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糖葡萄球菌论文-董文龙,孔令聪,马红霞

木糖葡萄球菌论文-董文龙,孔令聪,马红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木糖葡萄球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素,木糖葡萄球菌,牛呼吸系统疾病

木糖葡萄球菌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龙,孔令聪,马红霞[1](2019)在《抗BRD主要病原菌~木糖葡萄球菌素D3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牛呼吸系统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给世界养牛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抗生素依然广泛应用于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但由于各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涌现。因此,急需寻找一种针对BRD病原菌具有高效、稳定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替代物。[方法]以牛源化脓隐秘杆菌为指示菌,采用ager~spot~test方法,筛选拮抗菌株。对拮抗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对其无菌上清液的理化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超滤、葡聚糖凝胶层析及HPLC法,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逐级纯化,最后经SDS~PAGE分析确定其分子量。[结果]从吉林省某牛场健康牛鼻腔内分离到一株对化脓隐秘杆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经16S rDNA测序鉴定其为木糖葡萄球菌。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其无菌上清液(CFS)对化脓隐秘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曼氏杆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并且具有热稳定性和较好的酸碱耐受性。同时,CFS对木瓜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证明其抑菌活性物质的蛋白属性。通过对CFS的逐级纯化,得到较高纯度活性物质,最后经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约为44kDa.[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对BRD主要病原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经鉴定其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种具有窄谱抗菌活性的细菌素,其优良的理化特性使其具有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的潜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崔文强,屈谦伟,王金鹏,李雨昂,Nsabimana,Eliphaz[2](2019)在《靶向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合成酶抗感染治疗的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乳房炎是全球奶牛行业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由于乳房炎造成的奶产量和牛奶质量下降,给奶牛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这种疾病的抗菌治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主要参与奶牛乳房的炎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分离的CoNS菌株中木糖葡萄球菌约占40%。因此,迫切需要用于治疗木糖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感染的新型抗菌剂。谷氨酰胺合成酶(GS)催化谷氨酰胺的产生,在大多数生物生长和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提示GS可能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菌治疗靶点。我们探讨是否可以发现GS的抑制剂用于木糖葡萄球菌的抗感染治疗。[方法]我们采用计算机预测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GS进行表征。通过同源模建、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分子对接以及分子动力学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筛选与GS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候选小分子;通过测定MIC、生物被膜、GS活性以及其催化产物谷氨酰胺的含量等体外实验验证GS与候选小分子的结合作用;建立小鼠乳房炎体内模型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计数、炎性因子测定等技术观察候选化合物对小鼠乳房炎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计算机预测,索拉非尼最终被确定为潜在的靶向GS的酶抑制剂;体外实验表明,索拉非尼通过竞争性地占据GS的催化中心抑制酶活性,减少其催化产物谷氨酰胺的含量,进而对木糖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MIC为4μg/ml,且具有良好的干预生物被膜的作用;体内实验证明,索拉非尼治疗显着降低了小鼠乳房炎乳腺组织中细菌数量以及TNF-α和IL-6的水平,并且进一步得到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证实。[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合理的分级虚拟筛选流程来阐明木糖葡萄球菌中GS的潜在抑制剂索拉非尼。索拉非尼作为FDA批准的抗肝癌药从未报道为木糖葡萄球菌中GS的抑制剂。因此,这些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可能作为木糖葡萄球菌感染的抗感染药物,为木糖葡萄球菌设计新的、更有效的GS抑制剂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模板。(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陈星儒,王小婷,郝美琪,周永辉,崔文强[3](2019)在《同源模建和虚拟筛选木糖葡萄球菌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是除草剂的治疗靶点,也是木糖葡萄球菌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可能靶点。IGPD的叁维结构对于虚拟筛选抑制剂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木糖葡萄球菌IGPD的叁维结构。[方法]测本研究应用同源模建、Ramachandran Plot和Verify 3D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构建合适的木糖葡萄球菌IGPD叁维模型。随后通过分子对接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筛选的几种化合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好的一种化合物进行形态学验证。[结果]测通过CADD技术成功构建木糖葡萄球菌IGPD叁维模型,通过分子对接从2500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药效好的9种化合物,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这9种化合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其中黄芩苷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能力更强,通过SEM从形态学进一步验证了黄芩苷对木糖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因此,利用CADD对木糖葡萄球菌IGPD结构预测,通过虚拟筛选发现该蛋白能与黄芩苷结合并靶向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新型IGPD抑制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邢晓旭[4](2019)在《基于IGPD靶标研究芦丁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ylosus)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分离菌,其分离率不仅呈上升趋势,且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的存在能够增强细菌应对外界环境改变带来的生存压力,增强细菌耐药性以及造成宿主的持续性感染。因此,如何干预或消除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成为了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midazoleglycerol-phosphate dehydratase,IGPD)在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GPD是L-组氨酸合成通路中重要的金属酶之一,其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内,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点。芦丁是黄酮类药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能否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干预机制尚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探究在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芦丁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基于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氨基酸定点突变技术,阐明芦丁是否与IGPD的某些位点结合,确定其作用靶位;探究芦丁对hisB基因表达、IGPD蛋白表达、L-组氨酸含量、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6、12和24 h,0.8 mg/mL的芦丁能显着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确定芦丁与IGPD蛋白的最优结合构象,预测Ile27和His36是芦丁与IGPD结合的关键氨基酸;利用分子动力学分析蛋白-配体复合物的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和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芦丁与IGPD的结合稳定,相互作用能持续降低。(3)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酶活性分析及氨基酸点突变技术验证芦丁与IGPD结合的靶位,结果表明,芦丁能够与IGPD结合并抑制IGPD的活性,且Ile27和His36是芦丁与IGPD的结合位点。(4)利用westre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揭示芦丁对IGPD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芦丁能够显着降低hisB基因的转录水平及IGPD的表达;同时,虽然hisB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能力显着降低,但芦丁对木糖葡萄球菌hisB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的形成仍具有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芦丁虽能够通过影响IGPD从而干预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有待研究。(5)此外,通过L-组氨酸含量的测定显示,芦丁能够显着地降低木糖葡萄球菌L-组氨酸的含量,表明芦丁可以通过降低L-组氨酸的含量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综上所述,本课题从IGPD靶点的角度出发,从调控和直接结合的两个层面揭示了芦丁干预奶牛乳房炎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不仅为解决奶牛乳房炎久治不愈的问题奠定基础,且为研发控制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IGPD抑制剂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郭慧琴,李田,肖鹏,余茂林,姜中其[5](2019)在《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木糖醇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表型分析基础上,探索不同质量浓度木糖醇对该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旨在为耐药性研究及奶牛乳房炎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专用显色培养基、PCR等方法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按照K-B法测定临床分离株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刚果红平板试验、96孔板和置片法分析分离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应用置片法、超声波洗脱结合平板计数考察不同质量浓度木糖醇对生物被膜形成黏附阶段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高达60.7%(236/389);分离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以及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8.31%~99.58%,且均为多重耐药;刚果红试验结果表明,74.6%(176/236)的分离株能形成生物被膜;96孔板法发现分离株形成生物被膜能力按强、中、弱依次占34.7%(82/236)、51.6%(122/236)和13.6%(32/236);置片法提示培养4 d可得到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随机选取标准菌株ATCC29213和9株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中、弱各3株)发现,与不用木糖醇(2.28×10~5)相比,经0.125,0.250,0.500 g/mL的木糖醇处理后黏附到盖玻片上的菌落数(分别为1.51×10~5,1.37×10~5,1.10×10~5)分别降低了33.8%(P<0.01),39.9%(P<0.01)和51.8%(P<0.01)。由此推断: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多重耐药严重,生物被膜形成普遍,0.125~0.500 g/mL的木糖醇能有效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从而干扰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建军,张开屏,景智波,杨明阳,靳烨[6](2019)在《瑞士乳杆菌与木糖葡萄球菌对发酵香肠蛋白质分解和游离脂肪酸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接种瑞士乳杆菌与木糖葡萄球菌,将试验组分为单一瑞士乳杆菌组和复配发酵剂组,并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探究微生物发酵剂对发酵香肠加工过程pH、Aw、亚硝酸盐、蛋白质分解(PI)以及游离脂肪酸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组产酸速率>单一组>对照组,在发酵结束时复配组pH值降到不同处理组中最低4.95;pH快速降低也促使复配组Aw下降速率快于其它两组,并且37 d后复配组亚硝酸盐含量为11.330 mg/kg,显着低于国家安全规定30 mg/kg(P<0.01);37 d后3组PI差异不显着(P>0.05);在3~37 d,复配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单一组<对照组;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0~23 d对照组含量高于单一组和复配组;0~6 d对照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复配组和单一组,6~37 d复配组PUFA含量>对照组和单一组。综上表明,复配发酵剂可促使pH、Aw降低,有效降低香肠中亚硝酸盐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干燥后期对PUFA释放起到一定作用,而肉内源脂肪酶对MUFA的释放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继庆,赵云平,秦华伟,孙玉增[7](2018)在《木糖葡萄球菌发酵对海鲈鱼鱼肉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木糖葡萄球菌发酵对海鲈鱼鱼肉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p H值、木糖葡萄球菌菌落数、质构、游离氨基酸含量、TCA-溶解肽、TBARS指标进行测定,表征海鲈鱼鱼肉理化性质。结果显示,随着木糖葡萄球菌发酵,海鲈鱼鱼肉p H值不断下降,菌落数显着增加,p H值降低形成了酸诱导凝胶,鱼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明显增加,持水性不断下降。发酵60 h后鱼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TCA-溶解肽增加了2.6倍,盐溶性蛋白发酵后氨基含量增加,总巯基含量下降,羰基含量增加,同时脂质氧化物含量增加。木糖葡萄球菌发酵过程中海鲈鱼蛋白质不断降解,产生大量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在降解过程中也发生氧化。(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12期)

周永辉[8](2018)在《基于IGPD靶标探讨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对奶牛业危害严重,在近年临床调查中,隐性奶牛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逐年增加,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ylosus)是隐性奶牛乳房炎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当其形成生物被膜(biofilm,BF)后,其耐药性明显增强,且逃避宿主免疫清除作用,导致持续性感染,造成疾病迁延不愈。因此,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调控机制的研究,寻找新型药物作用靶标,已成为当前研究工作的热点之一。头孢喹肟(Cefquinome)是目前唯一的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特点,虽然头孢喹肟能够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目前尚未见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喹肟干预下筛选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蛋白,寻找头孢喹肟可能的作用蛋白靶标,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潜在的作用靶标是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midazoleglycerol-phosphate dehydratase,IGPD)(A0A068E9J3)。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敲除及互补技术获得hisB基因缺失菌株和回补菌株,对寻找到的潜在靶标IGPD进行验证,证明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最后,基于IGPD,利用分子模拟、点突变技术和分子互作技术对其进一步确证,确定其是头孢喹肟的作用靶标。具体研究的结果如下:(1)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研究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1/2 MIC(0.125μg/mL)、1/4 MIC(0.0625μg/mL)和1/8 MIC(0.03125μg/mL)的头孢喹肟显着减少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破坏生物被膜的立体结构。(2)基于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对1/2 MIC(0.125μg/mL)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头孢喹肟可能作用的蛋白靶标。根据差异蛋白选择标准,即ratio>1.2 or<0.8(p-value<0.05),筛选并鉴定出164个差异表达蛋白。通过GO富集及KEGG通路数据库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碳代谢和氮代谢等通路。而这些蛋白可能是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候选靶标。在上述差异蛋白中,5个参与组氨酸代谢通路的蛋白,(A0A068E2P9)Imidazolonepropionase(咪唑丙酮酸盐,hutI)、(A0A068E547)Formimidoyl glutamate(亚氨基谷氨酸)、(A0A068E633)Urocanate hydratase(尿刊酸水合酶,hutU)、(A0A068E4P8)1-(5-phosphoribosyl)-5-[(5-phosphoribosylamino)methylidene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isomerase(磷酸核糖亚氨甲基-5-氨基咪唑-甲酰氨核糖核苷酸异构酶,HisA)、(A0A068E9J3)Imidazoleglycerol-phosphate dehydratase(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下调3.97倍)显着性下调,其中IGPD参与组氨酸生物合成,通过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试验对IGPD及其编码基因hisB进行定量分析,发现IGPD蛋白表达水平及hisB基因水平与组学数据一致,所以本研究推测IGPD不仅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而且可能是头孢喹肟的作用靶标。(3)基于基因敲除及回补技术探讨IGPD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结果发现hisB基因缺失菌株形成生物被膜能力(OD_(595nm)=0.896)与野生菌株(OD_(595nm)=2.231)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回补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OD_(595nm)=1.347)与缺失菌株相比得到恢复(p<0.05),说明IGPD在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利用组氨酸含量测定探讨组氨酸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1/2 MIC和1/4MIC头孢喹肟能够减少野生菌株的组氨酸含量OD_(476nm)=0.188、0.389,p<0.05(野生菌株对照组组氨酸OD_(476nm)=0.588),并且能够减少生物被膜的形成;然而,1/2 MIC和1/4 MIC头孢喹肟对hisB基因缺失菌株组氨酸含量无显着性影响OD_(476nm)=0.122、0.125,p<0.05(缺失菌株对照组组氨酸OD_(476nm)=0.131),并且对生物被膜形成无显着性影响;当向hisB基因缺失菌株和1/2 MIC(0.125μg/mL)头孢喹肟处理的野生菌株添加不同浓度组氨酸(0.5 mM、1 mM、5 mM)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着增加(p<0.05),结果说明组氨酸对生物被膜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头孢喹肟通过减少组氨酸的含量干预生物被膜的形成。(5)利用结晶紫染色和IGPD活性变化探讨了IGPD是否是头孢喹肟的作用靶标,结果显示1/2 MIC(0.125μg/mL)头孢喹肟减少野生菌株生物被膜形成(OD_(595nm)=0.623,p<0.05),然而对hisB基因缺失菌株生物被膜形成无显着性影响(OD_(595nm)=0.601,p>0.05);1/2 MIC(0.125μg/mL)和1/4 MIC(0.0625μg/mL)的头孢喹肟降低IGPD活性(OD_(280nm)=0.183、0.376,p<0.05),而缺失菌株未检测到IGPD活性,结果说明头孢喹肟通过降低IGPD活性减少生物被膜形成,从而初步确定IGPD是头孢喹肟作用的靶标。(6)基于分子对接技术、BIAcore技术和IGPD活性变化预测并证明头孢喹肟与IGPD可能的结合方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头孢喹肟和IGPD可以直接结合,其主要结合位点为36位的组氨酸(His 36)和63位的组氨酸(His 63);BIAcore试验验证发现,1 mM头孢喹肟与IGPD的RU值达到73,动力学曲线呈现良好梯度变化,表明IGPD可以与头孢喹肟结合,并且结合力较强;对IGPD His 36和His 63突变蛋白酶活性检测,发现1/2 MIC(0.125μg/mL)头孢喹肟对突变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这两个位点为主要结合位点。综上所述,IGPD在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头孢喹肟不仅抑制IGPD活性和减少组氨酸合成、另一方面其与IGPD的His 36和His 63直接结合发挥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总之,IGPD是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作用的靶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徐长赓[9](2018)在《利用iTRAQ技术研究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不仅对奶牛业危害十分严重,而且也是导致奶牛淘汰的疾病之一。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ylosus)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趋势,阻碍奶牛行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传统观念上被定义为低致病性病原菌,但最近几年,全球很多地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造成奶牛乳房炎的数量不断上升,而且木糖葡萄球菌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并且BF可以互相黏附或者黏附到生物活性或非活性物体表面,使生物被膜内细菌产生免疫逃避和耐药性,导致奶牛乳房炎的感染迁延不愈。因此,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调控机制的研究,寻找新型药物作用靶标,提高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已成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阿司匹林(Aspirin)别名乙酰水杨酸,是非甾体抗炎类药物,除具有退烧、解热和抗炎作用外,也能干预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关于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拟通过iTRAQ技术,在1/2 MIC阿司匹林作用下筛选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表达蛋白,为确定阿司匹林的作用靶标提供理论支持。在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是否为阿司匹林的作用靶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 mg/mL;基于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揭示亚抑菌浓度的阿司匹林对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1/2 MIC(0.625 mg/mL)、1/4 MIC(0.3125 mg/mL)、1/8 MIC(0.15625 mg/mL)和1/16 MIC(0.078125 mg/mL)的阿司匹林均能显着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并且破坏生物被膜的立体结构。(2)基于蛋白质组学TRAQ技术,对1/2 MIC(0.625 mg/mL)阿司匹林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阿司匹林可能的作用靶标。根据比值>1.2or<0.8(p-value<0.05)的差异蛋白选择标准,共有178个差异表达蛋白被筛选并鉴定,其中67个(37.6%)蛋白上调表达,111个(62.4%)蛋白下调表达。在上述蛋白中,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可能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及在细菌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包括: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A0A068E9J3)、组氨酸氨酶(huth,A0A060MSD4)、咪唑酮丙酸酶(hutI,A0A068E2P9)、尿刊酸水合酶(hutu,A0A068E633)、谷氨酰胺合成酶(GlnA,A0A068E8L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A0A060MH08)、磷酸谷胱甘肽酶(PGM,C6ZDJ7)、酮基酸还原异构酶(KARI,A0A068E468)、3-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LeuB,A0A068E3H6)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A0A090K7P3)。通过GO分析表明,大多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中。KEGG通路数据库分析发现大量的差异表达蛋白涉及氨基酸合成、碳代谢(磷酸戊糖和糖酵解途径,叁羧酸循环)和氮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途径,所以这些重要蛋白可能是阿司匹林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候选靶标。在上述差异蛋白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参与氮代谢中的组氨酸生物合成,而组氨酸对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显着影响。所以本研究推测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可能是阿司匹林的作用靶标,但是通过BIAcore分子互作试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与IGPD在体外没有相互作用。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干预作用,并且对氮代谢和碳代谢有显着影响。虽然IGPD在组氨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显着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但通过BIAcore分子互作验证,阿司匹林与IGPD在体外没有结合,说明IGPD不是阿司匹林的作用靶标。(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舒艳丽[10](2018)在《木糖葡萄球菌在肉制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糖葡萄球菌是一类经常可以从肉制品及其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能够在肉制品及其生产过程(发酵、腌制等)中生长,说明它具有适应这些环境的生理机制。本文从木糖葡萄球菌对渗透压胁迫和氧化、氮化应激两方面阐述其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8年03期)

木糖葡萄球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乳房炎是全球奶牛行业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由于乳房炎造成的奶产量和牛奶质量下降,给奶牛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这种疾病的抗菌治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主要参与奶牛乳房的炎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分离的CoNS菌株中木糖葡萄球菌约占40%。因此,迫切需要用于治疗木糖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感染的新型抗菌剂。谷氨酰胺合成酶(GS)催化谷氨酰胺的产生,在大多数生物生长和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提示GS可能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菌治疗靶点。我们探讨是否可以发现GS的抑制剂用于木糖葡萄球菌的抗感染治疗。[方法]我们采用计算机预测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GS进行表征。通过同源模建、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分子对接以及分子动力学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筛选与GS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候选小分子;通过测定MIC、生物被膜、GS活性以及其催化产物谷氨酰胺的含量等体外实验验证GS与候选小分子的结合作用;建立小鼠乳房炎体内模型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计数、炎性因子测定等技术观察候选化合物对小鼠乳房炎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计算机预测,索拉非尼最终被确定为潜在的靶向GS的酶抑制剂;体外实验表明,索拉非尼通过竞争性地占据GS的催化中心抑制酶活性,减少其催化产物谷氨酰胺的含量,进而对木糖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MIC为4μg/ml,且具有良好的干预生物被膜的作用;体内实验证明,索拉非尼治疗显着降低了小鼠乳房炎乳腺组织中细菌数量以及TNF-α和IL-6的水平,并且进一步得到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证实。[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合理的分级虚拟筛选流程来阐明木糖葡萄球菌中GS的潜在抑制剂索拉非尼。索拉非尼作为FDA批准的抗肝癌药从未报道为木糖葡萄球菌中GS的抑制剂。因此,这些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可能作为木糖葡萄球菌感染的抗感染药物,为木糖葡萄球菌设计新的、更有效的GS抑制剂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模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糖葡萄球菌论文参考文献

[1].董文龙,孔令聪,马红霞.抗BRD主要病原菌~木糖葡萄球菌素D3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2].崔文强,屈谦伟,王金鹏,李雨昂,Nsabimana,Eliphaz.靶向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合成酶抗感染治疗的新发现[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3].陈星儒,王小婷,郝美琪,周永辉,崔文强.同源模建和虚拟筛选木糖葡萄球菌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抑制剂[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4].邢晓旭.基于IGPD靶标研究芦丁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郭慧琴,李田,肖鹏,余茂林,姜中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木糖醇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J].中国兽医学报.2019

[6].田建军,张开屏,景智波,杨明阳,靳烨.瑞士乳杆菌与木糖葡萄球菌对发酵香肠蛋白质分解和游离脂肪酸释放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7].高继庆,赵云平,秦华伟,孙玉增.木糖葡萄球菌发酵对海鲈鱼鱼肉理化性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8

[8].周永辉.基于IGPD靶标探讨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9].徐长赓.利用iTRAQ技术研究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舒艳丽.木糖葡萄球菌在肉制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18

标签:;  ;  ;  

木糖葡萄球菌论文-董文龙,孔令聪,马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