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晏阳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村,平民,巴中,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战略,课程。
晏阳初论文文献综述
周睿[1](2019)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人数的一半以上,而留守儿童较多、家校合作不紧密、"小学化"教学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短板、提升我国文化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晏阳初作为上个世纪中国着名的爱国人士和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所倡导的教育平等、家庭教育、文化自信等思想历久弥新,对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3期)
曾英,杨明均,李顺,牟倩秋[2](2019)在《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学》资源整合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西华大学《家庭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课程资源的整合情况以及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学》课程资源整合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李婷[3](2019)在《晏阳初平民教育中的课程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晏阳初先生是民国时期我国着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识字运动,后来又将平民教育转移到乡村地区,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其平民教育思想中课程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以晏阳初先生的课程思想为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叁个方面来整体阐述。(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8期)
张宇恒,王小丁[4](2019)在《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强调以公共性和平等性为核心价值,渐进式地推进平民识字教育、乡村建设等运动,使未受过学校教育或完整学校教育,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补受成人教育,进而发展民众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实现改造旧中国的目的。十九大党和国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刻,重新探究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既是缅怀先生之需要,又是为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借鉴。(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刘雪霏[5](2019)在《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艺术教育方面师资短缺、设施设备落后以及开课率不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学科化的倾向;德育的实效性不高。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医治四大病症的经验,对农村中小学解决这些问题有四方面启示,即充分利用农村艺术资源,关注素养的生成;注重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增强社会适应性;建立叁级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积极促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叁者形成合力,增强德育实效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17期)
曾英,李昌云,牟倩秋,李玟真[6](2019)在《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教育观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文章分析了晏阳初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家庭、社会、学校之间叁者的关系,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03期)
徐珍珍,邵建东[7](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源于儒家传统思想、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华工服务实践的影响,晏阳初立志终身投身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方案,呈现出现代性、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结合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实践表明:农村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专业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内生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刘有为,李咸洁,耿德英[8](2019)在《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对凉山精准扶贫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晏阳初先生以"四大教育"为手段,以社会、学校、家庭"叁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进为特征,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他的"四大教育"思想对当前凉山州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1期)
张建军[9](2019)在《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来,中国不自主地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洪流之中,乡村开始逐步凋敝和衰败,“成为问题的乡村”如何因应现代化转型逐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梁漱溟与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对乡土中国如何实现健康的现代转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乡建实验从总体上看最终都未真正成功。但是他们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即使在今天也是无可回避而必须正视的。按照马克思所描绘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总体上表现一个从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只是“共同体的财产”的社会状况,逐步迈向“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的状态的进程。本研究基于上述一般性社会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不完全自主的社会转型(包括其中发生的革命和建设运动)来审视梁、晏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二人乡土重建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启示。首先,对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二人对待西学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梁漱溟对西方文明始终保持着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而晏阳初体现了对西学的肯定与全盘继承的态度。梁漱溟奉行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而晏阳初秉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乡村建设理念,这种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差别也可以概括为“晏阳初的“科学”与梁漱溟的“哲学”,这也是二人乡建理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梁漱溟、晏阳初基于中国问题的认识差异,形成社会重建和公民建设两条路径。梁漱溟基于文化视角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解决方案,强调发扬儒家伦理唤醒农民内力,以文化改造实现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晏阳初立足教育通过平民教育来培育现代公民,力图让农民摆脱贫困愚昧且塑造成为“整个的人”,促使农村能够有效汇入现代文明大潮,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其次,对邹平和定县两地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政治取向、社会支持、动员方式和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邹平实验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下而上地采取“社会”动员方式,依靠乡村领袖或绅士等社会强势力量改造乡村;定县在实验初期研究阶段坚持民间化立场,县政改革后则希望借助政权力量,基于教育改造基础以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方位改造,自下而上采用“社团”动员方式,依靠现代知识精英推动乡建实验。总体可以概况为“文化复兴——中华本色”、“平民教育——西式现代化”两种乡土重建模式。再次,对二人乡村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实验未成功的根本原因。从革命史视角来看,乡村建设者们并触及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无力解决土地问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旧中国,通过改良来寻求乡土重建的道路,定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在“革命史”范式下审视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参照社会现代化的一般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扭曲、反常的社会转型来看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可以认为,梁漱溟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反工业化、反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他意图通过对传统的社会组织稍加改造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具有逆历史发展一般进程的反历史倾向;晏阳初有着鲜明的西方现代化价值取向,通过“四大教育”来解决“四大病症”,其根本在实现“新民”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所置身于其中的历史条件缺乏充分体认的非历史性,这使他们虽然殊途但却同归于“失败”的基本症结所在。此外,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取径的政治改革,也即非政治力量的政治建设,离开政府必然会失败。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要改造既有政权,并最终以乡学村学取代基层政权组织,无疑是政府所不允许的。晏阳初抱着教育救国论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注重从个体改造方式来实现新民,但忽视了制度建设,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也仅仅服务于社会改造,在缺乏强大的、负责任政府背景下,也注定其实验难以成功。当然他们的努力也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知识增量与实践借鉴。最后,如何通过重建乡土社会或乡村现代化而带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梁漱溟晏阳初问题的根本关怀所在。“叁农”问题其实质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已成当今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此而言,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是无可回避的。二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当下乡村振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价值:一方面必须保障农民作为公民的权利、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自身的发展,培育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这是乡村“主体力量”的形成过程,也是对乡村社会的重塑,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以增强农民对自身所在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还需积极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本土资源,使之全面参与国民的道德精神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建,实现文化自觉,为中国的“现代性”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李云良[10](2018)在《话语巴山·晏阳初乡村建设试验暨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云良)10月21日,话语巴山·晏阳初乡村建设试验暨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央农办原主任段应碧出席,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洪仁出席并讲话,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向宝云作总结发言。市委副书记、(本文来源于《巴中日报》期刊2018-10-22)
晏阳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西华大学《家庭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课程资源的整合情况以及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学》课程资源整合中的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晏阳初论文参考文献
[1].周睿.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启示[J].山西青年.2019
[2].曾英,杨明均,李顺,牟倩秋.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学》资源整合中的运用[J].农家参谋.2019
[3].李婷.晏阳初平民教育中的课程思想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
[4].张宇恒,王小丁.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J].成人教育.2019
[5].刘雪霏.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9
[6].曾英,李昌云,牟倩秋,李玟真.晏阳初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观的影响[J].家庭生活指南.2019
[7].徐珍珍,邵建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8].刘有为,李咸洁,耿德英.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对凉山精准扶贫的启示[J].农家参谋.2019
[9].张建军.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9
[10].李云良.话语巴山·晏阳初乡村建设试验暨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召开[N].巴中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