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植物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园,数字,物种,无人机,华南,空间,广东省。
数字植物园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美,桂红兵,曹岩[1](2019)在《数字动画在药用植物园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充分发展与应用,其中数字动画技术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园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展示大量的中药材及中药植物的视觉信息,通过对药用植物园视觉元素的分析、分类和加工处理,选取部分植物采用现代手绘技术进行手绘并制成数字动画来表现,挖掘数字动画的视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研究数字动画在视觉元素表达上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蔡雪薇,赵冰峰[2](2018)在《基于数字技术的上海植物园以及周边地区色彩主色调调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调控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参数化调控方式。文章在提出完整的技术路线后,通过对上海植物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大量图像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到此地区现状色谱,再借助参数化平台以及不同参数的引入,实现了对城市色彩主色调的量化调控与设计。(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8-11-24)
赵凯[3](2018)在《校园数字植物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园建立的初衷是对植物进行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同时,还肩负着将植物学知识和园区景观特色面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和展示的重任。数字植物园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植物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目前数字植物园的建设存在功能结构单一、可视化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园为对象进行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调研目前已有的一些数字植物园平台,进行需求分析,然后提出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植物资源信息管理、植物引种驯化、教科研究以及虚拟植物园,其中虚拟植物园建设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工作。2、鉴于本文研究的校园数字植物园可视化平台是面向服务的植物信息展示平台,所以详细设计和构建了数字植物园平台的框架结构,以高德地图开放平台作为Web GIS的支撑平台,并采用B/S分布式系统框架。3、设计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首先,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了平台的整体体系结构,在基础设备的支撑下划分为4个层次:数据支撑层、业务逻辑层、应用服务层以及表现层。其次,对平台运行环境、应用服务功能以及平台维护等内容进行描述,尤其是对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最后,进行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4、为了增强校园数字植物园平台的可视化效果,着重研究了叁维植物园景观建模的实现过程。应用基于分形迭代算法的树木叁维建模方法和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植物园叁维实景建模方法来增强校园数字植物园平台的虚拟植物园服务功能。校园数字植物园平台的建成,不仅可以集中管理校内植物园所有活植物信息,还可以全面提高植物园信息交流共享的便捷性。虚拟植物园的建立也有助于从多个视角对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进行观察形成直观的认识与感受,进而辅助学校师生科学研究,促进在线科普、教学等服务内容。(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06-10)
于夏桥[4](2014)在《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数字植物园信息检索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化植物园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为了更好地发挥浙江某大学植物园对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实现对该园数字化植物园建设中的多个独立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综合智能检索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许多植物园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了一些类似相关的系统,如北京植物园实施并建立了树木园珍稀濒危物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和中国数字植物园,并对外提供了各自独立的数据库检索服务;南京中山植物园成功研制了定植图管理系统(LICIS)和活植物信息。浙江某大学植物园现在虽然目前已经存在一些类似的信息系统,而且各个信息系统都有相应的检索模块,但都存在检索的数据源单一,不能实现跨越多个异构数据源检索,检索数据不够全面,数据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目前的状况,急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检索模型,能够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我在对现有植物园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设了虚拟植物园展示系统、校园植物库,植物园门户叁个信息系统,并结合已经存在的植物捐赠认养系统、植物标本馆、木材标本馆、花卉数据库、移动“E点通”系统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针对这些系统的智能检索模型,该模型可以实现对以上多个异构数据源的智能综合检索,并利用C均值模糊聚类分析和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于检索得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研究,从而提高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模型实现了用户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共享数据库功能,能够让植物园管理人员用同个账号登录,对检索得到的某种植物信息,针对各个信息系统进行直接维护管理,避免管理人员反复用不同账号进行登录、登出各个系统。同时因为该检索服务是对公众开放的,各类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植物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这个检索平台对植物进行检索,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覆盖现有各个信息系统中开放的植物信息数据,降低了用户检索的复杂度,节省了检索时间,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4-06-09)
李威[5](2012)在《扬起科技创新的风帆 开辟植物保护新天地——专访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海研究员》一文中研究指出任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有近60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出版专着(或合作)4部,其中有国内首部恢复生态学理论专着《恢复生态学导论》;专利申请12项,已授权9项。担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生态科学》副主编、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2年22期)
[6](2012)在《数字植物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植物园是对内实现物种高效管理支撑、对外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对接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植物园日常基础工作之一。如今,数字化植物园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各大植物园优先发展的方向性项目。植物园引种驯化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科研人员对中国科学院植物(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12年02期)
黎昭咏[7](2009)在《数字植物园平台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园肩负着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并以植物展示的形式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数字植物园是在数字地球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数字植物园的建立提高了植物园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但是,当前国内数字植物园的发展存在着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本文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植物园发展、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数字植物园平台的构想。数字植物园平台是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对于植物园而言,数字植物园平台的构建不但提高了其整体管理水平,而且使各植物园间的植物资源信息得到最充分、最方便、最及时的共享,为国内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有力的资源共享与决策支持;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平台的构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植物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帮助公众参观植物园,了解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增强公众的保护植物意识。本文旨在探索数字植物园平台构建的技术可行性,最终为平台构建提供可行的方案。在对服务平台构建的关键技术如Web Service、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数字植物园平台的各类需求,提出数字植物园平台总体框架,在该框架下对平台总体结构进行设计。最后通过数据库实现、服务分析、功能实现等方面进行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实验,实验表明,数字植物园平台的构建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林国忠,佘光辉,温小荣,李勇,焦根林[8](2005)在《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的研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数字植物园的概念,引入 GIS技术,对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设计从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库设计、数字植物园系统(BGGIS)结构设计、界面设计、网络信息发布设计 5 个部分完成。讨论了数字植物园建设的长期性,BGGIS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以及数字植物园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杨晓华[9](2004)在《深圳仙湖数字植物园空间格局分析与制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格局的研究是GIS空间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空间格局是指空间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状况,实质上是其镶嵌结构,它是空间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又是各种空间要素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空间格局研究的目的是在表面无序的斑块镶嵌的空间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 本文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所在区域的4幅1:10000的地形图,4幅经正射投影纠正的0.6米分辨率的航片图,及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斑块起源、植被及干扰状况划分了叁大空间类型。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eInfo的支持下,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了斑块大小、分数维、多样性指标、优势度、破碎度和最小距离指数,分析了仙湖植物园的空间格局。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植物园整个空间格局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空间要素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仙湖植物园空间类型丰富,分布均匀。各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大,破碎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较小。 本文所探讨的植物园空间格局的指标和分布规律,为植物园的可持续经营规划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4-06-01)
林国忠[10](2004)在《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BGG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园是一个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它兼有物种保护、科研、科普、旅游的内容,又涉及资源开发和商品化。数字植物园是植物园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重现植物园,为用户提供形象直观的操作环境,集中管理植物园的所有信息,为植物保护、科研科普,生产管理等服务。数字植物园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有四个部分组成,即网络建设,数字植物园软件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网站建设。 通过对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数字植物园系统(BGGIS)的研究,完成了BGGIS第一版的开发。BGGIS采用局域网C/S结构设计,包括植物资源模块、标本信息模块、种质资源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古生物博物馆模块、科普旅游模块、科研项目模块及系统维护模块,共8个模块。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分析了植物园的发展及其当前热点工作、植物园信息管理系统在植物园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GIS技术在植物园应用中的独特优势; 2、提出了数字植物园的概念,明确了系统设计的目标; 3、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对BGGIS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功能要求,完成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和网络信息发布设计,完成了组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的开发; 4、在BGGIS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解决了植物园活植物信息数据结构的设计、矢量图与栅格图的加载及其优化方法、使用MapObjects开发GIS要素编辑和空间查询功能、数据库通用查询与统计功能、DataGrid打印功能等关键技术问题; 5、分析了BGGIS一版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以及BGGIS后续开发的建议与展望。 数字植物园系统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逐步完善的过程。这种长期性是由植物园工作内容的发展、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完善和数据积累、植物园管理工作的完善、新技术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的影响。BGGIS在植物园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4-06-01)
数字植物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调控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参数化调控方式。文章在提出完整的技术路线后,通过对上海植物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大量图像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到此地区现状色谱,再借助参数化平台以及不同参数的引入,实现了对城市色彩主色调的量化调控与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植物园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继美,桂红兵,曹岩.数字动画在药用植物园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蔡雪薇,赵冰峰.基于数字技术的上海植物园以及周边地区色彩主色调调控方法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8
[3].赵凯.校园数字植物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于夏桥.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数字植物园信息检索模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5].李威.扬起科技创新的风帆开辟植物保护新天地——专访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海研究员[J].广东科技.2012
[6]..数字植物园[J].生命世界.2012
[7].黎昭咏.数字植物园平台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林国忠,佘光辉,温小荣,李勇,焦根林.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的研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杨晓华.深圳仙湖数字植物园空间格局分析与制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
[10].林国忠.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BGGIS)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