感染传染病,不仅会在学校迅速传开,同时还会迅速波及到家庭和社会,会在极大范围内对不同的人群产生影响。所以,要重视学校传染病的形成和传播,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目前广西平乐县常见的学校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传染病。流行性感冒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受季节的影响非常大,大多情况下,是通过飞沫和空气进行传播的。如果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出现流行性感冒的病例,就非常容易在其他同学和老师中传播开来,甚至扩散到整个校园。
(二)腮腺炎和水痘传染病。腮腺炎和水痘也是受季节影响较大的传染病类型,经常在春季和秋季[1]发病,这两种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时,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发病之前,患者几乎没有察觉,就不利于隔离工作的进行,进而也就加快乐疾病传播的速度。
(三)细菌性痢疾传染病。细菌性痢疾非常容易在春季和秋季发病,是一种很普遍的肠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是出现腹泻,如果在校园中出现这种传染病,就会使学生和教师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工作,影响正常生活。
(四)手足口传染病。手足口传染病是一种子在儿童中极易见到的传染病,一般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出现。目前为止我县的中学生和小学生也出现这种传染病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肠道内病毒导致的,传播的途径是飞沫,另外,未患病的儿童如果接触了手足口病儿童用过的日用品,也有可能会出现感染。
二、平乐县学校传染病的流行性特点
学校是一个人群集中分布的场所,尤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每一天都在一个教室中上课,互相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当学校的卫生管理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疾病预防和卫生意识不强,就会给传染病的形成创造一定的条件,严重影响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学校还是社会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因而就会把传染病源从不同的地方引进学校,又会把这些传染病源带回到各自的家庭以及社会的不同角落,因此,可以说学校是传染病聚集和传播的地方。另外,学龄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弱,就极易感染传染病,也容易把传染源带出学校,就需要特别重视学校传染病的发起和传播。
三、平乐县学校传染病的卫生管理预防
(一)强化全体师生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学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和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通过运用多种渠道宣传卫生习惯、体育锻炼和戒烟等的教育,使学生对不同传染病的类型,起因和传播途径,以及后果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给学生讲解有关的预防措施和生活中注意的事项,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病几率。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建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等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全社区成员的健康。
(二)重视对学生入校时的身体检查。可以采用凭借“预防接种证”[2]入学的方法,以便及时发现新生入学时的免疫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接种疫苗,就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尤其是目前的流动人口非常多,学生入学之前的预防接种证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学校的教室和食堂都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一定要保证这些地方的环境清洁。上课的教室必须要及时通风,使教室中空气始终保持畅通,为了预防食源性传染病发起,学校食堂要制定好多种规章制度,不定时的检查和清洁,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工作,定期消毒,保证干净清洁。特别是要强化食品加工规范,详细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规范和相关食品采用的标准,避免病从口入,保证不会发生食物中毒、伤寒、细菌性痢疾等食源性传染病。
(四)当社会上出现传染病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免疫接种。如果社会上出现严重的传染病,学校要组织有关医护人员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同时,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还要告诫学生不要任意在餐馆就餐,需要特别注意个人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四、平乐县学校传染病的卫生管理控制对策
(一)完善学校传染病的有关报告制度,配备设齐学校的医疗基础设施。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学校要专业的校医进行传染病的报告工作,严格执行有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办法,医护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有传染病学生、疑似传染病学生或者是病原携带者,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出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健全学生缺课的报告体制。学校如果发现有疫情,就需要强化学生的晨检报告,同时登记好学生的缺课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新的传染病学生,尽量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治疗[3]。当发生学生多人同时缺课,而且时间较长的情况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查缺课的实际原因,掌握学生的动态,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疫情,就要立即报告校医和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学校要处理好传染病出现以后的事情。第一,当学生中出现了传染病病人时,教师不仅要立即向校医报告,还要积极配合传染病控制机构做好疾病的控制,比如配合隔离传染病学生、定时进行消毒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第二,要立即切断传播途径。学校要按照传染病不同的类型症状和传播形式,有针对性地将传播形式切断,尽量缩减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另外,对和传染病学生密切接触的人,需及时隔离观察,根据状况的不同,可采用药物预防[4]。第三,注意对健康学生做好保护工作。学校不能忽视对健康学生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免疫力不强的教师和学生,必要时,可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预防。同时,对传染病学生之前活动的地方,要重点实施消毒。
(四)重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体检。第一,对于学校新应聘的教师,在其山岗之前,要严格做好体检工作。另外,需要每年定期对学校全体教师实施体检,要保证体检的质量,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保证在校教师没有传染病[5]。第二,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定期的健康状况调查,如果发现有相关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就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医治。
五、全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分析
1.实行实时监控制度:根据国家传染病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学校要做好传染病疫情的各项常规监测工作(自动预警系统每日1次、大疫情监测系统每日不少于4次)。24小时开通疫情值班电话,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的畅通。
2.信息分析与互通:根据国家传染病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按时对全县的疫情实行月、年报分析制度,及时将信息上报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卫生局相关领导,同时抄送相邻的阳朔县、荔浦县、恭城县、钟山县、昭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内各直报单位进行疫情交流及存阅。
根据我县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传染病高发疫情情报分析,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使疫情消灭在萌芽中。
3.开展传染病管理与报告情况调查
根据县卫生局的工作方案要求,每年至少对全县各疫情报告单位进行2次传染病管理与报告情况调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通报,以不断的提高全县传染病报告质量。
4.加强全县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的培训
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全县各直报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网络直报的质量和操作技能,确保报告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使我县疾病报告管理信息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六、今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建议
1.在今后的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中,希望各单位领导重视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加强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工作管理规范》等以及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加强疫情报告网的建设,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各级各单位疫情管理班子应经常督促检查疫情报告及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疫情能够及时上报,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2.强化临床医生的报病意识,使充分认识到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提高其疫情报告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对传染病病例及疑似传染病病例及时填卡和报告,从而提高网络直报的及时率、准确率。
3.疫情管理人员要相对稳定,要求节假日、休息日进行轮班制度,以便及时上报疫情;要按时收集报告卡片,对收集上来的卡片要进行认真的审核、及时录入;健全并落实疫情自查制度,每月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做记录和向领导汇报自查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4.加强疫情报告工作责任感,努力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杜绝迟报漏报现象发生,使今后我县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
结束语
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传染病极易发生和传播的地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特别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在传染病的容易多发的春季和秋季,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传染病的易发的时期。如果发现有学生得了传染病,就要立即进行传染病报告,完善报告制度,并尽早做好传染病源的控制,立即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健康的学生和教师,尽可能把传播的范围降到最小。另外,学校要做好教室和食堂等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出现,保证全校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正常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陆源.探讨如何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发生与蔓延的重要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7):322-322,328.
[2]鲁小凡.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J].神州,2012,(9):226-227.
[3]畅青霞,姚士锦.从一起缓报肺结核病疫情案看传染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卫生监督协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777-780.
[4]李铁钢,杨智聪,王玉林等.广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0940-941.DOI
[5]张妹.高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