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幼儿探索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行为,幼儿,科学,策略,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对策。
幼儿探索性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叶娟[1](2018)在《探索性活动区游戏中幼儿探究行为的支持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对幼儿探究行为的有效支持与推进,对于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开展动态跟踪,适时抓住有价值的探究时机进行推动,是保证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生成的关键。在活动区游戏中针对幼儿小组式的探究,教师要以培养科学探究素养为导向,采用多元手段灵活应对,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逆向推进——幼儿主动在前,教师支持在后。(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高敏,陶君[2](2018)在《谈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及教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幼儿探索性行为。近几年,教育界提出"要解放孩子们的手脚,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他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是说明了让科学发现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儿童与健康》期刊2018年Z1期)
荣伊莉[3](2016)在《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一直是时代的主题,没有教育何谈发展,因此在幼儿时期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因此,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性行为是最值得我们注意并研究的,探索性行为是在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外向型表现形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尤其在科学教育中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既反映了幼儿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和创造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我们研究是有价值的,通过研究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对科教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幼儿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科特征叁个方面挖掘了影响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的因素,最后给出建议和策略,使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的探索行为得以维持和深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快乐阅读》期刊2016年12期)
杨文祎[4](2016)在《大班探索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区域是孩子通过操作材料、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特征。目前在幼儿园的探索区域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与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教师引导有怎样的关系;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发展水平如何等问题,值得教师关注与研究。据观察发现,目前探索区域中,教师投放的材料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并不多;幼儿的探索行为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同一活动内容,不同的探索结果,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将问题隐含于材料中,多提供低结构活动材料以及教师适时引导等策略,有助于提高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生,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6年04期)
厉云[5](2012)在《家园合作 培养幼儿探索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本文来源于《好家长》期刊2012年22期)
风爽[6](2011)在《论科学活动中幼儿的的探索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活动是满足幼儿好奇心、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幼儿探索性行为经常以一种外向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幼儿探索性行为看成是一种"搞破坏",从而错过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本文主要是帮助教师认清楚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从而把握对幼儿进行更好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02期)
周升群[7](2003)在《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探索性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基本的外向型表现形式,它们是幼儿获得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个主要手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在科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探索性、内容的生活化、结果的经验性,使得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成为必然要发生的、不可或缺的现象。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既反映了幼儿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和创造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升入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住这一可能意味着幼儿向学习跨出一步的时机,探索性行为被作为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形式,其教育价值常常被教师作为“破坏性行为”而被忽略掉,甚至常常被扼杀在萌芽的摇篮中。 关于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探索性行为,以往的有关研究内容比较薄弱。笔者通过对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探索性行为以及教师指导情况的观察研究,从幼儿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科特征叁个方面挖掘了影响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的因素,并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指导策略。旨在认清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比较隐含的、包含着幼儿兴趣点的探索性行为,对其进行展开,使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的探索性行为得以维持、发展和深化,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变化发展的实际、主动地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幼儿探索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幼儿探索性行为。近几年,教育界提出"要解放孩子们的手脚,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他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是说明了让科学发现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儿探索性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叶娟.探索性活动区游戏中幼儿探究行为的支持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8
[2].高敏,陶君.谈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及教育策略[J].儿童与健康.2018
[3].荣伊莉.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J].快乐阅读.2016
[4].杨文祎.大班探索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6
[5].厉云.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探索性行为[J].好家长.2012
[6].风爽.论科学活动中幼儿的的探索性行为[J].青年文学家.2011
[7].周升群.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