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断带论文-孙学栋,石桥,白军,侯军,赵建儒

冲断带论文-孙学栋,石桥,白军,侯军,赵建儒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断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酒泉盆地,老君庙冲断带,断层传播褶皱,构造建模

冲断带论文文献综述

孙学栋,石桥,白军,侯军,赵建儒[1](2019)在《酒泉盆地老君庙冲断带复杂构造建模技术探讨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喜山期以来,酒泉盆地老君庙山前冲断带受祁连褶皱带持续向北的逆冲挤压作用,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发育了复杂的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研究中,综合钻井、地震、地质露头等多信息,应用区域地质分析、构造样式分析、多信息断层识别、运动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老君庙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动力学、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开展复杂构造建模,明确了老君庙冲断带整体结构为多个基底卷入型断层传播褶皱相迭合,落实了老君庙冲断带上盘浅层滑脱冲断、中层正常背斜、深层倒转背斜的地质结构。(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冯建伟,戴俊生,秦峰,宋永[2](2019)在《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与沉积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本文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分析,在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前缘岩石圈挠曲下陷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并夹杂大规模的短暂伸展火山喷发活动,接受了巨厚的二迭系沉积层序;随着板块俯冲在二迭纪末的逐渐消亡,叁迭纪进入印支期陆内坳陷继承性挤压活动阶段,周边受南北向挤压和左旋构造应力场影响,前陆冲断带古断裂再次逆冲,哈拉阿拉特山急剧抬升,后缘和什托洛盖盆地形成;进入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早中期),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阶段,但有继承性活动,构造活动强度较二迭纪大为减弱,在燕山运动Ⅲ幕晚期最终被覆盖定型。整个过程受地体碰撞和板内挤压影响,冲断带发生幕式构造活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而且冲断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的沉积充填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春,赵继龙,章学歧,王俊鹏,周鹏[3](2019)在《应力垂向分带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库车前陆冲断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层的褶皱弯曲通常会引起层内部各质点的相对差异变位,这为研究挤压构造区应力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库车前陆冲断带深部区构造高部位某钻井的叁轴应力计算,划分应力中和面,分析不同应力性质段的储层响应特征及成因,并探索应力垂向分带性的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应力的垂向分带对储层影响明显,张性应力段受拉张应力影响,储层发育高角度—近直立天然构造裂缝,天然裂缝具有开度大、延伸长、密度小、充填性低等特征,储层普遍发育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物性好,对产量贡献大;②挤压应力段受挤压应力影响,发育多期低角度交织网状裂缝,天然裂缝具有开度小、延伸短、密度大、充填性高等特征,储层孔隙发育较差,主要是一些粒内与粒间微孔隙,物性较差,对产量贡献低;③应力垂向分带性划分可为后期开发井的钻探节约钻井成本,提高钻探效益,并能对新的勘探圈闭进行钻前地质储量评估,指导天然气勘探。应力垂向分带性对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周新桂,文磊,高永进[4](2019)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褶皱冲断带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峰顶高达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它不仅巍峨雄伟,而且气势磅礴,周围群峰林立,层峦迭嶂,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但你是否知道,在约6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曾经长期是一片大海,在这片大海里还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9-18)

周龙寿,刘旭耀,胡才博,孟秋,张怀[5](2019)在《褶皱冲断带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库仑临界锥角理论和沙箱物理模拟进行褶皱冲断带的研究时,通常忽略了楔形体介质的内聚力.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内聚力通常在几到几十兆帕范围内变化.楔形体介质强度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褶皱冲断带的时空演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岩石内聚力分别是10MPa、20MPa和50MPa的3个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含了楔形体介质的弹塑性材料非线性和底部滑脱带的接触非线性.该模型考虑了不同介质强度、底部滑脱带摩擦、重力和边界构造加载的影响,更为符合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岩石内聚力为10 MPa时,楔形体内的断坡首先在楔形体近端产生,从近端依次向远端发展;岩石内聚力是20MPa时,断坡开始在楔形体近端产生,随后在远端也开始形成,最后由两端向中间汇聚;岩石内聚力是50MPa时,断坡先从楔形体远端形成,从远端向近端依次发展.我们还讨论了底部滑脱层倾角对褶皱冲断带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底部滑脱面倾角易产生由近端向远端演化的样式,中等滑脱面倾角易产生两端向中间演化的样式,较高滑脱面倾角易产生由远端向近端演化的样式.我们得到了叁种不同的褶皱冲断带时空演化的模式,其结果可以用来解释青藏高原东北缘依次向北东方向发展的海原—六盘山断层、天景山断层、烟筒山断层系统的时空演化.(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邓宾,何宇,黄家强,杨荣军,周政[6](2019)在《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扩展生长过程——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模型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减小趋势,且走向上由NE向SW也具微弱减小趋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高原内部,揭示出盆-山过渡带新生代加强的褶皱冲断剥蚀浅表作用。基于龙门山区域低温热年代学和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稳态冲断剥蚀热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速率约为5~10 mm/a,抬升剥蚀速率为0.4~1.0 mm/a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缩短速率为0~15 mm/a,它们与现今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由西向东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特征反映出新生代稳态的高原东向扩展生长过程,即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冲断扩展和浅表剥蚀作用耦合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董敏,赵朔[7](2019)在《准南冲断带横断层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证据,标定出准南冲断带横断层。在分析米泉-乌鲁木齐-永丰和红车-巴音沟东等横断层特征及分布基础上,探讨了横断层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研究认为:准南冲断带横断层有先存区域性断裂和主断裂逆冲差异调节断层两种成因类型,在调节冲断带各段构造的活动性、构造变形的强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与主逆冲断裂联合发震、主震发生后控制余震分布等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李斌[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冲断带构造与控油气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研究区二维地震、测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开展西部冲断带构造特征及演化,探讨它们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预测有利勘探区。本文首先开展地震地层反射标志和地质层位的识别研究。在判别地震极性基础上,以山西-太原组煤层、侏罗系煤层的强振幅反射标志层为依据完成了地震剖面的标定,同时识别出了中下叁迭统砂泥岩弱反射、蓟县系白云岩弱反射等特征。其次,在地震剖面识别出研究区发育重要的地层不整合面:元古界断陷层顶界不整合、下古生界顶界不整合、叁迭系顶界不整合和白垩系底界不整合。利用平衡剖面、裂变径迹退火年龄分析等方法,在确认该区晚侏罗世冲断造山和抬升剥蚀是造成地层缺失的主因后,通过制作前白垩纪古地质图,基本厘清了上古生界的展布范围。在燕山期东西向挤压、右旋走滑外力作用和不同走向的边界断层限定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了现今不同的构造样式。北部桌子山段表现为对冲断褶,陶乐段为同向东倾断块,中部马家滩段为滑脱式对冲断褶,南部甜水堡段为同向西倾断块,沙井子段具有走滑性质压扭斜冲式,似花状断褶特征。不同构造样式的地层剥蚀和油气保存与成藏条件差异较大。同向东倾断块地层剥蚀较少,似花状断褶陡窄带地层被剥蚀较多,薄皮构造比似花状构造油气保存好。综合该区构造、生烃、储层和油气保存条件,指出西部冲断带北部陶乐地区的同向东倾段背斜带、石沟驿断向斜东北翼的断鼻带,环14井西部的断鼻带等为有利油气构造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鸿翔,邹乐君,张欲清,李春阳,杨少梅[9](2019)在《基于地震与非地震联合约束下复杂冲断带构造建模:以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柯东构造带是揭示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关键区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重要的目标区。由于该区构造变形强、地层速度变化快以及地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当前勘探面临着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差,构造建模多解性强等问题。文章利用R型因子降维分析方法,通过对柯东构造带甫沙地区的重、磁、电反演成果进行降维分析,结果表明甫沙地区深部发育断块构造,不存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背斜构造;同时联合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认为现今的甫沙地区发育的断块构造是早期的完整背斜受早更新世山前右旋走滑断裂改造的结果。在柯东构造带的综合建模实践表明,通过地震与非地震方法的联合约束可以为认识复杂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提供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荣虎,王俊鹏,王珂,曾庆鲁[10](2019)在《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超深层白垩系储层演化过程与成岩矿物标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埋深5500~8500m,流体压力系数1.6~1.8,地层温度130~180℃,有效造挤压应力70~90MPa。针对超深层储层演化过程及其典型成岩矿物标识,本文通过渐进式多尺度、多参数储层表征方法,依托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背散射电子探针等实验技术,开展了不同埋深段储层微观结构及成岩矿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超深层储层主要经历了燕山运动晚期的抬升剥蚀、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持续(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冲断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本文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分析,在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前缘岩石圈挠曲下陷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并夹杂大规模的短暂伸展火山喷发活动,接受了巨厚的二迭系沉积层序;随着板块俯冲在二迭纪末的逐渐消亡,叁迭纪进入印支期陆内坳陷继承性挤压活动阶段,周边受南北向挤压和左旋构造应力场影响,前陆冲断带古断裂再次逆冲,哈拉阿拉特山急剧抬升,后缘和什托洛盖盆地形成;进入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早中期),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阶段,但有继承性活动,构造活动强度较二迭纪大为减弱,在燕山运动Ⅲ幕晚期最终被覆盖定型。整个过程受地体碰撞和板内挤压影响,冲断带发生幕式构造活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而且冲断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的沉积充填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断带论文参考文献

[1].孙学栋,石桥,白军,侯军,赵建儒.酒泉盆地老君庙冲断带复杂构造建模技术探讨及应用[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冯建伟,戴俊生,秦峰,宋永.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与沉积响应研究[J].地质学报.2019

[3].刘春,赵继龙,章学歧,王俊鹏,周鹏.应力垂向分带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库车前陆冲断带为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9

[4].周新桂,文磊,高永进.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褶皱冲断带的形成[N].中国矿业报.2019

[5].周龙寿,刘旭耀,胡才博,孟秋,张怀.褶皱冲断带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邓宾,何宇,黄家强,杨荣军,周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扩展生长过程——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模型证据[J].地质学报.2019

[7].董敏,赵朔.准南冲断带横断层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J].复杂油气藏.2019

[8].李斌.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冲断带构造与控油气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9

[9].吴鸿翔,邹乐君,张欲清,李春阳,杨少梅.基于地震与非地震联合约束下复杂冲断带构造建模:以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9

[10].张荣虎,王俊鹏,王珂,曾庆鲁.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超深层白垩系储层演化过程与成岩矿物标识[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标签:;  ;  ;  ;  

冲断带论文-孙学栋,石桥,白军,侯军,赵建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