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振力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燃机,力矩,相位,故障诊断,数学分析,扭矩,卧式。
激振力矩论文文献综述
罗泽良,李玉斌[1](2014)在《卧式与立式压缩机本体振动激振力矩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分析了卧式压缩机与立式压缩机的振动特点,发现了两者在激振力矩方面的差别,并进行了对比计算。结论指出:卧式压缩机振动大的原因,不在于压缩机本体内部;即从激振力矩的角度分析,卧式与立式压缩机没有实际差别。(本文来源于《日用电器》期刊2014年09期)
麻龙刚,董大伟,闫兵,华春蓉[2](2004)在《内燃机曲轴扭振幅值与激振力矩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能量模型推导出了多缸内燃机曲轴简谐扭振幅值与各缸力矩幅值间的函数关系式。采用轴系当量系统模型,用矩阵解析法对多种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关系式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04年03期)
李辉,董大伟,闫兵[3](2003)在《内燃机气体激振力矩相位特性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内燃机气体激振力矩单谐次分量相位波动规律,及其对曲轴扭振相位特性的影响.说明了进行扭振计算时考虑激振力矩相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完善了利用单谐次扭振相位诊断故障缸方法的理论.(本文来源于《精密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03年S1期)
李辉,董大伟,闫兵[4](2003)在《内燃机气体激振力矩相位特性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内燃机激振力矩简谐分量的相位特性,并分析了简谐力矩相位对扭转振动计算结果的影响和激振力矩简谐分量与曲轴扭转振动简谐分量相位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简谐力矩相位对扭转振动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进行曲轴扭转振动计算时必须考虑激振力矩相位;用简谐扭转振动相位诊断故障缸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兰旭光,杨树忠[5](2001)在《多缸发动机气体压力的激振力矩分析及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示功图 ,根据扭振理论 ,对由于气体压力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激振力矩进行了分析 ,并借助C ++语言 ,得出了多缸发动机的激振力矩的一般解算规律及其通用程序(本文来源于《云南交通科技》期刊2001年05期)
刘圣田[6](1996)在《汽车发动机扭振激振力矩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并介绍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发动机扭振激力矩的确定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编程计算,得出了实际发动机的具体的结果和曲线图,为正确、快速地确定发动机的扭振激力矩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本文来源于《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6年S1期)
宋瑞林[7](1989)在《内燃机扭振激振力矩谐量分析数值计算的另一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根据周期函数的谐量分析所采用的欧拉—付里叶系数的求解方式进行变换导出求解该系数的另一形式。应用该计算方式,对内燃机扭振激振力矩进行谐量分析数值计算,其结果与一般计算法互相对比,从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车》期刊1989年09期)
激振力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能量模型推导出了多缸内燃机曲轴简谐扭振幅值与各缸力矩幅值间的函数关系式。采用轴系当量系统模型,用矩阵解析法对多种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关系式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振力矩论文参考文献
[1].罗泽良,李玉斌.卧式与立式压缩机本体振动激振力矩对比分析[J].日用电器.2014
[2].麻龙刚,董大伟,闫兵,华春蓉.内燃机曲轴扭振幅值与激振力矩关系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4
[3].李辉,董大伟,闫兵.内燃机气体激振力矩相位特性与应用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3
[4].李辉,董大伟,闫兵.内燃机气体激振力矩相位特性与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
[5].兰旭光,杨树忠.多缸发动机气体压力的激振力矩分析及程序设计[J].云南交通科技.2001
[6].刘圣田.汽车发动机扭振激振力矩的确定[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
[7].宋瑞林.内燃机扭振激振力矩谐量分析数值计算的另一形式[J].内燃机车.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