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吴红青(广东省茂名市石化医院东院区急诊科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住院患者96例,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环境因素及精神、情绪因素分别占被调查患者的78.13%和65.63%,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PSQI评分较实施心理护理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境因素及精神、情绪因素是导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原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271-02

脑卒中患者因各种功能障碍容易产生躯体和心理的不适,以睡眠障碍最常见[1],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①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②能独立完成各种量表和问卷;③脑卒中前无明显的睡眠障碍;④初次发病;⑤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第3版(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但智力和认知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列为排除对象。其中脑梗死63例,占总例数的65.62%;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43~82岁,平均年龄为(60.1±11.7)岁。脑出血患者33例,占总例数的34.38%;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42~80岁,平均年龄(56.8±8.9)岁。

1.2方法入院后3~5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ly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2]。PSQI由23个项目组成,可划分为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1、2、3记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与此同时,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失眠开始的时间、失眠的形式、睡眠的环境、精神及情绪状况、是否存在疼痛、躯体疾病及服药因素等。问卷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均在专业护师指导下填写,填写时避免诱导,填写完后当场收回。第6天起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除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予以健康宣教,指导患者采取有利于睡眠的健康行为习惯外,心理护理,2次/d,15~30min/次,内容包括:①睡眠卫生宣教:帮助患者正确的理解睡眠-觉醒的生理过程;指导患者建立规则的睡眠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避免饮酒、喝咖啡、吸烟等影响睡眠的因素。②认知心理护理:通过言语交谈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脑卒中后出现失眠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减轻和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及焦虑情绪。③行为治疗:限制患者白天过多的打盹,适当增加锻炼,严格遵守睡眠-觉醒时间表,上床即睡觉,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④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学习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等。实施心理护理2周后,再次采用PSQI进行评分,并与入院时的评估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卒中后失眠的原因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环境因素、精神及情绪因素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见表1。

表1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分析

影响睡眠的因素例数所占比例(%)

环境因素7578.13

精神及情绪因素6365.63

疼痛及躯体疾病因素3738.54

服药因素1212.50

2.2心理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心理护理前,PSQI评分值(16.65±3.28)分,心理护理后,PSQI评分值(4.13±1.76)分,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PSQI评分较实施心理护理前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2,P<0.01)。

3讨论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在使患者的不适感增加的同时,还影响患者的康复,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的康复质量、速度,还可加重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升高及血糖不稳定危险因素,甚至导致脑卒中的再发[3]。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4],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5.17%~64.80%[5],PSQI量表是目前评判睡眠障碍最常用、最有效的量表,可以评判患者睡眠障碍的质与量。脑卒中后失眠及睡眠障碍容易导致患者神经兴奋性增高,情绪不稳定,大脑耗氧增加,脑细胞水肿,使病情加重,从而影响机体的修复和运动功能的康复;还可诱发和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再发。

脑卒中引起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心理障碍[6]。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因素、精神、情绪、疼痛、躯体疾病等心理、生理学因素及药源性因素等,而这些原因经常又会相互作用[7]。对于脑卒中住院患者来说,正是因为多种原因的交互作用而最终导致了失眠的发生。尽管原因较多,但本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环境因素及精神、情绪因素是导致脑卒中后失眠的最主要因素,分别占到被调查患者的78.13%和65.63%。一方面,病房的温度、湿度、亮度不适宜,睡眠习惯及体位改变,尤其及是患者家属频繁进出探望、杂谈、吵闹等噪音干扰是导致失眠的环境原因;另一方面,脑卒中后患者因日常生活能力减弱、社会功能障碍、经济损失及孤独感等导致患者陷入无助、绝望的处境,从而容易引起焦虑、恐惧、悲观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心理反应均可影响睡眠。此外,肢体疼痛在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率也很高,也是造成失眠的常见原因;服用茶碱、氨茶碱、咖啡因等中枢神经刺激药物也有减轻睡意的作用;夜间治疗用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尤其是施行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及情感障碍的类型,通过交谈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和增强信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生率。本项调查显示,在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PSQI评分较实施心理护理前明显降低,也充分证实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早期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诊断,在急性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积极有效地对睡眠障碍进行干预治疗,并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传统的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行的手段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是预防患者睡眠障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际.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173.

[2]刘贤臣,唐茂芹,胡雷,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程度和效度评价[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5):103.

[3]廖婵娟,崔彩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72.

[4]赵爱云,杨勇.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7):2703.

[5]孙阳,董文翊,刘芳,等.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2):7446.

[6]韦梅珍,蔡月容,林兰.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8):21789.

[7]王继军,王祖承.老年人失眠的原因及治疗方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2):149.

标签:;  ;  ;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