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论文和设计-李舜平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横向设置的钢筋和纵向设置的箍筋,所述箍筋用于固定钢筋,所述钢筋旋转围设于箍筋外侧两者形成钢筋笼,多条钢管分别取代钢筋,所述钢管和箍筋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所述钢管内注水供混凝土内部降温,所述钢管处设置有用于供水进入钢管的进水口和供水流出钢管的出水口。该构造能够保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平稳,防止混凝土在后期开裂。

设计方案

1.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设置的钢筋(1)和纵向设置的箍筋(11),所述箍筋(11)用于固定钢筋(1),所述钢筋(1)旋转围设于箍筋(11)外侧两者形成钢筋(1)笼,多条钢管(4)分别取代钢筋(1),所述钢管(4)和箍筋(11)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所述钢管(4)内注水供混凝土内部降温,所述钢管(4)处设置有用于供水进入钢管(4)的进水口(12)和供水流出钢管(4)的出水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4)包括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第三管道(43)和第四管道(44),所述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的进水口(12)处对应设置有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第一管道(4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管(51)和第二管道(4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和第二传输管(51)均与蓄水池(52)连通,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处均设置有用于驱动水体循环的循环泵(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钢筋笼内部设置有用于冷却混凝土的蓄水腔(2),所述蓄水腔(2)侧面连接有供水体进入蓄水腔(2)内的若干水流管(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2)的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进水阀(31),另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排水阀(32),所述单向排水阀(32)设置于蓄水腔(2)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水阀(32)与外部负压引流装置(33)连接,所述负压引流装置(33)用于将蓄水腔(2)内的水体吸出。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设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浇筑的工地也越来越多,混凝土在完成浇筑之后容易发生开裂现象,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物理结构变化,通常是由温度剧烈变化所引起的,为了混凝土减少或者防止开裂,需要避免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发生急速的温度变化,保持其内部温度变化的平稳性,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该构造能够保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平稳,防止混凝土在后期开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包括横向设置的钢筋和纵向设置的箍筋,所述箍筋用于固定钢筋,所述钢筋旋转围设于箍筋外侧两者形成钢筋笼,多条钢管分别取代钢筋,所述钢管和箍筋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所述钢管内注水供混凝土内部降温,所述钢管处设置有用于供水进入钢管的进水口和供水流出钢管的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钢管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进水口处对应设置有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所述第一传输管和第一管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管和第二管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和和第二传输管均与蓄水池连通,所述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处均设置有用于驱动水体循环的循环泵。

进一步的,钢筋笼内部设置有用于冷却混凝土的蓄水腔,所述蓄水腔侧面连接有供水体进入蓄水腔内的若干水流管。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腔的一侧的水流管上设置有单向进水阀,另一侧的水流管上设置有单向排水阀,所述单向排水阀设置于蓄水腔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排水阀与外部负压引流装置连接,所述负压引流装置用于将蓄水腔内的水体吸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横向设置的钢筋用于注水,目的是降低水泥在水热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在现有技术中,一般直接在混凝土内部预制冷却水管,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但是冷却水管与混凝土接触的面积有限,难以保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平稳,防开裂程度一般,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箍筋和钢筋组合的方式,箍筋起到固定作用,钢筋起到冷却作用,冷却之后,将混凝土注入钢筋内将钢筋填充使钢筋形成实心结构,同箍筋共同形成固定和承重作用,钢筋一端设置了进水口,另一端设置了出水口,水流从进水口内进入,流经钢筋对混凝土进行冷却,再从出水口中流出(钢筋不宜太长,若是钢筋太长,水流在流经钢筋的过程中水体温度过高,在流经钢筋后面时,则难以起到降温和冷却作用),因此钢筋之间不导通,箍筋围设在钢筋外部,钢筋和箍筋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起来,如此便不同于现有技术,既扩大了混凝土的冷却面积,又减少了钢筋的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2、蓄水池连通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第一传输管和第一管道的进水口连接,第二传输管和第二管道的进水口连接,水体可以从河流中引入蓄水池,也可以引入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体,水体进入蓄水池中,通过循环泵的驱动将水体引流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最终再从第一管道和出水口出流出,通过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的设置,可以将蓄水池内的水同时传输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内,通过循环泵的设置,可以将水体加速引导传输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内。

3、箍筋形成四边形柱体,在四边形柱体内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蓄水腔,混凝土固化时间较短,若是只采用一根流水管的话,水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蓄水腔填满,如此蓄水腔上方和混凝土和蓄水腔下方的混凝土温度不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在蓄水腔侧面设置若干水流管,若干水流管连接外部水管同时向蓄水腔内注水,可以大大的缩短水体进入蓄水腔内的时间,在混凝土固化之前用水体将蓄水腔填满,保证各个位置的混凝土温度一致,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情况发生。

4、蓄水腔外部用混凝土填充起来,工作人员在外部采用肉眼,难以观察到水体注入的情况,并且若是只采用水流管而不采取防止水体流出的措施的话,在水体填充到百分之九十之后,蓄水腔内的水体便会从水流管中流出,水体永远不能将蓄水腔填满,蓄水腔最顶端的部位则不能被冷却,因此会导致蓄水腔最顶端的位置相对应的混凝土与其他部位的混凝土温度不均,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在蓄水腔的一侧的水流管上设置有单向进水阀,另一侧的水流管上设置有单向排水阀,水体不会从单向排水阀出流出,则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水通过单向进水阀注入,直至水体满出水流管即可,在排水过程中,若想要将蓄水腔内的水体全部排出,则必须有一单向排水阀设置在蓄水腔底部的位置上。

5、蓄水腔内的水体不能全部从单向排水阀中排出,若是在蓄水腔内有水体残留,在后期钢筋中注入的混凝土则会被稀释,影响混凝土质量,因此在单向排气阀上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负压引流装置能够将蓄水腔内的水体全部吸出,保证蓄水腔内不会再有水体残留,因此通过蓄水腔的设置,则可以保证蓄水腔内相对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箍筋和钢筋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箍筋和钢筋的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管道和蓄水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蓄水腔和水流管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1、钢筋;11、箍筋;12、进水口;13、出水口;2、蓄水腔;3、水流管;31、单向进水阀;32、单向排水阀;33、负压引流装置;4、钢管;41、第一管道;42、第二管道;43、第三管道;44、第四管道;5、第一传输管;51、第二传输管;52、蓄水池;6、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包括横向设置的钢筋1和纵向设置的箍筋11,所述箍筋11用于固定钢筋1,所述钢筋1旋转围设于箍筋11外侧两者形成钢筋1笼,多条钢管4分别取代钢筋1,所述钢管4和箍筋11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所述钢管4内注水供混凝土内部降温,所述钢管4处设置有用于供水进入钢管4的进水口12和供水流出钢管4的出水口13。

横向设置的钢筋1用于注水,目的是降低水泥在水热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在现有技术中,一般直接在混凝土内部预制冷却水管,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但是冷却水管与混凝土接触的面积有限,难以保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平稳,防开裂程度一般,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箍筋11和钢筋1组合的方式,箍筋11起到固定作用,钢筋1起到冷却作用,冷却之后,将混凝土注入钢筋1内将钢筋1填充使钢筋1形成实心结构,同箍筋11共同形成固定和承重作用,钢筋1一端设置了进水口12,另一端设置了出水口13,水流从进水口12内进入,流经钢筋1对混凝土进行冷却,再从出水口13中流出(钢筋1不宜太长,若是钢筋1太长,水流在流经钢筋1的过程中水体温度过高,在流经钢筋1后面时,则难以起到降温和冷却作用),因此钢筋1之间不导通,箍筋11围设在钢筋1外部,钢筋1和箍筋11的交接处采用钢丝绳绑扎固定起来,如此便不同于现有技术,既扩大了混凝土的冷却面积,又减少了钢筋1的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钢管4包括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第三管道43和第四管道44,所述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的进水口12处对应设置有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第一管道4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管51和第二管道4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和第二传输管51均与蓄水池52连通,所述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处均设置有用于驱动水体循环的循环泵6。

蓄水池52连通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第一传输管5和第一管道41的进水口12连接,第二传输管51和第二管道42的进水口12连接,水体可以从河流中引入蓄水池52,也可以引入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体,水体进入蓄水池52中,通过循环泵6的驱动将水体引流入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最终再从第一管道41和出水口13出流出,通过第一传输管5和第二传输管51的设置,可以将蓄水池52内的水同时传输至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内,通过循环泵6的设置,可以将水体加速引导传输至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内。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钢筋笼内部设置有用于冷却混凝土的蓄水腔2,所述蓄水腔2侧面连接有供水体进入蓄水腔2内的若干水流管3。

箍筋11形成四边形柱体,在四边形柱体内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蓄水腔2,混凝土固化时间较短,若是只采用一根流水管的话,水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蓄水腔2填满,如此蓄水腔2上方和混凝土和蓄水腔2下方的混凝土温度不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在蓄水腔2侧面设置若干水流管3,若干水流管3连接外部水管同时向蓄水腔2内注水,可以大大的缩短水体进入蓄水腔2内的时间,在混凝土固化之前用水体将蓄水腔2填满,保证各个位置的混凝土温度一致,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情况发生。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蓄水腔2的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进水阀31,另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排水阀32,所述单向排水阀32设置于蓄水腔2底部。

蓄水腔2外部用混凝土填充起来,工作人员在外部采用肉眼,难以观察到水体注入的情况,并且若是只采用水流管3而不采取防止水体流出的措施的话,在水体填充到百分之九十之后,蓄水腔2内的水体便会从水流管3中流出,水体永远不能将蓄水腔2填满,蓄水腔2最顶端的部位则不能被冷却,因此会导致蓄水腔2最顶端的位置相对应的混凝土与其他部位的混凝土温度不均,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在蓄水腔2的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进水阀31,另一侧的水流管3上设置有单向排水阀32,水体不会从单向排水阀32出流出,则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水通过单向进水阀31注入,直至水体满出水流管3即可,在排水过程中,若想要将蓄水腔2内的水体全部排出,则必须有一单向排水阀32设置在蓄水腔2底部的位置上。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单向排水阀32与外部负压引流装置33连接,所述负压引流装置33用于将蓄水腔2内的水体吸出。

蓄水腔2内的水体不能全部从单向排水阀32中排出,若是在蓄水腔2内有水体残留,在后期钢筋1中注入的混凝土则会被稀释,影响混凝土质量,因此在单向排气阀上连接负压引流装置33,负压引流装置33能够将蓄水腔2内的水体全部吸出,保证蓄水腔2内不会再有水体残留,因此通过蓄水腔2的设置,则可以保证蓄水腔2内相对干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5444.6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891745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E04G21/24

专利分类号:E04G21/24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百盛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百盛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永宁西路587号龙跃大厦1501室

发明人:李舜平;周晓龙;陈辉;吴演忠;陈铭铭

第一发明人:李舜平

当前权利人:百盛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高志军

代理机构:1161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地下室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构造论文和设计-李舜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