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术源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源流,学术,文献,小儿,崩漏,医学,湿热。
学术源流论文文献综述
肖满省[1](2019)在《蔡清“虚斋叁书”版本源流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斋叁书"是明代着名理学家蔡清《太极图说》《河洛私见》《艾庵密箴》叁种着作的统称。《太极图说》《河洛私见初刻》初刻本名为《虚斋看太极图说》《虚斋看河图洛书》,这两书后被合订为《性理要解》。《艾庵密箴》初名《密箴》,版刻众多,广为流传。清乾隆年间,逊敏斋重刊时将这叁种着作分别定名为《太极图说》《河洛私见》《艾庵密箴》。《虚斋叁书》即为这叁种着作的合订本。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太极图说》是对朱熹《太极图说解》的疏通解释,《河洛私见》是蔡清对河图洛书的思索与"管见",《艾庵密箴》则是蔡清关于人生心性修养的自我警示。它们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何玉,蒋耘中,袁欣,董琳,董锦[2](2019)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的源流与学术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来自历史积累,与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具有馆藏结构合理,版本样态丰富,馆藏源流渠道广泛等特征;就资源类型而言,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刊物稀见性强,民国图书签名本多,清华大学学生毕业论文、图书馆史档案、民间契约文书与老照片各具特色。这些民国时期文献是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史、校史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史料,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来源于《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检秋[3](2019)在《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知识界曾流行中国"文艺复兴"说。清末梁启超及国粹派将"古学复兴"比作欧洲文艺复兴;民国年间,胡适等人则以"文艺复兴"来论述、推介新文化运动;至叁四十年代,不同流派的文人学者也以此构想中国文化的前景。中西"文艺复兴"的具体内容多有差异,但近代"文艺复兴"说蕴含了学术多元化思想,是民主精神在学术层面的体现,与五四新文化本质相同。"文艺复兴"说超越了激进和保守的思想偏向,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9期)
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高燕翔[4](2019)在《岭南湿热病证理论的学术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群体质的禀赋,使得岭南湿热病证与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独立的历史与时代特色。尤其近代,岭南医家在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对产生于江浙地区的湿热学说加以阐扬发挥,使之具有岭南本土的学术特色。文章从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创新期5个时期梳理岭南湿热病证理论学术源流,发掘岭南本地地域医学特色;以管窥中医学的发展。对于岭南医学和湿热病证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明哲,王连志[5](2019)在《眩晕病(证)学术源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眩晕病(证)在临床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可兼见于其他疾病,其病因和病机也较为复杂,临床上应当对该病给予高度重视。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流传至今的历代医书也有大量关于其治疗的文字记载,并积累了大量的方药,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本文尝试对中医诊治眩晕病(证)的学术源流进行探讨,按照年代,自先秦至清代对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知其由来,审其变迁,不仅是对中医药宝库的挖掘,也可供医生临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姜娜娜[6](2019)在《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崩漏是指女子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或者下血淋漓不尽,突然大量出血称“崩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漏下”。崩漏在女性初潮后至绝经期间均可发病,在临床上,二者可以交替出现,相互转化。崩漏病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体健康。崩漏病在女性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更年期、青春期发病者较多;该病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较快的生活节奏、生活压力等原因也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该病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贫血、不孕等妇科中常见并发症。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归属于“崩漏病”范畴。相对于西医,中医对于崩漏病症诊治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对于崩漏学术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有关崩漏的研究,现代学者更加侧重对于临床方药组成、功效、成分的研究,鲜有对文献渊源、针药的施治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崩漏病的古代文献论述,多分散在许多医家的医籍中,造成我们对古代医家理论与经验的继承的困难。综上,为临床治疗崩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发掘新的诊疗方法,对于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继承方可创新。方法 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先秦至明清时期与崩漏相关的医家医着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崩漏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证治类型、治法用药、禁忌、调护等方面。首先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查找与崩漏相关医籍,再通过阅读古籍、整理与崩漏相关的内容、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从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中获取。结果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叁个方面。第一、本论文系统的对崩漏病名源流进行了考辨,从《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病名开始,到后世医籍中出现的血崩、崩中去血、漏下赤白、崩中、漏下、崩中漏下、血山崩不止、崩暴下血等相关的病名,从而全面的了解了崩漏病的定义、范围。第二、本论文以时间为轴,医籍为索,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有关崩漏病的理论认识。本论文将崩漏的发展过程分为先秦两汉时期、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四个时期。本论文从每个时期的着名医籍有关崩漏的病名演变、发病的原因和机制、证治分型、治法方药、禁忌调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是崩漏病认识的发端时期,《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相关内容较少,但为后世诊治崩漏乃至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晋隋唐时期是诊治崩漏病的发展时期,《诸病源候论》补充崩漏的病因病机,提出冲任脉虚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治疗崩漏的针刺用穴。《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崩漏的理论和治法方药,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证无方的不足,提出治疗崩漏的新方法灸法,丰富了崩漏病的诊治内容。宋金元时期是崩漏发展的上升时期,陈自明提出冲任热损。严用和提出崩漏病机以肝伤为主。对崩漏病的理法方药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致崩与肾阴亏虚相火失制致崩理论。张从正认为情志致病以悲为主和火热之邪致病。朱丹溪提倡崩漏乃是热为主,理法方药完备,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是崩漏发展的继承、总结、完善并发扬的一个时期。方之约提出治崩叁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给予崩漏用药指导。张景岳提出治疗崩漏要注意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王肯堂、武之望、赵献可等医家对前人医家诊治崩漏病的理法方药进行详细总结。各医家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之时,又总结自身诊疗经验,崩漏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法用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日趋提高,不断完善。崩漏以冲任虚损、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治疗崩漏重视四物汤的应用。第叁、本论文讨论了山西地域名老中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经验,治疗崩漏主要从肝、脾、肾入手。山西地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受东垣脾胃学说和明清医家影响较大,为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结论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秦汉时期崩漏病的诊治发端于秦汉,《黄帝内经》指出崩漏病机是阴虚阳搏,《金匮要略》记载治疗方药胶艾汤。隋唐至宋是崩漏病的发展时期,巢元方提出了冲任损伤的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丰富了治疗崩漏的方药,提出了治疗崩漏新方法针灸疗法。宋陈自明提出补阴、理气祛瘀的治疗原则,并强调炭药和风药的应用。严用和的情志致病和肝伤为主要病机,完善了崩漏的病因病机,丰富了崩漏的治法方药。金元时期是崩漏病的鼎盛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滋阴清热法与补法配合使用,后服补药。张从正提出七情以悲为主与火热之邪是崩漏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主张凉血和经,慎用燥药。李东垣提出了脾胃损伤、肾水阴虚是崩漏的发病主要原因,提出脾胃是崩漏的治疗根本,开创了补脾升阳法、滋阴凉血的治法。朱丹溪提出血热是崩漏的主要原因,主张补气血,因证治宜。明清是崩漏发展的完备时期,理法方药丰富完善,方之约提出治崩叁法。张景岳治疗崩漏重视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王肯堂对治法、方药进行归类。武之望在收录崩漏诊治内容由证录方,对崩漏的诊治更加细化。赵献可丰富了崩漏诊断的方法,腹诊法。傅山治疗重气血、调理脏腑以肝、肾为主。萧埙否认方之约治崩叁法,提出澄源、复旧、塞流的治法。唐容川提出了正治法和从治法。崩漏的冲任损伤、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活血化瘀、温中补虚、滋阴清热的治法治则流传至今,四物汤一方在临床上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崩漏从肝、脾、肾入手,崇尚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临证化裁。在学术思想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多受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和明清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20)
周琦[7](2019)在《紫斑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血络受伤,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外感、内伤均可成为紫斑的病因病机。1.1文献研究方面的意义紫斑病在文献中的记载十分零散,相关病名有阴阳毒、血汗、肌纽、阴斑(癍)、阳斑(癍)、葡萄疫等多种,并且所属范畴也不一致,这对后人全面认识紫斑一病形成了极大的障碍。一种病发展到现在,文献即是疾病的发展治疗简史,历代医家的经验汇总,教训总结,这些宝贵的治疗方法如果被沿用,将会减少我们在摸索中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这样看来,对紫斑古代文献的整理显得尤为重要。1.2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古籍所载之紫斑包括外感热病(伤寒、温病)发斑、瘟疫发斑和血证中的肌肤出血叁大类。瘟疫所致的发斑相当于现代传染病中的出血疹,血证中的肌肤出血则相当于现代的紫瘢病。紫斑在中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西医学则为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一个症状。西医所讲的紫癜主要见于血管性紫瘢(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激素为主,其副作用大,使患者难以接受,而其他疗法,特别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十分昂贵,令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在减缓激素副作用及稳定病情方面逐渐被患者接受,成为紫癜患者的福音。中药治疗紫癜的前提是准确辨证,但由于本病病名和分型并不统一,使得本病的中医治疗多种多样,因此,深入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让文献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是中医内科临床文献研究的最终目的。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考辨学术源流,对紫斑相关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摄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使该疾病的中医理论更完整,期望为临床辨证提供更多的参考。具体操作方法:通过《中华医典》光盘初筛相关古籍,之后与原书核对,机检与手检结合,查缺补漏。3.研究成果本论文用叁个部分来呈现所研究的成果。第一部分即正文的标题1所包含的内容,对紫斑病的定义、纳入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紫斑病各相关病名作了源流考辨。《黄帝内经》最早描述此病的相关症状,但未有病名出现,之后历朝历代逐渐出现了紫斑病的各种病名,涉及的病种也不一致,包含了外感热病(伤寒、温病等)、瘟疫和血证。第二部分即正文的标题2所包含的内容,此为本论文的重点。这部分以朝代为纲,医籍为目,将历代医家对紫斑病的认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本部分按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将紫斑病的发展史划分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中医学发展的概况以及历代重点古医籍对紫斑病认识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内容包括紫斑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发病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药等。先秦两汉时期是对紫斑病认识的萌芽时期,此时期仅有对紫斑病症状和病因的描述。《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纽血”的说法,并对衄血的发病原因大体上进行了描述,这为后世认识本病提供了依据。《金匮要略》最早提出了“阴阳毒”的概念,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解释,明确了阴阳毒其实是阴阳斑最早的说法。晋唐时期是认识发展阶段。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记录了多个治疗发斑和各种出血(包括汗血)的方子,分类清晰但未列方解。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最早提出发斑是由于胃中积热,此说法一直影响着后世对发斑病机的认识。《诸病源候论》还提出了汗血的说法,这是对皮肤出血最早的定义。宋金元时期承上启下,发斑的说法被继续沿用,并且病因病机和治法都逐渐丰富。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认为发斑分温病发斑和热病发斑两种,病机均为毒邪在里不散,表虚而里实,毒邪趁虚出于皮肤。宋代陈言的《叁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衄血的原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叁种。宋代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均较早使用了肌衂一词,但不能确定是否是肌衄最早的记录。元代朱震亨的《丹溪手镜》最早提出了“内伤发斑”的概念,认为内伤斑是虚火所致。宋代的《圣济总录》记载了很多治疗肌衄和汗血的方子,如“竹茹汤”“神白散”“如圣散”等。明清时期是对紫斑病认识的完善时期,不但提出了葡萄疫、血箭的说法,阴斑、阳斑、黑斑、紫斑的内容也是空前完善。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肌纽”等同于“脉溢”,但从后世医家对脉溢的论述中看出此说法并不准确。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最早提出了“葡萄疫”一词。陈氏认为此病多发于小儿,外感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病初多见热证,病久则由实转虚。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将斑疹分内伤、外感和内伤携外感叁类,提出治血应先清气分之热,止血重视调理脾胃。明代孙文胤的《丹台玉案》提出贫苦之人多患伤血的疾病,并确定了脾在统摄血液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提出应重视体制因素在血证治疗中的作用和根据脉象确定肌衄的治法。清代的《医宗金鉴》提出葡萄疫一病的青紫斑点多见于双下肢,成人患此病者多见虚证。清代的《得配本草》记载紫草可消紫斑,清代黄光霁的《本草衍句》记载蚯蚓也可消紫斑。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认为治斑应注意发斑时出现的各种症状,综合判断预后。清代雷丰的《时病论》详论“温”与“瘟”的不同,认为“葡萄疫”其实应叫做“葡萄瘟”,是瘟疫的一种。清代唐宗海的《血证论》通过分析汗与血的关系,阐明了汗血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治疗方法。第叁部分即正文的标题3部分,为对紫斑病相关问题的探讨,此部分对紫斑病从气论治、从肝论治和火热病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阳[8](2019)在《遗精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遗泄精液的一类疾病。其中因梦而遗者称“梦遗”,无梦而遗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谓滑精。病因复杂多端,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饮食不节、欲念不遂诸多因素而致。其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本病多虚实夹杂,新病梦遗有虚有实,当虚少实多;久病滑精当虚多实少。中医学在遗精的治疗上有很好的疗效,但是记载相关知识的文献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医学对遗精的认识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成果中医学对遗精的认识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制了很多极富效验的治法和方药。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搜集清代以前有关遗精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以朝代为纲,以书籍为目,将历代医家对遗精的认识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全面分析阐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遗精的学术发展情况,揭示遗精的学术源流。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两个方面呈现。第一部分,为重点部分,以朝代为纲,将遗精的发展史分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了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遗精的学术发展情况以及各时期重点医家、书籍与遗精相关的理论,内容涉及遗精的病名、病症、诊断、病因病机、治则、用药特色等,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医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内经》对遗精的病因已经有初步认识,认为是由恐惧这一情志所导致的,治疗方面虽未设立方药,但是提出了一系列舒缓情绪的方法。《金匮要略》取法《内经》,并补充了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为主方的方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主治遗精的药物。《中藏经》开创了人工呼吸治疗遗精危症的先河。《脉经》进一步对遗精的诊断方法进行探索,丰富了遗精的诊断方法。《针灸甲乙经》补充了前人用针灸治疗遗精的空白,并提出了继发性遗精的概念。《诸病源候论》强调药毒对机体的损害可导致遗精。《外台秘要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遗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进丹药来治疗遗精。《普济本事方》首次规范了遗精的病名。《仁斋直指方》提出青壮年有生理性遗精的正确论断。《格致余论》善用“倒仓法”治疗遗精。《医学入门》改变了给药途径,善用“炼脐法”。《滇南本草》用药颇具地方特色。《慎柔五书》认识到肝风内动也可以导致遗精。《万病回春》善于使用导引之法治疗遗精。《卫生简易方》主张食治之法,并在药物治疗上,上承李东垣之余绪,善用风药引经,下开酸收之法门,启迪后学以收敛浮阳之法论治遗精。《医贯》认为阴虚火动是此病主要病因。《冯氏锦囊秘录》别开生面,主张从脾胃处着手,以顾护中气为要。《串雅内外编》用法主张简、便、廉,方小而功大。《张氏医通》纠偏时弊,反对滥用温补。《理瀹骈文》崇尚外治之法,用气味俱厚之品敷贴治疗此病。《医法圆通》古方新用,见解独特,详示后学遗精病因。《辨证录》首倡血燥致遗之说,主张养肝血来治疗遗精。《临证指南医案》通摄兼施,总结出了从奇经入手治疗遗精的用药规律。《扫叶庄医案》因地制宜,强调湿热之邪为遗精重要病因。《四圣心源》重视脾胃升降,主张健中土以驭四旁。《王氏医案续编》用药轻灵,常以平淡之药治愈遗精重症。《验方新编》将辨证治疗与民间验方结合,提高了遗精的治愈率。《血证论》观点新颖,见解独特,主张从肝来论治遗精。《医学衷中参西录》善用镇冲降逆之法来治疗遗精,同时也强调中西之法并用。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讨论了《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前贤治疗遗精的典型案例,并对此加以分析总结,探讨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用同病同治的方法来治疗遗精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家颂[9](2019)在《小儿疳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小儿疳证是指小儿因脾胃受损,运化失健,导致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成体虚羸瘦的儿科慢性疾病。疳证的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迁延,或会发展为恶候,引致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与麻、痘、惊并称为儿科四大症。中医学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故此,系统研究中医学对小儿疳证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确立了对小儿疳证的治法,并创制了不少有效方药。本论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书籍、电脑等资源搜集民国以前与小儿疳证相关文献资料,再以朝代为纲,以书籍为目,把历代医家对小儿疳证的认识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全面阐述这五个不同历史时期小儿疳证的学术发展状况,并探讨其与中医学理论进步的联系,揭示小儿疳证的学术发展源流。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展现。第一个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运用医学史方法,以朝代为纲,以书籍为目,把小儿疳证的发展史划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和清代五个历史阶段来论述。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医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各时期重点医家、医籍中有关小儿疳证的理论,内容涉及小儿疳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辨证分型、诊断、治则、用药特点、养生调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时期医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名医别录》中首次出现哺露、丁奚、无辜等小儿疳证的病名记载。《诸病源候论》首次对疳病的证候进行记载,并对疳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发展转归,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外台秘要》补充了疳病的病因、证候、调护、饮食宜忌等,并大量增加了疳病的方剂与外治方法。《颅囟经》首次将疳病作为儿科病,并且对小儿疳证进行基本分类并初述各疳证证候、治法方药、预后及调护,开启了把疳证列为儿科疾病的先河。宋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开创了以五疳立论的先例,并对五疳以外的疳证进行重新分类,对各疳证证候、病机、预后等作详细论述,亦列举了大量的方剂,丰富了治疳的方药。《圣济总录》提出“疳证因肥甘而得”,这亦成为后世“疳者,甘也”一说的基础。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示小儿疳证为脾胃病,以“亡津液”为小儿疳证病机并提出以辨冷热肥瘦为其辨证要点。《幼幼新书》整合走马疳于小儿疳证的内容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注重“过用下药”而致疳证的病因,并强调小儿疳证应以冷热肥瘦作为其辨证要点。《仁斋直指小儿方论》首载了蚵蟆丸及集圣丸,为后世常用治疳方剂。《走马急疳真方》首次记载了小儿疳证的外治法,补充了前人所忽略的疳证外治内容。明代《婴童百问》详论了疳证头面、肌肤、毛发等外在证候,补充了小儿疳证的望诊内容。万全在《育婴家秘》中详论了集圣丸对诸疳治疗的加减法。《保婴撮要》归纳了疳证的成因并提出“疳者干也”作为疳证的病机。《幼科证治准绳》集合了明代以前对小儿疳证的观点,并补充了“久积成疳”为小儿疳证的病因。《小儿推拿秘诀》开启了以小儿推拿治疗疳证。《幼科折衷》补充了小儿疳证精神方面的记载,强调中医儿科“望神”的重要性。《保幼新编》提出以二十岁作为小儿疳证与痨病的分界。《慈幼新书》提出以病情划分小儿疮证的证型,而非据五脏分类。清代陈氏铎在《石室秘录》《辨证录》中首次将小儿疳证与他病一起论述,注重儿科疾病的传变,并提出以“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之法论治疳证。《诚书》补充了小儿病症的调护,详论了小儿推证与他病的鉴别。《医宗金鉴》总结了清代以前医家对小儿疳证的认识。《冯氏锦囊秘录》丰富了小儿疳证的辨证要点并整理历代治疳常用药物。《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丰富了推拿治疳的内容。《温病条辨·解儿难》承接前人“疳者,干也”之论,提出“干生于湿”的理论,并归纳出“治疳九法”。《医林改错》则提出以活血祛瘀之法治疳证。第二部分,则以第一部分历代医家对小儿疳证为基础,对小儿疳证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整理了小儿疳证的病名,并对从肺脾论治小儿疳证、现代小儿疳证的成因与古今疳证之异同、小儿疳证忌用纯补以及其外治法等问题作了梳理和讨论,以期能为小儿疳证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华南,贾蒙,肖松,吴剑锋,赖国伟[10](2019)在《邓运明教授旴江骨伤学术源流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当代旴江骨伤名家。邓师深受家乡文化熏陶,致力于传承旴江医药文化,创新旴江医学理论,对正骨理筋手法,内伤杂病心得良多。在正骨手法上,秉承旴江"字门"伤科手法,精炼正骨八法,以"刚柔相济、以近带远、整体用力"为治疗要点,强调筋骨并重,以恢复功能为首要目标;在理筋手法上,传承旴江"字门"伤科推拿术,以点按特殊部位或穴位等敏感处为特色,双手沿点、线、面乃至全身做弹、拿、托、摩等,以打通经络,对筋伤类疾病效果立竿见影;在内伤杂病上,以气血辨证为首,筋骨并重为要,肝、脾、肾叁脏为核心,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引经药物,随证治之,诚乃当代旴江骨伤名家是也。(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学术源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来自历史积累,与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具有馆藏结构合理,版本样态丰富,馆藏源流渠道广泛等特征;就资源类型而言,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刊物稀见性强,民国图书签名本多,清华大学学生毕业论文、图书馆史档案、民间契约文书与老照片各具特色。这些民国时期文献是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史、校史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史料,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术源流论文参考文献
[1].肖满省.蔡清“虚斋叁书”版本源流及其学术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何玉,蒋耘中,袁欣,董琳,董锦.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的源流与学术价值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
[3].罗检秋.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J].学术界.2019
[4].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高燕翔.岭南湿热病证理论的学术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5].李明哲,王连志.眩晕病(证)学术源流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6].姜娜娜.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7].周琦.紫斑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李阳.遗精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9].周家颂.小儿疳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0].李华南,贾蒙,肖松,吴剑锋,赖国伟.邓运明教授旴江骨伤学术源流考[J].中医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