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生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莲瓣兰,种子,形态特征,生活力测定
野生莲论文文献综述
李宛宣,陈进红,杨旭,赵雁[1](2019)在《野生莲瓣兰种子形态特征与生活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国家I级保护植物莲瓣兰的种子形态并测定其生活力,为莲瓣兰分类和保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并筛选出测定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方法。【方法】以自然分布的莲瓣兰170 d蒴果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形态,用NaClO药剂和TTC溶液对种子预处理和染色观察。【结果】莲瓣兰蒴果卵圆形,长5.5~7.0 cm,宽1.5~2.0 cm,果皮脆壳质呈黄绿色,表面具有3条纵棱。种子小而多,乳白色,长(1.245±0.180) mm,宽(0.139±0.039) mm,呈狭长纺锤形,体积(0.007±0.003) mm3,千粒重0.4 mg;种皮厚(0.011±0.003) mm,表面为网状纹饰;种胚微型有胚柄,黄绿色,长(0.168±0.030) mm,宽(0.090±0.025) mm,体积0.001 mm3,占种子体积14.29%,种子气腔体积为85.71%。对生活力测定的影响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NaClO质量分数、TTC质量分数和预处理时间。用2.5%的NaClO溶液预处理20 min再用1%TTC溶液染色,染色率高达100%。【结论】莲瓣兰种子气腔体积为85.71%,适于远距离传播。种子用NaClO预处理和TTC溶液染色,能有效测定种子生活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索默,毕玉芬,叶广,王鸿泽,唐敏[2](2016)在《云南野生莲瓣兰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云南西北和西部选取21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调查其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居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层明显,乔木层由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主体,加以少量的杉科树种组成;灌木层由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钓樟(Lindera umbellate Thumb.)、刺叶栎(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组成;草本层主要由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地石榴(Ficus tikoua Bur.)、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组成。乔木层中松科与壳斗科乔木数量的比值、草本层物种种类、乔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数量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迪庆州和怒江州的壳斗科乔木占的比例较大,大理州和保山市则松科乔木比例偏大。从滇西北地区到滇西地区,草本层的物种种类呈增多趋势,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密度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索默,毕玉芬,王鸿泽,唐敏,叶广[3](2016)在《云南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莲瓣兰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8月至10月,在云南省西北地区选取了28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在滇西北海拔为1380—2557 m的区域均有分布;莲瓣兰叶片数、花葶长、花瓣长、花瓣宽、萼片长均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长(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着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宽(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5),叶长(P<0.01)。随着野生莲瓣兰分布地海拔的升高,株型矮化,形态变小;年均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的分布地,莲瓣兰叶片越长、越宽,植株越高,花葶越长;分布地辐射强度越大,莲瓣兰叶片越短,植株越矮,根系越发达。野生莲瓣兰居群间的叶长、叶宽、株高、根长及花葶长度的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超过了15%,表明其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变异,生态适应幅度变宽,且植株矮化严重,需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结果阐明了滇西北海拔、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薛建华,Kryukova,M.V.,Rubtsova,T.A.,Pshennikova,L.M.,Bolotova,Ya.V.[4](2015)在《走近黑龙江流域野生莲》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是东北亚地区较大的河流,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黑龙江始于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流处,最终注入鄂霍次克海。干流长约4 300千米,以结雅河和乌苏里江入口作为分界点将黑龙江分成上、中、下游3段。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布列亚河等支流200余条,流域面积达184.3万平方千米。黑龙江流域是野生莲自然分布区的最北界,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旧河床、泡沼等静水湿地中,有众多野生莲种群分布。经(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15年06期)
叶广,唐敏,王鸿泽,索默,车伟光[5](2015)在《云南迪庆州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叁省区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境内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至德钦县的一段区域是野生莲瓣兰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于2013年8月1—25日在该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野生莲瓣兰资源,共发现14个野生莲瓣兰居群,并测定株高、叶长和叶宽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的株高、叶长、叶宽与分布地海拔高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现为海拔越高,其叶片越窄(R2=0.724 8),植株越矮(R2=0.581 2),叶片越短(R2=0.463 4);但海拔高度对莲瓣兰的叶片数量影响较小;明确提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西北坡向、西坡向和北部坡向是野生莲瓣兰的主要分布区。研究结果阐明了该区域海拔等生境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王鸿泽,唐敏,毕玉芬[6](2014)在《云南野生莲瓣兰资源研究进展和科研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野生莲瓣兰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怒江、保山、迪庆和丽江等州、市。由于莲瓣兰植株形态优美,花形多变,花色丰富,市场价格居高,莲瓣兰野生资源遭到了毁灭式的采挖,导致资源濒危。目前对莲瓣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培养及共生菌、莲瓣兰的鉴赏和栽培技术、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和居群结构等方面。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莲瓣兰资源研究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莲瓣兰保护遗传学研究;(2)利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莲瓣兰主要特征特性的遗传规律;(3)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野生莲瓣兰的适应机理及环境响应策略;(4)开展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王玲,王硕,薛建华,周世良[7](2013)在《中国野生莲莲子的形态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和掌握野生莲子遗传变异的分布规律,对2009年采自我国5个不同种群(黑龙江省月牙湖、河北省白洋淀、山东省微山湖、湖南省洞庭湖和江西省鄱阳湖)的野生莲子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采用多重比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野生莲子的形态变异规律和莲子形态性状之间及其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莲子的结实量、结实率、单粒重、纵径、横径及纵横径比表现出较大的种群间的变异。相关分析显示,莲子的单粒重与纵径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而与横径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野生莲子丰富的遗传变异将为优质品种的培育和资源创新提供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薛建华,曹晓青,科鲁高娃,M.V.,卢波措娃,Т.А.[8](2010)在《黑龙江流域野生莲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经济、科学、文化、宗教价值并重的资源植物。黑龙江流域属于莲分布区的最北界。在前期对黑龙江省野生莲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俄罗斯远东地区野生莲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共确定52个野生莲的自然种群。观测野生莲形态特征、物候及生活习性等基本生物学特性。分析野生莲种群的资源现状,提出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曾仕伟,黎礼海,谢创平[9](2010)在《桂平野生莲雾的特性考察及人工栽培》一文中研究指出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Bl·)Merr·et Per-ry〕又名洋蒲桃,金山蒲桃,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我国台湾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目前台湾六大水果之一。我国大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有零星分布,但大面积栽培尚未见报道,人们对(本文来源于《广西热带农业》期刊2010年05期)
李静[10](2009)在《黑龙江省野生莲的分布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莲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仅对黑龙江省野生莲的分布状况进行概要介绍,简要分析了莲的功能及园林应用,并号召全民行动,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资源,使它能与人类和谐相处,与地球共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野生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云南西北和西部选取21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调查其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居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层明显,乔木层由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主体,加以少量的杉科树种组成;灌木层由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钓樟(Lindera umbellate Thumb.)、刺叶栎(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组成;草本层主要由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地石榴(Ficus tikoua Bur.)、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组成。乔木层中松科与壳斗科乔木数量的比值、草本层物种种类、乔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数量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迪庆州和怒江州的壳斗科乔木占的比例较大,大理州和保山市则松科乔木比例偏大。从滇西北地区到滇西地区,草本层的物种种类呈增多趋势,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密度有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生莲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宛宣,陈进红,杨旭,赵雁.野生莲瓣兰种子形态特征与生活力测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索默,毕玉芬,叶广,王鸿泽,唐敏.云南野生莲瓣兰群落结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3].索默,毕玉芬,王鸿泽,唐敏,叶广.云南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6
[4].薛建华,Kryukova,M.V.,Rubtsova,T.A.,Pshennikova,L.M.,Bolotova,Ya.V..走近黑龙江流域野生莲[J].生命世界.2015
[5].叶广,唐敏,王鸿泽,索默,车伟光.云南迪庆州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
[6].王鸿泽,唐敏,毕玉芬.云南野生莲瓣兰资源研究进展和科研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
[7].王玲,王硕,薛建华,周世良.中国野生莲莲子的形态变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8].薛建华,曹晓青,科鲁高娃,M.V.,卢波措娃,Т.А..黑龙江流域野生莲及其生物学特性[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
[9].曾仕伟,黎礼海,谢创平.桂平野生莲雾的特性考察及人工栽培[J].广西热带农业.2010
[10].李静.黑龙江省野生莲的分布及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