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春魏蕴慧胡强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441000)
【摘要】目的实验室诊断医院收治的一例贫血病人。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协助检查,综合分析诊断。结果:检查结果发现血红蛋白下降,血清中胆红素高,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进行性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显著降低。结论:综合分析该病人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关键词】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40-02
材料与方法
1.1诊断对象:来医院住院的一病人。
1.2主要仪器:SYSMEX公司生产的XS-1000i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显微镜,东芝TBA2000FR生化分析仪,B超及CT仪等。
1.3主要试剂:与仪器配套的血细胞稀释液、溶血剂和全血质控物。
1.4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协助检查。血液常规分析,仪器开机后,为保证仪器处于最佳状态,随机做全血质控。采集病人静脉血,EDTA抗凝,用XS-1000i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病人标本。专家分析,最后综合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结果
2.1询问病史
患者,男,45岁。2010年5月因学习汽车驾驶,感疲乏无力,过了几天,出现头昏,乏力加重,皮肤渐渐黄染,尿呈酱油色,经门诊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给予口服强的松30mg/d,1个月后症状缓解,逐渐减药,3个月后能正常工作生活,完全停药。2013年3月20日,患者因背部疖子手术,口服“安必仙胶囊”,0.75g/d,分3次口服,连服5d,加之工作紧张劳累,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服强的松30mg/d,连服2d,病情无好转,头昏、耳鸣加重入院。
2.2体检
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BP90/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右胫前皮肤有一3cm×2cm大小瘀斑,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扪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B超及CT提示:脾轻度肿大,肝轻微脂肪样变,入院后,给予激素,静脉输注洗涤红细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治疗,病情无好转,于住院第4天出现短暂神志恍惚。
2.3实验室检查
2.3.1血细胞分析:Rh血型(+),Hb65g/L,WBC12.8×109/L,中幼粒细胞0.02,杆状核0.17,分叶核0.53,L0.28,PLT62×109/L,RC0.28,红细胞破碎率0.01,部分细胞为水滴状、三角形及少数盔形,有核红细胞5个/100WBC。外周血片发现异形红细胞较入院时增多,如泪滴状、棘突状、梨形、椭圆形细胞,RC最高时达0.36,有核红细胞高达47个/100WBC。
2.3.2生化分析:血清总胆红素90.63μmol/L(参考值1.7~20.5),直接胆红素34.67μmol/L(参考值0~7),血浆游离血红蛋白45mg/L(参考值<40),结合珠蛋白<125mg/L(参考值500~2000),尿胆原(++),尿隐血(++),尿蛋白(++),Urea17.5mmol/L,Cr95.2μmol/L。
2.3.3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0.42,红系0.45,粒∶红=0.9∶1,巨核细胞21个,颗粒巨14个,产板巨5个,裸核巨2个。
2.3.4其他试验:异常血红蛋白微量电泳及免疫球蛋白、补体C3检测无异常。尿Rous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Coombs试验直接和间接均(-),红细胞自溶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尿镜检:颗粒管型10个/高倍视野,血红蛋白进行性减少,最低32g/L,PLT持续在50×109/L~65×109/L之间,未发现明显出血倾向。
专家分析
1.住院医师本病例特点:①中年男性,②两次发病均起病急骤,病程进展快,酱油样尿,黄疸,进行性贫血加重,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指标有:血红蛋白下降,血清中胆红素高,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尿胆原强阳性,脾大;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表现有: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进行性增多,最高分别达0.36和47个/100WBC,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显著降低。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也支持急性溶血。诊断:溶血性贫血可以成立。实验室中,结合珠蛋白(HP)显著减少,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含铁血黄素尿,支持血管内溶血。
2.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实验室特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病为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的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睡眠出现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为其特点,它可以有诱发因素,如:感染、劳累、药物等,症状主要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及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为血管内溶血特点,酸溶血(Ham)试验为其特异性指标,糖水试验临床意义同Ham试验,但其特异性不及Ham试验,该病人糖水试验(+),Ham试验(-),不能排除PNH的可能;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病是体内产生自体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由于该病人为血管内溶血,故要考虑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或冷凝集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中以Coombs试验为其特异性诊断指标,也有少数患者为阴性,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该病例不支持;③其他:如遗传性溶血、生物因素所致溶血,从年龄及发病诱因看不支持。脾功能亢进时应为全血细胞减少,该病人白细胞高,不支持。
3.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患者发病急、进展快,进行性黄疸、贫血,在内科疾病中主要考虑为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支持血管内溶血。患者尿的颜色为早晨重、午后轻,似乎与睡眠有关,但Ham试验阴性不支持PNH,另外患者两次发病都与药物有关系,此次停药1周,并加用激素,病情仍不被控制,近日来,贫血加重,肾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出现短暂神志改变,似乎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有关系。TTP有5大临床特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各种不同的中枢神经症状;发热;肾脏损害。
4.血液科主任医师PNH为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追问病史,患者在入院前10d已有乏力不适,因无明显黄疸而未重视。在PNH的诊断中,Ham试验有决定性意义,但也有很少部分PNH患者Ham试验始终为阴性,这需要结合临床判断,必要时复查并作对照。TTP是一种少见而死亡率高的疾病,在上述的五联征中,若具备前3条,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症状,应高度怀疑该病。该患者除无发热外,其余4条都具备,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作组织活检,若发现特异性组织学改变更能确定。治疗上,首先要除去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解决缺氧问题,较快而有效的方法是血浆置换,补充红细胞,继续予以激素。
讨论
TTP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严重疾病,其病理改变为皮肤、肌肉、牙龈和骨髓活检在毛细血管内皮下层、小动脉肌层和内皮之间有玻璃样沉积,伴血管内皮增殖和管腔阻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五联征,而有的病例某些临床表现在病程中晚期才出现,所以当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应高度警惕该病。
实验室检查发现有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指标,如血红蛋白下降,血清中胆红素高,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尿胆原强阳性等,初步结果支持血管内溶血。造成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有多种,需进行辨别诊断。通过实验可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他遗传性溶血、生物因素所致溶血等。病人贫血加重,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短暂神志改变,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症状相似。TTP有5大临床特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各种不同的中枢神经症状;肾脏损害;发热。病人满足前四个症状,可以做出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这例病人开始的血小板持续在50×109/L~60×109/L水平,右下肢皮肤出血,异形红细胞增多等,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神经精神症状以及肾功能减退是在重度贫血和后期才出现,导致不能判断是因疾病本身所致还是并发症的结果。TTP的治疗较为困难,血浆置换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报道应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64-193.
[2]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主编.血液病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25-26
[3]赵明峰,邵宗鸿,李克等.近十年78例新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2,115(3):398-401.
[4]邹农,韩冰,蔡昊等.76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6):471-474.
[5]李丽燕,付蓉,邵宗鸿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血栓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62-2764.
[6]张丽华,谢红浪,刘志红等.血尿,蛋白尿伴溶血性贫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4,23(2):197-200,191.
[7]王彩霞,刘圳奋,王丽红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6):69-71
[8]韩红,邹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2):142-144.
[9]谭栩,陈建斌,杨泽松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J].激光杂志,2014,(3):73-75.
[10]李璐璐,刘争清,荣光等.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病机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5):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