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原甲藻论文_朱霞,甄毓,米铁柱,于志刚,池振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小,赤潮,探针,分子,核糖体,化学,河北省。

微小原甲藻论文文献综述

朱霞,甄毓,米铁柱,于志刚,池振明[1](2012)在《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着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凤英,石彦红,马凌波,徐兆礼[2](2011)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微小原甲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成功鉴定了赤潮微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mum),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特异性检验显示,只有微小原甲藻为阳性扩增,其他对照藻类均为阴性反应;敏感性检验表明,LAMP方法的敏感度是常规PCR的10倍,最低检测限仅为3.6 pg DNA。同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摸拟现场试验,把培养的微藻进行煮沸后直接作为检测模板,结果显示,只有微小原甲藻模板或者含有该微藻的模板呈现阳性扩增,其他为阴性反应。该方法对反应产物的检测可采用直接观察白色沉淀或者加入SYBR Green I染色来确定,省去了繁琐的电泳步骤。本文建立的微小原甲藻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整个过程在1个小时内完成,最低检测限度仅几个皮克。因此,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赤潮发生时对赤潮微藻进行快速检测鉴定,而且可在低密度时对该藻进行监控,为赤潮预报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5)

朱霞[3](2011)在《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潮是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赤潮的暴发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态,并给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赤潮进行监控及预警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其中,赤潮藻的鉴定和定量分析是赤潮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以传统显微计数方法为依托,愈来愈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该领域并且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组装一台用于赤潮藻类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ECL(electrochemiluminesence)分析仪,通过对其检测条件(工作电压、工作电流、反应试剂浓度和pH、磁珠用量)的反复测试及优化,确定该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以此为基础,以常见赤潮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 (Pavillard) Schiller)为研究对象,将TPrA-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与本实验已建立的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sandwich hybridization integrated with nuclease protection assay, NPA-SH)相融合,成功建立了一种可鉴定到种、分析速度较快的赤潮藻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ence-molecular probe, ECL-MP)。该技术将具有种特异性的酶保护分析探针(NPA探针)进行联吡啶钌标记(Ru (bpy)_3~(2+) )和生物素(Biotin)标记;经S1酶保护分析后,运用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实现对标记探针的快速分离;然后用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TPrA-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取代NPA-SH中酶标显色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光信号强度与藻细胞数目之间的关系建立应用于目标藻定性定量检测的ECL-MP分析曲线。运用该方法对微小原甲藻实验室纯种、混合种、模拟样品以及现场样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显微镜计数结果相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证明ECL-MP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准确度。该方法对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为6.25×10~2~4×10~4个,检测限和检测范围大大优于NPA-SH检测技术(1.1×10~4~3.7×10~5个),整个分析过程耗时由NPA-SH技术的近7.5小时缩短为4.5小时。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一方面利用了NPA-SH的高特异性,将易于降解的目标生物rRNA转化为等量的互补DNA探针,并利用S1酶降解单链核酸的特性对杂交真实性进行校正,从而实现了对目标藻定性定量检测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ECL技术灵敏度高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从而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本研究为赤潮藻的快速准确检测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3-01)

安鑫龙,李雪梅[4](2010)在《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记述河北省赤潮藻新记录种。[方法]室内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甲藻门原甲藻属2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Pavillard)Schiller和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 Bohm。描述标本保存在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有害藻华藻种库。(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7期)

陈国福,张春云,闫培生,徐仲,王广策[5](2009)在《建立微小原甲藻的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预防和治理赤潮,首先要对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进行准确鉴定并建立赤潮藻的快速鉴定与检测方法,以对自然水域的赤潮生物进行日常监控。本文探讨了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原甲藻赤潮检测中的应用。我们首先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Pavillard)Schiller的核糖体大亚基(LSU)序列,并以此为靶序列设计了以细胞质rRNA为靶序列的特异性DNA探针,建立了微小原甲藻的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通过交叉反应测试对探针的特异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设计并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能使整个细胞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探针不与其它受试藻种进行交叉反应,表明探针是特异性的。该技术有望用于微小原甲藻的日常水样监测中。(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09-11-15)

周成旭,傅永静,陈海敏,严小军[6](2007)在《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的毒性检测及其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 DONGHAIENSE的藻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对一种裸甲藻微小卡罗藻 Karlodinium micrum 的毒性检测和它与东海原甲藻 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 之间的种间竞争。该藻(NMB jah047)分离自2005年6 月浙江洞头以 Karenia mikimotoi Hansen 和 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 为优势种的混合赤潮样品。K.micrum 在赤潮水样中的密度大概为10 cells/mL。以实验室条件培养纯化株,对其溶血毒、鱼毒和细胞毒特性进行了检测。并且,就此未见在中国海区发生单种赤潮报道的裸甲藻与中国东海常见赤潮原因种 P.donghaiense 的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侯建军,赖红艳,黄邦钦[7](2005)在《用PCR扩增裸甲藻和微小原甲藻rRNA基因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潮种裸甲藻(Gymnodiniumsp.)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mum)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方法提取 其基因组并进行纯化,然后采用PCR方法扩增其rRNA基因,包括18S,28S和ITS片断,并进行扩增条件的比较和优化,得到两种藻的最佳DNA提取条件和PCR扩增条件.裸甲藻和微小原甲藻的DNA提取宜采用改良的CTAB 方法;并需对粗提取的DNA用CTAB方法进行纯化.两种藻的最适模板浓度为纯化后模板1 0~2.0μL;最适Mg2+ 浓度为2 0μL(25mmol/L);ITS引物PCR扩增的退火温度为50℃,而18S叁对引物的退火温度均为55℃,28S的退 火温度为54℃最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石岩峻,胡晗华,马润宇,丛威,蔡昭铃[8](2004)在《不同氮磷水平下微小原甲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光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小原甲藻对无机氮、磷的吸收特性和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无机氮、磷浓度对微小原甲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氮(0.0882 mmol/L NaNO3)条件下,微小原甲藻具有最高的比生长速率,为0.46 d-1,而中氮(0.882 mmol/L NaNO3)条件下具有最大的细胞密度,为54900个/mL,分别比低氮和高氮(2.646 mmol/L NaNO3)下增加7.2%和20.1%. 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升高,最大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也增加,在高磷(0.108 mmol/L KH2PO4)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7400个/mL和0.45 d-1. 高营养源(高氮或高磷)状态下生长的藻细胞具有更高的单位细胞和单位叶绿素a表示的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chl a和Pmcell)和光饱和点. 低氮和高氮条件下的藻细胞同样具有高的单位细胞和单位叶绿素a表示的光合效率(achl a和acell),而单位叶绿素a表示的光合效率(achl a)则在高磷下最大. 在氮源充足条件下,低的N/P有利于微小原甲藻细胞的生长.(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范春雷,Glibert,P,M[9](2003)在《还原态氮源在微小原甲藻大规模赤潮中的重要性——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春末夏初,在美国的切萨皮克海湾的Choptank河出现了由微小原甲藻引发的大规模的赤潮。我们做了一系列与该藻赤潮发生机制有关的生理学特征实验。其中与氮吸收有关的生理学参数被应用于微小原甲藻赤潮发生动力学模型。为说明几个关键的生念及生理学过程在微小原甲藻赤潮发展和持续过程重的重要性,我们用该模型测试了几个关键过程点。模型测试的结果表明,河流输入充足的氮源是引起微小原甲藻赤潮的关键因素,而输入营养盐的组成结构对赤潮的发生并不起主要作用。然而在赤潮形成后,赤潮的维系依赖于还原态的氮源。在赤潮的维持过程中,微小原甲藻的倾向于吸收还原态的氮源的生理学特征起了很大作用。模型进一步表明微小原甲藻在低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对氮的吸收仍然保持相当的吸收速率有利于该藻赤潮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胡晗华,石岩峻,丛威,蔡昭铃,欧阳藩[10](2003)在《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及其对锌限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低中高 3种Zn2 + 浓度下 ,赤潮藻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结果表明 ,低Zn(1.4pmol·L-1)下 ,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分别为 0 .4 0d-1和 5 110 0cell·ml-1.当Zn2 + 浓度超过2 4 .4pmol·L-1时 ,提高Zn2 + 浓度 (181.6pmol·L-1) ,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改变 ,为 0 .93d-1,而稳定期生物量则略有下降 ,但均明显高于低Zn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 .Z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影响 ,藻细胞光合作用需在更高光强下达到饱和 .随着Zn2 + 浓度增加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 (Pm)及光合作用效率 (α)均明显增大 .研究表明 ,富营养化水体中 ,高的Zn浓度是一定条件下触发赤潮藻类爆发性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7期)

微小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成功鉴定了赤潮微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mum),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特异性检验显示,只有微小原甲藻为阳性扩增,其他对照藻类均为阴性反应;敏感性检验表明,LAMP方法的敏感度是常规PCR的10倍,最低检测限仅为3.6 pg DNA。同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摸拟现场试验,把培养的微藻进行煮沸后直接作为检测模板,结果显示,只有微小原甲藻模板或者含有该微藻的模板呈现阳性扩增,其他为阴性反应。该方法对反应产物的检测可采用直接观察白色沉淀或者加入SYBR Green I染色来确定,省去了繁琐的电泳步骤。本文建立的微小原甲藻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整个过程在1个小时内完成,最低检测限度仅几个皮克。因此,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赤潮发生时对赤潮微藻进行快速检测鉴定,而且可在低密度时对该藻进行监控,为赤潮预报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原甲藻论文参考文献

[1].朱霞,甄毓,米铁柱,于志刚,池振明.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J].环境科学.2012

[2].张凤英,石彦红,马凌波,徐兆礼.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微小原甲藻[C].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3].朱霞.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安鑫龙,李雪梅.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J].安徽农业科学.2010

[5].陈国福,张春云,闫培生,徐仲,王广策.建立微小原甲藻的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C].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09

[6].周成旭,傅永静,陈海敏,严小军.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MICRUM的毒性检测及其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DONGHAIENSE的藻间竞争[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7].侯建军,赖红艳,黄邦钦.用PCR扩增裸甲藻和微小原甲藻rRNA基因的方法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石岩峻,胡晗华,马润宇,丛威,蔡昭铃.不同氮磷水平下微小原甲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光合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2004

[9].范春雷,Glibert,P,M.还原态氮源在微小原甲藻大规模赤潮中的重要性——动力学模型[J].生态科学.2003

[10].胡晗华,石岩峻,丛威,蔡昭铃,欧阳藩.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及其对锌限制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缺N的7种微藻添加营养盐后Chla的变化缺P的7种微藻添加营养盐后Chla的变化32007 年夏季南海北部表层海链藻、菱形...近几年厦门港赤潮水样中裸甲藻和微T. pulchellum裸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不同探针进行全细...

标签:;  ;  ;  ;  ;  ;  ;  

微小原甲藻论文_朱霞,甄毓,米铁柱,于志刚,池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