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与主支架转动配合的径向转动机构和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上并围绕径向转动机构摆动的垂直转动机构,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主支架上固定连接有与垂直转动机构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转动的转动配合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车门连接装置的设计能够实现车门的平移、前移和翻转三个动作同时进行,能够实现上下车位的完全打开,为上下车提供了方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1)、与所述主支架(1)转动配合的径向转动机构(2)和固定在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上并围绕径向转动机构(2)摆动的垂直转动机构,所述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线,所述主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垂直转动机构(3)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3)转动的转动配合件。
设计方案
1.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1)、与所述主支架(1)转动配合的径向转动机构(2)和固定在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上并围绕径向转动机构(2)摆动的垂直转动机构,所述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线,所述主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垂直转动机构(3)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3)转动的转动配合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转动机构(3)包括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固定连接的连接轴(3.1)、通过轴承与所述连接轴(3.1)转动配合的锥齿轮(3.2)和与所述锥齿轮(3.2)固定连接且用于安装车门的连接件(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件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1)上的扇形锥齿轮(14),所述扇形锥齿轮(14)与所述锥齿轮(3.2)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点(4)、第二连接点(5)和第三连接点(6),所述第一连接点(4)与所述安装基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接点(5)为该径向转动机构(2)上的铰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6)与所述主支架(1)远离所述安装基座的一端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2)包括连杆一(2.1)和连杆二,所述连杆一(2.1)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点(4),所述连杆一(2.1)与所述连杆二铰接的端部为第二连接点(5),所述连杆二与所述主支架(1)铰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点(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二包括连接段一和与所述连接段一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二,所述连接段一的端部与所述连杆一(2.1)铰接,所述连接段二与所述主支架(1)的端部转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一为弧形杆(2.2),所述连接段二为转轴(2.3),所述转轴(2.3)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所述主支架(1)转动配合,所述连接轴(3.1)固定在所述转轴(2.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架(1)动作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撑杆(8)和固定于所述液压撑杆(8)两端的关节轴承,所述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基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支架(1)上所设的驱动连接部铰接;所述安装基座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底座(12)和固定在所述底座(12)上的安装座,所述主支架(1)、所述连杆一(2.1)与所述安装座铰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安装座或所述底座(12)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连接部上设有多个用于根据车型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安装的调节孔(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3.1)、所述锥齿轮(3.2)和所述连接件(3.3)的轴线一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直开式车门,车门与车体连接方式简单,制造成本低,因此,目前普遍采用这种直开式车门,但此种车门存在的弊端是开门过程占用空间大,尤其在车位紧张的停车场,更容易出现因打开车门的幅度过大而擦碰到相邻的车,此外,此种车门打开之前若不注意车门外是否安全,可能会对路上的行人以及对车门本身造成损害。
针对上述传统车门存在的弊端,目前一些高端车型采用剪刀门或鸥翼门,此两种车门开门过程中无需占用过多的水平空间,通过几乎直上直下的方式实现对车门的开启,因此在车辆、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开启更为方便,能在狭窄的空间实现对车门的打开。
由于鸥翼门的铰链布置在顶棚中间纵梁上,车门上部承受车门大部分的质量,车门边框的结构设计厚实,在车门关闭时,车门上部中间厚度与常规的顶盖厚度基本相同。车门上部边框比常规顶盖厚一些,易影响驾驶员头部空间的设计和舒适性。
而传统的剪刀门不能达到90度的翻转,即便是车门完全打开,也还是要占用一定的上下车位,直接造成上下车位空间的减少,因此,上下车还需要注意不要磕碰到自己,在上下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便,针对剪刀门不能达到垂直角度的翻转,而影响上下车的问题,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车门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现有技术中剪刀门不能实现90度翻转从而影响上下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径向转动机构的设计,从而实现对车门完全开启的车门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与所述主支架转动配合的径向转动机构和固定在所述径向转动机构上并围绕径向转动机构摆动的垂直转动机构,所述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所述主支架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垂直转动机构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转动的转动配合件。
安装基座安装在车身上,径向转动机构在主支架的摆动幅度控制下,能够实现对车门的径向移动,在车门进行平移的同时实现对车门的前移,与此同时,车门在做平移和前移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实现整个车门完全打开。
具体为,由于垂直转动机构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上,径向转动机构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垂直转动机构摆动,该垂直转动机构摆动过程中由于与固定在主支架上的转动配合件具有配合关系,则在垂直转动机构摆动的同时实现了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此一系列的联动过程实现了车门在平移和前移的同时完成对车门的转动,整个车门平移、前移和转动的动作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对车门完全开启。
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如上所述,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直接实现了对垂直转动机构的摆动,同时该垂直转动机构摆动的过程中与转动配合件配合实现了对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该种设计实现了仅通过一个驱动力便达到了对车门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无需另设相关的辅助驱动装置即可实现集该种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于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转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径向转动机构固定连接的连接轴、通过轴承与所述连接轴转动配合的锥齿轮和与所述锥齿轮固定连接且用于安装车门的连接件。
具体的,连接轴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上,实现了径向转动机构在转动的同时带动连接轴的摆动,进而实现整个垂直转动机构的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配合件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的扇形锥齿轮,所述扇形锥齿轮与所述锥齿轮啮合。
具体的,扇形锥齿轮的轴心与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轴心共线,由于锥齿轮的摆动轴心也与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轴心共线,因此,锥齿轮的摆动轴心与扇形锥齿轮的轴心共线,即实现了锥齿轮在围绕扇形锥齿轮摆动的过程中也实现了锥齿轮自身的转动。
扇形锥齿轮与锥齿轮构成90°的传动关系,实现了90°车门开启角度,解决了因开门角度小而影响上下车的问题。
通过驱动主支架,主支架顺时针摆动过程中实现了车门的平移、前移,主支架转动过程中,径向转动机构转动并带动垂直转动机构的摆动,垂直转动机构摆动的过程中由于锥齿轮与扇形锥齿轮啮合,此摆动动作能够实现锥齿轮围绕扇形锥齿轮转动的同时锥齿轮自身也实现转动,从而实现了锥齿轮带动车门的转动,达到90度的转动效果,从而实现对车门的完全开启。
锥齿轮在转动的同时也在主支架与径向转动机构的带动下,进行一个倾斜方向的移动,同时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车门的翻转,整个车门的运动过程一步到位,开门方便快捷,与传统的剪刀门开门方式,需要先平移,之后再转动的开门方式比较,本设计结构更为合理,开门效果更好,能够整体提高车型的档次。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安装基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为该径向转动机构上的铰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主支架远离所述安装基座的一端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转动机构包括连杆一和连杆二,所述连杆一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点,所述连杆一与所述连杆二铰接的端部为第二连接点,所述连杆二与所述主支架铰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点。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二包括连接段一和与所述连接段一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二,所述连接段一的端部与所述连杆一铰接,所述连接段二与所述主支架的端部转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一为弧形杆,所述连接段二为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所述主支架转动配合。
为了实现转轴与主支架的更好的转动配合,通过轴承设计使得整个装置的联动效果更好,且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主支架动作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撑杆和固定于所述液压撑杆两端的关节轴承,所述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基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支架上所设的驱动连接部铰接;所述安装基座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安装座,所述主支架、所述连杆一与所述安装座铰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安装座或所述底座铰接。
液压撑杆驱动主支架,液压撑杆伸长,主支架顺时针转动,在径向转动机构的驱动下,垂直转动机构做逆时针摆动,即锥齿轮在逆时针摆动的同时配合扇形锥齿轮实现转动,从而实现锥齿轮带动车门实现车门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连接部上设有多个用于根据车型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安装的调节孔,为了实现对不同的车型车门的配合,或不同的开门效果,此种多个调节孔的设计便可根据需要,在安装时任一选择,适用性更强,可以安装在多种车型上。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各组件配合的稳定性,所述连接轴、所述锥齿轮和所述连接件的轴线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车门连接装置的主支架带动径向转动机构转动,由于垂直转动机构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上,径向转动机构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垂直转动机构摆动,该垂直转动机构摆动过程中由于与转动配合件具有配合关系,即锥齿轮与固定在主支架上的扇形齿轮啮合关系,则在垂直转动机构摆动的同时实现了垂直转动机构的转动,即,锥齿轮在以扇形锥齿轮为轴心围绕扇形锥齿轮摆动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转动,此一系列的联动过程实现了车门在平移和前移的同时完成对车门的转动,整个车门平移、前移和转动的动作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对车门完全开启。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该种设计实现了仅通过施加给主支架一个驱动力便可达到对车门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无需另设相关的辅助驱动装置即可实现集该种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于一体。
(2)对主支架施加驱动力,实现主支架的摆动,主支架摆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车门平移的同时带动车门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便于车门翻转动作完成之后,不占用上下车位;由于扇形锥齿轮与锥齿轮啮合,配合锥齿轮随着径向转动机构摆动的动作实现了锥齿轮转动,从而达到对车门的转动效果,车门可实现90度的翻转效果,本设计结构优化了径向转动机构的设计并直接将径向转动机构的转动效果作用于垂直转动机构,从而实现锥齿轮的摆动,又通过锥齿轮与扇形锥齿轮的啮合,实现了锥齿轮摆动过程中的转动,上述一系列的运动效果仅需施加给主支架上一个方向的驱动力便可实现,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实现车门开启角度达到90度,车门打开不占用上下车位,上下车更方便。
(3)本车门连接装置中多处转动配合的组件连接部均采用轴承连接,轴承的使用增强了本装置的整体联动性和稳定性。
(4)本车门连接装置中的底座、安装座的设计均采用镂空结构的设计,在装置结构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也减轻了装置的重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5)本车门连接装置中的驱动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在该装置的任一侧,此种设计结构使得零部件的加工更为统一,无需针对左侧车门和右侧车门而适应性的生产相应的连接装置,仅通过改变对驱动装置的安装位置即可实现将本连接装置安装到对应的车门一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扇形锥齿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支架1;左支架1.1;右支架1.2;调节孔1.3;径向转动机构2;连杆一2.1;弧形杆2.2;左弧形杆2.2.1;右弧形杆2.2.2;转轴2.3;垂直转动机构3;连接轴3.1;锥齿轮3.2;连接件3.3;第一连接点4;第二连接点5;第三连接点6;安装孔7;液压撑杆8;连杆安装座9;主支架安装座10;安装板10.1;支杆10.2;液压撑杆安装座11;底座12;连接孔13;扇形锥齿轮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1、与主支架1转动配合的径向转动机构2和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2上并围绕径向转动机构2摆动的垂直转动机构3,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线,主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与垂直转动机构3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3转动的转动配合件
安装基座安装在车身上,径向转动机构2在主支架1的摆动幅度控制下,能够实现对车门的径向移动,在车门进行平移的同时实现对车门的前移,与此同时,车门在做平移和前移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实现整个车门完全打开。
具体为,由于垂直转动机构3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2上,径向转动机构2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该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过程中由于与固定在主支架1上的转动配合件具有配合关系,则在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的同时实现了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此一系列的联动过程实现了车门在平移和前移的同时完成对车门的转动,整个车门平移、前移和转动的动作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对车门完全开启。
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如上,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直接实现了对垂直转动机构3的摆动,同时该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的过程中与转动配合件配合实现了对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该种设计实现了仅通过一个驱动力便达到了对车门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无需另设相关的辅助驱动装置即可实现集该种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于一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图3所示,垂直转动机构3包括与径向转动机构2固定连接的连接轴3.1、通过轴承与连接轴3.1转动配合的锥齿轮3.2和与锥齿轮3.2固定连接且用于安装车门的连接件3.3。
连接轴3.1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2上,实现了径向转动机构2在转动的同时带动连接轴3.1的摆动,进而实现整个垂直转动机构3的摆动。
具体的,连接件3.3上均匀设有用于与车门固定连接的多个安装孔7,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3上周向设有四个安装孔7。
在主支架1与径向转动机构2的带动下,车门向远离车身的方向移动15cm-20cm,同时在车门平移的过程中通过锥齿轮3.2逐渐实现对车门的翻转,即以锥齿轮3.2的转动轴心为基准进行翻转,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位移,此种翻转仅是对车门角度的调整,即将车门的自由端完全翻转到上方,此种开门的方式无需占用较多的水平空间,只需要有50cm左右的宽度就能彻底的打开车门,极大地方便了车主的进出,仅通过一个方向驱动力的施加即可达到车门的运动一步到位,开门方便快捷。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图7所示,转动配合件包括固定在主支架1上的扇形锥齿轮14,扇形锥齿轮14与锥齿轮3.2啮合。
具体的,扇形锥齿轮14的轴心与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心共线,由于锥齿轮3.2的摆动轴心也与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心共线,因此,锥齿轮3.2的摆动轴心与扇形锥齿轮14的轴心共线,即实现了锥齿轮3.2在围绕扇形锥齿轮14摆动的过程中也实现了锥齿轮3.2自身的转动。
扇形锥齿轮14与锥齿轮3.2构成90°的传动关系,实现了90°车门开启角度,解决了因开门角度小而影响上下车的问题。
通过驱动主支架1,主支架1顺时针摆动过程中实现了车门的平移、前移,主支架1转动过程中,径向转动机构2转动并带动垂直转动机构3的摆动,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的过程中由于锥齿轮3.2与扇形锥齿轮14啮合,此摆动动作能够实现锥齿轮3.2围绕扇形锥齿轮14转动的同时锥齿轮3.2自身也实现转动,从而实现了锥齿轮3.2带动车门的转动,达到90度的转动效果,从而实现对车门的完全开启。
锥齿轮3.2在转动的同时也在主支架1与径向转动机构2的带动下,进行一个倾斜方向的移动,同时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车门的翻转,整个车门的运动过程一步到位,开门方便快捷,与传统的剪刀门开门方式,需要先平移,之后再转动的开门方式比较,本设计结构更为合理,开门效果更好,能够整体提高车型的档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所示,径向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点4、第二连接点5和第三连接点6,第一连接点4与安装基座铰接,第二连接点5为该径向转动机构2上的铰接点,第三连接点6与主支架1远离安装基座的一端铰接。
本实施例中主支架1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支架1.1和右支架1.2,左支架1.1与右支架1.2分别通过轴承实现与安装基座、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配合。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所示,径向转动机构2包括连杆一2.1和连杆二,连杆一2.1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点4,连杆一2.1与连杆二铰接的端部为第二连接点5,连杆二与主支架1铰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点6。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图3所示,连杆二包括连接段一和与连接段一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二,连接段一的端部与连杆一2.1铰接,连接段二与主支架1的端部转动配合。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图4所示,连接段一为弧形杆2.2,连接段二为转轴2.3,转轴2.3的两端通过轴承与主支架1转动配合,连接轴3.1固定在转轴2.3的中部且二者的轴线相互垂直。
弧形杆2.2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弧形杆2.2.1和右弧形杆2.2.2,左弧形杆2.2.1与右弧形杆2.2.2之间设有销轴,销轴设于弧形杆2.2与连杆一2.1连接的一端且该销轴分别伸出左弧形杆2.2.1和右弧形杆2.2.2的两端通过螺帽实现对销轴的固定,连杆一2.1与销轴转动配合。
弧形杆2.2与转轴2.3连接的端部的宽度大于弧形杆2.2与连杆一2.1连接的端部的宽度。
为了实现转轴2.3与主支架1的更好的转动配合,通过轴承设计使得整个装置的联动效果更好,且稳定性更高。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所示,还包括用于驱动主支架1动作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液压撑杆8和固定于液压撑杆8两端的关节轴承,液压撑杆8的一端与安装基座铰接,另一端与主支架1中部所设的驱动连接部铰接;安装基座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底座12和固定在底座12上的安装座,主支架1、连杆一2.1均与安装座铰接,液压撑杆8的一端铰接在安装座上。
液压撑杆8带动主支架1摆动,液压撑杆8伸长,主支架1顺时针转动,在径向转动机构2的驱动下,垂直转动机构3做逆时针摆动,即锥齿轮3.2在逆时针摆动的同时配合扇形锥齿轮14实现转动,从而实现锥齿轮3.2带动车门实现车门的转动。
如图1所示,安装座包括连杆安装座9、主支架安装座10和液压撑杆安装座11,连杆安装座9设于底座12的中部,连杆安装座9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三角板,三角板的上端设有销轴,该销轴伸出连杆安装座9的两端通过螺帽实现对销轴的固定,连杆一2.1与销轴转动配合。具体的,三角板上还设有镂空结构。
主支架安装座10包括对称设于底座12上的安装板10.1,安装板10.1对称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两侧,安装板10.1之间设有支杆10.2,左支架1.1与右支架1.2的端部通过轴承与支杆10.2转动配合。支杆10.2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前方。
液压撑杆安装座11包括对称设于底座12上的连接座,连接座对称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两侧,连接座上设有连接孔13,考虑到在液压撑杆8回缩时,主支架1能够回摆,连接孔13的位置位于连杆安装座9上铰接点的位置的后方,液压撑杆8与任一连接孔13转动配合。
底座12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实现与车身固定安装的多个安装孔7,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2的边角位置设有六个安装孔7。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8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1所示,驱动连接部上设有多个用于根据车型对液压撑杆8进行安装的调节孔1.3,本实施例中,调节孔1.3为三个。
为了实现对不同的车型车门的配合,或不同的开门效果,此种多个调节孔1.3的设计便可根据需要,在安装时任一选择,适用性更强,可以安装在多种车型上。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9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
如图2、图3所示,为了保证各组件配合的稳定性,连接轴3.1、锥齿轮3.2和连接件3.3的轴线一致。
实施例1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基座、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主支架1和用于给主支架1提供驱动力的驱动装置,主支架1远离安装基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径向转动机构2,径向转动机构2上固定连接有垂直转动机构3,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与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轴线,主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与垂直转动机构3配合实现垂直转动机构3转动的转动配合件。
安装基座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底座12、固定在底座12中部的连杆安装座9、对称设置在底座12上的液压撑杆安装座11和主支架安装座10,连杆安装座9上设有连杆铰接点,液压撑杆安装座11上设有液压撑杆8铰接点,主支架安装座10上设有主支架1铰接点,液压撑杆8铰接点、连杆铰接点和主支架1铰接点由后至前依次设置。
径向转动机构2包括连杆一2.1、弧形杆2.2和转轴2.3,主支架1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支架1.1和右支架1.2,左支架1.1与右支架1.2分别通过轴承实现与主支架安装座10的转动配合。
连杆一2.1的一端与连杆安装座9铰接,连杆一2.1的另一端与弧形杆2.2的一端铰接,弧形杆2.2的另一端与转轴2.3固定连接,转轴2.3与主支架1上远离底座12的一端转动配合,转轴2.3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左支架1.1和右支架1.2转动配合。
弧形杆2.2与转轴2.3连接的端部的宽度大于弧形杆2.2与连杆一2.1连接的端部的宽度。
垂直转动机构3包括与转轴2.3固定连接的连接轴3.1、通过轴承与连接轴3.1转动配合的锥齿轮3.2和与锥齿轮3.2固定连接且用于安装车门的连接件3.3,连接轴3.1固定在转轴2.3的中部且连接轴3.1的轴线与转轴2.3的轴线相互垂直。
转动配合件包括固定在主支架1上的扇形锥齿轮14,扇形锥齿轮14与锥齿轮3.2啮合,扇形锥齿轮14焊接在主支架1的任一侧,扇形锥齿轮14的轴心与转轴2.3的轴心一致,扇形锥齿轮14可焊接在左支架1.1或右支架1.2上,本实施例,焊接在右支架1.2上,扇形锥齿轮14与锥齿轮3.2构成90°的传动关系,实现了90°车门开启角度,解决了因开门角度小而影响上下车的问题。
连杆安装座9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三角板,三角板的上端设有销轴,该销轴伸出连杆安装座9的两端通过螺帽实现对销轴的固定,连杆一2.1与销轴转动配合。具体的,三角板上还设有镂空结构。
主支架安装座10包括对称设于底座12上的安装板10.1,安装板10.1对称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两侧,安装板10.1之间设有支杆10.2,支杆10.2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前方,左支架1.1与右支架1.2分别通过轴承实现与支杆10.2、转轴2.3的转动配合。
驱动装置为液压撑杆8和固定于液压撑杆8两端的关节轴承,液压撑杆8的一端与连接座铰接,另一端与主支架1中部所设的驱动连接部铰接。液压撑杆8可以保证整个车门开启的过程是渐进的完成避免硬性撞击。驱动连接部上设有多个用于根据车型进行对驱动装置安装的调节孔1.3,本实施例中,调节孔1.3为三个。
液压撑杆安装座11包括对称设于底座12上的连接座,连接座对称位于连杆安装座9的两侧,连接座上设有连接孔13,考虑到在液压撑杆8回缩时,主支架1能够回摆,连接孔13的位置位于连杆安装座9上铰接点的位置的后方,液压撑杆8与任一连接孔13转动配合。
底座12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实现与车身固定安装的多个安装孔7,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2的边角位置设有六个安装孔7。
本车门连接装置的主支架1带动径向转动机构2转动,由于垂直转动机构3固定在径向转动机构2上,径向转动机构2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该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过程中由于与转动配合件具有配合关系,即锥齿轮3.2与固定在主支架1上的扇形齿轮啮合关系,则在垂直转动机构3摆动的同时实现了垂直转动机构3的转动,即,锥齿轮3.2在以扇形锥齿轮14为轴心围绕扇形锥齿轮14摆动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转动,此一系列的联动过程实现了车门在平移和前移的同时完成对车门的转动,整个车门平移、前移和转动的动作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对车门完全开启。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该种设计实现了仅通过施加给主支架1驱动力便可达到对车门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无需另设相关的辅助驱动装置即可实现集该种多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空间的移动、转动效果于一体。
对主支架1施加驱动力,实现主支架1的摆动,主支架1摆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车门平移的同时带动车门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便于车门翻转动作完成之后,不占用上下车位;由于扇形锥齿轮14与锥齿轮3.2啮合,配合锥齿轮3.2随着径向转动机构2摆动的动作实现了锥齿轮3.2转动,从而达到对车门的转动效果,车门可实现90度的翻转效果,本设计结构优化了径向转动机构2的设计并直接将径向转动机构2的转动效果作用于垂直转动机构3,从而实现锥齿轮3.2的摆动,又通过锥齿轮3.2与扇形锥齿轮14的啮合,实现了锥齿轮3.2摆动过程中的转动,上述一系列的运动效果仅需施加给主支架1上一个方向的驱动力便可实现,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实现车门开启角度达到90度,车门打开不占用上下车位,上下车更方便。
本连接装置中多处转动配合的组件连接部均采用轴承连接,轴承的使用增强了本装置的整体联动性和稳定性。
本连接装置中的底座、安装座的设计均采用镂空结构的设计,在装置结构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也减轻了装置的重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本连接装置中的驱动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在该装置的任一侧,此种设计结构使得零部件的加工更为统一,无需针对左侧车门和右侧车门而适应性的生产相应的连接装置,仅通过改变对驱动装置的安装位置即可实现将本连接装置安装到对应的车门一侧。
本车门连接装置带动车门实现开关门动作轨迹的说明:
液压撑杆8伸长,液压撑杆8带动主支架1做顺时针摆动,弧形杆2.2绕着第三连接点6做逆时针摆动,随着与弧形杆2.2固定连接的转轴2.3的转动,垂直转动机构3也做逆时针摆动,锥齿轮3.2在随着做逆时针摆动的过程中由于与扇形锥齿轮14啮合,锥齿轮3.2在以扇形锥齿轮14为轴心围绕扇形锥齿轮14摆动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转动,锥齿轮3.2的转动实现对车门的转动,车门实现平移、前移和90度翻转,车门完全打开。
液压撑杆8缩短,液压撑杆8带动主支架1做逆时针摆动,弧形杆2.2绕着第三连接点6做顺时针摆动,随着与弧形杆2.2固定连接的转轴2.3的转动,垂直转动机构3也做顺时针摆动,锥齿轮3.2在随着做顺时针摆动的过程中由于与扇形锥齿轮14啮合,锥齿轮3.2在以扇形锥齿轮14为轴心围绕扇形锥齿轮14摆动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转动,锥齿轮3.2的转动实现对车门的转动,车门向车身移动并转动至关闭状态,车门关闭。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7665.4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2(贵州)
授权编号:CN209620959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E05D 3/06
专利分类号:E05D3/06;E05D5/02;E05F15/50
范畴分类:36F;
申请人:潘治和
第一申请人:潘治和
申请人地址:556000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龙场镇龙场社区1号附42号
发明人:潘治和
第一发明人:潘治和
当前权利人:潘治和
代理人:李崧岩
代理机构:5122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