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微生物菌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闭症,微生物菌群,16s,rRNA测序
肠道微生物菌群论文文献综述
邹俊,曾令兵,蔡沁明,王星星,钟霞[1](2019)在《自闭症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比较分析自闭症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及与健康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的差异,以期寻找与自闭症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异菌群。方法根据设定的入选标准分别收集自闭症患者治疗前(R组)、治疗后(C组)及健康对照儿童(Z组)粪便标本各20例,然后进行粪便基因组DNA的提取与16s rRNA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对60例样本的菌群分布多样性分析,得知在门水平硬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各个组均占绝大多数,其中硬壁菌门在各个组丰度均最高;属水平Escherichia-Shigella、[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 R组比C组丰度高,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只存在于R组和C组中,且C组比R组丰度低。由此可见,自闭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和韦荣球菌属丰度明显增高,其中志贺菌属变化最显着。结论自闭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分布确实存在一定差异,且自闭症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菌群也存在一定的改变,这与自闭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闫喜功[2](2019)在《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愈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0例,全部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根据病人的愈后和生存情况,分为恶化组和康复组。诊断病人的感染情况并采用qPCR检测肠道菌群情况。结果颅脑损伤病人术后,恶化组GCS评分要明显高于康复组。恶化组肠有害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康复组,而有益菌(粪肠球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康复组。结论肠道微生物分布对接受肠内营养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有影响,有益菌的存在对其愈后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小琪,李忠心[3](2019)在《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一直互利共存的,并在宿主的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以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肥胖、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补充益生菌可能对CKD患者具有潜在的收益,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与CKD的关系,综述如下。1肠道微生物群(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9年09期)
朱原,石博文[4](2019)在《发酵饲料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广泛研究发酵饲料以减少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使用,同时养猪业想通过使用工业副产品来降低饲料价格。微生物发酵能够降解抗营养因子和一些饲料常量营养素,提供益生菌和代谢物。Canibe和Jensen已充分研究了微生物在相关饲料的应用,以提高饲料的生物利用度,改善猪胃肠功能,预防腹泻,并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发酵饲料具有改善肠道健康和维持猪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巨大潜力,可通过饲喂饲料调节宿主肠道(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19年15期)
陈朝喜,唐彩琰,Megan,C.Niederwerder[5](2019)在《肠道微生物菌群调节对猪的益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预防性调节,同时分析其在感染前的特征可以为利用该菌群预防猪感染疾病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9年06期)
时国朝,黄春容[6](2019)在《呼吸道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及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上述症状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2014年流行病调查提示,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1],全球哮喘发病率为4.3%,(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周敏,张秋蕊[7](2019)在《呼吸道、肠道微生物菌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室内使用生物燃料、职业暴露及幼时感染等。COP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持续炎症、氧化应激的增加、蛋白酶-抗蛋白(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毕研亮[8](2019)在《饲喂方式对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来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随母哺乳和人工饲喂两种不同饲喂方式对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并研究在这两种饲喂方式下早期肠道菌群的母体和环境来源以及相应比例。试验选取6只妊娠母羊和它们的双胞胎羔羊为研究对象,双胞胎羔羊出生后随机分为随母哺乳组和人工饲喂组,每组6只羔羊,采集母羊身体部位、羊舍环境和第3日龄时羔羊的肠道食糜样品,检测这些样品的微生物组成。结果如下:不同饲喂方式对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16SrDNA基因测序和qPCR方法,研究随母哺乳组和人工饲喂组两组羔羊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以拟杆菌属为主。不同饲喂方式显着影响羔羊早期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人工饲喂组羔羊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随母哺乳组羔羊,人工饲喂显着增加了羔羊肠道中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丁酸弧菌和梭菌XlVa的丰度,显着降低了羔羊肠道中梭菌XI的丰度。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来源和比例分析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方法研究母羊身体部位—母体口腔、生殖道、粪便、母乳、腹部皮肤、乳房皮肤、乳头皮肤,和羊舍环境—羊舍墙壁、羊舍地板、羊舍空气样品的微生物组成,并用菌群相似性分析和SourceTracker分析研究了随母哺乳组和人工饲喂组羔羊肠道微生物来源及相应的比例。结果发现不同饲喂方式也影响了微生物从母体和环境向新生羔羊肠道的直接传递。随母哺乳组羔羊早期肠道微生物主要来自母体乳头皮肤(43%)、环境空气(28%)、母体生殖道(7%)、母体腹部皮肤(6%)和母体口腔(5%);而人工饲喂组羔羊肠道微生物则主要来自母体生殖道(46%)、环境空气(31%)和羊圈地板(12%)。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了解早期肠道菌群与饲喂方式之间的关系、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来源、微生物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这些发现促进了我们对早期肠道微生物菌群来源的认识,并有助于设计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健康的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于艳华[9](2019)在《肠道微生物菌群对日常活动能力降低引起的老年疾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由于卧床不起等原因引发的日常活动能力降低会导致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骨质疏松、肌肉减少症、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人类肠道中存在10种以上微生物,大多数分布在回肠和结肠,主要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变形菌、放线菌和粪球菌~([1]),这些细菌在维持能量、代谢和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自闭症、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肝细胞癌~([2~5])等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超,刘亚忠,孙亚伟[10](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4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选取43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肠道微生物菌群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研究组乳酸菌、双歧杆菌、总厌氧菌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肠杆菌、肠球菌、总需氧菌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后,研究组乳酸菌、双歧杆菌、总厌氧菌数量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和总需氧菌数量减少(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出现明显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情况,经过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情况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肠道微生物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0例,全部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根据病人的愈后和生存情况,分为恶化组和康复组。诊断病人的感染情况并采用qPCR检测肠道菌群情况。结果颅脑损伤病人术后,恶化组GCS评分要明显高于康复组。恶化组肠有害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康复组,而有益菌(粪肠球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康复组。结论肠道微生物分布对接受肠内营养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有影响,有益菌的存在对其愈后有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微生物菌群论文参考文献
[1].邹俊,曾令兵,蔡沁明,王星星,钟霞.自闭症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多样性研究[J].江西医药.2019
[2].闫喜功.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愈后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3].王小琪,李忠心.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9
[4].朱原,石博文.发酵饲料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J].北方牧业.2019
[5].陈朝喜,唐彩琰,Megan,C.Niederwerder.肠道微生物菌群调节对猪的益处[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
[6].时国朝,黄春容.呼吸道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及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7].周敏,张秋蕊.呼吸道、肠道微生物菌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及治疗的影响[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8].毕研亮.饲喂方式对新生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来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9].于艳华.肠道微生物菌群对日常活动能力降低引起的老年疾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10].王超,刘亚忠,孙亚伟.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