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舞台大制作的几点看法

我对舞台大制作的几点看法

张博(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65-02

目前,剧团生存发展都很困难,有的甚至到了吃不饱饭的地步。但排戏却总舍得投入,尤其是那些参赛戏,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不忘聘请那些知名的“家”们担当主创人员。当前的艺术舞台上,都在追求一个“大”字,场面要大气,舞美要豪华,服装要华丽,灯光要达到一定数量。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主创人员的大手笔。为什么剧团生存如此困难,而舞台制作又偏偏要追求奢华呢?实事上,尽管当前舞台大制作不少,但创作出的传世作品却寥寥无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分析一下舞台大制作的实际动因和现实效果吧。

一、舞台大制作多是形象工程

舞台大制作的第一个标志是大投资。但这种大投资好多时候不是为了艺术的自身发展,而是为了求政绩。目前,社会上的形象工程可谓屡见不鲜,它成了当官者的共识。很多时候,那些当权者不顾实际情况,总爱做些面子活来显示自己的政绩。事实上,他们是只盖高楼大厦而不去充实内容,只种奇花异草而不管它的死活。我们的一些主官文化的官员,为了追逐时尚,为了创造政绩,也在舞台上搞起了形象工程。据悉,某一个地级市,一批新上任的领导,为了提升本市的文化形象,先后投资五百万元,决心打造一台叫响的剧目,并层层立下“军令状”,要在国家级的大赛中获奖。结果却名落孙山,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各级领导怪罪下来,最后责任竟落到了剧团上。又一届大赛时,剧团又排了一个新剧目,鉴于上一次没有获得大奖,这次领导竟然只批了五千元钱。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领导投资是要政绩的,是要奖项的。这反映出我们当前艺术创作的根本方向问题,不是一切从艺术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而只是一种短期行为。

二、舞台大制作很少有真正的艺术创新

舞台大制作的第二个标志是大腕云集。既然是大制作,那就要请全国一流的大家: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一流的作曲,一流的舞美,甚至要请一流的演员加盟演出……总之,不是一流难参与到大制作当中。于是,就出现了这些大家们满天飞的情景,他们到处去搞策划,到处去当教练。他们无所不能,不论是什么样的剧种,也不论是什么的艺术样式,他们都可编、可导、可演。在一届全国性的艺术节上,一共有16台参赛剧目,其中有7台就出自一个导演之手;在一届省级戏剧大赛上,有23台剧目参赛,其中有6台出自一个编剧;有一个地市,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一台舞剧,主演全部是外聘的,给领导汇报演出后,就作了鸟兽散。诸如此类的事情,真是枚不胜举。我们不难明白,这些“满天飞”的大家们,实际上决定全国的舞台艺术创作。这种的结果,不仅使这些所谓的大制作艺术理念重复,艺术样式雷同,而且还弱化了众多剧种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戏曲语言和戏曲音乐上。这实际上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是相悖的。

三、舞台大制作成了技术的展示

舞台大制作的第三个标志是大量现代科技的运用。我不否认,现代科技的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条件。但不论多么先进的技术手段,它只是形式,归根结底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些用高科技创作的舞台艺术,演员可以在舞台上腾云驾雾,舞台上可以大雨滂沱,可以雪花飞舞,十多道甚至几十道光柱光芒四射更是家常便饭。乍一看也很热闹,很有气势,可是看完之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却不多。原因何在呢?一流舞美、二流表导、三流剧作的艺术只能是平庸的艺术;反过来,一流剧作、二流表导、三流舞美的艺术则有可能是优秀的艺术。中国古代有一篇名文叫《口技》,表演者所用的材料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但由于表演者技艺的精湛,千百年后使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表演场面的火爆。舞台艺术是要靠演员的演技取胜,科技只是辅助演技的。舞台艺术其实是一门表演艺术,是以小舞台展示大世界,如果让科技压倒了演技,那就是本末倒置,艺术就成了科技的附庸。

四、舞台大制作使人物成了场景的陪衬

舞台大制作的第四个标志是大量地设置场景。近年来一些剧目,动用巨资进行舞台包装,甚至把楼台亭阁也搬上舞台,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创作者都喜欢在舞台上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盖房子,盖宫殿,或者架满钢筋水泥,还有的把汽车、摩托车开上台,把活马拉上台。其实舞台上浓缩的是历史,是人生,是使观众可以思接千载、洞察百态的故事,是使观众荡气回肠、灵魂得以净化的情和意。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搞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就能看到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实景表现,则韵味全无。舞台艺术始终要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以演员的表演、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吸引人。如果舞台上堆砌着太多的布景、道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使人物形象黯然失色。舞台艺术的写意性、虚拟性极强,最讲究以少胜多。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吸引观众。哪怕是一个跟头,一个圆场,也足能展示演员的功夫。演什么就往舞台上搬什么,演大江大河就在台上开沟灌水,演千军万马就往台上调人调马,就表现不出艺术舞台的空灵之美和独特魅力。如果舞台上过多地设置场景,演员的表演就成了陪衬,演员就失去了主体性的地位。

五、舞台大制作难掩艺术的缺陷

舞台大制作的第五个标志是形式压倒内容。眼下有的舞台大制作动辄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动用演员少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极尽其能追求一个“大”字。舞台艺术之所以“大”风渐长,甚至日益流行,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制作只是想掩盖剧本不强、演员表演较弱的不足,是想用豪华的外景包裹戏的内容;有的是盲目跟风,互相攀比;有的是哗众取宠,意欲“与众不同”;还有的花着别人的钱自己找感觉。其实大制作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提高了成本,使艺术成了一种浪费和负担;为演员设景,使演员表演退化;淡化艺术的审美功能,误导观众欣赏趣味;更容易以形式掩盖内容的缺陷。“大制作”往往会导致“虚拟表现”的艺术本体的缺失,“大制作”往往只包装了一个单薄而苍白的故事。古往今来,一出戏的关键是剧本和演员,能千载留名的也是剧本和演员,肯定不是舞台制作。观众对演出的认可,还是倾向于演员的功力和节目的内容,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艺术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有长久的审美功效。不在艺术本体上下功夫,单在形式上做“大”,是没有把握住艺术的精髓。

六、舞台大制作并没有获得大收益

舞台大制作的第六个标志是能看到它的观众越来越少。如今,一些投入巨资制作出来作品,只是为了评奖,只是给专家看的,演不了几场,甚至只演一场,就偃旗息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为了评奖,评完之后剧组立马解散,因为道具用不起,人才养不起,“评奖戏”在评奖过后沦落为“仓库戏”。同时大制作也剥夺了普通百姓本该享受的文化权利,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的门票使大多数的百姓不敢问津,对艺术的享受成了一种心理奢侈,成了一种文化期待,大制作的艺术成了深宅幽巷里的大家闺秀,它用众多的门槛把普通的百姓挡在了门外。“大制作”倡导了舞台奢华之风,淡化了艺术创作的责任,它是创作者浮躁心态的外化,并没有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

其实,我并不完全反对大制作,只是提倡当大则大,需小则小。花少钱办大事应是我们的目的,因为,崇高的艺术和奢华是没有缘的。让“大”成为时尚,让奢华之风越刮越猛,这不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追求。在创作舞台艺术时,我们提倡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虚代实,排除非艺术因素的干扰,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观众,以超越的心态去对待名利,以艺术的良知去面向社会,我们就能够使大制作变成真正的大作品。

标签:;  ;  ;  

我对舞台大制作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