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文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
译文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孙蓉[1](2017)在《从《老友记》字幕的两个译文比较看文化意象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E.A.Nida在他的书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本的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语言的意义最终可以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一席之地。其中一些语言含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当人们使用它们时,他们能够立刻理解彼此传达的信息。”一、文化意象的定义文化意象是指植根于文化土壤、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从历史上看,文化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多种形式和内容中找到许多表达,包括植物、动(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7年29期)
杨红梅,张翩[2](2016)在《意象派风格在庞德《长干行》译文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庞德作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译诗应该凝练、简洁,要突出意象美和节奏感。本文从中国唐代着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长干行》的译文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入手,分析了译者庞德在翻译中意象派风格的体现及译文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32期)
王敏芙,章洁[3](2016)在《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Night”的译文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我国掀起了一场"门罗热",但是很快便热度散去,被大众遗忘。门罗现象并非个例,对我国开展外国小说译介工作有指导意义。译文质量是影响诺奖作品传播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亲爱的生活》在翻译上颇受网友诟病,本研究从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出发,比较其中一篇短篇小说"Night"的大陆和台湾译文,从而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一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理论版)》期刊2016年03期)
周海云[4](2016)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意象。中国传统诗词多以词语精炼、意象丰富着称,其中尤以李白的诗歌最具代表,其深刻的意境常常令读者沉溺其中,流连忘返,故而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译文为蓝本,研究李白送别诗的意象传达。(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管晓霞[5](2016)在《基于格式塔意象理论的《江雪》译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式塔理论即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它在意象与意境塑造中有着极为相似的美学特征,两方都是通过个体的意象构成,因此也就使得格式塔意象理论也能在文学意境翻译领域广泛使用。现以《江雪》的四个经典译本版本作为研究主要对象,进行格式塔意象理论的分析,从而实现文学翻译中对格式塔意象的重现。(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03期)
李娜[6](2015)在《从《天净沙·秋思》的译文分析看意象派诗歌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诗歌特别是"意象派"诗歌时就要把诗歌中意象再现放在首位。作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在分析原诗及其叁个英文译作的基础上,对意象词翻译进行了对比,认为许渊冲的译文在意、音、形方面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翻译意象词特别是文化意象词时一定要斟词酌句,做到再现意象的同时,也要注重"音美"和"形美"。(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24期)
李梓铭[7](2015)在《苏童《米》译文中的意象流变与审美价值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语言文化、思维意识等方面差异,苏童小说《米》部分意象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遭遇冲突、扭曲,甚至发生变形,原文在译文中磨损的部分正是目的语无法重现原文广度、深度的表现。英文读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以独特的异域视角解读其中意象寓意,使原文生长出新的生命力,并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中。《米》在英语世界里的译介、接受、传播过程是其审美价值被解构之后的重构过程,彰显出苏童小说所蕴含的深厚的原生态美学张力、审美价值的延伸性和可塑性,以及以苏童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小说内在坚实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核,同时补足了西方对中国元素、中国文学的想象。(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雪莲,乔静[8](2015)在《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朱自清《匆匆》及英译文主题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意象图式这一认知语言学概念。本文以朱自清的《匆匆》及其译文为例,尝试分析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意象图式,进而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分析朱自清《匆匆》原文与英译文对主题意义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慧[9](2015)在《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叁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叁种译文,从而比较叁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的过程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叁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5年02期)
刘红华[10](2014)在《从意象、选词和文化内涵看《天净沙·秋思》的六则译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致远之曲《天净沙·秋思》是"曲中雅语",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意象诗歌。此曲的译文层出不穷,本文选取了Sherwin SS Fu、赵甄陶、施文林(W.Schlepp)、许渊冲、翁显良和丁祖鑫&Burton Raffel的六篇译文,从意象、选词和文化内涵入手探讨这六篇译文,去粗取精,并得出一篇在意象的保留、选词的精当和文化内涵的传递都比较到位的译文,在分析现有译文和得出自己译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翻译诗词应该做到:1)最大限度保留意象: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2)措辞精准:在个别词语的推敲上要多下工夫,尽量做到措辞精准;3)准确传达文化内涵:译者能尽量传达原语的文化以达到翻译中文化传播的目的;4)以诗译诗:诗歌翻译是情感、美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散文译诗虽传播了原诗的情感,却忽略了形美的再现,所以将诗歌翻译成诗歌才是最佳选择。5)诗歌译者最好母语是原语的诗人:母语是原语的译者更能理解原诗的意境,而诗人译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怀,对于诗歌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在线更游刃有余。笔者希望这次尝试能对诗歌翻译实践有一定借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8-25)
译文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译诗应该凝练、简洁,要突出意象美和节奏感。本文从中国唐代着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长干行》的译文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入手,分析了译者庞德在翻译中意象派风格的体现及译文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文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孙蓉.从《老友记》字幕的两个译文比较看文化意象的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
[2].杨红梅,张翩.意象派风格在庞德《长干行》译文中的体现[J].文教资料.2016
[3].王敏芙,章洁.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Night”的译文比较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
[4].周海云.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5].管晓霞.基于格式塔意象理论的《江雪》译文分析[J].语文建设.2016
[6].李娜.从《天净沙·秋思》的译文分析看意象派诗歌翻译[J].语文学刊.2015
[7].李梓铭.苏童《米》译文中的意象流变与审美价值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李雪莲,乔静.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朱自清《匆匆》及英译文主题意义[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9].李慧.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叁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J].语文建设.2015
[10].刘红华.从意象、选词和文化内涵看《天净沙·秋思》的六则译文[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