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芳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404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素质类课程的语文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但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却难尽人意。本文从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现状教师素养教学方式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边缘地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不重视,语文课时少;教师老套教学,收效甚微;学生不感兴趣,只重技能。高职语文课如何走出沉闷、低迷的状态,摆脱耗时、低效的局面,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提升素质,使语文课堂融文学、历史、地理、哲学、道德知识于一体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丰厚自身的学识涵养。除了必备的学科知识、优秀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要具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次,语文教师要结合当今时代对就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融合人文欣赏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一者语文教师可以多到企业进行考察或参加专业培训或参与学生的校内活动,加深对所教授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除了人文欣赏外,可针对具体专业进行具体教学。二者语文教师可针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于课堂内外全面融入学生的文体活动。这样,一方面可极大地拓宽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了社会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学生们就会觉得课程很有意思且很实用,学习的兴趣自然就高涨。
再次,语文教师要选择、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大学语文应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侧重于选用最有文化意味,并且集中体现语言活力的经典文章,着眼于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对能力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传承。教材的内容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训练的范例,更是学生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精神和思想。可采用以特定主题划分编排教学内容,这些主题应涉及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思维与情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从而吸引学生。
二、精于引导,使语文课堂融短、精、巧于一体
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与质量,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精渊广博外,还必须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凝炼课堂教学程序,做到一个“妙”与“精”字,精妙于引言与导入,精妙于分析与点拨,精妙于凝炼与灵活。唯有如此,方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融短、精、巧于一体的趣味大讲堂。
三、讲究修养,使语文课堂融和谐、宽松、信任于一体
高职语文教师要讲究修养,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育人的课堂氛围,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互信关系。
首先,语文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奉献。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生活的热爱,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对教师的热爱,对语文课的热爱。
其次,我们要营造诗化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能够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在长期的阅读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都得到了提升。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思辩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抓住核心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营造出一种宽松育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意义等问题的沉思和追问,让他们在精神上充实和成长起来,让学生在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兴趣之中自然而然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四、灵活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在高职院校,我们特别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情也强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并不是一件易事。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常常会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尝试着编制不同的话题,如:“如何与人交往”,“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被边缘化的境况之中,语文教师唯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积极行动,才能达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精炼语文课堂内容、形成师生互信的和谐关系,才能切实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实现高职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