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外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米勒,推销员,之死,戏曲,内倾,戏剧。
心理外化论文文献综述
秦安建[1](2019)在《论戏曲的心理外化及其舞美呈现——以川剧《欲海狂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舞美设计是戏曲舞台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符号性。川剧《欲海狂潮》立足传统川剧简约、写意的精神,围绕"欲望"这一主题,通过扮相与道具、色彩与灯光、布景与空间等舞台美术形式将人物心理生动外化,体现了现代川剧舞台美术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7期)
许梦雪[2](2019)在《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人物心理外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倾向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先出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随后在戏剧中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以恩斯特·托勒尔和格奥尔格·凯泽的创作标志着其发展达到顶峰,并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整个欧洲,成为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们反对将客观世界进行再现的复制,主张突破事物的表象,去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进而展示永恒的真理。他们在创作中力图打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去揭示其内在的灵魂,强调表现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往往会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首先从宏观历史背景下梳理了德国表现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找出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内倾化追求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其次,文章根据表现主义戏剧家“对客观真实的再创造”这一理论核心,分析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人物非理性的心理活动和消极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剧中对抽象的物体、梦幻的景象、灯光与色彩的独特运用,着重探讨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人物心理外化的方式。接着,文中探寻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在人物心理外化技巧上的创新,以及阐述了其对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是通过物化戏剧语言、弱化人物外部动作、同化主观情绪等方式来外化人物非理性和消极的心理活动这一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9-06-30)
朱可可[3](2016)在《研究舞台表演的心理外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舞台表演在生活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舞台表演者越来越多,舞台表演技术也越来越受追捧。舞台表演者就是通过舞台表演技术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运用合理的舞台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出色的情感表达,良好的节奏把握等。本文尝试对舞台表演的心理外化进行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08期)
苏子龙[4](2010)在《表演的心理外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舞台语言、形体动作、情感表达、节奏这几大方面,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表现途径。要想创作一个性格鲜明的活生生的角色,势必要将符合角色性格的丰富心理活动,通过语言、形体动作、情感与节奏这些方面准确而生动的再现出来。这样,也可以说,作为呈现人物形象重要手段的心理外化,也要以舞台语言、形体动作、情感表达、节奏这几大方面为途径。并且,演员从一开始就应该十分重视对这几大方面的学习、锻炼和揣摩。(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10年11期)
路漫漫[5](2009)在《舞蹈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外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一切艺术活动的主体,"人"也是艺术创作最常表现的对象。塑造人物要"形似"更要"神似"。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是塑造鲜活人物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忽视了人物的内(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09年03期)
郭军[6](2008)在《打击乐与戏曲表演心理外化的艺术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是一种以内心外化为表演主体的艺术,它不但把想的说出来、唱出来,还要将它变成动作做出来。为了达到外化的目的,加强外化的夸张和力度,创造出了将无声的内(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08年03期)
孙敏[7](2007)在《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评《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融合的心理剧。从人物心理外化的几种表现手法——心理对话、幻觉与回忆以及动作,可见剧作家如何展示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性的一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李一坤,王华[8](2006)在《略论阿瑟·米勒剧作“心理外化”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19世纪戏剧家弗莱塔克曾说过,“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只有当主要人物把人的本质有力地、充分地表现出来,连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都披露无遗,戏剧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古斯塔夫,10—13)“关注人的内心”被认为是现代戏(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06年06期)
李一坤[9](2002)在《阿瑟·米勒心理现实剧心理外化技巧及剧作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戏剧家,阿瑟·米勒创作了一系列的心理现实剧,用戏剧手段描绘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折射、反映社会与人生。本文旨在探讨米勒如何运用传统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戏剧技巧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概述其戏剧结构上的两大特色。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米勒的心理现实剧;第二部分阐述其作品中外化人物心理的手段,其中既包括传统现实主义手段,也包括表现主义手段;第叁部分研究米勒作品两大整体结构特点:传统情节结构和现代心理结构;第四部分论述音乐、灯光、布景等舞台辅助手段在配合表现人物心理,烘托主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2-05-08)
姜岳斌[10](2001)在《戏剧舞台上的意识流形象——《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艺术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心理活动外化成的戏剧舞台形象的分析 ,梳理出推销员威利的心理活动过程 ,进而指出 ,这一心理活动过程表明二战后“美国梦”在一代美国人心目中的破灭(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01年02期)
心理外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倾向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先出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随后在戏剧中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以恩斯特·托勒尔和格奥尔格·凯泽的创作标志着其发展达到顶峰,并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整个欧洲,成为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们反对将客观世界进行再现的复制,主张突破事物的表象,去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进而展示永恒的真理。他们在创作中力图打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去揭示其内在的灵魂,强调表现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往往会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首先从宏观历史背景下梳理了德国表现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找出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内倾化追求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其次,文章根据表现主义戏剧家“对客观真实的再创造”这一理论核心,分析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人物非理性的心理活动和消极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剧中对抽象的物体、梦幻的景象、灯光与色彩的独特运用,着重探讨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中人物心理外化的方式。接着,文中探寻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在人物心理外化技巧上的创新,以及阐述了其对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是通过物化戏剧语言、弱化人物外部动作、同化主观情绪等方式来外化人物非理性和消极的心理活动这一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外化论文参考文献
[1].秦安建.论戏曲的心理外化及其舞美呈现——以川剧《欲海狂潮》为例[J].四川戏剧.2019
[2].许梦雪.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人物心理外化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3].朱可可.研究舞台表演的心理外化[J].北方音乐.2016
[4].苏子龙.表演的心理外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5].路漫漫.舞蹈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外化[J].剧影月报.2009
[6].郭军.打击乐与戏曲表演心理外化的艺术关系[J].剧影月报.2008
[7].孙敏.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评《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手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8].李一坤,王华.略论阿瑟·米勒剧作“心理外化”手段[J].四川戏剧.2006
[9].李一坤.阿瑟·米勒心理现实剧心理外化技巧及剧作结构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2
[10].姜岳斌.戏剧舞台上的意识流形象——《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艺术及其他[J].外国文学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