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提手的平衡车,提手的一端为环状的第一连接部,提手的另一端为环状的第二连接部,提手上还具有可收缩拉伸的变形部,提手的第一连接部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另一端,提手上具有提手部,提手部位于平衡车的车体外部。本实用新型平衡车提手安装方便可靠,提拉方便,提手可收缩拉伸,设计巧妙。
主设计要求
1.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上设置有提手(1),提手的一端为环状的第一连接部(13),提手的另一端为环状的第二连接部(12),提手上还具有可收缩拉伸的变形部,提手(1)的第一连接部(13)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2)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另一端,提手(1)上具有提手部(11),提手部(11)位于平衡车的车体外部。
设计方案
1.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上设置有提手(1),提手的一端为环状的第一连接部(13),提手的另一端为环状的第二连接部(12),提手上还具有可收缩拉伸的变形部,提手(1)的第一连接部(13)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2)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另一端,提手(1)上具有提手部(11),提手部(11)位于平衡车的车体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上具有用于第一连接部(13)连接的第一固定部(21),以及,用于第二连接部(12)连接的第二固定部(2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4)为竖向设置的圆柱状;或者,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4)为向平衡车外侧弯曲的弯钩状。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1)呈长条形的带状,为软性材料;所述提手部(11)为扁平状。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包括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一限位部(16)、用于连接第一限位部(16)两端的第一弹性件(14)、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二限位部(17)和用于连接第二限位部(17)两端的第二弹性件(15),第一限位部(16)处于第一连接部(13)和提手部(11)的位置之间,第二限位部(17)处于第二连接部(12)和提手部(11)的位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提手(1)导向的第一导向部(22)和第二导向部(23),第一导向部(22)位于平衡车的中部偏左位置,第二导向部(23)位于平衡车的中部偏右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上开设有用于提手部(11)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251)和用于提手部(11)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254);第一通孔(251)和第二通孔(254)处于第一导向部(22)和第二导向部(23)的位置之间。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车体包括上壳(3)和下壳(2),所述第一固定部(21)位于平衡车下壳(2)前侧内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部(24)位于平衡车下壳前侧内部的另一端;提手部(11)处于平衡车下壳前侧外部的中间部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的上壳(3)和下壳(2)盖合后,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4)的上端抵靠或卡扣于上壳(3)上。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提手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平衡车车体的外壁,在提手部(11)贴合的位置,开设有向内凹的凹槽(252),凹槽(252)的中部下方,还具有一个向内凹的凹陷部(25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提手的平衡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具有两个车轮,即左车轮和右车轮,两车轮通过车体连接,车体分为左车体和右车体,左车体和右车体可相对转动,也可一体成型的不可转动。车体包括上壳、下壳,有的车型还包括中壳。现有的平衡车,一般没有提手结构,当需要搬运的时候,须抱起整个车体,或者须装进包装袋里面,这样十分不便,不利于搬运。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在平衡车上设置提手,但该提手一般与平衡车连为一体,不可收缩,造型困难;而可收缩的提手,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连接不牢固,收缩不灵活,同样存在使用不便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提手的两轮平衡车,提拉方便,结构巧妙,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具有提手的两轮平衡车,平衡车的车体上设置有可收缩的提手,提手的一端为环状的第一连接部,提手的另一端为环状的第二连接部,提手上还具有可收缩拉伸的变形部,提手的第一连接部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部的另一端,提手上具有提手部,提手部位于平衡车的车体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连接牢靠,提手一端连接于平衡车车体内的一端,提手另一端连接于车体内的另一端,且提手两端的连接部呈环状,有利于提手直接套在平衡车车体的相应固定处,安装连接稳固,变形部则可对提手进行收缩或拉伸,且提手被拉伸后易收回,结构巧妙。本申请中的平衡车车体内的一端,指的是车体的靠近车轮的端头,另一端指的是靠近另一车轮的端头。提手部位于车体外部,有利于手提,处于车体内部两端的提手端头,能稳定地作用于平衡车车体,受力匀称,连接牢靠,使平衡车能被可靠提起,也提高了提手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的车体上具有用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用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设置,有利于呈环状的各连接部直接套接,连接方便可靠。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可为平衡车车体内部现有的结构,如用于安装螺钉的紧固柱,可直接将各连接部套于各固定部上即可,无需增设其他结构,使用便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为竖向设置的圆柱状;或者,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为向平衡车外侧弯曲的弯钩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状或弯钩状的各固定部,有利于各连接部的环状结构的套接,具体而言,对于圆柱状的固定部,因平衡车车体的上壳和下壳的盖合,固定部上端抵靠于上壳,各环状连接部在套在圆柱状的固定部内时,不会从固定部上脱落,结构巧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提手呈长条形的带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条形的带状,使得平衡车提手可沿平衡车的车体内部边缘贴合设置,有利于提起整个平衡车,也有利于手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提手部为扁平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扁平状的提手部,更贴合于手部,提高手提的舒适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部包括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一限位部、用于连接第一限位部两端的第一弹性件、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二限位部和用于连接第二限位部两端的第二弹性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连接部和提手部的位置之间,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二连接部和提手部的位置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使得在提拉提手时,第一限位部伸直,对第一弹性件进行拉伸长度的限制,撤去外力时,第一弹性件回缩,第一限位部可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弯曲状,使提手收回,设计巧妙。第二限位部及第二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提手部的变形及恢复更为高效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的车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提手导向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位于平衡车的中部偏左位置,第二导向部位于平衡车的中部偏右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导向部的设置,有利于提手的导向及限位,使提拉提手时,提手的运动平稳有序,也使其回缩时可靠顺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的车体上开设有用于提手部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和用于提手部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位置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部从各通孔中穿出,处于平衡车车体的外部,也处于平衡车的中间位置,有利于手提,整个平衡车被提起时,平衡车的两侧重量均匀,不发生倾斜等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的车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平衡车下壳前侧内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平衡车下壳前侧内部的另一端;提手部处于平衡车下壳前侧外部的中间部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于下壳的提手,避免了与上壳上的踏板的安装空间相干涉,而巧妙利用下壳已有的未用空间,结构紧凑巧妙。而提手的各固定部处于前侧,提手部也处于平衡车的前侧中部位置,则提起时,平衡车的踏板由横向变为竖向,占用的横向空间减小,不易与操作者的身体发生接触,有利于手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的上壳和下壳盖合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的上端抵靠或卡扣于上壳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环状连接部套在各固定部上时,因各固定部的上端抵靠或卡扣于上壳上,则各连接部不从各固定部脱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平衡车车体的外壁,在提手部贴合的位置,开设有向内凹的凹槽,凹槽的中部下方,还具有一个向内凹的凹陷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有利于提手与平衡车车体外部的贴合,凹陷部的设置,在用手提拉提手时,手指可从凹陷部扣入,便于对提手部进行拿捏以进行提拉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平衡车提手,提手结构简单巧妙,易制作加工,且连接牢靠。带有此种提手的平衡车,提拉方便,易于携带,便于推广。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可收缩提手的平衡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可收缩提手的平衡车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上安装的提手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的局部I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的局部II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上安装的提手处于拉出一部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下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局部III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提手1、下壳2、上壳3、提手部11、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3、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15、第一限位部16、第二限位部17、第一固定部21、第一导向部22、第二导向部23、第二固定部24、第一通孔251、凹槽252、凹陷部253、第二通孔254。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扣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具体的,本申请中的平衡车车体的一端,指的是车体靠近车轮的一端,平衡车车体的另一端,指的是车体的靠近另一侧车轮的一端。本申请中的“前侧”,指的是以图1所示为参考,提手部所在的一侧,即靠近识图者的一侧,“后侧”则指的是远离识图者的一侧,即远离手手部所在的一侧,“平衡车车体内部”,指的是车体所包容的空间内部,外部,指的是车体外壁以外的空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一种两轮平衡车,请参阅图1至图10,平衡车中部侧面具有一提手1,提手1的两端均连接于平衡车的车体上,具体为下壳2的内部,提手呈带状,提手的两端位于下壳内,提手的中部从下壳穿出,下壳上对应位置开设有供提手穿出的通孔。
提手为软性材质,可如织带,绳子,布带等,请参阅图6,提手的两侧端部,左侧端部为第一连接部13,右侧端部为第二连接部12,提手的中部为提手部11,靠近左侧端部的位置,具有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一限位部16,第一弹性件14的两端连接于第一限位部16上,靠近右侧端部的位置,具有可弯曲可伸直的第二限位部17,第二弹性件15的两端连接于第二限位部17上。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2为圆圈状。初始状态下,第一限位部16在第一弹性件14的拉力作用下呈弯曲状,第二限位部17在第二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呈弯曲状。本实施例中,各限位部相对于各弹性件的位置,限位部更靠近平衡车车体的后侧,弹性件靠近平衡车体的前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各限位部相对于各弹性件的位置,限位部可更靠近平衡车车体的前侧,而各弹性件靠近平衡车体的后侧。
提手1未受外力时,请参阅图1、图3,两个弹性件因弹力作用,向内拉提手,使提手贴合于平衡车车体外壁,若向外拉出提手时,提手向外伸展,而提手的两端部连接于车体,则提手最终作用于车体上,可提起平衡车;撤去外力时,提手收回。
更为具体的,请参阅图3至图5,以及图7,下壳2上具有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4、第一导向部22、第二导向部23、第一通孔251和第二通孔254,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处于下壳的靠近前侧的部位,第一固定部21位于下壳的前侧靠近左边的端部,第二固定部24位于下壳的前侧靠近右边的端部,第一导向部22位于下壳前侧的中部偏左,第二导向部23位于下壳前侧的中部偏右。第一通孔251位于下壳前侧的侧壁上,处于中部偏左位置,第二通孔254位于下壳前侧的侧壁上,处于中部偏右位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位置之间,第一导向部22的位置在第一固定部21和第一通孔251的位置之间,第二导向部23的位置在第二固定部24和第二通孔254的位置之间。
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4、第一导向部22和第二导向部23的形状可为柱状,柱状截面为圆环形或多边形,圆圈状的第一连接部13可套在第一固定部21上,第二连接部12套在第二固定部24上;第一通孔251和第二通孔254的形状可与提手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具体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为矩形,提手呈长条的扁平带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可为平衡车车体内部现有的结构,如用于安装螺钉的紧固柱,可直接将各连接部套于各固定部上即可,无需增设其他结构,使用便利。
请参阅图7至图10,平衡车下壳的前侧外壁的中间位置,为向外呈凸出状的凸出部25,凸出部25的两侧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供提手穿出,凸出部25的外表壁,开设有向内凹的凹槽252,以方便提手的提手部11贴合于下壳的外表面,整体结构更紧凑。在凹槽252的中部下方,还具有另一个向内凹的凹陷部253,凹陷部253可有利于操作者手的伸入,以方便手提拿住提手,以提起平衡车。
上壳3和下壳1盖合后,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4、第一导向部22和第二导向部23的下端连接或成型于下壳,上端可抵靠于或卡扣于上壳3上,或者,上壳3上具有与各固定部和各导向部相匹配的固定部及导向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提手也可连接于平衡车的上壳3上,相应的,上壳上具有用于提手端部连接的固定部,用于提手导向的导向部,以及用于提手中部穿出的通孔等特征。相应的,各固定部上部连接或成型于上壳,各固定部下端抵靠或卡扣于下壳。
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提手中部穿出的通孔,可由平衡车的上壳和下壳盖合后形成,即上壳上具有通槽,下壳上也具有通槽,上下车体的通槽一同形成提手穿出的通孔,同样,用于提手的端部固定的固定部及用于提手导向的导向部均由上壳及下壳合盖起来形成,即上壳上具有上固定部,下壳上具有下固定部,上壳上具有上导向部,下壳下具有下导向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提手可不位于平衡车的前侧中部,可位于平衡车的后侧中部,上侧中部,下侧中部,或者不位于中部,位于左右两侧等均是可以实现的方案,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2124.9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505953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B62K 11/00
专利分类号:B62K11/00;B62J99/00
范畴分类:32B;
申请人:永康玛凯工贸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永康玛凯工贸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1399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东城街道九龙北路492号2楼、3楼
发明人:臧传美
第一发明人:臧传美
当前权利人:永康玛凯工贸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磊
代理机构:33245
代理机构编号:浙江五星国泰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