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侵蚀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径流,类型,颗粒,普安县,土地利用,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渊,刘子琦[1](2019)在《石漠化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与养分分布差异,为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石漠化治理区金银花地、花椒地、玉米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土壤侵蚀模型计算了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土壤剖面理化性质与碳氮储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模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地(3 176.40 t·km~(-2)·a~(-1))>花椒地(1 241.67 t·km~(-2)·a~(-1))>金银花地(961.65 t·km~(-2)·a~(-1))>草地(531.61 t·km~(-2)·a~(-1));金银花地、花椒地、玉米地、草地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是0~15 cm土层的111.90%、110.30%、108.26%、112.39%,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是0~15 cm土层的88.06%、89.80%、85.79%、91.06%。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且存在表聚现象;受人为活动影响,玉米地与草地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储量差异显着(P<0.05),金银花地与花椒地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有机碳储量大小依次为玉米地(11.89 kg·m~(-2))>金银花地(11.31 kg·m~(-2))>花椒地(11.10 kg·m~(-2))>草地(8.66 kg·m~(-2)),总氮储量大小依次为玉米地(1.74 kg·m~(-2))>花椒地(1.63 kg·m~(-2))>金银花地(1.62 kg·m~(-2))>草地(1.14 kg·m~(-2))。耕作活动与植被类型是影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朝海,高华端,付婧,徐永服[2](2019)在《普安县不同岩组类型对区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安县白云岩、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等不同岩组区域的土壤侵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中Spatial Analysis拓展模块空间分析技术及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岩组类型对区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普安县岩组分布特征是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面积较少;石灰岩区总体侵蚀程度不高,但是局部侵蚀较为严重。普安县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特征表现为:微度侵蚀是4种地层岩组土壤侵蚀景观的景观基质,微度侵蚀景观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集中连片、异质性低、均匀度指数高,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最大面积比例与斑块面积都是最小,斑块在空间分布上距离都较远且及其破碎,连通性较低。普安县不同岩组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存在差异,白云岩区景观最为破碎,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石灰岩区侵蚀斑块分布较为集中;玄武岩区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斑块间的信息交流最为频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建波[3](2019)在《鸭绿江不同类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鸭绿江各小流域竣工验收报告为数据基础,将小流域按照土地利用方式聚类划分为不同类型,然后分别选取土壤侵蚀量和用地面积分别作为因变量与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归回方程。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小流域之间的差异深入分析了各区域土壤侵蚀特征。结果显示:坡耕地对各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坡耕地分布在平原与低山丘陵区交界处,地面结构高低不平,蓄水保土能力较低并且存在农业耕作活动关系较大,在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结构极易被破坏并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研究成果可为鸭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高江波,侯文娟[4](2019)在《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dentification of soil erosion are the core and frontier issues of current research. However, studies on the multi-factor synthesis are still relatively lack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quantitative attribution analysi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in a typical karst basin based on the RUSLE model and the geodetector metho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land use type, slope, rainfall, elevation, lithology and vegetation cover,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ix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oil erosion was notably different in diverse geomorphological types. Land use type and slope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Sancha River Basin, especially for land use type whose power of determinant(q value) for soil eros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factors. The q value of slope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lief in mountainous areas, namely it was ranked as follows: middle elevation hill> small relief mountain> middle relief mountain. Multi-factors interactions were proven to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soil erosion, particularly for the combination of land use type with slope, which can explain 70% of soil erosion distribu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soil erosion in the same land use type with different slopes(such as dry land with slopes of 5° and above 25°) or in the diverse land use types with the same slope(such as dry land and forest with a slope of 5°), varied much. These indicate that prohibiting steep slope cultivation and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r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n karst areas. Based on statistics of soil erosion difference between diverse stratifications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results of risk detector suggest that the amount of stratification combination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ed for 55% at least in small relief mountain and middle relief mountainous areas. Therefor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o control karst soil loss more effectively.(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高江波,侯文娟[5](2018)在《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然而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进行定量归因仍需加强。以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综合土地利用、坡度、降雨、高程、岩性、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进行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差异显着,其中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但在山地丘陵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坡度的控制作用下降,即地理探测器q值表现为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生态探测器显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因子有显着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对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检验,风险探测器显示在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等地貌形态类型中,具有显着差异的影响因子分层组合数占比至少55%。因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影响机制的空间异质性。(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吴锰[6](2018)在《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北地区,春季解冻期反复的冻融作用和融雪/降雨径流破坏了土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形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开展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有助于土壤冻融侵蚀的预防以及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文选取东北黑土区长白山山地丘陵区的泉河小流域和吉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块,调查解冻期土壤及土壤特性,分析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与侵蚀因子的预测方程,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在高程、坡度和坡向空间格局上具有以下特征,高程以分布在小于500m范围内为主,吉兴小流域林地主要分布在500m~800m范围内;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15°范围内,园地、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8°~25°范围内;坡向主要以分布在半阳坡和半阴坡面积较多。景观指数格局分析发现,耕地和林地都表现出较复杂的形状,林地具有最大优势度,两个小流域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较差,少数几个主要的景观类型控制的程度较高。(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解冻期气温耕地最高且温差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气温最低且温差相对较小,而空气湿度则是林地最大,且林地、草地气温和湿度均与耕地存在显着差异。林地和草地都具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且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土壤性质方面,解冻期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草地,耕地土壤含水率最低,而土壤温度则是耕地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最小,土壤反射辐射与土壤温度规律一致,耕地>草地>林地,土壤剪切力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且林地、草地上述指标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观测解冻期土壤侵蚀状况发现,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而林地和草地在解冻期鲜有土壤侵蚀发生。(3)调查解冻期耕地土壤侵蚀发现,不同坡位土壤侵蚀量为坡下>坡中>坡上,且土壤侵蚀量随着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多,不同坡向土壤侵蚀量都是南坡最大,北坡最小。且不同坡位、不同局部坡度土壤侵蚀量间均呈极显着差异,而不同坡向间呈显着差异。(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度与土壤侵蚀量灰色关联度最大,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居第二位,土壤剪切力的灰色关联度居第叁位,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的灰色关联度较小,对土壤侵蚀量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坡度、土壤含水率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和0.747,土壤剪切力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都与土壤侵蚀量呈显着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坡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剪切力解冻期土壤侵蚀量预测方程(V=-16.388+1.959S+2.038ω-101.903τR~2=0.903)。(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9)
刘晓华[7](2018)在《江淮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与土壤颗粒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讨江淮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特征,本文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对象,采用遥感调查、样地调查和样本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淮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与土壤颗粒分布特征。一是基于研究区两期(2007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在ArcGIS支持下分析了土壤侵蚀的重点区域及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土壤侵蚀动态特征;二是基于土壤分形原理和模型,利用土壤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技术(激光粒度仪),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布与分形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的重点区域及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特征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特征(1)江淮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与侵蚀分布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面积占江淮丘陵区总面积的49.21%;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其它用地的比例分别为8.21%、13.3%、4.19%、8.48%、2.64%、13.96%。该区2015年土壤侵蚀面积为1409.58km~2,约占江淮丘陵区总面积的10.21%,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从空间分布来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丘陵集中地是土壤侵蚀发生严重的地方,土壤侵蚀面积约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79.87%。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侵蚀面积最大,林地、草地侵蚀面积次之;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疏林地、坡式经济林和荒草坡中。(2)重点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动态解译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与整个江淮丘陵区一致,但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除小部分有措施之外,绝大多数是坡耕地。2007~2015年这9年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1.85%,年均减少0.21%。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2015年与2007年相比,荒草坡和林地的土壤侵蚀面积变化幅度较大,减少面积分别占解译区总面积的1.11%和0.55%。说明区域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效果不明显,土壤侵蚀强度和面积下降缓慢。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布与分形特征(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个样地不同粒径范围之间的土壤PSD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匀性,研究区内80%以上的土壤颗粒集中在0.01~0.20mm的范围内。盱眙县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0.02~0.05mm的粉粒范围内,定远县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0.002~0.25mm的粉粒和中细砂粒范围内。定远县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黏粒含量明显高于盱眙县。(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盱眙县土壤单重分形维数的范围是2.4156~2.4625,且坡耕地>林地>坡式果园>荒草坡;定远县土壤单重分形维数的范围是2.4555~2.4993,且林地>荒草坡>坡式果园>坡耕地。盱眙县坡耕地的分形维数要大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也好于其他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所有样品的多重分形维数均表现出_0>_1>_2。_0的取值范围为0.8001~0.9364(R~2>0.9947);_1的取值范围为0.7008~0.9531(R~2>0.9852),_2的取值范围为0.6722~0.9052(R~2>0.9805)。在取样点的2个县内所有的多重分形参数几乎都遵循一个次序,但2个县之间相比,次序却不一样:盱眙县为坡式果园>林地>坡耕地>荒草坡,定远县为坡耕地>荒草坡>林地>坡式果园。(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颗粒组成存在相关性与不同粒级的土壤含量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别。与黏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与_0、_1、_2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且_0、_1与_2之间也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且黏粒和粉粒与_0、_1、_2呈现一致的相关关系,而砂粒则相反。(4)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各分形维数均存在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也不显着。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_0、_1、_2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碳和全磷与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其他多重维数也有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25)
苏春生,吴孝情,陈晓宏,赖成光,杨冰[8](2018)在《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对梯度发展流域的土壤侵蚀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利用RUSLE模型分析梯度发展的东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流域下游地区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较大,大量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工矿建设用地以及园地;流域在1990,2000和2010年的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15.22,15.41和15.47 t/(hm~2·a),均属于Ⅱ级/轻度侵蚀,但随时间增长而递增;侵蚀等级属于Ⅰ级和Ⅱ级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0.95%~91.26%;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等级变化不明显,约有24 328 km~2(91.14%)维持原有的侵蚀等级,而2 365 km~2(8.86%)侵蚀等级发生改变。变化等级面积中,1 286 km~2(4.82%)由低等级转变为高等级,1 079 km~2(4.04%)由高等级转换为低等级。东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情况与社会经济的梯度发展特征相一致,从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递增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安娟,于妍,吴元芝[9](2017)在《降雨类型对褐土横垄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雨型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而影响效应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目前,雨型对横垄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以褐土横垄坡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平均雨强和降雨量相同的4种雨型(增加、减弱、增加-减弱和减弱-增加型),采用可同时调节垄向和坡面坡度的土槽进行模拟降雨,研究各个雨型下不同侵蚀阶段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雨型间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在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均差异显着,且差异在细沟阶段体现的更为明显。雨型间径流量的大小顺序为增加-减弱型>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增加型,侵蚀量则为增加-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减弱型>增加型。给定雨强下(30、60或90 mm/h),径流量、径流贡献率和侵蚀量贡献率均随降雨过程中雨强发生时序的延迟而增加,而单位径流侵蚀量呈相反趋势;雨型间给定雨强同一发生时序下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及其它们对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的贡献率均差异显着。4种雨型下,幂函数均能很好的描述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内产沙率与径流率间的关系,且方程中的指数均低于2,但雨型间幂函数方程中的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褐土垄作系统下的土壤侵蚀机理,并为横坡垄作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邬铃莉,王云琦,王晨沣,王玉杰,王彬[10](2017)在《降雨类型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径流小区2013-2015年观测的105场自然降雨,采用实测水文数据与WEPP模型模拟降雨侵蚀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北方土石山区不同雨型下的坡面土壤侵蚀差异。结果表明:1)自然降雨中,单场降雨的侵蚀能力表现为B型雨(低频率、短历时、中雨量、大雨强)>A型雨(中频率、长历时、大雨量、中雨强)>C型雨(高频率、中历时、小雨量、小雨强),其中,侵蚀性降雨中A型雨降雨频率最高、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累计贡献率最大;而C型雨几乎不会引发土壤侵蚀。2)诱发北方土石山区棕壤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雨量为8 mm、临界雨强为9.5 mm/h。3)利用WEPP模型通过设置最大30 min雨强I30出现的不同时间将3类雨型进一步划分为4个子雨型,结果表明同一雨强出现的降雨时序差异会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程度,且子雨型下土壤侵蚀量整体表现为递增型>峰值型>递减型>均值型,其中A型雨4个子雨型下侵蚀量差异最显着。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土石山区棕壤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土壤侵蚀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土壤侵蚀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普安县白云岩、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等不同岩组区域的土壤侵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中Spatial Analysis拓展模块空间分析技术及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岩组类型对区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普安县岩组分布特征是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砂页岩和玄武岩面积较少;石灰岩区总体侵蚀程度不高,但是局部侵蚀较为严重。普安县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特征表现为:微度侵蚀是4种地层岩组土壤侵蚀景观的景观基质,微度侵蚀景观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集中连片、异质性低、均匀度指数高,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最大面积比例与斑块面积都是最小,斑块在空间分布上距离都较远且及其破碎,连通性较低。普安县不同岩组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存在差异,白云岩区景观最为破碎,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石灰岩区侵蚀斑块分布较为集中;玄武岩区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斑块间的信息交流最为频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侵蚀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渊,刘子琦.石漠化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黄朝海,高华端,付婧,徐永服.普安县不同岩组类型对区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刘建波.鸭绿江不同类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
[4].王欢,高江波,侯文娟.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5].王欢,高江波,侯文娟.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J].地理学报.2018
[6].吴锰.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刘晓华.江淮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与土壤颗粒分布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8
[8].苏春生,吴孝情,陈晓宏,赖成光,杨冰.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对梯度发展流域的土壤侵蚀动态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安娟,于妍,吴元芝.降雨类型对褐土横垄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
[10].邬铃莉,王云琦,王晨沣,王玉杰,王彬.降雨类型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