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晖(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一、教学策略概述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二、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策略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1.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师德是教师个人素质的关键所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高尚的师德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用严谨、求实、宽容、认真、持恒的高尚品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态度与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师要有爱心。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奉献自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爱全体学生,爱学生的全部方面,提高关注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心,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对学生的爱。
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与积累。教师除了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应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与和谐。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将学生掉在地上的笔捡起、学生有病时的一句问候、课余时间的轻松谈话等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却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老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感情的能动的主体,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和合作的伙伴,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学习。教师还要注意言传身教,使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新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想象的。教师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体现了教学相长,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隐性的,应该经常性地渗透在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
(1)备课中情感目标的设定。情感目标的缺失,主要还是部分老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生物老师在备课时,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甚至包括文字表述、活动安排、图片资料、课后练习、课外阅读等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避免情感目标缺失和虚而不实。
(2)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①充分挖掘、合理使用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
②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3)课堂外情感教育的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光靠课堂教学的时间太有限了,学生课外时间比课堂时间要长得多,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阵地,延伸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其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4.用激励性的评价来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综合表现,其形成和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认清方向、看到希望、得到力量,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自省力、内驱力。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不能量化的,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否则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老师可以在考试卷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如结合沙尘暴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针对抽烟这种不良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设计宣传环境保护的广告语、谈谈自己如何预防传染病等等,学生不一定用文字作答,也可以是图画之类的,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其意识水平和觉悟。但这种书面回答的和实际行动不一定相符,这样的评价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
总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重在记录学生的进步,重在给学生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给学生定性。老师可以将每次的评价信息装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密切关注和随时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