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应力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混凝土,钢管,密实,性能,弯矩,骨料。
自应力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一,武沾青,闫磊[1](2019)在《基于释放法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钢筋自应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分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中钢筋有高温蒸压过程产生的自应力及其对板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分步释放法测自应力,通过对配置HPB300钢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进行切割逐步释放板中钢筋的自应力,记录对比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受压侧和受拉侧在跨中及板端自应力值,给出自应力在板内分布规律及取值。分析自应力对板的开裂弯矩及承载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受压区板端自应力约为跨中自应力值的56%;受拉区板端自应力约为跨中自应力值的84%,跨中受拉区自应力约为受压区自应力的54%;板端受拉区自应力约为受压区的83%,并分析其产生及分布机理。此外,自应力也提高了板的抗裂能力和承载能力,其中对开裂弯矩有较大影响,自应力所抵抗的开裂弯矩约为理论开裂弯矩值的65.7%;在承载能力方面,自应力对板的承载能力提高了1.2%。合理计算自应力可以有效利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抗裂和承载能力,对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推广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叶洲健,黎晓达,邓军[2](2019)在《碳纤维布包裹钢管自应力混凝土圆柱的轴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钢管自应力混凝土外包裹碳纤维布(CFS),能更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并增加其延性。通过对12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轴压试验,研究自应力混凝土和CFS包裹对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工况的破坏形态、时间-应变曲线、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自应力混凝土能为钢管和CFS提供预拉力,提升钢管和CFS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CFS可以很好地约束钢管的屈曲变形并大幅提高试件承载力,使用CFS包裹后的钢管普通混凝土和钢管自应力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75. 2%和67. 5%;试件极限承载力试验值跟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李娜,卢亦焱,李杉,梁鸿骏[3](2019)在《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8根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研究初始自应力、钢管壁厚和混凝土强度对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初始自应力对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破坏形态影响不明显,在轴心荷载作用下,所有短柱均为剪切破坏;初始自应力可显着提高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刚度和承载力,其中承载力提高幅度可达27. 5%;初始自应力会导致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变形能力明显降低,极限位移和破坏位移大幅减小;钢管壁厚和混凝土强度对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的影响幅度受初始自应力的影响。最后,考虑初始自应力的影响,建立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志通,刘英达,余逍[4](2019)在《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和开裂,提高矩形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确保钢管和混凝土更好的工作,使结构自身产生较高的自应力,提高结构整体力学性能,通过对3根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试验,分析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的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变形情况,与普通钢管混凝土进行比较,对此种结构的破坏形态、受力状态、承载能力和延性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其核心混凝土始终处于叁向应力状态下,使得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弹性工作阶段加长,弹性阶段可达到极限荷载的85%以上,与CECS 28:2012《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相比较,初始自应力的存在,使得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提高的幅度在15%以上。自应力的存在亦使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位移延性系数降低。(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周明,谢志国,陈素萍,王新堂[5](2019)在《轻骨料钢管混凝土自应力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组9根自应力轻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自应力进行研究,在养护期间测试钢管混凝土柱表面的应变,分析了膨胀剂掺量及含钢率等对试件自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降低,但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使混凝土叁轴受压产生自应力。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大,钢管表面的应变增大,膨胀剂掺量不同,应变变化趋势区别明显;随着含钢率的增大,约束逐渐增强,膨胀应变增加,通过测量钢管表面的应变经计算确定钢管及核心混凝土的初始自应力,混凝土自应力值为3~4 MPa。(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03期)
李永强[6](2019)在《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在各个方面惠及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正在朝着高度更高、跨度更大、功能更丰富的方向发展。但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高度越来越高、跨度越来越大的要求。因此,对新型建筑结构的探索与研究势在必行。目前钢材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建筑结构中,其中钢管混凝土结构更是在大跨度桥梁结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钢管混凝土结构之所以能发挥两种材料的优良性能主要原因在于核心混凝土在钢管的约束下处于叁向受压状态,能够提高其抗压强度,核心混凝土硬化后能够延缓钢管壁的屈曲速率,但是普通钢管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核心混凝土会发生化学收缩,会使钢管混凝土发生脱空导致界面粘结性能急剧恶化甚至丧失。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采用自应力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填充钢管的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试验研究成果,但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文在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工作:(1)推导出核心混凝土由升温引起的径向自应力与钢管环向自应力的关系,通过对添加膨胀剂的钢管混凝土相关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获得膨胀剂掺量与钢管总环向应变之间的关系式,并最终确定膨胀剂掺量与达到相同效果所需要的温度之间的关系式。(2)分别采用对核心混凝土升温和Combin39弹簧单元来模拟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并与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推出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推出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采用弹簧单元比核心混凝土升温的方法模拟效果更有效。(3)在自应力钢管混凝土轴压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界面粘结性能的轴压有限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采用接触单元通过升温的方式模拟膨胀应力的方法是可行的,自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极限轴压荷载的提高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3-01)
谢苏吉[7](2019)在《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开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北地区特殊的外界环境,部分地区建筑物都处于盐渍土区域,而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通常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容易导致盐类物质通过裂缝进入混凝土结构内部,对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等材料造成腐蚀,导致结构的使用性能及耐久性能严重下降。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通过在自应力混凝土中铺设特定的纤维编织网,能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非常适合用于对抗裂性能要求高的建筑上或者作为一种修补材料用于大坝、桥梁等建筑结构。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4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1627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1082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81403)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FSE201514)为依托,选取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与试验两方面展开了研究,深入的探究了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以下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对自应力混凝土试件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并且对自应力混凝土试件进行了限制膨胀试验。试验发现相同条件下普通混凝土试件比自应力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要大。自应力混凝土限制膨胀试验探究了自应力混凝土内部含有不同纤维编织网Tex含量和纤维编织网网格间距的情况下其内部自应力值的变化情况。(2)对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分别研究了混凝土板在不同混凝土基体、纤维束Tex含量和纤维编织网网格间距的情况下对开裂荷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开裂荷载的计算模型,并且用该计算模型求出了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的开裂荷载的理论值。(3)根据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四点弯曲试验的实际情况,确定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的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进行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开裂性能模拟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3-01)
王永宝,廖平,贾毅,赵人达,吴德宝[8](2019)在《钢筋混凝土梁非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由混凝土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钢筋混凝土梁沿梁高度方向的非均匀自应力效应,基于非线性温度自应力方法和按照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推导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作用下沿梁高度方向上的钢筋混凝土梁自应力计算公式,并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验证;以某混凝土简支试验梁为算例,进行收缩、徐变自应力分析;探讨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下曲率和截面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最后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梯度下钢筋混凝土梁的应力重分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匀收缩和徐变作用下,截面的轴向应变和曲率随时间显着变化,且沿着梁高度方向将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温度梯度值增加能增加顶面的非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但影响幅度较相对湿度梯度小;相对湿度梯度能显着影响收缩徐变自应力,前期养护作用对于减小自应力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鹏华,徐礼华,谷雨珊,吴敏,许明耀[9](2018)在《钢管与其核心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可以提高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补偿混凝土的收缩,从而保证钢管与混凝土更好地共同工作.为研究钢管与其核心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考虑自应力值、混凝土强度、界面长度3个影响因素,设计制作23根试件,进行推出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相比,当自应力值为3、5MPa时,对应的抗剪粘结强度可提高19%和85%;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也可增强界面抗剪粘结强度,但高强混凝土的脆性导致构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在粘结极限荷载之后下降较快;抗剪粘结强度随界面长度的增加而下降,且近似呈线性关系下降;基于试验结果建立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界面抗剪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可供工程应用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胡铁明,丁科翔,张冠华,苟红兵[10](2018)在《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加固既有混凝土结构结合面抗剪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SFRSC)加固既有混凝土结构结合面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7组Z形试件进行抗剪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加固情况下的结合面抗剪强度和结合面开裂后的抗剪能力,并对结合面抗剪强度、结合面开裂后的受力状态以及结合面剪应变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新混凝土相比,SFRSC与老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在结合面构造钢筋约束下,SFRSC的微膨胀变形可使结合面产生法向预压应力,有利于提高结合面抗剪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18期)
自应力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在钢管自应力混凝土外包裹碳纤维布(CFS),能更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并增加其延性。通过对12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轴压试验,研究自应力混凝土和CFS包裹对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工况的破坏形态、时间-应变曲线、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自应力混凝土能为钢管和CFS提供预拉力,提升钢管和CFS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CFS可以很好地约束钢管的屈曲变形并大幅提高试件承载力,使用CFS包裹后的钢管普通混凝土和钢管自应力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75. 2%和67. 5%;试件极限承载力试验值跟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应力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春一,武沾青,闫磊.基于释放法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钢筋自应力研究[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2].叶洲健,黎晓达,邓军.碳纤维布包裹钢管自应力混凝土圆柱的轴压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9
[3].李娜,卢亦焱,李杉,梁鸿骏.圆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4].赵志通,刘英达,余逍.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9
[5].周明,谢志国,陈素萍,王新堂.轻骨料钢管混凝土自应力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9
[6].李永强.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7].谢苏吉.纤维编织网增强自应力混凝土板开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王永宝,廖平,贾毅,赵人达,吴德宝.钢筋混凝土梁非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分析[J].铁道学报.2019
[9].周鹏华,徐礼华,谷雨珊,吴敏,许明耀.钢管与其核心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粘结性能[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10].胡铁明,丁科翔,张冠华,苟红兵.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加固既有混凝土结构结合面抗剪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