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驾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特征,交通事故,瞳孔,头部,货运,通化县。
疲劳驾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朱振洋,肖颖健,王海雷[1](2019)在《基于人脸多特征点的疲劳驾驶检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疲劳驾驶的监测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检测和人脸多特征点提取的疲劳程度评估算法。该算法对人脸眨眼、打哈欠,瞌睡点头等疲劳行为识别,并根据疲劳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综合疲劳评估,从而在移动终端实现对疲劳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测和语音提醒。(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9年第二十叁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7)
曹昱聪,吴健瑜,范良明,王师,梅兴泰[2](2019)在《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驾驶人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时眼睛开度信息会发生变化,同时颈部肌肉由于肌肉收缩失去张力,也会引起颅骨位置发生变化。为提高驾驶安全性及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驾驶人眼开度信息和头部姿态信息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并提出了采用Camshift算法进行人脸跟踪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固定的车载摄像头采集驾驶人视频图像,检测获得人脸部图像,通过设计Camshift实现人脸图像跟踪检测;其次通过将二阶HOG特征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相结合实现头部姿态的实时检测;最后利用PERCLOS算法计算一段时间内驾驶人的闭眼帧数占总帧数的比例以及实时的头部姿态变化率,综合得到驾驶人的疲劳状态。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在各驾驶姿态下均能快速、准确实现疲劳检测。(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周捷,陈扶进,李磊,李倩,李夏[3](2019)在《营运者可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辆网约车突然撞上路中隔离护栏,随后又撞上对向车道一辆正常行驶的轿车。事后,网约车司机承认自己当时正在“打瞌睡”。一段时间来,我市发生多起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其中部分涉及网约车和大货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对疲劳驾驶一直采取重罚,但基层交(本文来源于《南京日报》期刊2019-10-17)
田璐萍,嵇启春[4](2019)在《基于眼部信息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产生的事故量增多,对驾驶疲劳检测的研究越发重要。通过研究目前驾驶疲劳检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驾驶员个体为单位,通过AdaBoost算法对于驾驶员眼部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垂直投影法区分驾驶员是否配戴眼镜,进而对眼部进行识别。并基于特征加权贝叶斯算法将眼部疲劳参数PERCLOS值,眨眼频率以及闭眼时长这3个参数进行融合,驾驶员眼部疲劳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仿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融合后的特征更能体现是否发生疲劳,一但疲劳采取语音报警提示。(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吴超仲,孙一帆,张晖,肖逸影,李徐义[5](2019)在《疲劳驾驶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差异是影响疲劳驾驶识别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基于转向行为的疲劳驾驶识别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本文对疲劳驾驶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进行分析.通过实车试验获得自然驾驶数据,对正常和疲劳状态下的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KW)检验,以H统计量表示指标有效性;以H统计量最大的单被试为基础逐一与其他被试组成双被试组合,采用线性模型拟合双被试组合的H统计量和指标个体差异度,以斜率绝对值表征指标个体差异敏感度.研究获得9个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结果表明,敏感度越低,指标有效性受个体差异影响越小,其中方向盘转角标准差的个体差异敏感度最低为2.056.本研究可为转向特征指标的性能评估及疲劳驾驶识别模型的特征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6](2019)在《美国如何治理货运驾驶员疲劳驾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装电子监控装置自2017年12月18日起,美国交通运输部强制执行要求卡车上安装电子监控设备(ELD),ELD代替了之前的纸质日志或者记录软件来准确的记录卡车的行车记录以及驾驶员的动态。车队运营管理方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或者电脑网页来查看所有的数据,而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次监控装置来随时了解每个车队车辆的动态。驾驶11小时休息10小时短途可以免被监控美国的疲劳驾驶定义非常严格,包含多种状况:驾驶11小时休息10小时:美国货运驾驶员在(本文来源于《汽车与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雷凌俊,冯佳琳,赵洋,姚同钰,胡岗[7](2019)在《基于脑电信号疲劳驾驶的检警头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不断迅速增加汽车的数量,汽车交通事故特别是疲劳驾驶,道路事故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探究疲劳驾驶监警系统能够避免疲劳驾驶的出现,为长途驾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叁角波、阿尔法波和贝塔波作为脑电信号进行采集,并利用CNN算法对脑电数据进行识别。本文钻研了"疲劳驾驶自主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试验人员的疲劳状态以及疲劳集中水平。为了进步系统的可塑性,软件选择适当的脑电图搜集来减少电极的发生;为了提高疲劳度,设计了一种有效的疲劳度监测算法;增加了一种特殊的频段无线电波方案,使系统在提醒用户时更安全、更可靠。最后,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用户的疲劳状态和注意力集中情况,并能及时、准确地对疲劳的用户进行预警。(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29期)
许伟靖,王迪,单超颖[8](2019)在《基于视频监控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率更是与日俱增。疲劳驾驶也成为了交通事故发生因素之一,据调查,驾驶员疲劳造成交通事故的占总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另外49%的交通事故缘于驾驶疲劳。因此,提前预防疲劳驾驶状态,阻止事故发生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视频监控中所捕捉到的司机驾驶状态(眨眼频率、瞳孔变化和头部运动的特征)来综合判断其是否为疲劳驾驶,通过综合特征检测可降低误报率和提高准确率,从而对交通事故达到早预防,早避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9-10-10)
刘喜正,王天赐,张培玲,王新飞,张珍珍[9](2019)在《基于ARM的防疲劳驾驶和二次交通事故处理的汽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能反应人体机理的生物指标为依据,通过心率血氧模块,对驾驶员的心跳速率和血氧量进行检测,OpenMv瞳孔识别技术来检测驾驶员的眨眼频率,在座位两侧和方向盘中部叁处置入超声波测距模块,从多方向多角度对驾驶员的具体位置进行检测并赋以它们不同的权重,来判断驾驶员疲劳程度进行判断并给予提醒;发生事故后通过GSM移动通信系统与GPS定位系统及时发出求救信息和事故地点。(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9年19期)
曲振山[10](2019)在《通化县:细化措施加强防控 大力整治疲劳驾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净化全县道路交通环境,严厉打击疲劳驾驶违法行为,严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吉林省通化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针对季节特点,突出“四字”,严把“四关”,不断细化措施,加强重点车辆、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防控,大力整治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研”字,(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9-09-23)
疲劳驾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驾驶人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时眼睛开度信息会发生变化,同时颈部肌肉由于肌肉收缩失去张力,也会引起颅骨位置发生变化。为提高驾驶安全性及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驾驶人眼开度信息和头部姿态信息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并提出了采用Camshift算法进行人脸跟踪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固定的车载摄像头采集驾驶人视频图像,检测获得人脸部图像,通过设计Camshift实现人脸图像跟踪检测;其次通过将二阶HOG特征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相结合实现头部姿态的实时检测;最后利用PERCLOS算法计算一段时间内驾驶人的闭眼帧数占总帧数的比例以及实时的头部姿态变化率,综合得到驾驶人的疲劳状态。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在各驾驶姿态下均能快速、准确实现疲劳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驾驶论文参考文献
[1].徐慧,朱振洋,肖颖健,王海雷.基于人脸多特征点的疲劳驾驶检测与应用[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9年第二十叁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2019
[2].曹昱聪,吴健瑜,范良明,王师,梅兴泰.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3].周捷,陈扶进,李磊,李倩,李夏.营运者可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管理[N].南京日报.2019
[4].田璐萍,嵇启春.基于眼部信息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的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5].吴超仲,孙一帆,张晖,肖逸影,李徐义.疲劳驾驶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6]..美国如何治理货运驾驶员疲劳驾驶[J].汽车与安全.2019
[7].雷凌俊,冯佳琳,赵洋,姚同钰,胡岗.基于脑电信号疲劳驾驶的检警头环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8].许伟靖,王迪,单超颖.基于视频监控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研究[C].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9
[9].刘喜正,王天赐,张培玲,王新飞,张珍珍.基于ARM的防疲劳驾驶和二次交通事故处理的汽车系统设计[J].电子制作.2019
[10].曲振山.通化县:细化措施加强防控大力整治疲劳驾驶[N].人民公安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