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汞论文_聂国欣,袁博,王添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气,气态,通量,特征,沉积物,气团,同位素。

大气汞论文文献综述

聂国欣,袁博,王添颢[1](2019)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大气汞排放预测及减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我国不同地区原油及天然气产量和区域分布的统计数据,利用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汞输入因子和输出因子,估算了我国石油开采、炼制环节以及天然气开采、燃烧环节中大气汞的排放量.同时,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发展"十叁五"规划中制定的预测性指标,以2015年为基准年,针对2020~2030年期间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行业大气汞排放量设定了3个阶段的减排目标,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阶段内两大行业大气汞的减排量和排放量,为国家实现履行《水俣公约》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卢仁杰,张晓婕,吴福全,朱燕玲,黄佳慧[2](2019)在《回顾全球大气汞浓度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汞观测系统(GMOS)项目启动前,在世界不同地区,包括大陆、极地、海洋和高空,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评估大气中汞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相关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东亚的能源消耗、南美洲的黄金开采导致汞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但是通过欧洲和北美洲北部地区大气和降水中汞的长期连续监测,大气中汞浓度并没有相应增长。由于大多数汞的排放都是对大气的,大气似乎是汞的主要运输/分布媒介,然而,海洋既是汞的来源,也是汞的汇聚地,对大气汞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水中总汞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还原为Hg~0,导致自然水体中溶解性气态汞(DGM)超过其饱和浓度,汞溢出进入大气。因此,通过对全球大气和海洋中汞的长期监测,对了解大气汞的迁移转化规律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污染防治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付学吾,张辉,刘晨,张辉,冯新斌[3](2019)在《我国背景区大气汞污染来源和传输过程同位素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自然界极少同时存在质量分馏(MDF,如δ202Hg)和非质量分馏(MIF,如Δ199Hg和Δ200Hg)的重金属元素,因此汞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大气汞在全球汞循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是全球人为源汞排放最多的国家。本研究在吉林长白山、青海瓦里关、东海花鸟岛、云南哀牢山和台湾鹿林山等背景区开展了大气单质汞(GEM)和颗粒汞(PBM)同位素研究,利用汞同位素示踪了我国大气汞污染来源和迁移转(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焦灵[4](2019)在《厦门市大气汞沉降及其同位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Hg)作为一种具有高神经毒性的全球性重金属污染物,由于其特有的强挥发性和良好的迁移性,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可在大气、水体、沉积物和生物圈中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沉降是汞从排放源进入地表系统最主要的迁移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为了系统地了解沿海城市大气汞的干湿沉降规律和汞同位素特征,本研究以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大气汞的干湿沉降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环境功能区大气汞的沉降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干湿沉降对总沉降贡献的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环境功能区沉降汞的同位素特征,并结合汞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后向气团轨迹模型识别了大气沉降汞的来源和迁移转化途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EPA 1631的方法分析了2016年6月-2017年5月和2017年8月-2018年7月厦门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降水中的总汞(THg)浓度。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降水THg的体积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7.70、7.55和7.15 ng·L~(-1),大气THg的湿沉降量分别为7.19、6.66和8.19μg·m~(-2)·yr~(-1)。单因素方法分析表明叁个站点降水中THg浓度的差异不显着,城区和郊区降水中THg的浓度略高于偏远地区。而不同功能区降水中THg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城区和郊区降水中THg浓度夏季偏高,而偏远地区降水中THg浓度冬季较高。偏远地区大气汞湿沉降量与降水量相关性最显着,而城区和郊区大气汞湿沉降量和降水中THg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城郊区有持续汞源存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对降水THg的贡献较大,尤其是偏远地区。(2)采用水浴加热-反王水酸解结合冷原子荧光光谱仪分析了2017年8月-2018年7月厦门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大气干沉降中颗粒态汞(PBM)和活性气态汞(RGM)浓度。厦门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大气干沉降中PBM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6.5、47.9、30.6pg·m~(-3),RGM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8、2.6、1.7 pg·m~(-3);城区和偏远地区(郊区缺失秋季值)大气PBM+RGM干沉降量分别为9.2和5.1μg·m~(-2)·yr~(-1)。大气干沉降中PBM和RGM浓度均呈现显着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城区和郊区远高于偏远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大气干沉降PBM浓度均表现为冬季最高,而大气干沉降RGM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区域性差异,城区和郊区夏季RGM浓度较高,偏远地区冬季最高。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大气汞干沉降量分别是湿沉降量的1.8、1.7和1.0倍,研究结果表明本地人为源汞排放较强的区域,干沉降是大气汞从排放源进入地表更主要的途径。(3)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分析了厦门城区、郊区和偏远地区大气降水THg和部分干沉降PBM的汞同位素组成。厦门降水和大气颗粒物中均检测到偏负的偶数汞同位素质量分馏(MDF,δ~(202)Hg=-0.76‰和-0.72‰)和轻微偏正的偶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even-MIF,Δ~(200)Hg=0.13‰和0.08‰),而降水Δ~(199)Hg为正值(0.24‰),大气颗粒物Δ~(199)Hg为负值(-0.13‰)。厦门城区降水δ~(202)Hg值比郊区、偏远地区更接近本地燃煤烟气δ~(202)Hg值,说明城区站点受燃煤排放的影响更大。降水和大气颗粒物中Δ~(199)Hg均表现为城区低于偏远地区,表明气团传输的影响导致偏远地区降水和颗粒物Δ~(199)Hg受到光致还原反应的影响更大;而郊区降水和大气颗粒物中Δ~(199)Hg特征表明大气汞来源较为复杂。气团轨迹计算结果表明长距离陆地传输气团影响下的大气PBMΔ~(199)Hg明显较高,短距离陆地传输气团影响下的大气PBMδ~(202)Hg明显较低,分别反映了光致还原反应增强和本地源累积的影响。海洋气团影响下大气PBM的Δ~(199)Hg和Δ~(201)Hg相对较高,而δ~(202)Hg表现为正值。原因是海洋溅沫中含有较高的δ~(202)Hg,另外海洋源传输过程也引起颗粒物中奇数汞同位素的累积。(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郑伟,刘伟,王宁,孙亚梅[5](2019)在《美国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控制法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的通过,到2011年《汞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限制标准》的发布,针对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控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并最终结束了20年的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十叁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加强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控制列为了重点任务,美国在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控制法规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注重科学研究、多污染物综合治理效应、公众参与等有益经验,值得我国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涛[6](2018)在《高山大气汞污染特征、化学转化及传输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Hg)是一种具有高神经毒性的全球性重金属污染物,由于其特殊的挥发性、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一旦释放进入环境中,能够以不同形态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之间进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作为汞迁移转化和扩散传输的重要媒介和通道,在汞的全球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空气污染严重、人为活动密集的华北和香港地区大气汞的背景浓度水平,分析大气汞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汞在大气中的化学形态转化机制,明确大气汞的来源和长距离传输规律,本研究于2015年6-8月在华北泰山、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香港大帽山进行了大气汞的综合观测活动,分析了气态总汞(TGM)、大气颗粒汞(PBM)以及云雾水中汞的浓度特征和化学形态分布,研究了大气汞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在云雾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利用多种源解析手段评估人为活动对大气汞的贡献。结果显示,泰山TGM浓度变化幅度较小,而受多次冷锋过境影响,大帽山TGM浓度波动明显,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幅度达1-3 ng m~(-3)。泰山和大帽山TGM平均浓度相近,分别为2.18±0.56 ng m~(-3)和2.26±0.64 ng m~(-3),与我国其他背景地区TGM浓度相比,属于中等浓度水平,代表了华北和香港地区大气汞的背景浓度。TGM浓度与风向有明显关系,泰山夏季西南风向的TGM浓度偏高,而大帽山冬春季东北风向的TGM浓度显着高于其他风向。泰山和大帽山TGM与CO显着正相关,说明长距离传输对TGM有贡献,TGM与PM2.5和O3相关性表明区域污染及光化学反应也有部分贡献,而TGM与NO无相关性说明当地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小。以NO/NOx比值<0.3代表长距离传输为依据估算出泰山和大帽山TGM分别有69.5%和54.0%来自长距离传输。泰山TGM浓度日变化特征与CO相似,主要是受边界层高度变化的影响,浓度呈正午时最高、日出时最低,并在夜间凌晨前偏高;与其他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不同,大帽山TGM浓度夜间高白天低,并且在8:00-14:00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显着下降。大帽山观测期间出现4次明显的TGM亏损现象,并且基本发生在9:00-12:00,表现为TGM浓度快速下降至0.5 ng m~(-3)及以下,同时O3浓度下降、NO2浓度显着升高,这是首次在低纬度海洋边界层发现大气汞的亏损事件,很可能是由太阳辐射、卤素自由基和高浓度NO2共同作用下引发大气汞的两步光化学氧化反应所引起。泰山和大帽山PBM平均浓度分别为84.1和116.2 pg m~(-3),远高于我国大部分背景地区浓度值,表明华北和香港地区颗粒汞污染严重。两站点PM2.5中的汞含量分别为4.8和19.8 μg/g,造成颗粒物汞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PM2.5质量浓度、气温和相对湿度,它们分别通过改变颗粒物粒径大小、活性汞气粒分配平衡以及海盐气溶胶液态水含量等作用影响颗粒物对活性汞的吸附和吸收。此外大帽山气溶胶更高的氯离子含量有利于活性汞的络合累积、促进颗粒汞生成。泰山和大帽山云雾水pH值分别为5.79(范围4.82-6.95)和3.63(范围2.96-5.94),总汞(THg)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47.6和25.8 ngL~(-1),远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溶解态汞(DHg)分别为16.8和16.0ngL~(-1);而甲基汞(MeHg)分别为0.14和0.06 ng L~(-1),处于中低浓度水平。泰山云雾水颗粒态汞(PHg)占比达65.7%,高于大帽山的36.3%。泰山云雾水PHg浓度与云滴数浓度(Nd)和电导率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大气颗粒物对PHg有直接贡献;大帽山云雾水低pH对DHg有显着的溶解作用;两站点云滴液态水含量(LWC)对DHg有明显的稀释作用;pH值和LWC对MeHg浓度无影响。热力学平衡模型结果表明,汞与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络合物是泰山和大帽山DHg的主要化学形态,而由于OH-和Cl1对汞的络合竞争,高pH值和高C1-浓度均不利于Hg-DOM的形成。对泰山典型持续云雾事件的研究发现,云雾过程不仅影响云雾水各形态汞的浓度,而且能够引起Hg化学形态的明显改变。根据亨利定律和颗粒汞的清除效率估算表明,泰山云雾水汞,尤其是PHg,主要来自PBM的云内清除贡献。云残留物对Hg的吸附分配系数(Kad)与残留物含量呈幂函数相反关系,Kad均值为69.8 Lg-1,与模型使用值相比明显被低估。对典型云残留颗粒的SEM-EDS分析和后向气流轨迹分析表明,工业排放的飞灰颗粒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碳结合位点多等特点,对汞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能力强,因而云残留物中存在大量的飞灰颗粒提高了Kad。经排除多种来源,推测泰山云雾水MeHg主要来自汞的非生物甲基化作用。对比泰山云雾天和晴天TGM浓度日变化特征发现,云雾天TGM浓度明显高于晴天,其浓度差值在7:00-14:00达到0.4-1.2 ng m~(-3),期间云雾水DHg和PHg浓度明显升高、PM2.5浓度呈上升趋势,说明PBM的贡献以及DHg的液相光化学还原反应导致了云雾天TGM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估算结果表明Hg-DOM络合物的光解是主要的液相还原途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泰山和大帽山TGM均主要来自长距离传输,泰山TGM还受到汞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影响。正交矩阵因子分解结果表明,云雾水各形态汞的来源不同,泰山云雾水DHg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和海洋源,PHg受沙尘/气溶胶颗粒的贡献,MeHg可能通过非生物甲基化生成;而大帽山云雾水MeHg主要来自海洋源和部分土壤源,DHg和PHg可能与气态汞的形态转化有关。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泰山TGM主要源区是我国西南地区、河南省以及山东局部和长叁角部分区域,大帽山TGM主要来自湖南和两广地区,均与我国人为源汞排放地域分布相似,说明人为源大气汞的长距离传输的贡献高于局地排放源;西南地区也是泰山云雾水汞的主要源区,同时黄海海域也是DHg的重要源区但对PHg和MeHg的贡献很少;大帽山云雾水各形态汞则主要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源区分布基本一致。在泰山和大帽山观测到的大气汞污染长距离传输事件ΔTGM/ΔCO比值分别为0.0081和0.0059±0.0019 ng m~(-3) ppb-1,与东亚污染气团特征(0.0056 ngm~(-3) ppb-1)相符,据此估算我国人为源汞排放量为 817±263 t/a。本研究借助高山站点平台,获得了陆地边界层和海洋边界层大气汞在气相、颗粒相和云雾水中的浓度和形态分布特征,认识到华北和香港地区大气汞区域背景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北半球背景值,并且云雾水已受到了人为源大气汞污染的严重影响。研究发现,边界层变化和光化学氧化还原作用是驱动陆地和海洋大气汞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气溶胶对云雾水汞的贡献、云残留物颗粒的吸附作用、液相光还原反应等都影响了大气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大气汞可经长距离传输影响到我国高山背景地区甚至东亚下游海域。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汞的贡献和深入认识汞的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4)

郄光皓[7](2018)在《山东省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全球污染物,可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且可以远距离传输,之后会在生物体内富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燃煤是大气汞的主要来源,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汞排放国。山东省作为燃煤消耗大省,也是中国重污染地区之一,但对于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对其排放清单的分析研究也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分析山东省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情况对于中国大气汞的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山东省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污染排放特征,本研究于2015-2017年间选取山东省内9个电厂的25个燃煤锅炉大气汞进行了监测研究,选取了燃煤污染物控制设施分别为静电除尘/布袋除尘+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静电除尘/布袋除尘+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布袋除尘+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静电除尘+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进行汞排放测试,使用美国EPA30B的方法进行烟气采样,同时也对其中的煤质、脱硫石膏、底渣、飞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进行了监测。根据燃煤电厂现场排放与分析显示: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浓度范围在0.25×10-4-10.13×10-4mg/m3,颗粒物的变化范围为0.3-0.9mg/m3,SO2浓度变化范围为3-89 mg/m3,NOx的变化范围为0.39-94 mg/m3,去除效率都在85%以上,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浓度与锅炉类型、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及装机容量等有关。锅炉类型为煤粉炉的燃煤电厂的排放浓度低于锅炉类型为循环流化床,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越复杂,装机容量越大,大气汞的排放浓度越低。根据实测的燃煤电厂以及山东省燃煤电厂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不同燃煤电厂的燃煤量以及装机容量,估算了山东省燃煤电厂的排放因子A和B,得出山东省大气汞排放因子A为4.8×10-3mg/kg,大气汞排放量为984.38kg/a,山东省大气汞排放因子B为低于100 MW的燃煤电厂的排放因子为1.8×10-3 mg/kg,高于100 MW的燃煤电厂为5.2×10-3 mg/kg,大气汞排放量为944.28 kg/a。通过排放因子以及山东省燃煤电厂的基本情况,统计出各个电厂的大气汞排放量,并对未来大气汞的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到2020年山东省大气汞排放量大约在1.22-1.26 t/a,2025年大气汞排放量大约在1.49-1.53 t/a。实测的排放因子和大气汞排放量远低于2010年之前统计数据,说明自2010年以来,通过污染物控制措施的改进,使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王建成[8](2018)在《南极内陆和海洋边界层大气汞传输和气态汞海—气交换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Hg)是有毒性的物质,由于其广泛的存在,并且具备长距离传输的属性,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极地地区很高的汞富集现象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汞可以通过传播影响到如此偏远的地区。汞在冰/雪-气界面的转化和交换过程有其独特机制,气候变化也将对其产生影响。汞的海-气交换过程对于汞的全球循环过程来说至关重要。海洋释放的汞不仅是对大气的一个重要补充,也促使了它更长距离的传播。本文重点关注南极内陆和海洋边界层中大气汞分布特征、传输机制以及气态汞海-气交换过程,研究区域涵盖南极内陆、南大洋以及印度-太平洋海域。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2012年12月16日至2013年2月6日,调查了自南极沿岸到内陆断面气态总汞(TGM)的分布特征。TGM分布范围为0.32-2.34 ngm-3,平均浓度为0.91±0.33ngm-3。沿岸受到海洋释放影响,内陆地区(海拔>3000m)呈现出高值。受地形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内陆平缓地区(距海岸290-800 km)TGM浓度值要高于陡坡区(距海岸800-1000 km)。昆仑站TGM浓度呈现出显着的昼夜差异,午夜最低而正午最高。这种昼夜特征可归因于雪中气态汞的再释放,氧化损耗以及混合层的对流过程。(2)2014年12月13日-2015年2月1日,随雪龙船观测了南大洋周边大气中气态汞(GEM)及表层海水中溶解性气态汞(DGM)的浓度。南大洋夏季海洋边界层中GEM浓度范围:0.39-1.92 ngm-3,均值:0.93 ±0.19 ngm-3;表层海水中DGM浓度范围:7.0-75.9 pgL-1,均值:23.7± 13.2pgL-1。边界层中GEM出现的低值(<0.6 ng m-3)揭示了南大洋夏季也可能发生大气汞损耗事件,另外还会受到南极内陆下降风气团的影响。海冰融化将导致更多的汞进入南大洋海水中并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南大洋在夏季会释放气态汞到大气中。(3)发现在中央印度-太平洋地区赤道附近海域海洋边界层(MBL)中GEM浓度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排除人为活动排放、火山活动以及生物燃烧的影响,这种持续性的GEM升高很可能和海洋释放联系在一起。而表层水体中DGM含量在赤道地区也相应升高,更是佐证了这一点。巨大而强烈的降水活动给当地海表带来大量的汞的沉降,在强烈光照条件下,容易被还原并重新进入大气。这揭示赤道附近地区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气态汞传输过程中“中转站”,起着“跳板”的作用,帮助汞的再次传播。(4)开发了一套表层海水DGM船基走航连续分析系统,并得到很好的应用。获得了南大洋和西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DGM浓度,结合GEM浓度、表层海水温度(SST)和风速(SPD)数据,计算了气态汞海-气交换通量。气态汞的海-气交换通量主要受DGM浓度和风速影响。另外,各不同海域报道的表层海水DGM分布和气态汞海-气交换通量数据时空差异十分的大,未来更多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韩超[9](2018)在《湛江地区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记录的1200年以来大气汞沉降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汞能通过大气等介质进行长距离传输,导致全球环境的污染。玛珥湖作为一种特殊的火山口湖由于没有输入输出河流,不受外界水系的干扰,沉积记录中的汞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因此研究玛珥湖沉积物中汞的含量,能很好地揭示大气汞沉降的历史记录。本文选择湛江地区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记录的大气汞沉降历史进行研究,探讨了自然过程及人类活动对于大气汞含量的影响。结合前人AMS~(14)C,~(137)Cs等测年数据,建立了岩芯的时间标尺,在此基础上,对湖光岩玛珥湖岩芯样品记录的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出大气汞沉降通量,重建了湛江地区过去1200年大气汞沉降历史,与全球其他地区汞沉积记录进行对比,对不同阶段汞含量和沉降通量变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结合前人的AMS~(14)C,~(137)Cs等测年结果,建立了岩芯的时间标尺,岩芯沉积年龄为766~2005 AD。(2)利用王水水浴消解-原子荧光法对湖光岩湖泊沉积物94cm岩芯,188个样品进行了汞含量测试,并计算了大气汞沉降通量。结果表明,汞的含量在0.019~0.151μg/g之间,平均值为0.049μg/g;大气汞沉降通量在45.771~548.13μg.m~(-2).yr~(-1)之间,平均值为135μg.m~(-2).yr~(-1)。(3)利用湖光岩湖泊沉积物中大气汞沉降通量变化及年代标尺分析了研究区大气汞沉降历史。结果表明,在800~1760AD期间,大气汞沉降通量保持平稳变化,认为这一阶段主要受自然过程影响。从1760AD左右开始升高,可能受到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70AD左右开始明显大幅度上升并于1982AD达到最高值,此后开始下降,可能与这段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系,而之后的下降可能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有关。(4)将湖光岩大气汞沉降通量变化曲线进行了全球对比,探讨了大气汞沉降通量变化的机制。计算了工业革命前期湖光岩记录的大气汞沉降通量与现代大气汞通量的比值(M/P)与全球其它地区湖泊记录的平均水平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汞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李震,陈扬,冯钦忠,刘俐媛,王睿[10](2018)在《大气汞监测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切实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我国亟待加强对大气环境及各涉汞行业的监管.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大气汞监测技术现状与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大气环境中低浓度多形态汞的监测需求,越来越多功能的大气汞监测技术被研发,当前基于AFS(原子荧光光谱)和AAS(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的监测技术对Hg0(元素汞)可实现ng/m3的检出限,对Hg2+(氧化态汞)和Hgp(颗粒态汞)有着低至pg/m3的检出限.自动化采样监测技术是未来汞监测的发展趋势,当前技术对大气中Hg0有着2.5~5.0 min水平的时间分辨率,对大气中Hgp可达到1~2 h的时间分辨率,同时可实现远程传输数据.人工采样监测和被动采样监测技术虽然时间分辨率较差,但在Hg2+和Hgp的监测方面有着一定优势.研究显示,完善大气汞监测管理体系,除了需要研发更强大的Hg2+和Hgp测定技术用于理解相关迁移转化过程,还亟待在相应的标定方法上实现技术革新,并应用这些技术组建地区和全球大气汞监测网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大气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汞观测系统(GMOS)项目启动前,在世界不同地区,包括大陆、极地、海洋和高空,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评估大气中汞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相关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东亚的能源消耗、南美洲的黄金开采导致汞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但是通过欧洲和北美洲北部地区大气和降水中汞的长期连续监测,大气中汞浓度并没有相应增长。由于大多数汞的排放都是对大气的,大气似乎是汞的主要运输/分布媒介,然而,海洋既是汞的来源,也是汞的汇聚地,对大气汞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水中总汞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还原为Hg~0,导致自然水体中溶解性气态汞(DGM)超过其饱和浓度,汞溢出进入大气。因此,通过对全球大气和海洋中汞的长期监测,对了解大气汞的迁移转化规律至关重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汞论文参考文献

[1].聂国欣,袁博,王添颢.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大气汞排放预测及减排[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卢仁杰,张晓婕,吴福全,朱燕玲,黄佳慧.回顾全球大气汞浓度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污染防治技术.2019

[3].付学吾,张辉,刘晨,张辉,冯新斌.我国背景区大气汞污染来源和传输过程同位素示踪[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焦灵.厦门市大气汞沉降及其同位素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5].郑伟,刘伟,王宁,孙亚梅.美国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控制法规探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9

[6].李涛.高山大气汞污染特征、化学转化及传输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郄光皓.山东省燃煤电厂大气汞的排放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8

[8].王建成.南极内陆和海洋边界层大气汞传输和气态汞海—气交换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韩超.湛江地区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记录的1200年以来大气汞沉降历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李震,陈扬,冯钦忠,刘俐媛,王睿.大气汞监测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国燃煤大气汞排放总量福州市大气汞含量分布图贵州地区冬季大气汞浓度的流动...大气汞模型模拟展示系统重庆主城区不同功能区大气汞浓...8号点大气汞含量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大气汞论文_聂国欣,袁博,王添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