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存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性,媒介时代,文学存在,后理论
文学存在论文文献综述
蒋继华[1](2019)在《文学性与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技术日益介入文学活动的过程,导致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其形成的"文学终结论"和"文学统治论"的二律背反命题共同指向"文学性"这一潜在的因素,凸显对文学存在的反思。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文学性"以一种动态的转换机制演变为日常生活中与媒介共存的常态景观,以碎片化、符号化成为媒介时代文学的存在形态。文学性在媒介时代的大行其道,折射出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对文学性的直接征用和改造,以及本质主义诗学观在文学性问题上的合法性危机。身处电子媒介的场域下,在文学场与媒介场的利益纠葛中,文学要对自身的存在进行反思和考量,对文学性的有效公共空间深入剖析和评判。因此,唯有将文学和文学研究置于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回到具象的文学现实,激活文学自身的诗性意义,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和共通因子,才能从中发现走向未来的可能性,在后理论时代重构文学的审美理想和永恒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蒋肖斌[2](2019)在《何建明:良知和温度是报告文学存在的根》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对何建明的人生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还在军队做新闻报道的他,开始对报告文学产生兴趣,一干就是41年。这4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1年,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何建明都用笔记录。作为中(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08-06)
吴佳佳[3](2019)在《莫言的文学存在以及汉语小说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骄傲。但莫言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他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对评论者和一般的读者而言,莫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方面,更是立体地体现在他写作中的内容意义、他的创作里的思想观点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振奋,更是对汉语小说界的一次鼓励。对汉语小说界来说,莫言作品中的文化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分为叁个部分,从莫言的文学存在的具体内容谈起,以莫言的汉语小说为基础,探讨莫言文学存在对汉语小说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俐俐[4](2019)在《文学存在复杂样态的认定与价值评价问题——以小小说考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小说文学活动为中心展开研究,可发现和考察当前文学复杂存在样态,确认性质认定和价值评价的基本观念及理路。在实践理性和民间文艺美学搭建的大视野中,第一,小小说以"平民艺术"为号召、字数短小为限定的民间倡仪之发生缘由,呈现为适应环境和利用新条件之便利实现生活状态与艺术行为的同一的特点,以及"我们"规范的叙事立场、内容和情节链的文本逻辑等。第二,以冯骥才和聂鑫森为个案可深入考察知名作家加入小小说的缘由、状况以及与小小说发展的复杂关联性。第叁,从纵向历史环境的中国悠久叙事传统和小说文体变通规律与个人效应发挥等原因,横截面环境的"有意义的结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小小说同构机制,以及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审美本能需求与小小说的吸引机制等诸方面,可探究小小说起步民间并与作家文学接续融汇的根本机制问题。第四,从小小说写作者、接受者两个方面综合而论,可考察小小说的功能与性质。第五,基于价值体系建设任务维度,从欣赏与消费的同一、知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一、文学普遍性教育与提高同一、生活与美育同一等四个方面,可推测小小说定位于社会中自我教育的理论设想之合理性和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范国英[5](2019)在《现代以来的制度分化与文学存在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以来的制度分化在将文学从古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将文学置于特定的困境中:知识分子的出现与意义的日渐模糊;文学处在为政治性和为美学性的对立两极中;人以人的理性为世界立法时,必然带来文学趣味的多元化,同时与此相对的却是以制度的方式实现的对文学更为全面的规范。(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珊珊[6](2019)在《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产生的俗文学概念,经历了萌兴、发展、繁荣、消歇、回归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文学、雅文学纠缠不清,未能建构起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始终得不到学界的肯定,于学科边缘中徘徊挣扎。本文从俗文学与民间文学、雅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俗文学学科在当今新形势下存在的合理性,以期能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冯圆芳[7](2018)在《名篇华章,江南的文学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未至江南,却先从诗歌里读到,从绘画里看到,从曲子里听到。比地理上的江南影响力更大的,似乎是弦歌诗画里的江南,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文艺峰峦,是江南的诗意镜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的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8-12-06)
雷荷芸[8](2018)在《女性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必要再次回顾挪威评论家陶丽·莫依在2009年发表的《我不是一个女作家,关于女性,文学和女权理论的今天》曾经提出的观点,来审视当今女性文学以及女性文学评论所受到的挑衅的事实。(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6期)
吴博,张新木[9](2018)在《本质孤独与文学存在——布朗肖《文学空间》中的文学本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学者布朗肖在其着作《文学空间》中提出了"本质孤独"的概念,并由此构建了其独特的文学本体论,即通过文学本身接近存在的中性之源。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学的处境、写作主体的孤独、本质孤独、文学本体论对主体性的超越等四个方面对其文学本体论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志国[10](2017)在《大学场域中白先勇的文学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传播者角度对白先勇在中国内地及澳门高校中的文学存在方式进行考察。在大学场域中并存着叁股力量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有效传播,即专业传播者、通识教育传播者与作家自我传播。专业传播者位处大学场的核心,是最为恒久深刻的传播者,但局限于少数的专业读者;通识教育传播者拥有大学场中最多的受众,受课程教学目标、文学史逻辑、怀乡主题、地域特色、编者视野、篇章设置、经典性等因素多重影响,白先勇有四篇作品入选《大学语文》;作家自我在大学场中传播另一种经典艺术形式"昆曲",反而拓展其文学存在的疆域,这种"白先勇文学存在模式"将启发当代作家走向更加多元的跨界文化艺术实践。(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7年01期)
文学存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8年,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对何建明的人生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还在军队做新闻报道的他,开始对报告文学产生兴趣,一干就是41年。这4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1年,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何建明都用笔记录。作为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存在论文参考文献
[1].蒋继华.文学性与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存在[J].学术论坛.2019
[2].蒋肖斌.何建明:良知和温度是报告文学存在的根[N].中国青年报.2019
[3].吴佳佳.莫言的文学存在以及汉语小说文化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刘俐俐.文学存在复杂样态的认定与价值评价问题——以小小说考察为中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范国英.现代以来的制度分化与文学存在的困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刘珊珊.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7].冯圆芳.名篇华章,江南的文学存在[N].新华日报.2018
[8].雷荷芸.女性文学存在的必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8
[9].吴博,张新木.本质孤独与文学存在——布朗肖《文学空间》中的文学本体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8
[10].张志国.大学场域中白先勇的文学存在[J].华文文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