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观,海盆,瓦斯,发泡剂,特征,微生物,基因。
微观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罗帆,黄腾华,毛铁[1](2019)在《龙眼木超微观构造特征及其美学价值(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是起源于中国热带地区的一种珍贵水果树木,龙眼木密实硬重、纹理细腻、材质坚韧、材色名贵,是优良的雕刻和家具用材。为进一步提高其利用价值,通过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龙眼木的超微观构造特征。以龙眼木超微观特征为素材,采用分形图案设计等方法,创作木材美学图案。然后根据木材美学图案,开展以龙眼木构造特征为美学元素的艺术作品设计,从而发掘龙眼木的美学利用价值。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木生长轮不明显,为散孔材,单管孔、径列复管孔或管孔团。导管为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为互列,纹孔为椭圆形或多角形,纹孔内口外延,多出现几个外延纹孔口相连合生的状态,在导管内壁形成长条形凹槽,且离穿孔越近,合生纹孔口的凹槽越长,以至于在靠近穿孔的区域演变为类似密集螺纹加厚的构造。龙眼木的木射线较细,肉眼下不明显,多为单列射线,偶有多列,高2~14个细胞。射线细胞全为横卧细胞,截面为方形或椭圆形,胞腔内多含有珍珠般晶莹泛亮的淀粉颗粒。龙眼木的轴向薄壁组织为环管和傍管带状,带宽4~6个细胞,细胞腔内多含有菱形晶体。龙眼木中有些超微观构造特征,如导管内壁上特殊的合生纹孔口结构和木射线薄壁细胞腔内珍珠般淀粉颗粒,除了具有树木生理和木材鉴别方面的意义,还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可以作为美学元素,应用于装饰挂画和手包等生活用品的美饰设计。(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2](2019)在《汽蒸-模压弯曲杨木微观构造损伤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细观损伤不仅是木材受外力而产生的宏观破坏,还包括由于载荷所引起的微观裂纹的萌生与扩展。通过汽蒸-模压弯曲杨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与弯曲性能。结果表明:110°C蒸汽处理杨木的绝干密度和气干密度均有所增加,但最大载荷、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却明显下降;而最大变形量增加到杨木素材最大变形量的196.85%,说明汽蒸处理杨木的弯曲性能很好。显微镜观察其微观构造发现,蒸汽处理木材中所有的导管分子均没有发生开裂和损伤,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导管壁上纹孔变形变扁和变平拉长,也有少数纹孔保持原型;导管射线间纹孔基本保持原状;无论在弯曲木的受拉侧还是受压侧,木纤维细胞壁中均受挤压、剪切出现细胞分离和细胞之间撕裂或隆起的现象,并向纹孔口方向和木纤维主轴方向扩展、延伸、开裂;木射线形状完好,没有受到破坏,说明木材弯曲对木射线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徐海,朱汉斌,李淑[3](2019)在《中科院南海所等 微观构造分析揭示南海海盆新扩张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徐海、朱汉斌 通讯员李淑)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珍等联合攻关南海海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固体地球》上。南海是全球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构造类型多样,其演化历史在全球边缘海系统中具有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0-08)
秦磊,沈华杰,牛雪松,邱坚[4](2019)在《云南德宏龙竹材微观构造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云南德宏龙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切片试验、离析试验,测定不同林分不同部位龙竹的微观解剖特征和纤维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径向上,竹肉部分的纤维长度最长;在径向和纵向上,龙竹纤维长度、长宽比从竹青到竹黄都是逐渐减小;龙竹纤维大部分的纤维长度集中在2500-3000μm之间,属于长纤维原料,可以考虑作为优质纸张的制浆原料。(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张润华,赵昕刚,马尔妮[5](2019)在《栓皮槠软木微观构造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百林软木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尔及利亚栓皮槠(Quercus suber)软木及天然红酒塞为原料,对其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红酒塞中的2, 4, 6-叁氯苯甲醚(TCA)去除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软木的微观形态;分析栓皮槠软木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栓皮槠软木细胞是排列紧密的薄壁细胞,无细胞间隙。横切面和径切面成行排列,类似砖墙状;弦切面上呈现蜂窝状;软木细胞部分细胞壁上有明显褶皱,可能对TCA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软木的各种化学成分含量为:灰分0.52%,抽提物总量13.28%,木栓脂43.41%,酸不溶木质素22.98%,纤维素3.40%,半纤维素16.41%。(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张慧杰,张浪,汪东,侯金玲[6](2018)在《构造煤的瓦斯放散特征及孔隙结构微观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恒温煤粒瓦斯放散试验方法,研究了构造煤和原生煤瓦斯放散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构造煤在瓦斯放散初始1 min的瓦斯解吸量是原生煤的2. 15~4. 06倍,构造煤趋近极限瓦斯解吸量所需时间不足原生煤所需时间的25%,原生煤的极限瓦斯解吸量略高于构造煤,构造煤与原生煤对典型瓦斯放散数学表达式的适用性存在很大不同。为解释试验结果,采用压汞法和低温氮吸附法对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分析得到中孔及大孔分布是导致构造煤和原生煤瓦斯放散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大分子结构等其他因素对瓦斯放散特征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荣贺,顾欢达[7](2018)在《基于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微观构造特征的发泡剂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发泡剂种类及气泡生成方式对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FMLSS)的适用性,为环境保护和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持。[方法]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不同FMLSS进行考察,对比微观构造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微观构造特征对各类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1)不同类型FMLSS微观构造差异性受气泡掺量影响显着,受水泥掺量影响相对较小。(2)同等气泡掺量下,双氧水(H型)消泡严重,且制备的FMLSS内部含有少量大气孔且分布不均匀。同等密度下,大气孔含量更多,制成的FMLSS质量较差。(3)复合类发泡剂F(F型)和阴离子型发泡剂K12A(K型)在料浆中稳定性较好,制成的FMLSS微孔分布均匀性较好,但F型发泡剂成孔尺度较小且分布均匀,表现出良好的强度变形特性。[结论]先发泡工艺优于后发泡工艺,F型发泡剂在工程制备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时适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利伟,姚建新,张立军[8](2018)在《豫西地区早叁迭世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生物沉积学的诞生与发展,地质记录中微生物席活动相关沉积构造已被广泛识别和报道,但是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仍建立在与现代微生物席宏观形态特征的对比与猜测基础之上。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和直接成因证据的缺乏,使微生物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严重障碍。豫西地区早叁迭世陆相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类型,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实验研究显示,微生成成因沉积构造具有特征明显的微观特征。除之前报道的悬浮颗粒、微生物纹层等特征外,本次研究还在光学薄片中发现了圈层结构的微生物扰动颗粒,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微体生物化石。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的观察,丰富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依据,为微生物沉积学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于继孔[9](2018)在《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瓦斯吸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煤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强度低,渗透性差,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高,解吸速度快等性质,造成构造煤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因此研究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瓦斯吸附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了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构造煤,运用索氏萃取法以吡啶为溶剂进行了萃取,获得了不同变质程度构造煤的萃取物及萃余物,分析了变质程度与萃取率的关系,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变换实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构造煤的表面官能团结构特征及萃取物族组成成分,通过低压CO_2吸附实验分析了构造煤及萃余物的微孔结构特征,进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构造煤及其萃余物的瓦斯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构造煤的吡啶萃取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变质程度构造煤的萃取率E_(daf)大小顺序为:肥煤>气煤>无烟煤。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存在制约着煤的瓦斯吸附能力,构造煤的吡啶萃取率越大,其甲烷吸附能力越弱,反之则越强。经萃取后煤中游离的低分子物质被去除,其吸附能力发生改变,而不同变质程度构造煤改变效果不同;不同溶剂溶解出的低分子化合物在物质种类、数量与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使萃余物的瓦斯吸附能力变化不同。(2)构造煤吡啶萃取物族组成受煤变质程度控制。构造煤中饱和烃类物质主要可以分为环烷烃、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叁类物质。从气煤到无烟煤,构造煤中正构烷烃与环烷烃的相对含量均表现为随煤化程度加深,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异构烷烃则先减少后升高。构造煤芳香烃物质组成与变质程度密切相关,煤级越低组成成分越丰富,气煤、肥煤中组成成分相差不大,均含有丰富的稠环化合物及醛、酮和酯类物质,而无烟煤中检出的芳香烃物质组成简单。(3)构造煤中官能团结构对瓦斯吸附具有重要影响。煤的基本官能团种类相同,吡啶的萃取作用并不改变煤的主要结构。煤中脂肪烃及含氧官能团红外光谱吸光度强度受煤级控制,煤级越高,吸光度强度越弱,构造煤中脂肪族组分与含氧官能团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官能团结构影响着瓦斯吸附,构造煤的甲烷极限吸附量a随煤中含-CH_x官能团与含氧官能团的比例S的增大而减小。(4)有机溶剂萃取可以改变煤的微孔结构。构造煤的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积与变质程度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增加,其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积均增大;而其相应的吡啶萃余物的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积则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减小。吡啶萃取作用对不同变质程度的构造煤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的改变不同,煤样经过有机溶剂的萃取可以起到扩孔、增孔、疏孔的作用,在气煤、肥煤中主要表现为增孔、疏孔,在无烟煤中主要表现为扩孔。(5)构造煤的瓦斯吸附能力受孔隙结构与分子结构的共同控制。煤中孔隙结构为甲烷分子在煤中的吸附与运移提供了空间与通道,煤的瓦斯吸附主要发生在微孔,当微孔较发育时其甲烷吸附空间就多,低分子化合物的存在又会影响甲烷分子的吸附位,从而增强或减弱微孔吸附效果。瓦斯吸附主要以微孔吸附为主,煤中低分子化合物也影响其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苏明垒[10](2018)在《HCT和MYB216转基因银腺杨木材化学组分与微观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生物质能源用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基因改良技术培养出酶解效率高,木质素含量低以及木材材性优良的转基因杨树,对于将其应用于生物质能源、制浆造纸以及木材工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木质素含量降低的转HCT基因银腺杨无性系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l.`84k')、纤维素含量降低的MYB216显性抑制转基因银腺杨无性系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l.`84k')和非转基因银腺杨无性系84K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乙酰溴法和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转HCT基因杨木细胞壁化学组分平均含量和微区含量分布进行了测定;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纤维离析的方法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组织细胞形态进行了观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测了转HCT基因杨木的细胞壁超微构造;同时采用乙酰溴法、光学显微镜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MYB216显性抑制转基因杨木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组织细胞形态和细胞壁超微构造进行了初步观测。并对比分析了抑制木质素、纤维素的合成后,杨树植株茎杆化学组分与微观构造产生的响应作用的差异性。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HCT基因杨木化学组分含量变化(1)转HCT基因杨木和对照组杨木基本化学组成成分相同,但转HCT基因杨木平均木质素含量(146.0μg/mg)和半纤维素含量(238.7μg/mg)较对照组杨木的降低,且平均下降量分别为8.18%和3.71%;纤维素的平均含量(438.3μg/mg)较对照组的增加,平均增加量为5.98%。(2)在不同高度上,转HCT基因杨木木质素下调程度和纤维素增加程度均为上部大于中部和下部。两类杨木从茎端向下随着木质化程度逐渐增加,木质素的浓度逐渐增加,且上部均表现出纤维素含量低,半纤维素含量高,而中部和下部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3)化学组分微区分布结果表明,基因调控并未改变木质素的分布规律,均为细胞壁中细胞角隅的木质素浓度最大,胞间层次之,次生壁最小;超微结构观察也发现细胞角隅和复合胞间层较次生壁沉积的木质素多。2.转HCT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1)转HCT基因杨木纤维壁厚(2.24μm)较对照组平均降低了6.28%,纤维细胞腔径平均值(12.07μm)较对照组杨木增大了10.12%,且在不同高度变化趋势相同,表明转HCT基因杨木细胞呈现出壁薄腔大的特点。(2)转HCT基因杨木的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90μm和19.1μm,分别较对照组杨木的增加了5.60%和6.11%,且在不同高度上,杨木纤维长度值随木质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显着差异。3.转HCT基因杨木细胞壁超微构造变化(1)转HCT基因杨木的细胞壁S1、S2、S3层壁厚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但S2层细胞壁变薄更明显,表明转基因杨木细胞壁变薄主要为S2层细胞壁变薄所致。(2)转HCT基因杨木和对照组杨木的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20.13°和19.21°,两者未达到显着差异,纤维素相对结晶度相同,均为39.1%,说明抑制HCT基因表达并未引起杨木细胞壁微纤丝排列方向和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4.MYB216-SRDX转基因杨木化学组分与微观构造变化(1)MYB216-SRDX转基因杨木和对照组杨木基本化学组成成分相同,但其纤维素(313.5μg/mg)、木质素(133.4μg/mg)和半纤维素含量(257.8μg/mg)均较对照组降低,且分别下降了11.6%、4.77%、3.70%。表明通过显性抑制MYB216基因的表达,主要引起植株纤维素含量的降低,并伴有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少量降低。(2)MYB216-SRDX转基因杨木的纤维壁厚较对照杨木变薄,其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17.71°和36.0%)相对于对照组杨木的(19.55°和39.1%)分别降低了9.26%和7.69%,表明通过显性抑制MYB216基因的表达,对杨木植株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微观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材细观损伤不仅是木材受外力而产生的宏观破坏,还包括由于载荷所引起的微观裂纹的萌生与扩展。通过汽蒸-模压弯曲杨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与弯曲性能。结果表明:110°C蒸汽处理杨木的绝干密度和气干密度均有所增加,但最大载荷、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却明显下降;而最大变形量增加到杨木素材最大变形量的196.85%,说明汽蒸处理杨木的弯曲性能很好。显微镜观察其微观构造发现,蒸汽处理木材中所有的导管分子均没有发生开裂和损伤,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导管壁上纹孔变形变扁和变平拉长,也有少数纹孔保持原型;导管射线间纹孔基本保持原状;无论在弯曲木的受拉侧还是受压侧,木纤维细胞壁中均受挤压、剪切出现细胞分离和细胞之间撕裂或隆起的现象,并向纹孔口方向和木纤维主轴方向扩展、延伸、开裂;木射线形状完好,没有受到破坏,说明木材弯曲对木射线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罗帆,黄腾华,毛铁.龙眼木超微观构造特征及其美学价值(英文)[J].林业工程学报.2019
[2].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汽蒸-模压弯曲杨木微观构造损伤机理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
[3].徐海,朱汉斌,李淑.中科院南海所等微观构造分析揭示南海海盆新扩张历史[N].中国科学报.2019
[4].秦磊,沈华杰,牛雪松,邱坚.云南德宏龙竹材微观构造特征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9
[5].张润华,赵昕刚,马尔妮.栓皮槠软木微观构造和化学成分的研究[J].林产工业.2019
[6].张慧杰,张浪,汪东,侯金玲.构造煤的瓦斯放散特征及孔隙结构微观解释[J].煤炭学报.2018
[7].李荣贺,顾欢达.基于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微观构造特征的发泡剂适用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张利伟,姚建新,张立军.豫西地区早叁迭世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于继孔.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瓦斯吸附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10].苏明垒.HCT和MYB216转基因银腺杨木材化学组分与微观构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