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以“化”的角度观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来源论文

李帆:以“化”的角度观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来源论文

摘 要:对庄子思想的评判,不能简单地以既有标尺作为参照,而应该从其思想本体出发,以其思想对所指向对象的态度为标尺,以判断其积极与消极。而如果以“化”的角度反观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深究其思想成因,不难发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宇宙观的基础上,虽然在对人世社会抱有消极逃避的态度,但在个人归化宇宙大道、保全自然本心,实现灵魂自由等方面,展现出相当积极的一面。

关键词:庄子 “化” 宇宙 道 宇宙观 消极 积极

一、“化”在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含义及其表现

自《说文解字》记载,“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变也”,其本身即包含变化、改变的含义。“化”的“改变”应具有两层含义,一则是从宏观的视角看,万事万物的变化,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二则是从微观的角度看,事物自身和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庄子提出和深化了“化”这一概念,作为其处理个体与宇宙关系的重要法则。在庄子看来,“化”是个体摆脱自身局限,坚守自我本心,实现“德”之完善的重要途径。

(3)DPoS。记账权由101位受托人轮流实现。其中,受托人由股东根据股份权益选出,且需保证99%以上的在线时间。DPoS机制大幅度缩减了验证和记账节点的数量,可以达到秒级验证;但其去中心化的程度不足,依赖于代币的特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

(一)“化”是个体实现“逍遥”的重要手段

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即提到,北冥之鱼“化而为鸟”,实现了由“鲲”到“鹏”的第一次转变。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外在形象的变化,而是“鲲”摆脱束缚,力求实现“无所待”境界的一个重大转折。而当“鲲”化为“鹏”之后,它所能达到的境界有了一个巨大的拓展,可以在由北冥到南海的时空恣意纵横。鹏虽然依然有所待:“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然而相较于作为“鲲”时,局限于北海之一隅,鹏借助六月之风,无疑是向真正的逍遥跨进了一大步。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吴俊颖等(23):3227

不同个体所能感受到的逍遥不同,而不同个体的逍遥是有程度的分别的。人应打破自我所处环境的避障,追求真正的逍遥境界。所谓真正的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人不再必须有所依赖,实现自身同宇宙万物的大化,个体忘掉了自己,真正做到和宇宙的合二为一。

语文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包袱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落后,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中。只是单纯性地负责教学生知识,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入,同时他们的教学观念仅限于课堂,对学生课余和课后时间的学习漠不关心。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教学合理化、科学性的设计和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进步,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四口井分别为S1、S2、S3、S4,K49+818 段降水井布置示意图见图2。(注:G1、G2为水位观测孔,不在本方案设计范围内。)

(二)“化”是破除壁垒、打破执念的重要途径

“化”不仅是个体追求真正逍遥的方式,还是破除执念,打破壁垒,实现真正理解与沟通的重要途径。庄子认为,“道”作为真理的存在,包容万物,其本身是无所谓对错,无分彼此的。然而当人们仍为地区分彼此对错,就自行为自己树立了壁障,使自身眼界有了局限性:“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由于人人都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出评判,就必然会产生误解,因无法相互理解,纵使运用再多的言论自我阐述,其效果也无异于“鷇音”,因此庄子认为,过多地在意一己之见,就无法体悟真正的大道。

庄子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追求的是“无用之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纠葛当中游走,以做到保全自我的本性。在庄子看来,那些可以崭露头角,追求“名”与“实”,力求有所作为的态度,是“天之戮民”,正因为过于展露自身,表现自己“可用”的一面,轻者备受奴役,重者遭致杀身之祸,中道早夭,而统治者以社会道德规范百姓的行为,更是破坏了人的天性,是“欺德”的表现。

(三)“化”对于精神存续的重要意义

The risk of undernutrition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different validated nutritional screening tools, such as the NRS-2002, MUST, and the MNA[20-22].

而庄子对待人与宇宙的关系,采取的是“化”的态度。他希望人可以将个体的生命,融入于宇宙的整个过程当中去,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当人“化”入大道,将不再有物我之别,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生老病死,也都将没有区别。如此一来,人的肉体虽然消亡,而精神恒存于宇宙大道当中,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从个体的角度看,自然是“无”,但是站在宇宙的角度看,因宇宙永恒,个体精神融于宇宙大道,也随之长存不朽。

二、“化”所实现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角度出发,庄子关注于个人“德”的完善,而并非形体的健全。庄子提出的“德”并非儒家宣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德”,而是“道”进入有名有形之后的状态,是个人符合“道”的具体表现。正如王骀、兀者申徒嘉、哀骀它等人,虽形体残陋,然而德行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可以吸引他人的精神力量②。是以,庄子提出了“才全而德不形”的观点:认为面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运行,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必为外在的事物所影响,进而实现人与“道”的和谐统一。

所谓“真人”,无论是《逍遥游》中的“神人”,还是《齐物论》中的“至人”,都是人归化大道的表现,因人融合于大道当中,所以可以做到“无所待”,并不为水火雷电所惊扰。这些“真人”逍遥于尘世之外,常人不可得见。而在俗世之中,同样有一群人合于大道,这类人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因他们可以主动将自己归化于宇宙万物,是以展现出形体残缺但德行完备的形象。可以说,“真人”代表的是“道”的形象,而“才全德不形之人”是“道”在人世的具体体现。

三、庄子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人生态度

(一)宇宙观之下的世界观、人生观

但凡一种哲学思想,必定离不开对宇宙、世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道家以外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和主要主张,大多缺少对宇宙与自然深入细致的思考。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出发点不在于社会,而在于宇宙自然,其世界观、人生观是建立在宇宙观之上的哲学观。道家的哲学体系,建立在对宇宙的思考之上。老庄先对宇宙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后,从而确定了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这也就无可避免的,使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在意于对社会的改造,而着意与向宇宙的靠拢①。因此在庄子的文章当中,更多地是讨论如何实现个人和“道”的归一,而不执意于对社会的改造。这也就导致以儒家等提倡积极入世的流派来看,道家的主张更多地偏向于“消极”“无为”。

(二)万物为一的宇宙观

庄子认为,宇宙宏大而没有边界。宇宙因其广大而没有尽头,因此也就没有边界疆域的概念,没有了边界疆域的概念,“大”、“小”的范围也就难以界定,也就自然没有了彼此之分,没有彼此之分,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别。

如果以“化”的观点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以“化”的态度融于宇宙大道。那么,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和在《养生主》中提出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相矛盾处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形化,其心与之然”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两句话所表达的看法,一则为精神终尽,一则为精神不灭,似乎相互矛盾。

除此之外,庄子的宇宙观还继承了老子对宇宙的认识了解。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在表述站在宇宙的角度,万事万物具有同一性。庄子继承并延伸了这一思想,在《齐物论》中他强调“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将自己的视角上升到宇宙的高度,俯视世界万物与众生百态,体悟到芸芸众生虽各有其貌,然而以“道”的角度观照,并无不同。

(三)自然同一的世界观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自然生成的结果:

因此,庄子在《齐物论》中,坚决反对“成心”之见。他认为,人世间的种种争执,正是由于人们都以自我为中心,秉持“成心”之见去审视万事万物。当人们有了“成心”,也就有了是非之见,就难以跳出固定的一隅,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妄自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引发无数主观是非的争执。

首先,因宇宙“未始有封”,也就没有彼此之别,那么宇宙之中的每一个事物,其存在都有自身特定的道理:“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而妄自区分事物的正反对错,极容易将自身局限于某一点,而对事物缺乏整体的认知。

⑥Jin S.,Jayne T.S.,“Land Rental Markets in Kenya:Implications for Efficiency,Equity,Household Income,and Poverty”,Land Economics,2,2013.

其次,因宇宙之下的万事万物具有同一性,那么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也都是自然发展变化的结果。从宇宙的角度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非但没有彼此的差别,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宇宙发展变化的一环,无所谓成与毁、生与死的差别。

庄子不止一次提出过人合于大道的途径,如“以明”、“葆光”、“寓诸庸”、“心斋”、“守宗”、“坐忘”等等。这些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坚守自己的自然本心,不为外物变化和所处环境所困扰,最终实现个体归化于宇宙大道当中。而人将自己归化为宇宙大道,破除了自身所处的避障,消除了物我之见,同一了生老病死等各个阶段后,所达到的境界,即是“真人”、或者“才全德不形之人”。

(四)积极化“道”的人生观

在万物同一的宇宙观和无彼此之见、成毁之别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庄子的人生观落脚点也不再是客观世界,而是自然与“道”。因此,庄子坚决反对对“名”、“实”的追逐,反对“是”与“非”的争论,反对对统治者“暴政”的盲目纠正,也反对统治者“藏仁以要人”“以己出经式仪度”,即用社会道德绑架百姓群众。

庄子提出,消除一己之见,实现对宇宙正确认识的方法是“以明”。为何要时刻保持“明静之心”?因为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虽然各不相同,其本质是一样的,事物自身的各个阶段虽然不同,核心也是相同的,这就叫做“物化”。庄子借由庄周梦蝶的故事,阐述消除物我梦真之别的道理。如果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了解不同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只不过是“道”的不同变化,人们也才能够破除物我之见,实现真正的理解。

数值仿真基于Ansys分析平台进行,建立压力环传感器测力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图2所示,压力环与找平块以及压力环与调索螺栓之间均为挤压接触连接,因此应按接触问题进行仿真。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其社会观和人生观是建立宇宙观的基础上。道家的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宇宙和“道”。是以道家所思考:人如何与“道”相交融。庄子不在意人世的变化,不在意人的生老病死,因为以宇宙的角度看,世间的一切都是“道”自然生成的结果。因庄子思考的对象是“道”,所以庄子的力求人与宇宙大道的交融,注重个体自然天性的保全。

四、结语

是以,庄子的思想,于人世社会的角度看,是消极的,但是于宇宙大道的角度看,是积极的。无论是“以明”,还是“心斋”,乃至于极端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都是积极归化“大道”的表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是要求人刻意摆脱现实,追求自然,而是要求人自觉地以宇宙的视角看待世事万物,归化于大道当中,实现真正逍遥的境界。

如果以“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庄子思想的内涵、成因,会发现,庄子的哲学思想绝不是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力求摆脱人世的困扰,突破自我的避障,积极努力归化于大道。对自然大道的追求,必然要摒弃人世功利之心,符合天地自然大道之“德”,也不与社会人伦提倡的“德”相违背。所以庄子才会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庄子的思想,以宇宙洪荒为蓝本,力图唤醒人对本心、对自然、对自由最本初的追求和向往,期冀人与自然的归化同一,是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迁时,借以保全自我的最为有力的武器。

注释:

①观点引自《文学回忆录》,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9~172.

②(清)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鉉,校订[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清)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标签:;  ;  ;  ;  ;  ;  ;  ;  ;  ;  ;  ;  

李帆:以“化”的角度观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来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