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栾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制冷压缩机、排油管、储油罐以及进油管;所述排油管上安装有板换;所述排油管分成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两段,设置在板换与制冷压缩机之间的一段为第一分管,设置在板换与储油罐之间的一段为第二分管,第一分管的第二分管在板换中进行连通;所述板换上连接有放热管,所述放热管的两端均连接在板换上,而且放热管布置在地坪中;所述放热管上安装有增压泵;在板换中,油液放热,放热管中的液体吸热。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对油液释放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制冷压缩机(1)、排油管(2)、储油罐(3)以及进油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管(2)上安装有板换(5);所述排油管(2)分成第一分管(21)和第二分管(22)两段,设置在板换(5)与制冷压缩机(1)之间的一段为第一分管(21),设置在板换(5)与储油罐(3)之间的一段为第二分管(22),第一分管(21)的第二分管(22)在板换(5)中进行连通;所述板换(5)上连接有放热管(6),所述放热管(6)的两端均连接在板换(5)上,而且放热管(6)布置在地坪中;所述放热管(6)上安装有增压泵(7);在板换(5)中,油液放热,放热管(6)中的液体吸热。

设计方案

1.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制冷压缩机(1)、排油管(2)、储油罐(3)以及进油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管(2)上安装有板换(5);

所述排油管(2)分成第一分管(21)和第二分管(22)两段,设置在板换(5)与制冷压缩机(1)之间的一段为第一分管(21),设置在板换(5)与储油罐(3)之间的一段为第二分管(22),第一分管(21)的第二分管(22)在板换(5)中进行连通;

所述板换(5)上连接有放热管(6),所述放热管(6)的两端均连接在板换(5)上,而且放热管(6)布置在地坪中;所述放热管(6)上安装有增压泵(7);

在板换(5)中,油液放热,放热管(6)中的液体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管(6)上安装有连接管(8),连接管(8)的另一端连接在储液罐(9);储液罐(9)中装有吸热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9)上设置有给储液罐(9)进行加液的加液管(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液管(10)上设置有将加液管(10)封闭的封闭盖(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管(6)上远离板换(5)的位置处安装有中转罐(13);

所述放热管(6)分为第三分管(61)和第四分管(62)两段,液体在板换(5)中流出后经由第三分管(61)进入中转罐(13)中,在从中转罐(13)中流出,经由第四分管(62)流回板换(5)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罐(13)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调节第四分管(62)中液体流量的浮球阀(14),在中转罐(1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液管(15),导液管(15)与第四分管(62)连通;

浮球阀(14)包括固定连接在中转罐(13)内壁上的支座(141)、铰接在支座(141)上的铰接杆(142)、固定连接在铰接杆(142)另一端上的浮球(143)、铰接在铰接杆(142)上的从动杆(144)以及铰接在从动杆(144)另一端上的滑板(145),滑板(145)盖设在导液管(15)的管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14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146),挡板(146)与滑板(145)垂直固定连接在一起,而且两个挡板(146)布置的位置位于从动杆(144)的两侧,滑板(145)布置在导液管(15)上时,挡板(146)与导液管(15)的外壁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15)设置为方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板(146)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U型板(147),U型板(14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146)固定连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41)与中转罐(13)内壁之间的连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压缩机在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中,把制冷剂从低压提升为高压,并使制冷剂不断循环流动,从而使系统不断将内部热量排放到高于系统温度的环境中。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制冷系统通过压缩机输入电能,从而将热量从低温环境排放到高温环境。

如图1所示,在制冷压缩机1上连接有排油管2,排油管2的另一端连接于储油罐3,在储油罐3与制冷压缩机1之间连接有进油管4。储油罐3中装有油液。

在使用时,储油罐3中的油液经由进油管4流入制冷压缩机1中,供制冷压缩机1使用,制冷压缩机1在使用一次油液后就将油液排出。油液从制冷压缩机1上排出后,经由排油管2进入储油罐3中进行暂存,再从储油罐3中流回制冷压缩机1中供制冷压缩机1使用,从而形成油液循环回路。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油液在从制冷压缩机1中排出时,一般为高温高压的油液,油液在管路中流动进行缓慢降温降压,在储油罐3中再进行降温降压,使得油液从高温高压的油液变为常温的油液,供制冷压缩机1使用。制冷压缩机1在运行时,制冷压缩机1中需要通入制冷剂,制冷压缩机1将制冷剂转换为低温的气体并排放到蒸发器处,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制冷。其中,油液和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1中进行热交换,从而完成制冷气体的制作。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油液的降温降压主要在储油罐3以及管路中,完全取决于油液自身,导致油液降温的效果不好,可能会使进入制冷压缩机1中的油液温度较高,影响油液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而且油液自身降温,释放的热量排放的外界中,还造成了热量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回收装置,能够对油液释放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制冷压缩机、排油管、储油罐以及进油管;所述排油管上安装有板换;

所述排油管分成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两段,设置在板换与制冷压缩机之间的一段为第一分管,设置在板换与储油罐之间的一段为第二分管,第一分管的第二分管在板换中进行连通;

所述板换上连接有放热管,所述放热管的两端均连接在板换上,而且放热管布置在地坪中;所述放热管上安装有增压泵;

在板换中,油液放热,放热管中的液体吸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制冷压缩机中排出的油液经由第一分管流入板换中,在从板换中流到第二分管中,经过第二分管流回到储油罐中。在板换中,油液放热,放热管中的液体吸热。在油液流入板换中时,高温的油液放出热量,而且放热管中的液体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使得放热管中液体的温度上升,并且放热管中的液体在增压泵的作用下在放热管中流动,对地坪进行加热,整体相当于地暖,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其中,在放热管中,液体从板换中流出时,将油液中的热量吸收,温度较高,在液体从放热管中流回板换的过程中,液体不断的对外界进行加热,使得液体的温度下降,从而回到板换中的液体温度较低,让液体能够大量吸收油液中的热量。通过设置板换和放热管,油液在板换中放热,能够加快油液的冷却,而且放热管中的吸热介质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让油液中的热量得到回收利用,从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热管上安装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在储液罐;储液罐中装有吸热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热管与储液罐中的压力保持平衡,当放热管和储液罐中存在压差时,放热管与储液罐之间进行补液,在放热管中的液体保持饱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液罐上设置有给储液罐进行加液的加液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热管和储液罐中的液体不足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往储液罐中添加液体,来保持放热管和储液罐中的压力平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液管上设置有将加液管封闭的封闭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热管封闭,能够防止液体中的热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热管上远离板换的位置处安装有中转罐;

所述放热管分为第三分管和第四分管两段,液体在板换中流出后经由第三分管进入中转罐中,在从中转罐中流出,经由第四分管流回板换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分管连接在中转罐的上侧,第四分管连接在中转罐的下侧。当放热管中的液体流入中转罐中后,相比于在放热管中,液体在中转罐中有更大的流动空间,从而降低液体的压力,更容易发生降温,使得液体在从中转罐流回板换中后,液体的温度更低,能够吸收油液更多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转罐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调节第四分管中液体流量的浮球阀,在中转罐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液管,导液管与第四分管连通;

浮球阀包括固定连接在中转罐内壁上的支座、铰接在支座上的铰接杆、固定连接在铰接杆另一端上的浮球、铰接在铰接杆上的从动杆以及铰接在从动杆另一端上的滑板,滑板盖设在导液管的管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浮球随着中转罐中液面的高低来改变在中转罐中的位置,而且浮球在移动时,铰接杆会随着浮球一起运动,使得铰接杆发生转动,而且铰接杆带动从动杆运动,会使从动杆对滑板进行拉动,从而改变滑板盖设在导液管上的面积,能够改变液体进入导液管中的量,调节第四分管中液体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挡板与滑板垂直固定连接在一起,而且两个挡板布置的位置位于从动杆的两侧,滑板布置在导液管上时,挡板与导液管的外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板卡入导液管中时,滑板会发生一定的转动,才能使得滑板滑入导液管中,通过在滑板的两侧设置有与导液管外壁接触的挡板,让挡板对滑板的转动进行限制,防止挡板因为转动而与导液管发生卡位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防止了浮球卡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液管设置为方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挡板与导液管能够贴合在一起,让挡板与导液管接触的更为紧密,能够更好的防止滑板与导液管卡位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挡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U型板,U型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两个挡板和两个U型板整体形成一个环,将导液管套住。当滑板运动到导液管的一侧边缘处时,一个U型板与导液管接触,对滑板从导液管上滑下进行限制,防止滑板从导液管上滑下。通过设置两个U型板对滑板进行限制,能够效的防止滑板从导液管上滑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座与中转罐内壁之间的连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将支座从第四分管的内壁上取下,从而对浮球阀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板换和放热管,油液在板换中放热,能够加快油液的冷却,而且放热管中的吸热介质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让油液中的热量得到回收利用,从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2.通过设置中转罐,使得液体在从中转罐流回板换中后,液体的温度更低,能够吸收油液更多的热量;

3.通过设置浮球阀,能够改变液体进入导液管中的量,调节第四分管中液体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制冷压缩机油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热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中转罐中设置浮球阀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浮球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支座可拆卸连接在中转罐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冷压缩机;2、排油管;21、第一分管;22、第二分管;3、储油罐;4、进油管;5、板换;6、放热管;61、第三分管;62、第四分管;7、增压泵;8、连接管;9、储液罐;10、加液管;11、封闭盖;12、调节阀;13、中转罐;14、浮球阀;141、支座;142、铰接杆;143、浮球;144、从动杆;145、滑板;146、挡板;147、U型板;148、安装板;149、安装螺栓;15、导液管;16、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热回收装置,在排油管2上安装有板换5。板换5,也叫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排油管2分成第一分管21和第二分管22两段,设置在板换5与制冷压缩机1之间的一段为第一分管21,设置在板换5与储油罐3之间的一段为第二分管22,第一分管21的第二分管22在板换5中进行连通。从制冷压缩机1中排出的油液经由第一分管21流入板换5中,在从板换5中流到第二分管22中,经过第二分管22流回到储油罐3中。

在板换5上连接有放热管6,放热管6的两端均连接在板换5上,而且放热管6布置在地坪中。在放热管6中注有吸热介质。本实施例中吸热介质为水。为了让放热管6中的液体能够流动,在放热管6上安装有增压泵7。

在板换5中,油液放热,放热管6中的液体吸热。在油液流入板换5中时,高温的油液放出热量,而且放热管6中的液体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使得放热管6中液体的温度上升,并且放热管6中的液体在增压泵7的作用下在放热管6中流动,对地坪进行加热,整体相当于地暖,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其中,在放热管6中,液体从板换5中流出时,将油液中的热量吸收,温度较高,在液体从放热管6中流回板换5的过程中,液体不断的对外界进行加热,使得液体的温度下降,从而回到板换5中的液体温度较低,让液体能够大量吸收油液中的热量。

通过设置板换5和放热管6,油液在板换5中放热,能够加快油液的冷却,而且放热管6中的吸热介质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让油液中的热量得到回收利用,从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在放热管6上安装有连接管8,连接管8的另一端连接在储液罐9,储液罐9中装有吸热介质,储液罐9上设置有给储液罐9进行加液的加液管10,加液管10上设置有将加液管10封闭的封闭盖11。放热管6与储液罐9中的压力保持平衡,当放热管6和储液罐9中存在压差时,放热管6与储液罐9之间进行补液,在放热管6中的液体保持饱和,当放热管6和储液罐9中的液体不足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往储液罐9中添加液体,来保持放热管6和储液罐9中的压力平衡,而且将加热管封闭,能够防止液体中的热量浪费。其中,在连接管8上连接有调节阀12,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12的开闭来控制储液罐9与放热管6之间的液体流动。

在放热管6上远离板换5的位置处安装有中转罐13,其中,放热管6分为第三分管61和第四分管62两段,液体在板换5中流出后经由第三分管61进入中转罐13中,在从中转罐13中流出,经由第四分管62流回板换5中。第三分管61连接在中转罐13的上侧,第四分管62连接在中转罐13的下侧。当放热管6中的液体流入中转罐13中后,相比于在放热管6中,液体在中转罐13中有更大的流动空间,从而降低液体的压力,更容易发生降温,使得液体在从中转罐13流回板换5中后,液体的温度更低,能够吸收油液更多的热量。

参照图3,在中转罐13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调节第四分管62中液体流量的浮球阀14,在中转罐1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液管15,导液管15与第四分管62连通。通过设置浮球阀14,来对进入第四分管62中的液体进行调节。

结合图3、图4,浮球阀14包括固定连接在中转罐13内壁上的支座141、铰接在支座141上的铰接杆142、固定连接在铰接杆142另一端上的浮球143、铰接在铰接杆142上的从动杆144以及铰接在从动杆144另一端上的滑板145,滑板145盖设在导液管15的管口处。

在使用时,浮球143随着中转罐13中液面的高低来改变在中转罐13中的位置,而且浮球143在移动时,铰接杆142会随着浮球143一起运动,使得铰接杆142发生转动,而且铰接杆142带动从动杆144运动,会使从动杆144对滑板145进行拉动,从而改变滑板145盖设在导液管15上的面积,能够改变液体进入导液管15中的量,调节第四分管62中液体的流量。

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浮球143不断的在中转罐13中运动。但是在浮球143带动滑板145在导液管15上运动时,由于浮球143的运动范围比较大,可能会使滑板145的边角处滑进导液管15中,导致导液管15和滑板145对浮球143的运动卡位,导致滑板145对导液管15进行封堵,让中转罐13中的液体无法从导液管15处流出。

在滑板14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146,挡板146与滑板145垂直固定连接在一起,而且两个挡板146布置的位置位于从动杆144的两侧,滑板145布置在导液管15上时,挡板146与导液管15的外壁接触。在滑板145卡入导液管15中时,滑板145会发生一定的转动,才能使得滑板145滑入导液管15中,通过在滑板145的两侧设置有与导液管15外壁接触的挡板146,让挡板146对滑板145的转动进行限制,防止挡板146因为转动而与导液管15发生卡位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防止了浮球143卡位。

为了让挡板146与导液管15接触的更为紧密,能够更好的防止滑板145与导液管15卡位的情况出现,将导液管15设置为方管,使得挡板146与导液管15能够贴合在一起。

浮球143在对滑板145进行拉动时,一旦浮球143的运动范围较大,可能让滑板145从导液管15上滑下,从而导致无法在对第四分管62中的流量或者油压进行调节,为了防止滑板145从导液管15上滑下的情况出现,在两个挡板146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U型板147,U型板14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146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两个挡板146和两个U型板147整体形成一个环,将导液管15套住。当滑板145运动到导液管15的一侧边缘处时,一个U型板147与导液管15接触,对滑板145从导液管15上滑下进行限制,防止滑板145从导液管15上滑下。通过设置两个U型板147对滑板145进行限制,能够效的防止滑板145从导液管15上滑下。

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浮球阀14整体长期与高温液体接触,可能会对浮球阀14整体造成腐蚀,虽然浮球阀14整体上涂装有防护层,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防护层失效,从而对浮球阀14整体进行腐蚀,给浮球阀14整体造成损伤,让浮球阀14无法准确的对进入导液管15中的油液进行调节。为了让浮球阀14便于更换,将支座141与中转罐13内壁之间的连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将支座141从第四分管62的内壁上取下,从而对浮球阀14进行更换。

具体的来说,结合图4、图5,在中转罐13内部设置有两个安装板148,而且支座141设置在两个安装板148之间并与两个安装板148贴合,在安装板148与支座141上穿设有将支座141与安装板148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安装螺栓149,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安装螺栓149的调节来实现对支座141的安装和取下,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浮球阀14进行装卸。

为了防止支座141在两个安装板148之间以安装螺栓149为轴发生旋转,导致滑板145的位置发生偏位,在中转罐13的内壁上开设有供支座141嵌入的嵌槽16,嵌槽16设置在两个安装板148之间,在将支座141安装在两个安装板148之间时,支座141嵌入嵌槽16中,使得支座141的转动受到嵌槽16的限制,从而防止支座141转动。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安装板148上穿设有两个安装螺栓149来防止支座141转动。

为了让浮球143更容易带动滑块运动,在铰接杆142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来减小铰接杆142的重量,让浮球143在浮起时更容易带动铰接杆142运动,从而能够更容易带动滑板145运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板换5中,油液放热,放热管6中的液体吸热。在油液流入板换5中时,高温的油液放出热量,而且放热管6中的液体将油液放出的热量吸收,使得放热管6中液体的温度上升,并且放热管6中的液体在增压泵7的作用下在放热管6中流动,对地坪进行加热,整体相当于地暖,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其中,在放热管6中,液体从板换5中流出时,将油液中的热量吸收,温度较高,在液体从放热管6中流回板换5的过程中,液体不断的对外界进行加热,使得液体的温度下降,从而回到板换5中的液体温度较低,让液体能够大量吸收油液中的热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985.2

申请日:2019-01-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12343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F25B 43/02

专利分类号:F25B43/02;F25B43/00;F25B40/06

范畴分类:35D;23A;

申请人:北京珠峰德信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珠峰德信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金马园三街140号

发明人:栾涛;刘祖印;刘旗东;许小亮

第一发明人:栾涛

当前权利人:北京珠峰德信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栾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