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纯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熟林,马尾松人工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物量
人工纯林论文文献综述
阮友维[1](2019)在《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学者们对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但对过熟林的相关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了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验证了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主要结果如下:(1)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别是584.17 t/hm2和655.34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是569.09 t/hm2、4.26 t/hm2、3.02 t/hm2、7.80 t/hm2和645.56 t/hm2、1.88 t/hm2、0.98 t/hm2、6.92 t/hm2;混交林的群落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2)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是483.08t/hm2和524.80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是300.62 t/hm2、2.26 t/hm2、1.47 t/hm2、4.58 t/hm2、174.15 t/hm2和338.11 t/hm2、1.05 t/hm2、0.51 t/hm2、4.21t/hm2、180.92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3)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相似,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即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7.42%~98.51%,枯落物层1.06%~1.34%,灌木层0.29%~0.73%,草本层0.15%~0.52%。纯林和混交林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的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91.55%、8.45%和99.62%、0.38%。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马尾松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树干(50.55%~51.35%)>树根(19.83%~20.02%)>树枝(14.91%~15.56%)>树皮(8.37%~8.69%)>树叶(5.21%~5.51%);红锥与马尾松相似,为树干(59.30%)>树根(16.84%)>树枝(13.04%)>树皮(7.26%)>树叶(3.55%),更新树与保留木的不同,为树干(42.81%~55.02%)>树根(18.22%~22.22%)>树叶(7.49%~19.34%)>树枝(13.93%~15.64%)>树皮(0.00~5.34%)。(4)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相似,数值不同,其中纯林为乔木层(61.95%)>土壤层(36.32%)>枯枝落叶层(0.96%)>灌木层(0.47%)>草本层(0.31%),混交林是乔木层(64.75%)>土壤层(34.16%)>枯枝落叶层(0.79%)>灌木层(0.20%)>草本层(0.10%)。纯林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4.08%和36.05%;混交林相应为65.53%和34.47%。乔木层和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两者合占98.28%~98.90%,但以乔木层的碳储量最高,占62%~64%。在乔木层碳库中,纯林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1.34%的碳,更新树贡献了8.66%碳;而混交林中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9.61%的碳(其中马尾松:85.10%,红锥:14.51%),更新树仅提供0.39%的碳。(5)本研究结果支持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莉[2](2019)在《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9年生的杉木-厚朴单行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16.97t/hm~2,灌木层生物量增加1.3448t/hm~2,草本层生物量增加0.1132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增加0.9182t/hm~2,下层总生物量增加了2.3762t/hm~2;总生物量增加了7.7%。杉木与厚朴混交,不仅有利于杉木形成良好干材,而且改善了林分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俊华,牛牧,龚固堂,周大松,朱志芳[3](2019)在《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纯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树种单一和密度过大,川中丘陵区的人工柏木林,导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能充分得到有效发挥。【方法】为寻求有效的林分改造措施,以四川省盐亭县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带状采伐+补植阔叶树种试验。设置4、6、8、10 m 4种强度以及对照,采伐带与保留带等宽,对采伐带内的所有柏木进行皆伐,补植桤木、台湾桤木、喜树、香樟4种阔叶树种,从第2年开始,进行保留木、新栽物种和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状况和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①间伐5年后,各保留带原有柏木树高、胸径的年均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出35.48%、30.65%、41.94%、54.84%和23.73%、42.37%、61.02%、71.19%;②采伐带内灌木、草本的丰富度和盖度明显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0.05)。2016年,灌木物种数按带宽大小排列为8 m>6 m>10 m>4 m,草本物种数按带宽大小排列为8 m>10 m>6 m>4 m。采伐带内草本盖度在改造初期(前2年)呈明显上升,但随着时间推移,草本盖度逐渐减少(但均明显高于对照),而灌木则相反;③从1年的成活率来看,桤木的成活率最高(95.2%),其次是香樟(94.3%),成活率最低的是台湾桤木(88.9%)。5年后的保存率来看,同样表现为保存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桤木(91.7%)>香樟(89.7%)>喜树(88.4%)>台湾桤木(86.7%);④抚育、施肥后,新栽物种生长速度明显提高。新栽阔叶树种的高、径、冠年均生长量在不同带宽按由大到小排列为10 m>8 m>6 m>4 m;⑤采伐带内天然更新幼苗无论数量还是种数均显着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0.05),保留带也高于对照。【结论】从改造效果来看,采伐带和保留带以6和8 m为宜,桤木、台湾桤木、喜树、香樟4种阔叶树均可补植。喜树适宜补植在坡的下部和沟谷等水分条件良好的区域,香樟适宜补植在坡的中部以下区域水分条件相对好的区域,而桤木和台湾桤木在各区域均可补植。由于川中丘陵区常遇干旱,因此前3年应进行幼苗(树)的抚育、施肥。(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贺德军[4](2018)在《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ateformis)也是西丰县人工林主要组成部分,营造时间为1960-1968年间,全县共有人工油松纯林10533公顷;其中划为商品林的7533公顷(集体6533公顷;国有1000公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更新,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县于2004年开始对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主伐更新模式,为"十一五"期间大(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24期)
姚丹阳[5](2018)在《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现状和优化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对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林下植被的丰富度、重要值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纯林;草本层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灌木层;这两种林分的优势科均为菊科,优势种为菊科的阿尔泰狗娃花,混交林的优势科和物种分布均较纯林均匀。(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彭雯,谭玲,明安刚,何友均,覃林[6](2018)在《南亚热带典型人工纯林土壤剖面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16S rDNA的V4~V5可变区进行测序,探讨了南亚热带地区5种典型乡土树种人工纯林(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oni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外来速生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土壤表层(0~20 cm)与底层(20~40 cm)的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6种林分土壤表层与底层共有已定义细菌类群20门34纲48目82科131属110种,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门。在门、纲、目分类水平上均表现出桉树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其他5种乡土人工林存在明显差异,并建议在目分类水平上可较好的表征南亚热带地区人工纯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间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敏娟,尤誉杰,张晓红,王懿祥,邱烷婷[7](2019)在《不同干扰模式对受害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安吉选择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人工纯林,分别进行暂不采伐直至10年后统一伐除受害木的集中干扰、采伐受害松木的适度干扰、采伐受害松木与周边松木及生长势弱松木的强度干扰,探讨不同干扰模式使受害马尾松林恢复健康的可能性.16年后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受害林分马尾松的重要值为集中干扰>适度干扰>强度干扰,阔叶树的重要值则正好相反;与集中干扰相比,适度和强度干扰后的马尾松、阔叶树的平均胸径分别提高1.2、1.7倍和1.3、1.9倍,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1.5、2.0倍和1.2、1.8倍,林分每公顷蓄积量分别是集中干扰样地的5.2和3.8倍;适度和强度干扰的各径阶株数均远高于集中干扰样地,胸径结构近似于反J型曲线,也形成了复层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集中干扰样地,林木个体差异及林分复杂性指数均表现为适度干扰>强度干扰>集中干扰.适度和强度干扰下单层马尾松同龄纯林均演替为复层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3种模式均是正向阔叶化演替,演替速度为强度干扰>适度干扰>集中干扰.表明适度干扰更有利于病害马尾松林分恢复,间伐马尾松纯林能加快阔叶混交化进程以抵御松材线虫病的入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彦芳[8](2018)在《浅谈人工落叶松纯林的近自然经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人工纯林的经营中,无论是自然经营还是可持续发展都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既可以实现对我国人工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又可以实现森林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美观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必要性,然后对如何做好人工落叶松纯林的近自然经营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8年14期)
孙晓阳,刘婷岩,那萌,张彦东[9](2018)在《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固碳能力,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选择24年生的林分,测定水曲柳和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46.15 t C/hm2)大于落叶松纯林(232.01 t C/hm2)和水曲柳纯林(211.86 t C/hm2),但差异均不显着(P> 0.05)。在叁种人工林中,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1.6%~80.1%和17.3%~24.5%,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混交林土壤层碳储量大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相比均表现增加,且与水曲柳纯林差异显着(P <0.05)。混交林和落叶松纯林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明显高于水曲柳纯林(P <0.05),而水曲柳纯林林下植被层的碳储量显着高于混交林和落叶松纯林(P <0.05)。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与纯林相比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适合于营造碳汇林。(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彭雯[10](2018)在《南亚热带典型人工纯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细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生态功能,但目前关于人工纯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还未得到关注。本文采用I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16SrDNAV4-V5可变区进行测序,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了南亚热带地区5种典型乡土树种人工纯林(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 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山包兰(Paramichelia bailoni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外来速生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土壤表层(0-20cm)与底层(20-40cm)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其相对丰度、以及多样性特征,同时探究了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研究结果对评估土壤细菌在不同树种人工纯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调节、碳氮磷循环等具有参考价值。研究主要结论有:(1)6种林分土壤表层与底层共有已定义细菌类群20门34纲48目82科131属,其中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6%~5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30%)、绿弯菌门(Chioroflexii)(2.9%~1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5%~11%)。在土壤表层与底层均有桉树林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obacteria)相对丰度低于5种乡土树种人工纯林的趋势,而其绿弯菌门(Chiorofexi)的相对丰度却高于5种乡土树种人工纯林,但各土层影响不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在不同人工纯林之间差异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不尽相同。同时发现土层之间对人工纯林细菌群落组成及其相对丰度的影响小于不同树种人工纯林之间。(2)相同土层不同林分而言,有桉树林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高于5种乡土树种人工纯林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pH、C/N、硝态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3)相同林分不同土层来说,6种人工纯林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大小在不同土层间的表现不全一致,其影响主要因素有土壤含水量、C/N、硝态氮以及速效磷含量,其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丰富度有显着性正相关(P<0.05),土壤C/N对土壤细菌Simpson指数有显着性负相关(P<0.05),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对土壤细菌丰富度有显着性负相关(P<0.05)。同时发现土层之间对人工纯林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的影响小于不同树种人工纯林之间。(4)在基于物种分类的Beta多样性和基于系统发育的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桉树林土壤表层与底层样品聚类为一类,而5种乡土树种人工林的土壤表层与底层样品另聚类为一类,表明桉树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5种乡土树种人工林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人工纯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19年生的杉木-厚朴单行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16.97t/hm~2,灌木层生物量增加1.3448t/hm~2,草本层生物量增加0.1132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增加0.9182t/hm~2,下层总生物量增加了2.3762t/hm~2;总生物量增加了7.7%。杉木与厚朴混交,不仅有利于杉木形成良好干材,而且改善了林分生态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纯林论文参考文献
[1].阮友维.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D].广西大学.2019
[2].张莉.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J].安徽农学通报.2019
[3].陈俊华,牛牧,龚固堂,周大松,朱志芳.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纯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贺德军.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8
[5].姚丹阳.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
[6].彭雯,谭玲,明安刚,何友均,覃林.南亚热带典型人工纯林土壤剖面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J].土壤通报.2018
[7].吴敏娟,尤誉杰,张晓红,王懿祥,邱烷婷.不同干扰模式对受害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8].张彦芳.浅谈人工落叶松纯林的近自然经营[J].花卉.2018
[9].孙晓阳,刘婷岩,那萌,张彦东.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J].森林工程.2018
[10].彭雯.南亚热带典型人工纯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