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好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废水,活性,糖苷酶,剩余,模型,减量。
好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徐申杰,庄婉婉[1](2015)在《缺氧——好氧系统对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构建一个缺氧—好氧系统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处理。经过两个多月的启动之后,系统进入稳定期。对缺氧和好氧出水COD分别为300~600 mg/L和100~250 mg/L。缺氧池出水中挥发性脂肪酸(VFA)为100~250 mg/L。,脲酶活性为0.127~0.213 mg/m L sludge.24 h,且蛋白酶的活性为105.61~162.87 mg tyrosine/m L sludge.48 h。整个系统对模拟印染废水有一定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黄聪[2](2013)在《酸/碱预处理溶胞在污泥好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污水的深度处理导致了污泥的增加过快。而这个就成为了中小型污水厂兴起的硬伤,昂贵的经济成本成为水厂的负担,污泥的减量技术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污泥的减量处理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污泥的溶胞处理是隐性生长的关键,本研究将从污泥的源头开始着手,利用酸碱对剩余污泥的破解,使剩余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被溶解,然后释放出有机物质,再将pH值调回至中性后,回流至曝气池中,让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吸收消化,达到污泥的源头控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虑pH,试验温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对活性污泥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对上清液中的总磷、氨氮、溶解性蛋白、溶解性总糖、SCOD以及污泥的浓度来分析剩余污泥的破解情况。试验表明,在碱性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要优于酸性条件下,而且随着碱性的增强,剩余污泥的溶胞也越彻底。活性污泥在碱的作用下,其破解效果与温度成正相关,温度越高,其有机质的释放量也越大,但是在60℃时,污泥的各项指标不再变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破解效果跟时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在120min之前溶胞效果非常明显,120min之后才处于稳定状态。在pH12.0,60℃,120min条件下,MLSS的去除率达到50%,SCOD的释放量到达3800mg/L,溶解性蛋白质达到160mg/L,总磷的释放量为16mg/L,因此把此条件作为动态研究的处理条件。将破解后的剩余污泥调回中性回流至曝气池中隐性生长,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运行35天,观察和分析其出水COD、总磷、氨氮和浊度,污泥特性,污泥最终排放量。对照组中的出水水质要好于试验组,其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特性也要优于试验组。但是出水指标都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说明试验组中的活性污泥状态良好。对照组的污泥最终排放量为34.32g,试验组的污泥最终排放量为8.38g,污泥减少量75%。(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杨永杰[3](2012)在《铁—碳内电解强化厌氧/好氧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高浓度、难降解的特性决定了单独使用厌氧法或好氧法难以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而厌氧-好氧法相对于其他生物法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并且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已经被证明能同时有效地去除印染废水的色度和有机碳。厌氧反应器以相对低的运行成本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到一定程度,为后续的好氧处理节省了大量的动力消耗。所以高效厌氧反应器技术成为此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关键。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作为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处理负荷高、无需曝气及搅拌设备、无需污泥回流设备、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但仍然受限于颗粒化速度慢等问题。颗粒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产甲烷菌生长缓慢,非常容易受到pH、DO、温度、有毒物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本课题将铁-碳层(ZVI/AC)内置于UASB反应器,利用零价铁的还原性,通过发生铁-碳内电解反应,创造出适宜产甲烷菌生长的厌氧环境,从而提高厌氧/好氧连续反应器系统的处理效率。在进水COD浓度为5000mg L-1,偶氮染料浓度为100mg L-1,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铁-碳层的加入使UASB反应器的厌氧环境得到很大改善。pH维持在6.3-6.8之间,氧化还原电位始终处在-300mV以下,接近产甲烷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使厌氧段的COD去除率从60%提高到90%。对于相同的最终出水COD浓度,UASB反应器中铁-碳层的加入使系统的总水力停留时间有了很大程度的缩短。当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16h时,最终出水COD浓度从230mg L-1下降到80mg L-1。2、铁-碳内电解反应产生的Fe2+不仅在厌氧段增强了污泥的颗粒化,而且在好氧段转化为Fe3+,与深色的自动氧化产物形成絮凝沉淀,使最终出水的色度降低。当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16h时,总脱色率从94.82%提高到98.22%。另外,铁-碳内电解反应的某些产物可能促进了好氧段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提高了氨氮的去除率。而芳胺的矿化主要发生在厌氧段,且受内电解反应影响不明显。3、铁-碳内电解反应促进了厌氧段产甲烷菌的生长,同时有利于好氧段某种可能与染料降解有关的细菌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黄明智,万金泉,马邕文,王艳,孙小斐[4](2011)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降解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PAEs)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此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增塑剂、软化剂及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润滑剂、农药、造纸等行业中,有研究表明,该类物质是一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严重危害和影响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存在严重的潜在危害,目前,该类物质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美国EPA均将该类化合物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期刊2011-09-21)
谭水成,时鹏辉[5](2011)在《气浮预处理-缺氧好氧系统处理化纤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浮预处理-厌氧-好氧系统处理某化纤废水,介绍了各处理构筑物、运行参数及经济技术指标。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用该工艺处理化纤废水,其出水水质可达到GB 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要求。(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孙小斐[6](2010)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降解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塑料制品的全球性大量应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已成为全球最普遍的污染物之一,对水体的影响日趋严重。因此,本文选取邻苯二甲酸酯类中最常见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的研究厌氧-缺氧-好氧(AAO)系统中DBP的降解规律,以BP神经网络为理论基础,建立了DBP降解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及仿真。启动反应器并对AAO系统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15d天后,系统对各项常规指标及DBP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出水水质较好,且运行稳定。当HRT=18h、SRT=15d时,系统中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氨氮去除率达到97%以上,DBP去除率为95.62%,此时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因此,系统的最佳HRT选择18h、最佳SRT选择15d。在不同HRT、SRT条件下,系统对DBP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DBP好氧池去除量>缺氧池去除量>厌氧池去除量,其中好氧池去除率占总的去除率的55-65%;各池污泥中DBP占混合液中总的DBP的含量均在78%以上;进入系统的DBP的去向主要为:约3%随出水排放、25%被系统累积、2%随剩余污泥排放、70%被生物降解。根据DBP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关系: y ? Kn x?n,得到了其在系统中厌氧、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拟合式,并求出各条件下的的K、KS、η值。结果表明DBP在厌氧、缺氧和好氧条件的η值分别为0.56、0.85和1.00,均高于ASM2的推荐值(ηFe和ηNO3推荐值分别为0.1和0.6)。厌氧、缺氧、好氧状态下的降解速率常数K和底物饱和系数KS分别为37.31、56.18、66.22和603.6、960.06、1076.47,依次升高;所建立的模型能对各池出水浓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其相对误差在10%以内。对选取的75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处理后,剔除了对模型建立影响较大的5组数据,以剩余的70组实验数据为基础,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定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层数为叁层,其结构为(6,16,1);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转移函数为tansig函数,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转移函数为pureline函数;训练函数为trainlm;学习率为0.03;动量因子为0.8。各项参数确定后,以70组样本数据中的55组作为训练样本,15组作为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经过11步就达到了训练精度。对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仿真,结果显示网络的仿真输出与实际输出非常接近,训练时网络的RMSE、MSE和MAPE都很小,分别为0.35012、0.12258、1.6966,而R为0.99382,同时两者的相对误差绝对值范围为0.071-4.4898%;预测时网络的RMSE、MSE和MAPE也都比较小,分别为1.0231、1.0467、5.6253,而R为0.88199,同时两者的相对误差绝对值范围为0.1328-11.077%,可以说明网络的测量结果良好。将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与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BP网络预测的要比机理模型预测的误差要小一些,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DBP要比机理模型预测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罗翠,李茵,李再磊[7](2008)在《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了解其与生化参数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用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可代替MLSS、MLVSS或VSS/SS来表征微生物的活性;系统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COD关系密切,且随污泥负荷的增加而增大;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总有机碳去除的TOC的关系与COD相似。(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8年09期)
李旭东,李黎杰,江晓锋,艾恒雨[8](2008)在《分段厌氧、好氧系统处理活性污泥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分段厌氧、氧化系统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探讨了厌氧段和分段氧化段的MLSS去除率及污泥减量机理。结果表明:利用厌氧过程,使部分外加污泥或回流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壁破裂,导致可溶性有机物从细胞中溶出,使MLSS的平均去除率达到16.2%左右;在分段氧化阶段能够形成与自然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捕食、互生、共生等关系达到高效净化和减少污泥量的目的,此阶段MLSS浓度去除率达80%以上;整个系统运行两个月累积污泥减少总量约70%,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08年14期)
赵胜利,毛全贵,韩德全,张永红,汉国旗[9](2005)在《两相厌氧/好氧系统处理白霉素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相厌氧/好氧系统对柱晶白霉素废水进行了处理,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对抗生素废水处理效果较好,运行稳定,大幅度削减了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对COD总去除率>96%,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生物制药行业二类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5年08期)
胡龙兴,王聪亮,卞华松[10](2001)在《缺氧-好氧系统预处理微污染河水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异径筒填料和中心导流式曝气方式 ,设计制作了微污染河水的预处理装置 .试验表明 ,停留时间在16 h左右 ,CODCr、BOD5 、NH3- N、SS去除率分别接近 5 5 % ,70 % ,75 % ,80 % ,具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2期)
好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污水的深度处理导致了污泥的增加过快。而这个就成为了中小型污水厂兴起的硬伤,昂贵的经济成本成为水厂的负担,污泥的减量技术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污泥的减量处理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污泥的溶胞处理是隐性生长的关键,本研究将从污泥的源头开始着手,利用酸碱对剩余污泥的破解,使剩余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被溶解,然后释放出有机物质,再将pH值调回至中性后,回流至曝气池中,让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吸收消化,达到污泥的源头控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虑pH,试验温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对活性污泥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对上清液中的总磷、氨氮、溶解性蛋白、溶解性总糖、SCOD以及污泥的浓度来分析剩余污泥的破解情况。试验表明,在碱性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要优于酸性条件下,而且随着碱性的增强,剩余污泥的溶胞也越彻底。活性污泥在碱的作用下,其破解效果与温度成正相关,温度越高,其有机质的释放量也越大,但是在60℃时,污泥的各项指标不再变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破解效果跟时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在120min之前溶胞效果非常明显,120min之后才处于稳定状态。在pH12.0,60℃,120min条件下,MLSS的去除率达到50%,SCOD的释放量到达3800mg/L,溶解性蛋白质达到160mg/L,总磷的释放量为16mg/L,因此把此条件作为动态研究的处理条件。将破解后的剩余污泥调回中性回流至曝气池中隐性生长,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运行35天,观察和分析其出水COD、总磷、氨氮和浊度,污泥特性,污泥最终排放量。对照组中的出水水质要好于试验组,其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特性也要优于试验组。但是出水指标都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说明试验组中的活性污泥状态良好。对照组的污泥最终排放量为34.32g,试验组的污泥最终排放量为8.38g,污泥减少量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徐申杰,庄婉婉.缺氧——好氧系统对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5
[2].黄聪.酸/碱预处理溶胞在污泥好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3].杨永杰.铁—碳内电解强化厌氧/好氧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4].黄明智,万金泉,马邕文,王艳,孙小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降解规律的研究[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2011
[5].谭水成,时鹏辉.气浮预处理-缺氧好氧系统处理化纤废水[J].水处理技术.2011
[6].孙小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降解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7].罗翠,李茵,李再磊.厌氧-缺氧-好氧系统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
[8].李旭东,李黎杰,江晓锋,艾恒雨.分段厌氧、好氧系统处理活性污泥的试验研究[J].建设科技.2008
[9].赵胜利,毛全贵,韩德全,张永红,汉国旗.两相厌氧/好氧系统处理白霉素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
[10].胡龙兴,王聪亮,卞华松.缺氧-好氧系统预处理微污染河水的特性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