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转化论文_朱进倩,刘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代谢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羟基,蛋白,尼古丁,微生物,烟土,氧化酶,间质。

代谢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进倩,刘吉华[1](2019)在《细胞色素P450转化代谢甾体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在甾体药物合成代谢过程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关键酶。通过CYP450对甾体进行生物转化可以完成一些有机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增加其结构修饰的位点,丰富化合物的种类,开发出药理活性更强的新药。近10年来,CYP450对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发展迅速,文章在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已阐明的CYP450转化甾体的不同反应类型进行分类总结,阐述了甾体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相关实例和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甾体生物转化机制和甾体药物的结构修饰、定向改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杨涌涛,金戈,李鑫,郑方硕,黄莹[2](2019)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脂质代谢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57例。溶栓后2 h和24 h分别行颅脑CT检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及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是否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利用ROC曲线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1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45例未发生出血转化,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1.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转化患者静脉溶栓前基线血清脂蛋白a水平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脂蛋白a预测出血转化的ROC曲线分析提示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最佳分割点是114.50 mg/L,敏感性为64.40%,特异性为75.00%,曲线下面积为0.701(95%CI:0.555~0.847),入院时Lp(a)水平≥114.50 mg/L的患者出血转化率(9.38%)低于Lp(a)水平在0~114.50 mg/L的患者(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前基线血清脂蛋白a水平降低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针对血脂成分合理用药,调整脂代谢异常,预防和减少脑梗死后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4期)

王晶莹[3](2019)在《地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芥子油苷代谢工程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属于苔藓植物,在世界各地均有所分布,常见于我国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区。地钱具有基因组低冗余、遗传转化简便、可无性繁殖及细胞悬浮培养增殖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地钱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地钱具有和高等植物一致的真核表达系统,因此在生产来源于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或蛋白质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芥子油苷是一种含硫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受到外界病原菌或者机械性损伤时,体内的组织被破坏,使得芥子油苷和黑芥子酶充分接触,然后芥子油苷被水解,这些水解产物具有许多的生物活性。对于植物来说,这些水解产物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促使植物进行防御反应抵抗病原菌和害虫;对人类来说,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癌症,也可用于生产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吲哚族芥子油苷是一类来源于色氨酸的芥子油苷,其降解产物具有抑制肿瘤活性及治疗结肠癌等功效。尽管吲哚族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对人类非常有益,但是在植物中含量却很少,因此利用代谢工程方法生产芥子油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拟利用地钱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芥子油苷代谢工程的初探。建立并优化了地钱的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吲哚族芥子油苷代谢工程策略进行了初步设计,探讨了地钱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势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高效生物反应器及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成功的对野生地钱进行驯化,建立并优化了地钱的组织培养体系。对地钱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在含有1%蔗糖的1/2B5培养基上,对地钱胞芽进行1 d的预培养,用添加0.01%Tween 20的农杆菌转化缓冲液浸泡10 min,在黑暗环境下与农杆菌共培养3 d,用50 mg/mL的卡那霉素进行2周的筛选,待存活的叶状体长出胞芽后,用10 mg/mL的卡那霉素进行筛选,获得抗性胞芽。利用报告基因比较了外源启动子CaMV35S和地钱内源启动子MpEF1α的驱动效率。完成了吲哚族芥子油苷代谢途径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设计了以地钱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芥子油苷代谢工程的初步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小花[4](2019)在《不同氮代谢微生物对有机肥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下,为使植烟土壤氮素供应更加符合烤烟生产中“前期猛后期控”的需求,从贵州植烟土壤中筛选出氮代谢优势微生物,经过增殖添加到酒糟有机肥和土壤中,以促进氮的矿化,提高氮的利用率。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威宁和湄潭植烟土壤中分离出85株氮代谢活性较高的微生物,然后通过纳氏试剂法和氨化菌培养液培养法复筛出氮转化能力强的12株菌株,编号为W24、W13、W2、W4、W6、W12、W16、Z3、Z6、Z15、Z9和Z5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分别属于Chryseobacterium wanjuense、Leifsonia shinshuensis、Chryseobacterium、Pantoea、Bacillus、Bacillus simple、Lysinibacillus、Bacillus simple、Aqrobacterium、Bacillus megaterium、Brevundimonas和Paenarthrobcter;通过对氨化作用强度的测试,所筛选出的菌株对有机氮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培养72h后菌株W24、W13、W2、W16、W4、W6、W12、Z9、Z15、Z50、Z3和Z6对有机氮分解率分别达到75.4%、69.9%、68.5%、59.4%、58.1%、53%、46.1%、93.4%、87.6%、49.3%、42.6%和42.6%,菌株W24、Z9和Z15分解能力较强。2.在不同温度下,氮代谢菌株对氮转化的效率略有差异。添施的氮代谢微生物菌株在15℃、20℃和25℃叁个培养温度下均能在有机肥中发挥自身的分解能力,与不施菌剂处理(CK)相比,无机氮转化量分别增加了897.09~1688.58mg/kg、366.27~1068.05mg/kg和550.80~1823.71mg/kg;其中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4.80~115.95mg/kg、1.29~16.93mg/kg和0.39~5.73mg/kg;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831.20~1551.87mg/kg、360.89~1052.24mg/kg和457.12~1820.19 mg/kg。在15℃下,菌株W12、Z3、Z9、W4、W13、Z6和W24转化效果较好;在20℃下,菌株W6、W2、Z3、W24、Z9、Z15和Z6转化效果较好;在25℃下,菌株W24、W16、Z6、W4、W6和Z3转化效果较好。根据菌株在不同温度下转化效果的差异分为温度敏感型和温度钝化型,其中温度敏感型菌株有W12、W4、W13、W6、W2、W16、Z6和Z15,温度钝化型菌株有Z3、Z6和W24。3.在不同温度下,氮代谢微生物对有机氮转化的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有差异的。在15℃下,有机肥氮形态转化在0~10d主要以硝态氮形态为主,15~65d主要以铵态氮形态为主;在20℃条件下,培养5d和25d以铵态氮形态为主,10~15d以硝态氮形态为主;在25℃条件下,铵态氮转化量呈缓慢降低趋势,硝态氮转化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最符合烤烟生育期对氮需求的是:15℃处理中W12、Z15和Z3对氮形态转化效果较稳定,20℃则是W2,25℃则是W24。叁种温度下培养25d后,氨化作用强度均降低,这有利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无机态氮的降低,解决生长后期氮素供过于求的问题。培养65d后,氨化作用强度接近不施菌株处理,说明合理添加氨化作用菌株不会增加土壤氮素在烤烟非生长季节的损失。4.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微生物菌剂的生态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将在叁种温度下筛选出的优势氮代谢菌株分别配制成复合菌剂Ⅰ、Ⅱ、Ⅲ,分别使用在年均平均气温在10℃、14℃、20℃的威宁、黔西、湄潭,结果显示:添施复合菌剂虽然均可增强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和提高土壤无机氮的释放速率,但在不同生态区域有量的差异,其中在威宁复合菌剂Ⅰ效果最佳,氨化作用强度和无机氮释放速率分别为2.23倍和61.66%;在湄潭复合菌剂Ⅲ效果最佳,氨化作用强度和无机氮释放速率分别为1.91倍和62.0%;在黔西叁种菌剂效果差异不大。因此在不同生态区域施用适宜的复合菌剂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吴丛丛[5](2019)在《浅析内分泌代谢病的转化医学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分泌学代谢病的转化医学与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内分泌代谢病患者20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均为10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在使用常规治疗方法是同时应用转化治疗法,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可以使制定出的治疗方案更加有效且可以凸显治疗效果。在分析对照组治疗效果与观察组治疗效果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在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治愈率也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对比中看出在治疗内分泌代谢病时利用转化方式可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4期)

王蓉水[6](2019)在《尼古丁代谢酶Pno电子传递的研究和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尼古丁的废弃物。因为尼古丁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这些含有尼古丁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并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必须开发有效的技术来处理或回收利用烟草废弃物。在多数情况下,与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可以更高效、更经济地无害化处理有毒化学品。据文献报道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可以降解代谢尼古丁,比如本论文使用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33可以通过新型的吡啶途径和吡咯途径的“杂合途径”氧化降解尼古丁,进而以尼古丁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在该途径中,吡啶环被开环分解之前至少有六个步骤是氧化还原反应,S33通过这六个氧化还原反应将电子从尼古丁及其中间代谢物沿着电子传递链(ETC)传递到最终的电子受体02,最终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获得能量。在这六个氧化反应中,催化第四步反应(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脱氨生成6-羟基-3-琥珀酰半醛吡啶)的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酶Pno的生理电子受体仍不清楚。此外,该途径中一些中间代谢物可以作为底物进一步化学合成一些有价值的药物,如6-羟基尼古丁,这为资源化利用烟草废弃物和尼古丁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本论文主要对A.tumefaciens S33降解尼古丁途径中的关键酶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酶(Pno)的电子传递及利用工程菌转化尼古丁生产6-羟基尼古丁进行了探究,具体内容如下:人工电子受体2,6-二氯酚靛酚(DCPIP)在实验室前期被用作Pno的电子受体测试了 Pno催化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脱氨的反应。为了方便实验,本论文首先尝试了 Pno对假氧化尼古丁(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的类似物)的催化性质,并用其替代真正底物开展实验。进一步通过生化分析、遗传分析和LC-MS分析来确定Pno可利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AB)作为生理电子受体催化假氧化尼古丁脱氨生成3-玻珀酰半醛吡啶。在此过程中,NAD(P)+、O2和铁氧还蛋白不能作为电子受体发挥作用。同时,利用18O标记的底物证实产物3-琥珀酰半醛吡啶中的醛基氧原子来自H2O。对尼古丁降解基因簇上etfAB基因的敲除降低了A.tumefaciens S33在尼古丁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但其在HSP(6-羟基-3-玻珀酰吡啶,S33降解尼古丁杂合途径下游的一种中间代谢物)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这表明EtfAB在菌株S33高效降解尼古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泛醌氧化还原酶(Euo)的催化下,电子可从还原态EtfAB进一步转移到辅酶Q。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尼古丁氧化降解途径涉及的电子转移过程和能量代谢,为细菌分解代谢尼古丁提供了新见解。此外,实验室前期构建了敲除了 6-羟基尼古丁氧化酶Hno编码基因的工程菌S33-△hno,本论文利用该工程菌进行了将尼古丁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合物6-羟基尼古丁的全细胞转化实验。在最适条件(30℃、pH 7.0、初始尼古丁浓度为1.0 g/l)下,以含0.1 g/1 HSP的葡萄糖铵盐培养基30℃培养24小时获得的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分批转化和分批补料细胞转化反应实验。分批转化中每批次发酵的摩尔转化率达到95%;分批补料转化中最终摩尔转化率高达98.4%。回收产物的回收率为76.9%,产率可达83.9%。综上,本论文通过对EtfAB和Euo进行的异源表达、纯化和酶反应测定,发现Pno以EtfAB作为生理条件下的电子受体,且可进一步通过Euo的催化将电子转移到CoQ,进而沿ETC传递给02,该结果说明Pno是一个脱氢酶而非氧化酶,因此我们将Pno更名为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脱氢酶。本研究完善了A.tumefaciens S33氧化降解尼古丁的“杂合途径”,同时也为深入了解细菌氧化降解尼古丁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提供了新见解。本论文对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在为高值化合物6-羟基尼古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基础的同时,也为烟草废弃物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绿色替代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李晓光[7](2019)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上皮间质转化标志性蛋白的表达与其血清代谢产物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测定胃癌患者术后癌组织上皮间质转化标志性蛋白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2.分析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代谢谱,探究胃癌上皮间质转化与其血清代谢产物的关系。3.尝试利用血清代谢产物与临床病理资料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寻找胃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1例患者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量,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即其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低表达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高表达的患者列为一组,剩余的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列为另一组。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观察两组患者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2.应用液相色谱-质谱仪分析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代谢谱,得到原始数据,然后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将两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查找HMDB(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筛选出组间差异性的代谢产物。3.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选出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出51例患者癌组织中E-cadherin低表达且N-cadherin高表达的患者,即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有24例,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有27例。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P=0.031)、肿瘤TNM分期(P=0.002)、肿瘤分化程度(P=0.011)有关,差异有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P=0.111)、性别(P=0.234)、肿瘤大小(P=0.229)无关,差异无意义(P>0.05)。2.通过Markerview软件做PCA(主成分分析)观察到可以将这两组患者分开;使用Peakview软件得出的血清总离子流图中,能够观察出两组患者间的存在差异代谢产物;通过t检验(使P<0.05)得出两组之间差异性的血清代谢产物共179种。使用BRB-Array Tool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后从中选取贡献率为80%-100%的产物有13种。查询HMDB(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可筛选出相应代谢物质名称。经过RStudio软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相应的热图,能够观察到可以区分两组患者。3.基于13种代谢产物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逻辑回归,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最终筛选出2种与胃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别为叁己糖基神经酰胺、溶血磷脂(22:4)。结论:1.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对较晚,分化程度较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与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胃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血清代谢产物。3.叁己糖基神经酰胺、溶血磷脂(22:4)是胃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肖明明[8](2019)在《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的表达与血清代谢产物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初步探讨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与其血清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尝试利用差异性代谢产物与临床病理资料建立风险评分模型探索结直肠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0例患者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情况,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即其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低表达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高表达的患者列为一组,剩余的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列为另一组。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2.应用液相色谱-质谱仪分析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代谢谱,得到原始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性的代谢产物。3.运用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出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检测100例患者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表达情况,发现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为20例,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为80例;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患者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等无关,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kview软件得出的血清总离子流图中,能够观察到两组患者血清中代谢产物存在差异;通过Markerview软件进行PCA(主成分分析)后观察到这两组患者可以很好地分开;通过t检验(P<0.05)得到112种差异性血清代谢产物。使用BRB-ArrayTools软件进一步判别分析后,得到贡献率100%的产物9种。对这9种代谢产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其可以区分开两组患者。4.将9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8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和1项临床病理资料(淋巴结转移状态)与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最终筛选出与结直肠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2种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相关性;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与未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差异性代谢产物;3.Sphinganine、LysoPC(20:0/0:0)是结直肠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阳飞,闵勇,刘晓艳,饶犇,王开梅[9](2019)在《甾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医药作用,市场需求巨大。甾类化合物及其关键甾类药物通过微生物转化制备工艺较化学合成法具有区域立体选择性、减少合成步骤、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收率以及生态友好等优点逐步被应用,然而甾类物质微生物分解代谢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并确定。本文从甾类化合物结构种类与主要来源、生理功能、微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机制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着重解析甾类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关键酶系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为甾药化合物生产菌种改造与工程菌构建,以及微生物转化工业化生产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岩涛,杨岩,江欢英,李森,刘金玲[10](2019)在《小檗碱及药根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行小檗碱和药根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转化研究,尝试给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外和体内关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用Brad ford法测定酶活性,以此配制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体系,加入药物温孵,用质谱进行检测测定并比较小檗碱、药根碱代谢产物图谱。结果检测到小檗碱经大鼠肝微粒体代谢后产物中有药根碱,药根碱经大鼠肝微粒体代谢后产物中有巴马汀,但小檗碱代谢产物中未见巴马汀。结论小檗碱和药根碱是同母核生物碱,在肝微粒体中孵化可相互影响,但体外代谢无法简单关联体内代谢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代谢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脂质代谢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57例。溶栓后2 h和24 h分别行颅脑CT检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及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是否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利用ROC曲线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1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45例未发生出血转化,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1.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转化患者静脉溶栓前基线血清脂蛋白a水平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脂蛋白a预测出血转化的ROC曲线分析提示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最佳分割点是114.50 mg/L,敏感性为64.40%,特异性为75.00%,曲线下面积为0.701(95%CI:0.555~0.847),入院时Lp(a)水平≥114.50 mg/L的患者出血转化率(9.38%)低于Lp(a)水平在0~114.50 mg/L的患者(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前基线血清脂蛋白a水平降低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针对血脂成分合理用药,调整脂代谢异常,预防和减少脑梗死后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谢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朱进倩,刘吉华.细胞色素P450转化代谢甾体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2].杨涌涛,金戈,李鑫,郑方硕,黄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9

[3].王晶莹.地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芥子油苷代谢工程的初探[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王小花.不同氮代谢微生物对有机肥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

[5].吴丛丛.浅析内分泌代谢病的转化医学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王蓉水.尼古丁代谢酶Pno电子传递的研究和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9

[7].李晓光.胃癌患者癌组织上皮间质转化标志性蛋白的表达与其血清代谢产物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肖明明.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的表达与血清代谢产物关系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阳飞,闵勇,刘晓艳,饶犇,王开梅.甾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10].杨岩涛,杨岩,江欢英,李森,刘金玲.小檗碱及药根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转化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分析氨基酸代谢途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Fig....几种多环芳烃转化产物结晶显微镜观察...别孕烯醇酮的合成路径注释:图显示了别...旧.祖d弛.邢肠a耳脚阳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降解路径[30]

标签:;  ;  ;  ;  ;  ;  ;  

代谢转化论文_朱进倩,刘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