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谢剑飞,杨欣卉

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谢剑飞,杨欣卉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质,化学纤维,氨基酸,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谢剑飞,杨欣卉[1](2019)在《含蛋白质组分化学纤维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含蛋白质组分的化学纤维,大多数为差别化的新型化学纤维。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可以测定含蛋白质组分的化学纤维中的氨基酸含量,采用6.0 mol/L的盐酸将纤维中的蛋白质水解成为游离氨基酸,经氨基酸分析仪的离子交换柱分离后,与茚叁酮溶液产生衍生颜色反应,再通过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氨基酸的含量。研究表明,通过测定含蛋白质组分化学纤维中氨基酸的含量,可以为此类纤维的鉴别和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纺织检测与标准》期刊2019年01期)

赵勇,张树华,王杰,杨学芳,李晓云[2](2016)在《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DH群体168个品系为材料,在2年3点种植,研究灌浆期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清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的变化;球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略升"的动态规律;醇溶蛋白含量呈现"始低—慢升—快升"的趋势;麦谷蛋白含量呈"始低—稳升—稳升"的规律。各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在2年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为改善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黄显彬,曹荣,李智博[3](2015)在《南极磷虾自溶过程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极磷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极磷虾在4℃和20℃条件下自溶过程中非蛋白氮(NPN)、TCA可溶性蛋白、氨基酸态氮、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极磷虾NP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 h后4℃和20℃试验组NPN含量分别为8.40和12.67 mg/g,分别占到总氮的33.12%和49.96%;TCA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规律与NPN基本一致,而氨基酸态氮含量显着偏低;TVB-N值同样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8 h后4℃和20℃试验组TVB-N含量分别为0.16和0.21 mg/g。在实际生产中,南极磷虾原料应尽量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贮存。(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李晓云[4](2015)在《以淀粉含量为条件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setivum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目的。依据溶解特性,小麦籽粒蛋白质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母本)和豫麦57(父本)杂交获得的168个DH(Doubled Haploid)系为材料,在2年3点共6个环境下,测定成熟期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含量,基于包含357个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分析软件ICIMapping 3.3和QGAstation 2.0,对蛋白质组分含量进行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从基因水平上探讨蛋白质组分含量与淀粉含量间的相互关系。定位出增加蛋白质组分含量,而不降低淀粉含量的QTL,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从而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成熟期小麦籽粒中不同蛋白质组分和淀粉的关系,清蛋白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分别与淀粉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2.定位了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加性非条件QTL,共检测到17个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加性非条件QTL(清蛋白4个,球蛋白3个,醇溶蛋白6个,谷蛋白4个),其中有1个QTL(QAlu1B)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4个QTL(QGlo1B、QGli7B、QGlu1D和QGlu3A)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这些QTL为环境间稳定表达的QTL;共检测到7个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主效QTL(贡献率大于10%),分别为QAlu1B、QAlu1B-1、QAlu6A、QGlo1B、QGli1B、QGlu1B和QGlu1D。3.定位了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加性条件QTL,当以淀粉含量为条件时,共检测到19个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加性条件QTL(清蛋白5个,球蛋白3个,醇溶蛋白5个,谷蛋白6个)。其中,QAlu1B是不受淀粉影响的控制清蛋白含量的QTL;QGlo6A在提高球蛋白含量时,不会导致淀粉含量的降低,是解决球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负相关矛盾的重要QTL;QGli1B和QGli7A在提高醇溶蛋白含量时,不会导致淀粉含量的降低,是解决醇溶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负相关矛盾的重要QTL;QGlu1B和QGlu1D在提高谷蛋白含量时,不会导致淀粉含量的降低,是解决谷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负相关矛盾的重要QTL。4.定位了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上位性QTL,共检测到控制蛋白质组分含量的2对非条件上位性QTL和2对条件上位性QTL,有1个加性效应的QTL(QGli3A)参与了上位性效应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0)

赵勇[5](2014)在《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籽粒中的蛋白质组分含量是决定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分析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组分含量的QTL位点,对小麦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近年提出的条件QTL定位,可以检测到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QTL的动态表达,不仅为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准备基因资源,也可以为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母本)和豫麦57(父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oubledHaploid,DH)群体为材料,在2年3点6个环境下,测定小麦开花后5个时期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基于含有357个位点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利用ICIMapping3.3以及QGAstation2.0分析软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发育动态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蛋白组分基因的时空表达方式,以阐明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形成和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表型值的变化规律。在灌浆过程中各蛋白质组分是逐渐积累的,在不同年份和环境条件下,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动态变化略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灌浆进程的发展,清蛋白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球蛋白含量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在灌浆后期有小幅度回升;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表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在籽粒灌浆的不同时期,亲本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差异明显,DH群体各系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异幅度较大,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QTL作图条件。2.定位了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清蛋白含量的QTL。6个环境下,在籽粒灌浆的5个取样期共检测到18个影响清蛋白含量的非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2A、2B、3A、6A、6B、7B和7D等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66%~21.67%,主效QTL位点(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8个。QAlu7B-1和QAlu1B-3在2个时期被检测出;共检测到11个影响清蛋白含量的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2B、3A、6A、7B和7D等6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44%~16.85%,主效QTL位点有6个。QAlu1B-3在2个时期被检测到,其余QTL只在1个时期被检测到。3.定位了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球蛋白含量的QTL。6个环境下,在籽粒灌浆的5个取样期共检测到22个影响球蛋白含量的非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1D、2A、2B、2D、3A、3B、4A、4B、5A、6A、6B、6D、7B和7D等15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72%~25.13%,主效QTL位点有7个。QGlo1B-3在2个时期被检测出,其余QTL只在1个时期被检测到;共检测到23个影响球蛋白含量的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1D、2A、2D、3A、3B、4A、4B、6A、6B、6D和7D等12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53%~24.21%,主效QTL位点有7个。4.定位了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醇溶蛋白含量的QTL。6个环境下,在籽粒灌浆的5个取样期共检测到18个影响醇溶蛋白含量的非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2A、2B、2D、3B、4A、5A、6A、6B、7A和7B等11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41%~16.27%,主效QTL位点有9个。QGli6B和QGli7B在2个时期被检测出,其余的非条件QTL只在1个时期被检测到;共检测到14个影响醇溶蛋白含量的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2A、2B、2D、3A、3B、4A、5A、6A、6B、7A和7B等12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84%~15.57%,主效QTL位点有7个。5.定位了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谷蛋白含量的QTL。6个环境下,在籽粒灌浆的5个取样期共检测到17个影响谷蛋白含量的非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B、1D、3A、3B、3D、4D、5A、5D、6A、6B、6D、7A和7B等13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03%~35.02%,主效QTL位点有8个。QGlu-3A和QGlu-7B在2个时期被检测出,其余的非条件QTL只在1个时期被检测到;共检测到14个影响谷蛋白含量的条件加性QTL,分别位于1D、2D、3A、3B、3D、4D、5A、5D、6D、7A和7B等11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04%~20.10%,主效QTL位点有5个。6.定位了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含量的上位性QTL。6个环境下,在籽粒灌浆的5个取样时期影响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的非条件上位性QTL共有28对,可解释表型遗传变异的3.15%~8.96%。共检测到影响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条件上位性QTL共有28对,可解释表型遗传变异的3.22%~9.25%。大部分上位性QTL是微效QTL,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6)

段有强,李友军,黄明,李强,孙华尊[6](2012)在《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郑麦9023,洛旱2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即硝态氮/铵态氮为N1:100:0、N2:75:25、N3:50:50、N4:25:75、N5:0:100五种处理下下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响应的差异,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刘顺湖,冯磊,李桂菊,王晓强,孙庆磊[7](2012)在《不同来源地大豆品种蛋白质组分相对含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5个省引进的品种以及山东省当地品种共35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以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蛋白质,通过SDS-PAGE电泳测定7S、11S组分的相对含量,计算11S/7S比值.结果表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6个省之间的蛋白质11S、7S组分平均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平均值变异范围分别为53.45~57.42%、25.34~28.88%和1.93~2.4;大豆品种间11S组分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1.60~5.25,7S组分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1.44~24.34,而11S/7S比值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3.76~40.45;大豆品种来源地之间蛋白质11S、7S组分平均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的变异范围小于品种间的变异范围.(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婷婷[8](2012)在《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动态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许多性状(如品质性状,产量性状等)都是由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的。蛋白质是小麦籽粒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含量是受数量性状位点控制的,同时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也受数量性状位点控制,因此研究灌浆期小麦籽粒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及其QTL定位对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系R146与R97为亲本所创建的103个RIL群体为研究材料,测定籽粒灌浆期的蛋白质组分含量,GS和GPT活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以蛋白质组分含量和GS活性进行动态QTL定位和效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小麦灌浆期,亲本及后代家系的籽粒GS和GPT活性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在花后七天GS和GPT活性最高,之后逐渐下降。亲本及后代家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开花后21天,降到最低点,之后又上升,在小麦籽粒成熟期蛋白质含量最高;清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花后21天到28天处于“低谷”;球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总蛋白的趋势一致,也是先下降后上升;醇溶蛋白灌浆前期含量最高,花后21天降到最低,之后逐渐回升,成熟期趋于稳定;谷蛋白含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不断上升2.不同时期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及GS的活性的偏度与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符合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可以进行QTL定位分析,15个连锁群分别定位在染色体1A、1B、1D、2A、2B、4A、4D、5B、6B上,连锁图覆盖小麦基因组881cm,标记平均距离为14.4cm。3.QTL动态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各时期检测到的影响蛋白质组分含量及GS活性的非条件QTL与条件QTL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性。一共检测到6个与GS活性相关的非条件QTL,其中QGS4D位点在花后七天和花后十四天均被检测到,认为对GS活性有重要意义;检测发现控制蛋白质含量的非条件QTL有5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D、2B、6B上。QGpc2B在花后7天开始表达,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5.8%,花后十四天QGpc6B被检测到,贡献率为6.8%,从花后二十一天至花后叁十五天QGpc1D连续表达,贡献率分别为8.61%、9.86%、3.31%。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条件QTL只检测到两个,花后七天QGpc2B贡献率为5.8%,花后二十八天QGpclD,贡献率为5.31%;影响醇溶蛋白含量的条件QTL有4个,非条件QTL有7个,Qgil4D位点分别在花后七天和花后十四天检测到,花后七天,非条件QTL和条件QTL总共能解释31.6%的表型变异;对谷蛋白含量的动态QTL分析表明,共有5个条件QTL,8个非条件QTL,在花后七天左右,控制谷蛋白合成的QTL表达量较少,条件和非条件共同能解释17.2%的表型变异,随着灌浆的进行,最初表达的QTL在花后十四天已经检测不到其表达量,而在1B和6B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了新的QTL,条件和非条件共同能解释21.52%的表型变异,花后二十一天,QgullB和Qgul6B持续表达,贡献率为27.07%,花后二十八天检测到3个QTL,贡献率为15.83%,花后叁十五天检测到3个QTL,共能解释21.42%的表型变异,中后期的大量表达对这个时期谷蛋白的大量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与清蛋白含量相关的条件QTL有4个,非条件QTL有8个,在花后七天左右,控制清蛋白含量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共同能解释37.8%的表型变异,说明在这一时期QTL的表达量对清蛋白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各测定时期检测到的QTL数目和加性效应值的差异揭示了控制性状表现的QTL,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是不同的。4.经过对小麦籽粒灌浆期GS活性相关的QTL与蛋白质组分含量相关的动态QTL分析发现,在花后七天,染色体4D的xwmc473-xwmc311区间同时检测到GS活性,醇溶蛋白1含量和谷蛋白含量相关的QTL,认为QGS4D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花后十四天,染色体1B的xwmc222--xwmc232区间同时检测到GS活性和谷蛋白含量相关的QTL,表明QGS1B对此时谷蛋白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在染色体4D上发现影响GS活性的QGS4D与醇溶蛋白含量相关的Qgli4D同时位于xwmc473-xwmc311区间,表明QGS4D对该时期醇溶蛋白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在花后二十八天,染色体4A的xwmc161a-xwmc468区间同时检测到影响GS活性和谷蛋白含量的QTL,表明该时期GS对谷蛋白合成的作用于该位点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石玉,陈茂学,于振文,许振柱[9](2011)在《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中筋小麦泰山23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3个小麦品种,设置了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处理:开花后不遮光(S0)、0~11d遮光(S1)、12~23d遮光(S2)、24~35d遮光(S3),研究了其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小麦品种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遮光处理间无显着差异;遮光均显着提高了济麦20和泰山23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谷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其中灌浆中期遮光(S2)处理提高幅度高于其他处理;灌浆中期(S2)和后期(S3)遮光处理显着提高了宁麦9号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遮光显着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提高了籽粒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沉降值,其中灌浆中期遮光处理更为显着,表明籽粒品质的形成与灌浆中期的光照条件更为密切.总体上灌浆期遮光对3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指标的调节幅度为济麦20>泰山23>宁麦9号.(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张树华,杨学举,张彩英[10](2011)在《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与面团流变学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内外60份小麦种质材料,测定了面粉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及剩余蛋白5种蛋白质组分含量和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率3个主要流变学指标,揭示了蛋白质组分含量与不同小麦种质面团流变学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5种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幅度都较大,介于11.06%~37.41%之间,在小麦种质资源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率相关性不显着,麦谷蛋白含量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剩余蛋白含量与面团形成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稳定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吸水率的相关性不显着.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常规育种技术提高麦谷蛋白含量和剩余蛋白含量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DH群体168个品系为材料,在2年3点种植,研究灌浆期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清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的变化;球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略升"的动态规律;醇溶蛋白含量呈现"始低—慢升—快升"的趋势;麦谷蛋白含量呈"始低—稳升—稳升"的规律。各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在2年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为改善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谢剑飞,杨欣卉.含蛋白质组分化学纤维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J].纺织检测与标准.2019

[2].赵勇,张树华,王杰,杨学芳,李晓云.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

[3].黄显彬,曹荣,李智博.南极磷虾自溶过程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J].湖南农业科学.2015

[4].李晓云.以淀粉含量为条件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

[5].赵勇.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4

[6].段有强,李友军,黄明,李强,孙华尊.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影响[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7].刘顺湖,冯磊,李桂菊,王晓强,孙庆磊.不同来源地大豆品种蛋白质组分相对含量比较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2

[8].李婷婷.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动态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

[9].石玉,陈茂学,于振文,许振柱.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

[10].张树华,杨学举,张彩英.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与面团流变学性状的关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  

蛋白质组分含量论文-谢剑飞,杨欣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