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魅力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魅力

王燕

提要|本文通过了解莫扎特的成长经历、生活轨迹和创作历程,收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相关资料,初步探讨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歌剧性交响性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14

作者信息|王燕,女,1980年生,陕西宝鸡人,硕士,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表演及理论研究。

一、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协奏曲创作风格

1762年到1773年,是莫扎特的少年时期。少年时期的莫扎特,以改编J.C.巴赫等同时代作曲家的协奏曲为试作,他的K.39是根据肖贝特奏鸣曲0p.7.No.2的一个乐章改编而成。在1772年,莫扎特又改编了巴赫的三首奏鸣曲。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协奏曲虽然多为仿作,但是已经从中体现了其超高的音乐天赋。并且在1777年创作的K.271中,已经说明其在在原创性方面找到了方向。K.271中的乐队全奏和钢琴独奏之间遥相呼应,预示了其后期协奏曲的戏剧性和交响性特征,也改变了协奏的方式。以前,乐队只是躲在别人屋檐下的低眉应答,如今,每个乐队成员都热切参与争论,成为一种交响的合奏。

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这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每星期的音乐会演出而创作的。前3首维也纳协奏曲(K.413、K.414、K.415),趋于J?C?巴赫的晚期协奏曲风格,也可省略管乐部分,作为四重奏演出。莫扎特在这三首协奏曲的慢乐章中,将美声歌唱成功移植到原本不适合歌唱的乐器上。他自己在给父亲的信中对这三首协奏曲作了评价:是介乎太容易和太难之间,恰到好处…光彩、悦耳、自然而不呆板,这里和那里都有一些行家才感到满足的段落,但这些段落写得使不太懂行的人听了也喜欢,莫名其妙的喜欢。还有一首协奏曲E大调K.449,原本是为他的学生写的,后来由莫扎特亲自演出,可看做莫扎特早期的成熟作品。莫扎特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借鉴了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还逐步走向古典、走向成熟。通过早期的创作,莫扎特已经在钢琴协奏曲创作道路中迈出了坚实脚步。

二、莫扎特成熟时期钢琴协奏曲创作风格

在维也纳生活的十年期间,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从1781年到1791年,莫扎特陆续创作了17首钢琴协奏曲,而且这17首钢琴协奏曲各具特色。以下,笔者将对这17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做一下简单说明。

1781年,莫扎特毅然与大主教决裂,不顾父亲的劝告,满怀信心的来到维也纳谋生。莫扎特也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敢于摆脱宫廷和教会控制,勇于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莫扎特在维也纳生活的头几年十分成功,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首演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莫扎特与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斯坦茨结婚,同时与海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莫扎特超高的音乐天赋和在维也纳演出的巨大成功,莫扎特在维也纳迅速建立起了很高的名声,演出异常繁忙,前来拜访的名门望族也络绎不绝。在此期间莫扎特创作了两首让演奏者额头冒汗的协奏曲,降B大调K.450、D大调K.451。随后又创作出来了亲切可爱的G大调K.453。这三首协奏曲风格各不相同,宣告了富于管弦乐特征的协奏曲风格的出现。在这三首协奏曲中,莫扎特的思想无拘无束、自如展开,管乐器组经常扮演完全独立的角色,全奏完全交响化。

1784年到1785年,莫扎特创作了4首协奏曲,分别为F大调K.459、D小调K.466、C小调K.475和G小调K.550。其中F大调K.459、D小调K.466是莫扎特笔下最富有戏剧性和最常被人演奏的两首协奏曲。如果说前一些协奏曲中还留着一些“社交音乐”的痕迹,那么在K.466中则完全被一扫而光。K.466反映出了莫扎特本性中不常显露的一面,它与C小调K.491是莫扎特仅有的两首用小调写作的钢琴协奏曲。它与A小调K.310和C小调K.457一样,都突出了莫扎特作品中“光明”背后的“阴暗”,可归纳为反映所谓“维特精神”类的作品,被看作是“狂飙运动”的产物。而C大调K.467具有交响性十足和气势恢宏辽阔等特点,同时又颇具宁静的古典音乐风格。1785到1786年冬,莫扎特在写作《费加罗的婚礼》的同时,又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前两首降E大调K.482和A大调K.488的风格比较明快,第三首C小调K.491则是完全不同,全篇低沉灰暗,属于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最凄婉之笔。1786年12月,莫扎特完成了“布拉格”交响曲的C大调协奏曲(K.503)。C大调K.503可以视为和K.491一样的欢庆胜利的姐妹篇,同时也是莫扎特C大调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首,它与“朱庇特”交响曲一样具有崇高的威严。

后来,随着莫扎特生活的每况愈下,他没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尽管他在1787年被任命为皇帝的室内乐作曲家,但是学生的相继离去、公众的背叛、几个孩子连续的夭折还有妻子的重病给莫扎特造成了严重打击,也给莫扎特的创作带来了消极影响。1788年,莫扎特创作的D大调K.537(加冕协奏曲)在法兰克福利奥波德皇帝二世的加冕典礼上演出,实际效果和艺术价值令人失望。最后一首惆怅优美的降B大调K.595也不如莫扎特的K.622(单簧协奏曲)精彩。

尽管生活的种种磨难连续地打击了莫扎特的内心,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却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的热情。在维也纳最后几年,莫扎特创作了近200部器乐作品和歌剧。

三、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的调性和感觉都与内容相适应。其中C大调庄严有力,如K.415、K.467、K.503;G大调刚劲且欢愉,如K.453;D大调场面宏大辉煌,如K.451、K.537;F大调精力充沛且清新愉快,如K.413、K.459;A大调明朗且抒情,如K.414、K.488;降B大调质朴感人且优美,如K.450、K.456、K.595;B大调堂皇宏伟,如K.449、K.482;还有两首通过小调表现独特戏剧性构思的,如K.466、K.491。

莫扎特完善和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采用J.C.巴赫快-慢-快的三个乐章的创作方式,莫扎特同时也确立了奏鸣套曲的结构。具体情况为: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但又与奏鸣曲或者交响乐中的同一曲式不同。它运用“双显示部”,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出,在主调处结束。第二呈示部由独奏和乐队一起协奏,结束时转入关系调或属调,同时与展开部相连。展开部利用已呈示过程的旋律或者新的素材,为了炫耀技巧而尽情展开。再现部的副部主题调性回归到主调,在结束前,乐队再以四六和弦的延长记号引进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以合奏结束整个乐章。莫扎特的第二乐章通常以抒情的歌调为主,在速度、整体气质和调性方面与其它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乐章部分基本选择的是明朗无忧、节奏明快的主题,一般采用回旋曲或者回旋奏鸣曲式。

在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中,有些精彩段落是即兴写出的。莫扎特在协奏曲中附加了一些新的变奏,这些附加天衣无缝,附加笔迹很淡,显然是他对自己即兴演奏发挥的一种炫耀的创作特色。莫扎特在钢琴独奏部分和乐队全奏部分经常根据自己的灵感自由支配,给以后的演奏家们留下更丰厚广阔的表演空间。后来的贝多芬等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很明显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在华彩段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

莫扎特用崭新的音乐语言在他的27部钢琴协奏曲中创造了明丽、欢快、典雅等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正因如此,演奏莫扎特的每一部钢琴协奏曲都需要特别细腻和敏感的乐感、绚丽精湛的技巧、深情歌唱的旋律、完美严谨的结构、自然质朴的逻辑、绚丽精湛的技巧和灵活精巧的指触。任何刻板无情或矫揉造作、无动于衷、毫无节制的演奏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中都是不可取的。历代钢琴演奏家大师们都演奏过莫扎特的作品,他们为再度创作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伯恩斯坦、鲁宾斯坦等人在演奏风格和演奏特色方面都为我们展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灿烂光辉。

结束语

莫扎特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出神入化的手法和发自内心的呼喊,把丰富情感潜藏在质朴无暇的表现形式之中。同时,莫扎特也可以说是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其对“双呈示部”、“华彩乐段”的巧妙运用,使得钢琴协奏曲不再简单片面地追求表现技巧,而是具有与交响乐同样的深刻意义。如果说海顿的交响曲和四重奏是18世纪下半叶的高峰,那么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则是更加独具艺术魅力的不朽丰碑。这些作品经过200多年的沧桑,至今依然在音乐星空上闪烁着耀眼光芒,给人们带去最触动心弦的听觉享受。

参考文献:

[1]刘然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维也纳创作风格[J].安顺学院学报,2012(01)

[2]李佳雯.莫扎特维也纳中期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刘高扬.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4]张博.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体裁特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

[5]杨佩红.论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巧[J].音乐生活,2013(03)

[6]韩坤.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的节制美[J].齐鲁艺苑,2010(01)

(责任编辑:高媛)

标签:;  ;  ;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