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免疫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甲状腺,局部,乳腺癌,免疫抑制剂,抑制,基因。
局部免疫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楠[1](2017)在《乳腺癌BRCA1/2表达与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乳腺癌1/2号基因(BRCA1/2)作为乳腺癌易感基因,是目前发现最早且研究最多的两个基因,并对机体DNA的修复损伤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对机体细胞损伤的DNA进行修复,从而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而乳腺癌肿瘤局部微环境的免疫状态亦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但目前BRCA1/2突变与否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以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则是阐述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以及BRCA1/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1)女性患者;(2)术前粗针吸穿刺、切检或者术中快速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3)术前彩超、胸部CT、E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骨、肝、肺等远处转移;(4)行乳腺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术;(5)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癌;(6)术后行规范化治疗:如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7)病历及随访资料完整。2、收集3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检测,针对BRCA1/2全外显子,采用Amplicon测序方式检测BRCA1/2基因突变与否。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7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BRCA1/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77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CD56+T细胞、巨噬细胞、Treg细胞浸润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3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所占比例及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3/4/8+T细胞表面PD-1、PD-L1、CTLA-4、LAG-3表达情况。5、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1/2蛋白表达与外周血BRCA1/2突变的相关性、BRCA1/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细胞表面PD-1、PD-L1、CTLA-4、LAG-3表达情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BRCA1/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统计分析发现32例乳腺癌患BRCA1/2胚系突变与相应乳腺癌组织BRCA1/2蛋白表达不完全一致(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示:77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1/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及Treg细胞浸润比例较BRCA1/2阳性患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3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1/2蛋白表达阴性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比例较BRCA1/2蛋白表达阳性者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RCA1/2蛋白表达双阴组患者CD3/4+T细胞PD-1、CTLA-4、PD-L1表达均较BRCA1/2蛋白表达单阳组及双阳组患者高(p<0.05);BRCA1/2蛋白表达双阴组患者CD3/8+T细胞PD-L1表达均较BRCA1/2蛋白表达单阳组及双阳组患者高(p<0.05)。4、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家族史(p=0.044)、区域淋巴结转移(p=0.032)、TNM分期(p=0.003)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p=0.014)、分子分型(p=0.009)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乳腺癌患者BRCA1/2胚系突变与否与相应乳腺癌组织BRCA1/2蛋白表达不完全一致;2、肿瘤组织BRCA1/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较BRCA1/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肿瘤家族史所占比例高,证实BRCA1/2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而BRCA1/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较BRCA1/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比例、病理分期Ⅲ期比例及分子分型中叁阴性乳腺癌比例高,提示此类患者预后更差;3、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BRCA1/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较BRCA1/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多,但由于其表面免疫检测点表达水平较高,因此其功能大多受到抑制而无法发挥免疫杀伤功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徐迎春,孟利伟,胡珊[2](2016)在《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对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患者临疗疗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免疫抑制剂注射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对76例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安全性。方法将入笔者医院就诊的76例患有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的女性病人平分成4组,并分别给予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Dex+CTX以及口服常规抗甲亢药物治疗。通过对4组病人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自身抗体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并分析不同治疗手段对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使用Dex的A组和采用Dex+CTX联合注射的C组经治疗后甲状腺体积变化明显超过B、D两组且其中C组病人体积缩小最明显;Dex+CTX联合注射的C组病人甲状腺功能指标总体改善最为突出;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D组病人在TRAb和TMAb指标改善上明显落后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A、B、C 3组且采用联合注射治疗的C组病人抗体指标改善情况最优。结论甲状腺内注射免疫抑制剂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治疗,且地塞米松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时效果最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6年01期)
刘佳[3](2015)在《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类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甲状腺炎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本文作者对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相关药物及治疗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5年06期)
尚坤,李圣洁,李墨阳,曹迪,赵冠禹[4](2015)在《背部推拿疗法对免疫抑制家兔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免疫抑制家兔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开展推拿疗法对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推拿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造模,观察各组动物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CD80、波形蛋白的表达(阳性细胞数、表达强度)均低于空白组(P<0.05,P<0.01);推拿组CD80、波形蛋白的表达(阳性细胞数、表达强度)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能够制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开展背部推拿疗法能够有效促进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的表达,从而调节免疫抑制家兔的局部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4期)
王玉梅[5](2013)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治疗,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5%,治疗有效率为71.1%。结论临床上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较为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3年01期)
曹良国[6](2012)在《环孢素A动脉灌注局部免疫抑制在大鼠异体后肢移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大鼠股动脉灌注局部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背景高血药浓度伴随的毒副作用是困扰移植研究的难题,而移植物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又是延长其存活的关键因素。肿瘤学的经验证明,局部用药是降低全身血药浓度、提高靶向组织药物利用率的一条可行出路。多种免疫抑制剂已被证明可通过动脉直接灌注的方式成倍提高移植物内的药物浓度。但既往研究所用药物老旧,且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缓释工具,无法对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动脉灌注进行跟踪观察。随着环孢素等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缓释工具的推广,使得动脉内长期药物灌注成为可能。目的通过构建大鼠肢体再植模型,模拟异体移植的血运状态,分析环孢素A动脉灌注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探讨局部动脉灌注长期免疫抑制的可行性。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300~350g。大鼠随机等分为“口服灌胃组”、“腹腔注射组”、“静脉灌注组”和“动脉灌注组”。每组分别下设3个亚组,每亚组5只,分别对应2.5mg·kg-1·day-1、5.0mg·kg-1·day-1、10mg·kg-1·day-1叁种不同等级的环孢素给药剂量。2.肢体再植模型所有受试大鼠于右后肢横行截肢后原位再植,于右股骨中段离断所有血管神经束和大腿肌群,锯断股骨。随后以18G不锈钢针头对股骨行原位髓内固定。以标准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股动静脉和坐骨神经。丝线间断缝合肌肉和皮肤3.环孢素A干预所有实验动物给予环孢素A持续免疫抑制60天。口服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每日予环孢素间断给药一次。静脉灌注组和动脉灌注组大鼠背部皮下埋置灌注专用Smith受药接头,并行再植肢体(右侧)股动静脉插管,以微量泵每日持续灌注等量药物。各亚组分别给予环孢素2.5、5.0、10mg·kg-1·day-1。血管内药物投放采用“环孢素保存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稀释液”的分段式双通道预混合灌注模式,避免药物旷置分解及血栓等并发症。4.环孢素血药浓度检测观察到期后采集大鼠胸主动脉全血样本,以酶放大免疫法测定外周血环孢素药物浓度,比较不同给药途径所得的全身血药浓度,及不同给药方式的血药浓度的转化率。5.再植肢体环孢素组织浓度检测60天末取再植肢体皮肤与肌肉标本,经组织碎化处理后制备匀浆液,以酶放大免疫法测定组织内环孢素药物浓度。分析动脉灌注环孢素的局部药物浓度优势。6.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经SPSS13.0软件采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和析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环孢素全身血药浓度的影响,分析不同给药途径对于提高组织内药物浓度的效率。结果1.大体观察腹腔注射组有40%(5例中的2例)大鼠因长期反复注射出现腹腔感染,静脉灌注组中有2例怀疑死于高浓度环孢素蓄积导致的药物毒性。口服灌胃组和动脉灌注组大鼠耐受良好。动脉灌注组未发生感染、血栓等并发症。2.血药浓度比较动脉直接灌注环孢素使得血药浓度较静脉用药降低28%~40%(P<0.05)。给予低剂量(2.5mg·kg-1·day-1)环孢素时,动脉灌注组血药浓度略高于口服组和腹腔注射组。灌注“中等-高”剂量(5~10mg·kg-1·day-1)环孢素时,所得全身血药浓度与口服和腹腔注射相当。口服环孢素A的生物学转化率约为23%~52%,随剂量增大吸收率逐渐提高,显示胃肠道对环孢素的首关消除作用有饱和现象。腹腔注射环孢素转化率为43%~69%,中等剂量下(5mg·kg-1·day-1)利用率最高。动脉灌注环孢素利用率较为恒定,为60%~72%。3.再植肢体组织内环孢素浓度比较动脉灌注组皮肤组织环孢素浓度为等剂量口服组的4.6~25.9倍,腹腔组的4.1~14.5倍,静脉组2.4~5.1倍。肌肉内药物浓度分别为等剂量口服组3.2~12倍,腹腔组3.3~7.9倍,静脉组的1.7~3.3倍。结论局部动脉灌注环孢素与全身用药相比,能有效降低全身血药浓度,成倍提高目标组织内的药物在浓度。单一肢体的长期动脉灌注模型稳定可靠。第二部分环孢素A局部动脉灌注在大鼠肢体移植中的应用背景已有多种药物被证明可通过局部动脉灌注促进移植物的存活。但既往研究所用药物因效能不佳均已淘汰。环孢素临床应用成熟,且已被已被证明可通过局部外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药物动力学研究显示环孢素动脉直接灌注可进一步提高其在移植物中的分布,但其实际抗排斥效果,尤其是长期灌注的效能尚未得到验证。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后肢异体移植模型,研究动脉直接灌注环孢素A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探讨动脉灌注局部免疫抑制的可行性,分析长期动脉灌注下环孢素在内脏的蓄积作用,为局部免疫抑制的临床应用积累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异体后肢移植模型构建通过标准显微血管外科技术构建异种大鼠后肢再植模型。选取近交系棕色Brown Norway大鼠(BN:RT1n)和白色Lewis大鼠(LEW; RTl1)分别作为后肢的供体和受体。受体大鼠术前一天给予兔抗大鼠淋巴细胞血清1.0ml+环孢素10mg·kg-1·day-1腹腔注射一次进行免疫诱导。于供体BN大鼠右股骨中段横行截肢,离断所有股血管神经束及股骨。受体LEW大鼠同等平面截肢,以显微血管外科技术“端一端”吻合供受体股动静脉和坐骨神经。股骨断端以18G髓内钉固定。肌肉、皮肤行间断缝合。另取Lew大鼠以同法截肢后原位再植作为同系移植对照。2.实验动物分组受体Lewis大鼠5只接受自体后肢再植作为同系移植对照组(Iso)。单纯异体移植组(Allo)5只,仅行异体后肢移植而不接受免疫抑制疗程,作为对照。另选异体移植大鼠(54只)接受环孢素A持续免疫抑制,并按给药途径随机分成腹腔注射组(I.P.)、静脉灌注组(I.V.)和动脉灌注组(I.A.)。各组下设3个亚组,分别给予2.5、5.0、10mg·kg-1·day-1叁种剂量的环孢素。腹腔注射组每日予腹腔药物注射一次,动脉灌注组和静脉灌注组行股动静脉置管,每日予等量药物以微量泵行连续血管内灌注。3.长期灌注模型的实现动脉和静脉灌注组大鼠接受肢体移植后,采用“体内段+体外段”的分段式灌注管路,构建长期血管灌注通道。体内段包含大鼠背部皮下埋置专用受药接头泵,连接聚氨酯抗凝导管植入大鼠移植肢体股动静脉。体外段管路以微量泵经特殊皮外接头注入皮下受药接头,与体内段实现连接。体内段长期封闭于皮下,避免长期留置引起的感染。体外段便于拆卸、更换及定期消毒。免疫抑制剂药液采用“环孢素保存液+肝素化低分子右旋糖抗凝稀释液”双通道预混合方式输注。药物以原液形式保存,与稀释液在叁通管内即时混合后注入血管,避免药液长期旷置引起的分解及毒性增高。抗凝稀释液采用临床封管液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导管血栓机率。4.生存期观察每日记录移植物存活情况,出现不可逆性严重排斥反应(临床评分3级以上)或肢体存活超过100天作为观察终点。对比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环孢素剂量下移植物的存活期差异。5.移植物组织学比较观察中止后对移植物行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一依红染色,并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的排斥反应特点。6.移植物排斥度病理评分对肢体长期存活的个体,取移植物前、后、内、外四处皮肤组织,按Banff2007复合组织移植物病理评分,计算移植物平均排斥度。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移植物排斥程度的影响。7.内脏药物蓄积比较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大鼠,切取其肝脏和右侧肾脏,经碎化处理后制备组织匀浆,以酶放大免疫法检测组织内环孢素药物浓度,评价长期灌注后内脏药物蓄积情况。8.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SPSS13.0软件采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和析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排斥度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大体观察自体再植对照组大鼠无任何排斥迹象。单纯移植组大鼠无一例外出现严重排斥反应,移植物出现进行性红斑、皮疹、脱毛、肢体肿胀,直至最终肢体坏死脱落。各环孢素干预组中未达长期存活个体,最终肢体反应与单纯移植组类似。环孢素剂量为2.5mg·kg-1·day-1时,动脉灌注组以肢体肿胀为主的体液免疫表现较为明显,而局部皮肤损害较全身用药组略轻。大剂量环孢素治疗时,腹腔注射组2例出现反复注射引起的腹腔感染。静脉组部分大鼠出现活动减少、精神差等药物毒性反应。其中两例大鼠怀疑因不耐受大剂量药物的长期蓄积而死亡。腹腔注射组和静脉灌注组毛发再生缓慢或再生不全,肢体反复出现红斑、肿胀等慢性排斥反应直至最后瘢痕形成。动脉灌注组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仅有2例大鼠出现术后移植物伤口愈合稍迟。考虑与皮肤组织环孢素浓度高,抑制组织活力有关。2.生存期观察所有经环孢素干预大鼠的移植物存活期均较单纯异体移植组延长,显示环孢素应用有利于移植物存活。单纯动脉灌注小剂量环孢素(2.5mg·kg-1·day-1)无法实现移植物长期存活,但平均存活天数为39.4±9.1天,显着高于等剂量静脉灌注组(21.0±3.9,P<0.05)和腹腔注射组(13.6土1.9天,P<0.01)。给予中等剂量环孢素(5.0mg·kg-1·day-1)时,仅动脉灌注组大鼠肢体长期存活(>100天),显着优于腹腔注射组的46.4±7.0天和静脉灌注组的56.4±7.0天。大剂量(10mg·kg-1·day-1)时,叁种给药途径大鼠移植物均能实现移植物长期存活,肢体存活期无统计学差异。3.组织学观察单纯移植组表现为典型的排斥反应,皮肤溶解坏死,移植物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小剂量环孢素治疗下,叁种给药途径的病理学表现与单纯移植组类似,动脉灌注组集中表现为血管周围炎症,皮肤与结缔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轻。中等-大剂量环孢素治疗时,腹腔注射组和静脉灌注组大鼠移植物中仍可见不同程度排斥反应。动脉组仅有极少单核细胞浸润或轻微血管周围炎症,部分大鼠移植物完全无排斥反应表现。4.评价排斥度比较长期存活移植物组织学评分显示,动脉灌注组平均排斥度显着小于等剂量腹腔注射组和静脉灌注组(P<O.01)。5.长期灌注内脏药物蓄积比较经动脉灌注后,肝脏药物环孢素浓度较腹腔注射和静脉用药分别下降了19%和35%(P<0.01)。肾脏组织CSA浓度较静脉组下降31%,与腹腔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各种给药途径应用环孢素均可促进移植物存活。尤以动脉直接灌注更能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降低排斥反应程度,长期应用可以减少肝肾药物蓄积。环孢素单一药物全身性给药,即便采用大剂量仍无法戒绝复合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动脉灌注中等剂量环孢素即可实现免疫耐受,完全抑制排斥现象。单纯小剂量环孢素即便采用局部动脉灌注仍不能避免排斥反应。维持一定水平的全身血药浓度有助于控制体液免疫水平,对于促进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仍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5-19)
曹颖平,柏莹,王梅华,郑培烝,卢娉霞[7](2012)在《混合皮肤移植中角朊细胞表达B7-H1诱导局部免疫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B7-H1分子在体外混合皮肤移植模型(MELC体系)中自体角朊细胞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 MELC体系混合培养12h,24h,36h后,分离角朊细胞(KC),流式细胞术检测B7-H1的表达。同时分离淋巴细胞(L),流式细胞术测PD-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测IL-10,Foxp3,Gata-3 mRNA(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3)
刘喜玲,侯英,李玉华,张永丽,李志梅[8](2009)在《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免疫抑制合剂[由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ysA)组成],地塞米松及口服泼尼松(Pre)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给予免疫抑制合剂1ml(含DEX2.5mg、CTX50mg、CysA20mg)甲状腺内注射;B组(30例)给予DEX2.5mg甲状腺内注射;C组(30例)给予泼尼松30mg/d口服,2周后每周减5mg/d,共观察8周。结果:A、B、C组疗程分别为(4.8±1.7)、(6.5±2.1)、(8.6±1.8)周,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安全有效,且见效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09年16期)
鞠秀婷,夏明,解光[9](2007)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头颈部肿瘤局部免疫抑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发现一个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能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还可能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目前已知头颈部肿瘤局部环境中存在许多的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VEGF,COX-2等,它们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上述免疫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头颈部肿瘤局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张小平,王仕超,李楷滨,蔡知天[10](2006)在《免疫抑制剂及中药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前后相关酶学及局部组织免疫复合物的研究及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与局部免疫的关系及局部组织酶学改变,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局部病变组织皮下注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α-2b干扰素及中药苦参提取液,观察治疗前后的局部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酶学改变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局部病变组织皲裂及溃疡全部愈合,萎缩、瘙痒、色素脱失及增生等症状均有好转。大部分标本LDH、ACP值偏高,SDH、AKP、5'-N值偏低。TIC主要沉积在小血管壁、血管内皮及周围,基底膜亦可见,治疗前后TIC沉积率及抗C3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1)。结论: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与局部免疫异常有关,导致炎症反应,引起局部代谢障碍及酶学改变。应用免疫抑制剂及中药治疗可提高缓解率及治愈率,为其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06年08期)
局部免疫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免疫抑制剂注射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对76例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安全性。方法将入笔者医院就诊的76例患有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的女性病人平分成4组,并分别给予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Dex+CTX以及口服常规抗甲亢药物治疗。通过对4组病人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自身抗体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并分析不同治疗手段对甲状腺炎合并甲亢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使用Dex的A组和采用Dex+CTX联合注射的C组经治疗后甲状腺体积变化明显超过B、D两组且其中C组病人体积缩小最明显;Dex+CTX联合注射的C组病人甲状腺功能指标总体改善最为突出;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D组病人在TRAb和TMAb指标改善上明显落后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A、B、C 3组且采用联合注射治疗的C组病人抗体指标改善情况最优。结论甲状腺内注射免疫抑制剂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治疗,且地塞米松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时效果最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免疫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吴楠.乳腺癌BRCA1/2表达与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2].徐迎春,孟利伟,胡珊.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对弥漫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患者临疗疗效对比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6
[3].刘佳.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效果探讨[J].海峡药学.2015
[4].尚坤,李圣洁,李墨阳,曹迪,赵冠禹.背部推拿疗法对免疫抑制家兔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
[5].王玉梅.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J].中国保健营养.2013
[6].曹良国.环孢素A动脉灌注局部免疫抑制在大鼠异体后肢移植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2
[7].曹颖平,柏莹,王梅华,郑培烝,卢娉霞.混合皮肤移植中角朊细胞表达B7-H1诱导局部免疫抑制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8].刘喜玲,侯英,李玉华,张永丽,李志梅.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
[9].鞠秀婷,夏明,解光.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头颈部肿瘤局部免疫抑制的关系[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
[10].张小平,王仕超,李楷滨,蔡知天.免疫抑制剂及中药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前后相关酶学及局部组织免疫复合物的研究及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