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诺:浅析大音、大象中美的本质论文

熊一诺:浅析大音、大象中美的本质论文

摘要:什么是美是困扰古今中外美学家许久的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回答。谈及中国对此问题的探究,追本溯源,应首推老子,他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为后人打开了探索艺术美本质的大门。本文以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论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其中蕴含的关于美本质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老子 美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正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①是中国最早对美本质问题的回答,其中蕴含之意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一、“声、音、形、象”的意义阐释

老子所说的声、音、形、象各有意义,并不是现代语中通俗的意思。《说文》曰:“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是说像宫、商、角、徵、羽单出时,被称为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合奏时,则为音。

“形”与“象”也是如此,它们并不像简单意义上的相同。“象”更像是一个宏观维度的“形”,也就是说“形”其实是“象”的具体形态,“象”是“形”的概括,在它之中不凸显某一具体的“形”。宋人张载《正蒙·神化》说:“象见而未形也”,明显区别了“形”与“象”。

“声、音”与“形、象”四个字不同的意义蕴含着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基本内涵,他忽略以单独形式出现的“声”与“形”,强调整体形式的“音”与“象”。

②术后早期和维持膀胱灌注治疗。中、高危NMIBC患者(表1)在即刻灌注后应接受维持灌注治疗,其中中危肿瘤推荐膀胱灌注化疗,高危肿瘤建议行BCG灌注免疫治疗。维持灌注化疗时间在1年以内,BCG免疫治疗则需维持2~3年[14]。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蕴含的美本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就是在说,有声和有形带给我们的美是极度有限的,想要追求与天地浑然天成的美,只有无声和无形可以做到。

(一)大音大象中的美是无形无息,不可捉摸的

老子所追求的,“道”的“大音”与“大象”虽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美提高到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但是却否定了现实的美。“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可以看出,老子不仅不觉得现实中的形色名声不美,甚至觉得它们是有害的,“因为这些‘五色’‘五音’‘五味’将破坏作为整一的‘道’的无形无声的大美。”回到现实中的语境来看,老子这种对大美的一味追求,不就在用另一种方式否定了艺术的价值吗?艺术品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就是个别美的呈现吗?

令表示参与者1选择fi作为自身策略的概率,表示参与者2选择作为自身策略的概率。参与者1的支付则可以表示为

图2中柱形图从左向右分别代表有很大改进、有改进、无变化。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课方式的改变。

(二)大音大象中的美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同时又是无声无形无名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体现出了“道”的精神,“这种作为‘道’的‘大音’与‘大象’,是与天地同生的,它不但是永恒的,而且还是混成的整体。”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生天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这“混成”则是混成的整体;“不改”和“不殆”方是永恒。王弼(三国魏人)对这两句话是这样注释的:“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意思是,所谓大音,就是如此闻不出某一具体声响的美妙合音。如果可以听到具体的声音,就出现了分裂,如果出现了分裂,那么不是宫就是商,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整体。有具体形象时,就有了分裂,有了分裂时,不是温暖的就是清凉的,不是炎热的就是酷寒的,缺乏整体与和谐,就不能称之为大象。可以看出,王弼认为老子所说的“大音”与“大象”是一种强调和谐统一,包容整体的存在。“分”就是以个别美,局部美存在,“分”导致的后果就是破坏了整体那一种完美的和谐与统一,没有了“混成”那么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老子所说的这种无声之音,无象之形,看起来是无形无息,不可捉摸的,但其实老子是在强调感悟的力量。在无声无形中感悟出的美,不是才恰好是美的本质吗?

老子所说的大音与大象是美学范畴的 “音”和“象”。 例如:“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十二章)③就属于美学范畴。不禁让人想起庄子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表达的是:最完美的音乐,是“道”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是包罗万象的音乐本身;最美妙的形象,是作为“道”的形象,是无所不有的形象本身。十分明显,老子所说的“大音”“大象”与庄子所述的“大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或者说是美的普遍规律的探索。

注释:

三、对“大音”“大象”的思考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所以说,“这里所谓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不是个别可感的具体事物,而是人们的视听所不能企及的‘浑成’的美境。”故老子解释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希”字在《尔雅》里被解为“罕也”,“希声”也可当“罕闻”或“难闻”解,这就是说,最美的音乐是音乐本体,而不是个别的音乐,是无声的,是听不到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就是说,最完美的“象”是“夷”,是无色的,是象的本体而非个别形象,因而也就是看不到的。

所以,笔者认为老子对于美的论述,虽是无意间的流露,也有一些片面的意味,但是对中国后世开启了探索艺术美之奥秘的大门。后人对他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无言之美”“离形得似”等美学观点,在绘画上也讲究传神而不是追求细节的极致描绘,可以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为中国的美学理论及其核心问题——意境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中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四、结语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是中国最早对美本质问题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美的本质主要有两个特点:美是无声无息,不可捉摸的;美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总体上讲,就是老子追求的是关乎“道”的,与天地同生的,混成的大美,而不是具体、现实、个别意义上的美,并且认为个别美会影响整体的存在,是有害而无利的。此观点虽有局限性,但是仍然为我们对美的探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文学艺术上的“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以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激励我们去探求一种至美的境界,强调感悟的力量,是我们思想境界上不容忽视的宝藏。

老子为何会对这种永恒的,不可分割的美有如此的执念呢?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这是说,当天下人都认为美是美的时候,它就不是美的存在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善也就不再存在了。老子强调的是,个别美的不稳定性,与相对性,“个别事物都是相对的,可变化的,美的可以变成恶的,善的可以变成不善的”,因此,美丑、善恶也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绝对的定义。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这个观点并将其论述的更为明显,他在《齐物论》中,将西施和鬼怪一视同仁,也是否认了个别美,认为美丑只是一个相对存在。既然个别的事物无法有一个绝对的概念在,老子自然就抛弃了个别美,转而拥抱那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的“大音”与“大象”了。

常规性存现句:满足一个标准存现句的所有构成要素,既“场所名词”、“存在动词”以及“存在主体”无一或缺。例如: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228页。

基于里兹有限单元法分析裂隙渗流,过程同1.2节中连续介质渗流理论,将每一条裂隙段看作一个线单元对渗流区域进行离散化,若j单元两端分别为i节点和i+1节点,则有单元渗透矩阵为: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64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0页。

④孙通海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邹元江,李昊.论老子音乐美思想的本质——对“大音希声”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32-3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11-02

标签:;  ;  ;  ;  ;  ;  ;  ;  ;  ;  ;  ;  

熊一诺:浅析大音、大象中美的本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