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毒素论文_陈咏梅,赵以军,陈默,刘伟,陈慧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蓝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蓝藻,毒素,活性,巢湖,太湖,铜绿,丙氨酸。

蓝藻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陈咏梅,赵以军,陈默,刘伟,陈慧宇[1](2019)在《武汉官桥湖蓝藻毒素BMAA的生物累积与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蓝藻"水华"能产生新型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进行传递;选取武汉东湖子湖—官桥湖,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在蓝藻水华暴发期间,测定湖水、蓝藻及鱼体内游离态和蛋白结合态BMAA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水体中未检测到溶解态BMAA(在检测限0.05μg/L以下),但在微囊藻细胞及鱼体内(干重)均能检测到,含量均值分别为(0.040±0.002)μg/g和(0.32±0.317)μg/g,说明官桥湖在暴发水华后,蓝藻产生了BMAA毒素且被鱼类吸收和放大;不同鱼体(干重)累积BMAA的程度不同,总BMAA含量(干重)分别为鳑鲏(0.243±0.205)μg/g,鲫(0.126±0.040)μg/g,鲤(0.613±0.120)μg/g,鲢(0.028±0.018)μg/g,鳙(0.039±0.021)μg/g,鳊(0.879±0.243)μg/g;鲤和鳊的富集浓度较高,且与其它几种鱼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照WHO生活饮用水安全标准的建议进行推算,官桥湖鱼肉EDI值(估算的每天摄入量)为1.015μg/(kg·d),显着低于估算出的TDI值(日容许摄入量)0.5mg/(kg·d),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急性中毒,但由于BMAA毒素为慢性毒素,不能忽视经常食用鱼肉后的累积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将东湖水产品的BMAA毒素纳入长期监测。(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文秀[2](2018)在《水源水中产毒蓝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藻类是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长繁殖对湖泊水库生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蓝藻是较为常见的一门藻类,因其在适宜环境下容易形成水华从而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蓝藻中有一些可以产毒的藻种,在一定情况下会释放出毒素,对水中生物和供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有毒蓝藻的研究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毒蓝藻的特性、研究进展以及其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36期)

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3](2018)在《2017年夏季巢湖水华期间浮游植物与蓝藻毒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水华物种的演替及其与蓝藻毒素的关系,对于湖泊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于2017年水华暴发较为严重的夏季(6—8月)对巢湖水体的理化参数、浮游植物和蓝藻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巢湖基本上处于富营养-超富营养的状态。24个样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117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6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5×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优势度为0.397)、水华长孢藻(Dolichospermum flos-aquae,优势度为0.195)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优势度为0.181);7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741)和黏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优势度为0.072);8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646)。11种蓝藻毒素在夏季巢湖水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以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为主,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0.115、0.107、0.018μg/L。此外,分析了拟柱孢藻毒素浓度与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的关系,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表明水华束丝藻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产毒蓝藻。11种蓝藻毒素的浓度均未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的规定,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依然需要密切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6期)

郭燕飞,吴苏舒,胡晓东,李轶[4](2018)在《可见光响应的碳氮共掺杂TiO_2抑杀蓝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丙醇钛为钛源,壳聚糖为碳源和氮源,合成了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C,N-TiO_2),经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C,N-TiO_2在可见光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杀效果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N-TiO_2为锐钛矿相,C和N的掺杂拓宽了TiO_2的光响应范围;试验反应10 h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83%,C,N-TiO_2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和降低藻细胞抗氧化物酶活性,从而产生抑藻作用;此外,光催化反应6 h后,C,N-TiO_2对MC-LR的去除率可达89.9%,其在可见光作用下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25。(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马晶晶,李红阳,孙星星,高波,蔡立旺[5](2018)在《富营养化池塘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生态防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工厂化、规模化不断扩大,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超标,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蓝藻水华现象频发。蓝藻水华通过产生蓝藻毒素影响水质指标等引发水体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养殖动物免疫力。鉴于蓝藻危害的严重性,本文综述了蓝藻毒素的概况,蓝藻毒素对水生动物的危害,以及目前行之有效的几种生态防控措施(包括构建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微生物降解技术、生物生态耦合技术及营养调控策略等),并对今后有关富营养化池塘中蓝藻清除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8年03期)

黄成,邱劼婷[6](2018)在《韶关市3座供水水库蓝藻种群及微囊藻毒素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供水水库的蓝藻种群和微囊藻毒素的季节变化,于2012年1—12月对韶关的苍村、瀑布和花山3座供水水库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3座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监测蓝藻共9属(种),优势种为鱼腥藻和微囊藻,蓝藻最高丰度为5.67×107L-1;降水导致营养盐物质带入水库和水体不稳定性是蓝藻种群和优势种在夏秋两季季节变化和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3座水库ρ(微囊藻毒素)为0.1~0.9μg/L,最高值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中MC-LR的指导性限制值(1μg/L)标准。微囊藻与微囊藻毒素呈显着正相关性(R=0.871,P<0.01),表明产微囊藻毒素的蓝藻主要为微囊藻,当水库发生微囊藻水华时有发生微囊藻毒素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8年01期)

田丙正,张敏,张付海,赵彬,王鑫[7](2018)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同时测定湖水中10种蓝藻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湖水中10种蓝藻毒素(MC-RR、MC-YR、MC-Hty R、MC-LR、MC-WR、MC-LA、MC-LY、MC-LW、MC-LF和NOD)的方法。水样经固相萃取净化后,用Waters PAH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和含0.05%叁氟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范围190~300 nm,检测波长为238 nm。根据保留时间、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全扫描光谱和色谱峰纯度分析等进行定性分析。10种蓝藻毒素在0.05~2.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系数R为0.9998~0.9999,方法检出限为0.005~0.020μg/L。3个浓度加标水平(0.1、1.0和1.8 mg/L)的回收率为85.1%~105.3%,相对标准偏差为0.8%~9.2%。本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回收率好,采用多重定性增强了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可用于实际湖水中10种蓝藻毒素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范亚民,姜伟立,刘宝贵,常闻捷,吴召仕[8](2018)在《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太湖贡湖湾某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有害蓝藻水华仍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而有害蓝藻水华所引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太湖水源地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出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s)的污染现状,于2014年8月期间对贡湖湾某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浮游植物胞内及胞外MCs浓度进行了调查,并同时检测了相关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水源水中胞内MCs总浓度平均值为7165.5 ng/L,以MC-LR和MC-RR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3408.7和3398.8 ng/L,其中MC-RR占总MCs比例的平均值为56.1%;而胞外溶解性MCs浓度相对较低,平均浓度为142.6 ng/L,最高浓度仅为512.8 ng/L.水厂出厂水中胞内MCs的检出浓度(平均值为0.77 ng/L)和检出频率都很低,去除率达99.8%以上;而胞外溶解性MCs的检出浓度(平均值为21.71 ng/L)和检出频率相对较高,但浓度仍远低于国家标准1.0μg/L,其去除率相对较低,仅为62.9%~81.8%.数据分析发现,水源水中胞内与胞外MCs浓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胞内MCs浓度与总氮(TN)浓度、铵态氮(NH+4-N)浓度、总磷(TP)浓度、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浊度呈显着相关,而胞外MCs浓度与TN浓度、TP浓度、CODMn、浊度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着正相关;逐步回归结果显示,TP对胞内MCs浓度变化的解释率最高,而胞外MCs浓度变化主要与胞内MCs浓度相关.最终,通过对出厂饮用水中MCs浓度非致癌风险指数的计算发现,出厂饮用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小,但致癌风险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朱君琪[9](2017)在《高产生物活性物质的耐盐藻筛选及降解藻毒素基因工程蓝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采集于多个地区的样品进行耐盐藻筛选,然后针对耐盐藻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展开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了耐1%、3%盐度的40株耐盐藻和耐8%盐度的四株耐盐藻并且完成了保种工作,丰富了实验室耐盐微藻藻种资源。同时,测定了 4-9号耐盐藻株分别在0%和3%盐度下的生长曲线,确定了不同耐盐藻的相对适宜生长盐度,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此外,测定了耐受8%盐度的四株耐盐藻的生长曲线,且鉴定这四株藻均为杜氏藻,同时基于ITS序列分析构建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树。2、对耐盐藻(编号1-16)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其中,9号藻株的乙醇提取物对E.coli CMCC 44102和Staphylococcusaureus抑菌活性最高(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0 mm和12.0 mm) ; 16号藻株的乙醇提取物对Fusarium moniliforme 、 Alternaria alternata、 Ascosphaera apis的相对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84%、14.81%、14.52%),11号藻株的乙醇提取物对Fusarfum tricinctum的相对抑制率最高(10.64%)。选取抑菌活性相对较好的藻株进行脂肪酸分析,发现藻株中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占比主要集中在亚油酸、亚麻酸和十六碳(二)烯酸。3、对耐盐藻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分别测定了总酚、总黄酮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显示,16号藻株的甲醇提取物总酚含量最高(8.74 mg GAE·(g d.wt)-1 ),乙醇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最高(19.22 mg QE·(g d.wt)-1) ; 10号藻株甲醇提取物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78.23%),16号藻株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最高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93.84%)。此外,本论文成功构建了可降解藻毒素的基因工程藻株6803-A+,并研究其藻毒素降解活性,得到的结果为:1、基因工程藻株6803-A+的培养基中未检测到MlrA酶活性,但是在其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到了 MlrA酶活性(0.108 U·L-1);超声次数对藻株6803-A+裂解液MlrA酶活有很大影响,超声次数越多,细胞裂解越充分,当超声15次时MlrA酶活性最高(0.149U·mL-1),是超声3次时酶活性的24.83倍。2、培养菌株至OD=1,测定得到基因工程藻株6803-A+的最大MlrA酶活性为0.108 U·mL-1,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GEX-mlrA的最大MlrA酶活性为2.985 U.mL-1,后者是前者的27.64倍;培养菌株至OD=2,对菌株Sphingomonas sp. ACM 3962和6803-A+进行活细胞降解实验研究,其MlrA酶活性分别为0.366 mU.mL-1、0.016 mU.mL-1。基因工程藻株6803-A+的MlrA酶活性整体不高,这可能与启动子强度、前导肽基因有关,但该研究确实证实了该方案是可行的,开拓了藻毒素基因工程降解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1)

刘刚,屠春宝,毕相东,董少杰[10](2016)在《碱法热处理对蓝藻厌氧发酵生物转化及微囊藻毒素降解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蓝藻为原料的厌氧发酵生物转化效率差,产气量低,恰当的预处理工艺可以调整蓝藻特性,提升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本文研究碱法热处理耦联的预处理工艺对蓝藻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以蓝藻藻浆SCODcr为响应值,研究预处理3个主要参数变化对蓝藻细胞的分解效果。结果表明,叁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联合预处理工艺参数对蓝藻藻浆SCODcr的影响,模型的R~2为0.983 9。验证试验表明:当NaOH处理浓度为3%、78℃处理5.6 h时,蓝藻藻浆SCODcr为5 446 mg·L~(-1),是采用1%NaOH、40℃处理3 h,蓝藻藻浆SCODcr值(2 570 mg·L~(-1))的2.12倍。厌氧发酵结果表明,经优化处理后的蓝藻藻浆产气率较对照提高了4.72倍,达425.4 mL·g~(-1)VS。同时,研究发现经预处理的蓝藻厌氧发酵后,烘干的藻粉中不含MC-RR,MC-YR含量仅为0.58×10-2μg·kg~(-1),可安全地用于制备复合有机肥。(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蓝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浮游藻类是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长繁殖对湖泊水库生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蓝藻是较为常见的一门藻类,因其在适宜环境下容易形成水华从而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蓝藻中有一些可以产毒的藻种,在一定情况下会释放出毒素,对水中生物和供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有毒蓝藻的研究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毒蓝藻的特性、研究进展以及其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藻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陈咏梅,赵以军,陈默,刘伟,陈慧宇.武汉官桥湖蓝藻毒素BMAA的生物累积与健康风险评估[J].水生态学杂志.2019

[2].孙文秀.水源水中产毒蓝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J].科技风.2018

[3].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2017年夏季巢湖水华期间浮游植物与蓝藻毒素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18

[4].郭燕飞,吴苏舒,胡晓东,李轶.可见光响应的碳氮共掺杂TiO_2抑杀蓝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研究[J].环境工程.2018

[5].马晶晶,李红阳,孙星星,高波,蔡立旺.富营养化池塘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生态防控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8

[6].黄成,邱劼婷.韶关市3座供水水库蓝藻种群及微囊藻毒素的季节变化[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8

[7].田丙正,张敏,张付海,赵彬,王鑫.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同时测定湖水中10种蓝藻毒素[J].分析化学.2018

[8].范亚民,姜伟立,刘宝贵,常闻捷,吴召仕.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太湖贡湖湾某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J].湖泊科学.2018

[9].朱君琪.高产生物活性物质的耐盐藻筛选及降解藻毒素基因工程蓝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10].刘刚,屠春宝,毕相东,董少杰.碱法热处理对蓝藻厌氧发酵生物转化及微囊藻毒素降解效果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改性粘土现场治理有害藻华蓝藻毒素监测及水华应急解决方案蓝藻毒素结构图蓝藻毒素结构图蓝藻毒素结构图蓝藻毒素结构图

标签:;  ;  ;  ;  ;  ;  ;  

蓝藻毒素论文_陈咏梅,赵以军,陈默,刘伟,陈慧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