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意识,个体,推己及人,机制,主体性,道德教育。

个体道德意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惠[1](2019)在《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小说《金碗》谈起,着重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麦琪的道德意识,进而讨论普遍的个人道德意识觉醒的条件,最后联系国内的现实道德困境,提出一点看法。本文取"道德"最普遍的形而下的含义,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3期)

宿自力[2](2013)在《试论影响个体道德意识与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等构成个体道德发生,它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并始终受到社会机制的影响与制约。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道德行为选择判断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植根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环境之中,并受到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社会舆论等各种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3年24期)

孙风强[3](2013)在《道德教育中个体自主意识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受农耕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意识的权威,忽略个体自主意识的尊重和培养,这使道德教育呈现出教条化的僵化倾向。而缺乏个体道德自主意识的道德教育会割裂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良性互动,这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德性约束方面出现畸形——或阳奉阴违或盲目顺从。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社会个体发现自己并教会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道德自主意识。本文从道德自主意识的设立目的、行使原则和重点内容方面进行论证道德自主意识的内涵。(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3年12期)

闫林霞[4](2011)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个体成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些大学生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现象,我们应该注重从大学生内在价值支撑、价值的主动寻求、价值的目标定位及道德责任缺失的认知成因出发,寻求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从认知、价值、实践叁个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陈晓云[5](2009)在《意识形态与个体意义体验脱节:道德困境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两类措施解决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一类是伦理制度化,另一类是政府推动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两种措施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第一类措施低效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引导人在超越和意义体验的基础上追求向善,不能取得实效。第二类措施以总体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精神引导,失去了个体意义体验的支撑,因而处于悬空状态。当前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建构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人生信仰,这种建构需要解决叁对矛盾:实用理性与意义关切、社会分化与整体性认同、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09年04期)

宣云凤[6](2005)在《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叁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宣云凤[7](2003)在《论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本质在于个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是道德个体对自我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它包含着创造力发挥的内在欲求 ,是形成个体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主体性的叁个主要功能表现。(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03年06期)

李培荣[8](2003)在《谈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作为主体的公民长期以来对改善道德现状的外部依赖意识较强,自我实践意识较弱,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中,作为公民个体必须增强责任感,树立道德实践主体意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修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道德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王莉[9](2003)在《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道德形成机制角度出发 ,通过对推己及人和角色扮演理论的对比 ,试图揭示出推己及人的个人中心主义实质 ,同时指出维系现代性社会秩序的心理根源是角色扮演。最后 ,提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唐晓峰[10](2002)在《认知与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作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两者的发生和发展这项工作,学术界做得还很不够。事实上,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认知的发展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言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对个体认知发展与个体道德意识形成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 二、分别考察了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分析了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个体认知发展对个体道德意识发生所起的作用;然后考察了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第一阶段个体认知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对个体道德意识的影响;之后说明了在具体运算第二个阶段,个体认知的发展对个体道德意识由客观阶段向主观阶段过渡所起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形式运算阶段个体认知发展对此阶段个体道德意识状况的影响。 叁、结束部分简略指出个体认知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之间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2-06-01)

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个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等构成个体道德发生,它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并始终受到社会机制的影响与制约。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道德行为选择判断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植根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环境之中,并受到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社会舆论等各种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制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杨惠.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J].海外英语.2019

[2].宿自力.试论影响个体道德意识与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J].山西青年.2013

[3].孙风强.道德教育中个体自主意识的界定[J].理论界.2013

[4].闫林霞.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个体成因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

[5].陈晓云.意识形态与个体意义体验脱节:道德困境的根源[J].长白学刊.2009

[6].宣云凤.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J].苏州大学学报.2005

[7].宣云凤.论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功能[J].江海学刊.2003

[8].李培荣.谈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

[9].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

[10].唐晓峰.认知与良知[D].厦门大学.2002

标签:;  ;  ;  ;  ;  ;  ;  

个体道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