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钢翻钢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移钢翻钢装置。该移钢翻钢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固定底座包括第一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第一矩形框架的支撑座,第一矩形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设置在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第一运输装置;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侧边转动连接,另一端搭接在第二侧边上的倾翻装置;一端与支撑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倾翻装置相连的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二运输装置;其中,倾翻装置在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倾翻装置上的钢板靠近第二运输装置第一运输装置,并且在第二运输装置的作用下将倾翻装置上的钢板移至所需工位。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能够便于钢板在立式喷淋酸洗工艺时的翻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支撑座,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运输装置,所述第一运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用于水平运输钢板;倾翻装置,所述倾翻装置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侧边转动连接,另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二侧边上;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倾翻装置相连;第二运输装置,所述第二运输装置与所述第一侧边相连;其中,在所述移钢翻钢装置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倾翻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的下方,所述倾翻装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所述倾翻装置上的钢板靠近所述第二运输装置,并且在所述第二运输装置的作用下将所述倾翻装置上的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设计方案

1.一种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支撑座,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第一运输装置,所述第一运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用于水平运输钢板;

倾翻装置,所述倾翻装置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侧边转动连接,另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二侧边上;

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倾翻装置相连;

第二运输装置,所述第二运输装置与所述第一侧边相连;

其中,在所述移钢翻钢装置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倾翻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的下方,所述倾翻装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所述倾翻装置上的钢板靠近所述第二运输装置,并且在所述第二运输装置的作用下将所述倾翻装置上的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设置成作为所述第一运输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移钢翻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或同时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上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成能够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三侧边上的升降挡板支架、与所述升降挡板支架滑动连接的升降挡板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升降挡板支架固定连接,驱动端与所述升降挡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升降挡板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挡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钢翻钢装置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倾翻装置的靠近所述转轴的一端上的挡料装置,所述挡料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倾翻装置上的挡料支架、与所述挡料支架滑动连接的挡料板以及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倾翻装置固定连接,驱动端与所述挡料板相连,其中,所述挡料板在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所述挡料板在垂直于所述倾翻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多个第一辊道和固定在所述第一矩形框架上的用于驱动各所述第一辊道同时转动的第四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辊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翻装置包括倾翻框架和转动连接在所述倾翻框架中的多个第二辊道,各所述第二辊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平行,且在所述移钢翻钢装置的初始状态下,各所述第二辊道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辊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翻装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远离所述第一运输装置的角度范围为95°至110°。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输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固定连接的水平支架、与所述水平支架垂直相连的竖直支架、固定在所述竖直支架上的第五驱动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架和所述第五驱动装置之间的接料装置,其中,所述接料装置在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接收来自所述倾翻装置上的钢板,以使所述接料装置能够将所述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架和所述第五驱动装置之间的第二矩形框架,与所述第二矩形框架的靠近所述倾翻装置的一端垂直相连的支撑架,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内的第三辊道,所述第三辊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钢翻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内的第四辊道,所述第四辊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辊道的轴线垂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钢翻钢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领域中,不锈钢在热轧、热处理等过程中表面产生的氧化铁皮对后续的材料加工或材料表面的质量均会造成不良影响,需及时对其进行清除。目前对不锈钢板进行酸洗的方法常采用立式喷淋酸洗方法,为了满足不锈钢板正反两面的酸洗工艺要求,需要将不锈钢板由水平位置翻转一定的角度后再进行处理。

现有技术中不锈钢板在运输到酸洗位后,常需要人工操作或者通过其它的翻钢设备对不锈钢板进行翻转,这不仅使得翻钢速度缓慢,还常导致不锈钢板的翻转角度较难控制,从而容易造成不锈钢板表面的酸洗效果不统一,影响了不锈钢板表面的酸洗质量,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急需寻求一种能够便于钢板在立式喷淋酸洗工艺时的翻转的移钢翻钢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够便于钢板在立式喷淋酸洗工艺时的翻转,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钢翻钢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固定底座包括第一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第一矩形框架的支撑座,第一矩形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运输装置,第一运输装置设置在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用于水平运输钢板;倾翻装置,倾翻装置的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侧边转动连接,另一端搭接在第二侧边上;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支撑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倾翻装置相连;第二运输装置,第二运输装置与第一侧边相连;其中,在移钢翻钢装置的初始状态下,倾翻装置位于第一运输装置的下方,倾翻装置在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倾翻装置上的钢板靠近第二运输装置,并且在第二运输装置的作用下将倾翻装置上的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进一步地,第一矩形框架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第三侧边设置成作为第一运输装置的输出端,移钢翻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三侧边,或同时设置在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上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设置成能够在垂直于第一运输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三侧边上的升降挡板支架、与升降挡板支架滑动连接的升降挡板以及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的固定端与升降挡板支架固定连接,驱动端与升降挡板固定连接,其中,升降挡板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升降挡板在垂直于第一运输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移钢翻钢装置还包括垂直设置在倾翻装置的靠近转轴的一端上的挡料装置,挡料装置包括固定在倾翻装置上的挡料支架、与挡料支架滑动连接的挡料板以及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的固定端与倾翻装置固定连接,驱动端与挡料板相连,其中,挡料板在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挡料板在垂直于倾翻装置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在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多个第一辊道和固定在第一矩形框架上的用于驱动各第一辊道同时转动的第四驱动装置,其中,第一辊道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倾翻装置包括倾翻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倾翻框架中的多个第二辊道,各第二辊道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平行,且在移钢翻钢装置的初始状态下,各第二辊道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辊道之间。

进一步地,倾翻装置在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远离第一运输装置的角度范围为95°至110°。

进一步地,第二运输装置包括与第一侧边固定连接的水平支架、与水平支架垂直相连的竖直支架、固定在竖直支架上的第五驱动装置,以及连接在水平支架和第五驱动装置之间的接料装置,其中,接料装置在第五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接收来自倾翻装置上的钢板,以使接料装置能够将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进一步地,接料装置包括连接在水平支架和第五驱动装置之间的第二矩形框架,与第二矩形框架的靠近倾翻装置的一端垂直相连的支撑架,以及转动连接在支撑框架内的第三辊道,第三辊道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接料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矩形框架内的第四辊道,第四辊道的轴线与第三辊道的轴线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在实现对钢板的移动和翻转的过程中无需人工或其他设备的操作即能够完成,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钢板的移动和翻转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运行成本。同时,当选择液压缸作为第一驱动装置时,还能够通过控制液压缸的伸缩长度来控制钢板的翻转角度,以使得翻转后的钢板不仅能够更适应于第二运输装置的运输,还使得翻转后的钢板更便于其在酸洗工序中的酸洗,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其表面的酸洗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钢翻钢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倾翻装置的翻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移钢翻钢装置100包括:固定底座1,固定底座1包括第一矩形框架11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11的支撑座(图中未示出),第一矩形框架1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第一运输装置2,第一运输装置2设置在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之间,用于水平运输钢板;倾翻装置3,倾翻装置3的一端通过转轴31与第一侧边111转动连接,另一端搭接在第二侧边112上;第一驱动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4的一端与支撑座(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倾翻装置3相连;第二运输装置5,第二运输装置5与第一侧边111相连;其中,在移钢翻钢装置100的初始状态下,倾翻装置3位于第一运输装置2的下方,倾翻装置3在第一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倾翻装置3的钢板靠近第二运输装置5,并且在第二运输装置5的作用下将倾翻装置3上的钢板移至所需工位。

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100在应用于立式喷淋酸洗工艺的钢板翻转时,第一运输装置2的输入端放置钢板,并通过第一运输装置2将钢板移动到固定位置,从而完成了钢板在移钢翻钢装置100上的水平方向的运输,此时倾翻装置3位于第一运输装置2的下方。当第一运输装置2停止后,结合图3所示,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倾翻装置3围绕转轴31沿远离第一运输装置2的方向运动,此时钢板位于倾翻装置3上,随着倾翻装置3与第一运输装置2的夹角接近85°时,第二运输装置5开始工作,并在与倾翻装置3的共同作用下将钢板移至第二运输装置5上,并通过第二运输装置5将钢板运输到所需工位(即进入下一级的酸洗工序)。钢板移至第二运输装置5上后,倾翻装置3在第一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再次回到初始位置,以进行对下一块钢板的移钢和翻钢的动作。

通过上述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100在实现对钢板的移动和翻转的过程中无需人工或其他设备的操作即能够完成,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钢板的移动和翻转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运行成本。同时,当选择液压缸作为第一驱动装置4时,还能够通过控制液压缸的伸缩长度来控制钢板的翻转角度,以使得翻转后的钢板不仅能够更适应于第二运输装置5的运输,还使得翻转后的钢板更便于其在酸洗工序中的酸洗,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其表面的酸洗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倾翻装置3与第二侧边112转动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设置为:第二侧边112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轴承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轴承组件可包括固定在第二侧边112上的第一轴承座(图中未示出)和套接于第一轴承座内的第一轴承(图中未示出),转轴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配合连接,以实现倾翻装置3在第一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转动。

如图1所示,矩形框架11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的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113和第四侧边114,第三侧边113设置成作为第一运输装置2的输出端。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移钢翻钢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三侧边113,或同时设置在第三侧边113和第四侧边114上的限位装置6,限位装置6设置成能够在垂直于第一运输装置2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

通过上述设置,钢板与限位装置6抵接后能够在第一运输装置2上停止移动,从而实现了限位装置6对钢板的限位作用,以避免钢板的沿其水平移动方向的滑脱现象发生。而当第三侧边113和第四侧边114上同时设置有限位装置6时,不仅能够使得第一运输装置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能够对钢板实现限位的作用,还使得移钢翻钢装置100只需调整第一运输装置2的转动方向,即能够使其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能用于放置钢板,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100的使用更为灵活。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限位装置6可包括固定在第三侧边113上的升降挡板支架61、与升降挡板支架61滑动连接的升降挡板62以及第二驱动装置63,第二驱动装置63的固定端与升降挡板支架61固定连接,驱动端与升降挡板62固定连接,其中,升降挡板62在第二驱动装置63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升降挡板62在垂直于第一运输装置2所在的平面上上下运动。通过该设置,升降挡板62不仅能够起到对钢板的限位作用,还能够实现对钢板的对齐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倾翻装置3对其进行翻转。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63可包括固定在升降挡板支架61上的液压缸(图中未示出)和连杆机构631,连杆机构631的固定端与液压缸固定连接,驱动端与升降挡板62相连。通过该设置,连杆机构631不仅便于加工,还能够更快的传递驱动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升降挡板62的升降速度。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移钢翻钢装置100还可包括垂直设置在倾翻装置3的靠近转轴31的一端上的挡料装置7。挡料装置7可包括固定在倾翻装置3上的挡料支架71、与挡料支架71滑动连接的挡料板72以及第三驱动装置73,第三驱动装置73的固定端与倾翻装置3固定连接,驱动端与挡料板72相连,其中,挡料板72在第三驱动装置73的驱动下能够带动挡料板72垂直于倾翻装置3所在的平面上下运动。通过该设置,当倾翻装置3在翻转较厚的钢板时,通过第三驱动装置73的驱动能够使挡料板72垂直于倾翻装置3所在的平面上升,从而使得挡料板72具有更大的抵接面,以避免较厚的钢板在倾翻装置3的翻转过程中滑脱。同时,倾翻装置3将钢板翻至第二运输装置5上后,通过第三驱动装置73的驱动还能够使挡料板72恢复到初始位置,即从钢板的抵接端抽出,从而使得钢板能够顺利的落至第二运输装置5上。优选的,第三驱动装置73可为液压缸。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运输装置2可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在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之间的多个第一辊道21和固定在第一矩形框架11上的用于驱动各第一辊道21同时转动的第四驱动装置22(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辊道21的轴线与转轴31的轴线垂直。通过该设置,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多个第一辊道21能够有效的对钢板起到支撑的作用,并通过第四驱动装置22驱动各第一辊道21同时转动使钢板在第一运输装置2上的移动更为稳定。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四驱动装置22可设置为:固定在第一矩形框架11上的减速电机221(如图2所示)和同时与各第一辊道21相连的链条(图中未示出),减速电机221驱动链条能够带动各第一辊道21同步转动。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倾翻装置3可包括倾翻框架32和转动连接在倾翻框架32中的多个第二辊道33,各第二辊道33的轴线与转轴31的轴线平行,且在移钢翻钢装置100的初始状态下,第二辊道33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辊道21之间。通过该设置,使得倾翻装置3在对钢板翻转的过程中,各第二辊道33对钢板的支撑点更为均匀,从而使得倾翻装置3的翻钢过程更为稳定,同时,转动连接的第二辊道33还能够便于钢板在翻转的过程中快速的与挡料装置7抵接,以避免钢板滑脱出倾翻装置3。

优选的,倾翻装置3还可包括设置在倾翻框架32上的第二轴承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二轴承组件可包括固定在倾翻框架32上的第二轴承座(图中未示出)和套接在第二轴承座上的第二轴承(图中未示出),第二辊道3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第二轴承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辊道33能够相对倾翻框架32自由的转动。

优选地,倾翻装置3在第一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能够远离第一运输装置2的角度范围为95°至110°。此处可理解为,倾翻装置3带动钢板翻转的最大角度范围为95°至110°。进一步优选为95°。尤其是在第一驱动装置4优选为液压缸时,可根据钢板的翻转角度的具体需求,通过调整液压缸的伸缩长度,以调整倾翻装置3的翻转角度,从而使得翻转后的钢板更适应于其表面的酸洗工艺。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二运输装置5可包括与第一侧边111固定连接的水平支架51、与水平支架51垂直相连的竖直支架52、固定在竖直支架52上的第五驱动装置53,以及连接在水平支架51和第五驱动装置53之间的接料装置54,其中,接料装置54在第五驱动装置53的驱动下能够接收来自倾翻装置3上的钢板,以使接料装置54能够将钢板移至所需工位。通过该设置,当倾翻装置3的翻转角度接近85°时,第五驱动装置53能够驱动接料装置54朝向倾翻装置3的方向运动,并在与倾翻装置3的共同作用下将钢板移至第二运输装置5上,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移钢翻钢装置100的翻钢的动作。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接料装置54可包括连接在水平支架51和第五驱动装置53之间的第二矩形框架55,与第二矩形框架55的靠近倾翻装置3的一端垂直相连的支撑框架56,以及转动连接在支撑框架56内的第三辊道57,第三辊道57的轴线与转轴31的轴线垂直。当钢板位于第三辊道57上后,能够通过第五驱动装置53的驱动实现将钢板稳定的移动的所需工位进行酸洗。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接料装置54还可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矩形框架55内的第四辊道58,第四辊道58的轴线与第三辊道57的轴线垂直。通过该设置,第四辊道58能够与第三辊道57同步的将钢板运输到所需工位,从而使得钢板在第二运输装置5上移动更为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设计图

移钢翻钢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2362.4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740090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B65G47/248

专利分类号:B65G47/248

范畴分类:申请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阿里山路27号27座一单元

发明人:李红军;罗大林

第一发明人:李红军

当前权利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云贵;金卫文

代理机构:1127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移钢翻钢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