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_孙睿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化,范式,魏晋,南北朝,之美,人格。

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睿迪[1](2014)在《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归于统一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发,政权的更替、民族矛盾与文化的碰撞使得经学中衰,礼乐崩坏,魏晋之际玄学盛行以及佛、道的传播,共同影响了这一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萌发,文学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及自觉化的繁荣局面。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开始从封建礼教中疏离出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觉醒。这种觉醒表现在文学中,即女性审美意识的复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她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去关照现实生活,关照女性自身际遇,并将这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寄情于文学作品之中,用己手写己心。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切入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这一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为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力图从以下叁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女性审美主体的觉醒及其文学创作所蕴含的“美”的内涵与内在精神,以及女作家独具特质的艺术表现方式。第一部分:分析女性审美主体觉醒的社会文化环境。首先,从女性受教育状况、婚恋观以及女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叁个方面,横向展示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繁荣的成因;其次,从魏晋、南朝、北朝叁个不同历史分期的不同文化氛围出发,纵向梳理审美主体觉醒的表现,包括女性作家数量,作品流传情况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独特审美品格。第二部分:主要根据题材、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审美内涵,进而探索女性作家独特的内心世界。第叁部分:分析女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探求其独具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女性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相对狭窄、幽闭的审美空间以及平实新巧、真情流露的“俗”的审美趣味。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美主体的觉醒。然而,她们观照下的世界,大多摆脱不了自身活动范围狭促所带来的局限,仍然不同程度地摇曳着男性话语权的影子。但她们已经开始把目光洒向现实生活,诗性的触角开始向人欲延伸,对“抒写性情”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女性作家的这些尝试,为中古文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对后世作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庞飞[2](2010)在《从人物之美到文学之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对象的“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叁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仪平策[3](2003)在《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重点研究和阐释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文化的“发展范式”。主要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在一种系统的、“逻辑”的、有序的演变形式中所展现出的主流轨迹和基本走向,也就是力图使该时代内在于“历史”事象中的审美文化发展“逻辑”(范式)在解读和阐释中浮现出来。 从概念上看,“审美文化”主要是一个从文化的视野来加以界定的有关美、审美和艺术的总范畴,是介于人类感性的、物质的文化活动和理性的、精神的文化活动之间的所有审美化活动、审美化事象的总和;具体包括理论性、思想性、概念性的美学话语、体验性、文本性、形式性的艺术创造、时尚性、习俗性、风情性的现实趣尚和工艺性、器物性、造像性的文化产品等四个层面。这四大层面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审美文化的完整系统,各自分别发展则可成为某种门类性的、具体个别的审美文化研究。 “发展范式”概念,则是借鉴了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的“范式理论”而提出来的。“范式”(Paradigm)又译作范型、规范,从库恩对该词的使用来看,“范式”主要是指某一时期,被某一科学家集团(或共同体)所引为指导的共同信念,以及他们共同分享的一系列思想模式和范例。这一共同信念和共享模式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对科学研究起着定向的作用。在这里,“范式”主要指的是特定时期指导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普遍、共通的理论框架、体系、思路和方法。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范式”理论看来也就是“范式转换”,即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的过程。库恩提出“范式”理论及其“转换”学说实际上就是旨在解释科学的历史进程和演变模式,我们借用“范式”理论,主要是借用它所体现的整体把握、系统分析、宏观阐释、逻辑推进、有序描述等学术立场和方法,来完成我们试图揭示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总体架构和基本趋势的任务。因而,所谓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发展范式”,也就是该时期审美文化在某种规则有序的演变“范式”中所展现的基本架构和主流走向。 之所以提出这个论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迄今为止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工艺、风尚、思潮、文化等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在认知范围上偏于微观具体而略于宏观总体;在学术立场上偏于局部个别而略于整体系统,在解释重心上偏于社会内容而略于审美“形式”;在评价标准上偏于“伦理主义”而略于“历史主义”;在解释方式上偏于史实性(现象性)描述而略于逻辑性(规律性)把握,等等。这些特点自有其长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其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认知和解释对象,不能科学地把握和描述该时期审美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政治到文化、从地域到民族、从思想到现实,从生活到艺术,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乱性、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3-08-26)

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叁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睿迪.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庞飞.从人物之美到文学之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对象的“文”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东汉壁画出行图第七节 人物画题材的重要突破-图3·4·6南...第七节 人物画题材的重要突破-图3·4·5魏...第七节 人物画题材的重要突破-图3·4·4高...:左,方格兽纹锦;右,夔纹锦(1968...汉马王堆T形帛画

标签:;  ;  ;  ;  ;  ;  ;  

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论文_孙睿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