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对日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国,中美关系,战略,政策,杜鲁门,支点,关系。
美国对日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其胜[1](2019)在《安全战略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经济政策历来都不是单纯地以追求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目的,它同样也是一种潜在的战略工具,经常被决策者用来服务国家的安全战略。从过去7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美国在不同时期的安全战略显着影响了其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两国间战略关系的变化也往往对双边经贸关系发挥着"方向舵"的功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并不仅仅反映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同样也体现了明显的大国战略竞争属性。鉴于短期内两国在实力对比和发展模式上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除,战略竞争将会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美国在安全战略上的转变也将不可避免地外溢到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上,并将对双边经贸关系和两国企业间的合作范围与合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美国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程永林,蒋基路[2](2019)在《贸易冲突、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基于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理论模型,通过测算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分析不同美国利益集团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的政策偏好,揭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而透析美国主要的利益集团在中美贸易冲突问题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力。研究发现:(1)基于2007—2019上半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排名前15位的大宗商品数据分析,不同美国利益集团对中美贸易战存在显着的政策偏好差异。支持贸易战的工商利益集团主要包括: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和附件、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行业;反对贸易战的工商利益集团主要包括: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行业;对中美贸易战保持中立态度的工商利益集团占据主流。在样本区间内,整体G-L指数变化非常平稳,有效数据组内部的单体波动情况也非常稳定。(2)借助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就"贸易战、美国企业、态度、支持、反对"等关键词,对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间的资讯进行检索、排序和去重处理后,梳理出对于中美贸易战持不同政策偏好的代表性美国企业和行业协会。(3)政治捐资、操控媒体影响公众舆论、出席听证会、游说政府与致信总统、借助旋转门制度影响政府人事安排、游说议员和影响选举等手段是各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策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新媒体影响舆论和政策制定越来越重要。为此,建议应充分利用美国利益集团及其内部矛盾,注意将美国政府行为与其国内的企业行为区分开,对于中美贸易战持支持立场的企业、协会和行业要展开精准打击,对中美贸易战持反对或中立政策偏好的利益集团要积极争取。重视美国企业在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和开放市场等方面的合理利益诉求,淡化中美在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竞争与冲突,提升中美双方在民生领域的合作力度,通过推进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达到以斗争促进合作、以贸易战进一步提升我国改革开放水平和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美国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昕[3](2019)在《中美经贸争端背景下美国对华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中美经贸争端升级和两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一系列攻击中国科技创新政策、高科技产业政策和实践的报告;国会通过了针对中国的严格审查外国投资和加强出口管制的立法;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美科技合作交流的措施,并针对与中国合作的华人科学家开展调查。本文初步梳理了自2000年以来美国国会及联邦政府针对中国或对中美科技交流合作产生一定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法律法规及部分部门规范性文件,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本文来源于《美国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冬梅[4](2019)在《美国对菲律宾的初期殖民政策:修士问题与“塔夫脱使团”》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占领菲律宾后,力图实现菲律宾政治的美国化,希望在政教分离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体制。然而,在原西班牙治下的菲律宾存在政教合一及修士占有大量土地的问题。为保证对菲律宾政策的顺利实施,1902年夏天,美国派遣"塔夫脱使团"出访梵蒂冈,与其协商购买修士土地及召回修士等问题。为避免成为正式出访,塔夫脱仅在返回马尼拉的途中,带领使团成员在罗马进行短暂停留。经过几次谈判,美国和梵蒂冈就解决修士土地问题达成基本共识,但谈判因双方在召回修士问题上的分歧而中断。然而,"塔夫脱使团"的积极成果并未受到谈判中断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次出访不仅推动了美国对菲律宾殖民政策的顺利实施,促成菲律宾政教关系的实质性转变,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美梵关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吕香芝[5](2019)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简论——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是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的政治大地震,这一急剧的变化对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摸索调整中逐步确立了与中国接触的总体思路,旨在通过交往与合作对中国内外政策产生影响,把中国融入由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进而促使中国朝着美国人所谓的自由民主方向演进,同时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造成的潜在挑战和威胁。这一政策客观上发挥了在中美两国间增信减疑的作用,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基调。(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振[6](2019)在《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美国要跟中国建交"的战略预见。毛泽东指导中国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坚决斗争,以斗争求缓和;二是以我为主,等待时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通过乒乓外交破局,推动了中美关系由对抗状态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本文来源于《前线》期刊2019年11期)
左凤荣[7](2019)在《透过美对波政策,认识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与后续发展的影响——评宋超《打造战略支点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欧洲的心脏",历来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之一。波兰是东欧剧变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也是原苏联集团中最早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国家,波兰的剧变与顺利转轨与美国有极大关系。宋超撰写的专着《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美国对波兰剧变与转轨的影响研(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20期)
田宗会[8](2019)在《从“罗杰斯计划”到“临时运河协议”——尼克松“缓和战略”下美国对埃及政策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军事对抗为手段展开了遏制与反遏制的战略博弈。在尼克松"缓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罗杰斯计划"以及"临时运河协议",试图缓和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阻止苏联独步中东,实现中东和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尼克松政府与埃及交涉、斡旋的四年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导致埃以局势的恶化,间接导致了十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缓和战略"下埃以间"不战不和"的僵局,为后来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和谈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钟奕诚[9](2019)在《“失去的中国/机会”学术论争视野下的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半个世纪,学术界对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定于一尊的政治化导向转向正常学术探讨,同时又伴随着学者分歧加剧的过程。尽管当前学术界对美国对新中国缓和意向的程度估计不同,但大抵承认美国对华政策与对台政策之间存在反相关动态联系。利用记录美国在台军政人员活动的"中层史料"厘清美国与"台湾独立运动"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呈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隐于幕后"的另一面,是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对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状况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揭示台湾问题起源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国际推手。(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4期)
Wu,Xinbo[10](2019)在《竞争导向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转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door to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has opened und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whose strategy, policy and tactics toward China create a grim picture for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short run. However, the relations in the long term depend both on the state of interplay between various parties in the US, and more importantly on China's influence and response.(本文来源于《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期刊2019年04期)
美国对日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基于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理论模型,通过测算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分析不同美国利益集团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的政策偏好,揭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而透析美国主要的利益集团在中美贸易冲突问题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力。研究发现:(1)基于2007—2019上半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排名前15位的大宗商品数据分析,不同美国利益集团对中美贸易战存在显着的政策偏好差异。支持贸易战的工商利益集团主要包括: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和附件、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行业;反对贸易战的工商利益集团主要包括: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行业;对中美贸易战保持中立态度的工商利益集团占据主流。在样本区间内,整体G-L指数变化非常平稳,有效数据组内部的单体波动情况也非常稳定。(2)借助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就"贸易战、美国企业、态度、支持、反对"等关键词,对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间的资讯进行检索、排序和去重处理后,梳理出对于中美贸易战持不同政策偏好的代表性美国企业和行业协会。(3)政治捐资、操控媒体影响公众舆论、出席听证会、游说政府与致信总统、借助旋转门制度影响政府人事安排、游说议员和影响选举等手段是各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策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新媒体影响舆论和政策制定越来越重要。为此,建议应充分利用美国利益集团及其内部矛盾,注意将美国政府行为与其国内的企业行为区分开,对于中美贸易战持支持立场的企业、协会和行业要展开精准打击,对中美贸易战持反对或中立政策偏好的利益集团要积极争取。重视美国企业在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和开放市场等方面的合理利益诉求,淡化中美在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竞争与冲突,提升中美双方在民生领域的合作力度,通过推进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达到以斗争促进合作、以贸易战进一步提升我国改革开放水平和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对日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其胜.安全战略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J].美国问题研究.2019
[2].程永林,蒋基路.贸易冲突、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J].美国问题研究.2019
[3].李昕.中美经贸争端背景下美国对华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19
[4].陈冬梅.美国对菲律宾的初期殖民政策:修士问题与“塔夫脱使团”[J].东南亚研究.2019
[5].吕香芝.冷战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简论——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对象[J].运城学院学报.2019
[6].李振.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J].前线.2019
[7].左凤荣.透过美对波政策,认识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与后续发展的影响——评宋超《打造战略支点国家》[J].世界知识.2019
[8].田宗会.从“罗杰斯计划”到“临时运河协议”——尼克松“缓和战略”下美国对埃及政策的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钟奕诚.“失去的中国/机会”学术论争视野下的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述评[J].台湾研究集刊.2019
[10].Wu,Xinbo.竞争导向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转型(英文)[J].ChinaInternationalStudie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