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磊: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人民安全”:生成逻辑、内涵与保障路径论文

张青磊: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人民安全”:生成逻辑、内涵与保障路径论文

摘要:安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生成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新时代,人民安全仍面临风险和挑战,同时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统筹国内与海外,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发展民生为基础,以平安中国建设为抓手,以保护海外利益为载体,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安全;国家安全;生成逻辑;保障路径

安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今中国,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1〕人民安全作为一种新的安全理念和价值取向,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安全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不同领域、多次明确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理念,“人民安全”从一个“词语”跃迁上升为党的政治话语和政治概念。2017年10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人民安全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人民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政治话语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新境界,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民安全”的生成逻辑

安全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被“国家安全”话语主导的,“安全研究”实质上也就成了“国家安全研究”和“战略研究”。〔2〕直到20世纪80年代,“安全研究”才出现转型,由“国家安全”为中心横向扩展至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等领域安全,纵向延伸至国际安全、地区安全和人的安全。西方批判理论学派分支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巴里·布赞(Barry Buzan)指出,安全拥有很多潜在的指代对象,不能简单地将“国家”作为唯一指代对象,安全的主体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衍生到了整个国际体系。〔3〕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定义,并明确了人的安全的内容和要素,人的安全相关研究才逐步进入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人的安全研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人民安全与人的安全都是将人视为安全研究的落脚点,是安全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也有自身的生成逻辑。

1.“人民安全”生成的现实之基: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10年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持续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而且推动社会多元化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首次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2018年中国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长至2018年的28228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亦日益凸显。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人民安全理念生成的坚实基础。

2.“人民安全”生成的理论之源: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安全理念生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江泽民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8〕胡锦涛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国家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重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为我国人民安全理念的生成提供理论支撑。

3.“人民安全”生成的时代之势: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

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0余年历史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外敌入侵与内部战乱循环发生的不安定局面。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国家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虽然得到保障,但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却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期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不同而已。新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战争已经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信息安全、难民潮、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则愈加明显。而国内层面,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等仍然是威胁国家安全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发展轻安全,没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事故、安全事件。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进而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治理顶层设计。

4.“人民安全”生成的动力之维:人民的安全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民对安全的需要是“人民安全”理念生成的内在动力。经过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并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使人民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加持续,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人民安全理念。人民的安全需要是推动我国人民安全理念生成的内因,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抓住这一根本,才促使“人民安全”理念得以萌生。新时代,人民安全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民安全”的内涵

安全是一个“复杂”而“极具争议性”的概念,〔11〕学界对安全的定义莫衷一是。当今世界,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愈加突出,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如何界定人民安全的内涵,确定人民安全的内容,学术界也没有形成共识。“人民安全”作为安全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不同于历史上的“保民”、“安民”思想,但与国家安全联系密切,与人民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安全密不可分,其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变化,这就决定了人民安全内涵的多维性和界定人民安全内涵的困难性。

在塘坝上太阳能板的间隙种植的苜蓿一年收割4~5次,供应本县奶牛养殖场和养驴场,提供了优质饲草。种植效益远远高于种植粮棉作物。

1.“人民安全”包括国内人民安全和海外中国公民安全

人民是一类鲜活的生命群体,从人民的活动范围来讲,“人民安全”包括国内人民安全和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既要重视内部安全,也要重视外部安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海外,人民安全已不能局限于国家内部的人民安全。而与海外中国公民数量持续攀升相伴的是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据统计,2004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理的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约2万起,2018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会同各有关部门妥善处置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多达约8万起,翻了4倍。国内人民安全和海外的中国公民安全是人民安全的一体两面,把握人民安全的内涵应该统筹国内人民安全和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两个层面。

2.“人民安全”是由多种安全要素构成的多维安全系统

人民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群体,从人的自身要素来讲,“人民安全”是由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安全、隐私信息安全、安全感等多个子安全构成的多维安全系统。人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但人首先是一种“生命存在物”,生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安全感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处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人民安全的主观方面。财产是“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12〕财产安全是人民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旨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但是人民安全不是封闭僵化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的概念。人格尊严安全、隐私信息安全也成为当前人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格权与人身权、财产权并列,明确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所以人格尊严安全是新时代人民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信息时代,隐私信息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隐私信息安全已成为人民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要加大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于2017年12月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内容和重要原则。隐私信息安全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网络信息时代人民安全的重要内容。

3.“人民安全”是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为依托的复杂安全体系

人民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构成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从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讲,“人民安全”是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为依托的复杂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将人民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一同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将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宗旨,人民安全融入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核心的部分,其他一切安全都应统一于人民安全。”〔13〕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所包含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安全领域,虽然没有提到人民安全,但其本质上都是该领域的人民安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安全领域出现问题,最终都会传导给人民,影响甚至严重威胁人民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是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依旧错综复杂,国内也面临着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网络信息安全与社会领域安全风险共生,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并存,各种破坏活动和安全风险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仍然不容忽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维护国家安全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7〕人民必须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落脚点。人民立场是贯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民安全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到:“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1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也强调将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旨归。“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其根本任务就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安全,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的工作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16〕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民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人民安全”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时代诠释和坚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必然要求。“人民安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与国家安全及总体国家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密切相关。新时代,人民安全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同时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统筹国内与海外,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发展民生为基础,以平安中国建设为抓手,以保护海外利益为载体,着力解决人民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1.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前提,“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归宿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人民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崛起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国家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不竭动力。人民离安全越远、越缺乏安全感,国家安全就越脆弱、越容易被打破。没有人民安全,国家安全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和群众基础,国家安全也就不可能实现。实现国家安全离不开人民安全的支撑,必须坚持国家安全依靠人民。

综上可知,“人民安全”不是单一安全,而是复合安全,不仅是人的个体安全,也包括人的群体安全;人民安全是统筹国内与海外,以安全感为宗旨,以生命安全为根本,以财产安全和人格尊严安全为重点,以隐私信息安全为时代特色,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为依托的多维安全体系。

2.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全的保障。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知,国家产生于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使相互冲突的各方不至于在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护人民是国家最基本的职责,国家是保护人民安全的主体。如果保护人民安全的主体变得不安全了,保护人民安全也将无从谈起。只有国家安全,人民才能拥有安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人民安全感才能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才能实现,人民安全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只有国家安全,人民才会安全。中国近现代百年屈辱史以血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没有国家安全,人民安全便无从谈起。观察当今世界,像中东、北非地区和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不仅面临内部战乱,还面临域外大国插手内部事务甚至在本地区、本国进行竞争博弈而无能为力的局面,国家毫无安全可言,而战乱带来的苦难最终都降落在人民身上。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人民安全,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前提。

3.国家有保护“人民安全”的使命,人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保护“人民安全”是国家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灵魂和价值取向。国家应该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依靠人民,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最终实现人民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双赢。国家若不能保护人民安全,甚至损害人民安全,不仅会造成国家失去公信力和人民支持,国家主权也会被相应地削弱,国家安全最终也将得不到保障。

在基于射频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部署了能量发射器或能量接入点(Energy Access Point EAP)以向分布式用户广播射频信号。为了收获由射频信号携带的能量,每个用户包含能量接收器以执行能量收割,通过该能量接收器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能量。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由整流器转换为直流(Direct Current DC)信号,整流器由二极管和无源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 LPF)组成。二极管通常是具有低导通电压的肖特(Schotty)二极管。然后使用得到的直流信号给充电电池充电,存储能量以备将来使用。

对于单一的管道或小区域管网的运营,自建自管的弊端并不突出。随着中国天然气管道里程不断增加,区域和全国管网日益成型,自建自管管理模式导致的各自为政问题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各自为政导致互联互通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调控机制导致协同难度大,缺乏统一整体规划导致重复建设,资源“南来北往”致使管网运行效率低下,统一监管难度大导致执行力低,难以实现管网开放和公平竞争,最终导致输配环节层级多,终端价格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这是从外延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界定,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近十年的伟大实践经验,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概括为十二个方面。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保障“人民安全”的路径

“人民安全”作为党的政治话语,首次出现是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论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4〕“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民安全”与国家安全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青年雕塑的人才与作品辈出的另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扩招。传统的雕塑招生是一个比较精英式的定位,每一个班最多也就十来人,文革前的雕塑招生还经常是一班招5个人。90年代的扩招一方面是单位班从原来的几人或者是十来人扩招到三十来人,有的学校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就是大量新的雕塑系或者是雕塑专业随着艺术院校在全国各综合性大学遍地创建而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雕塑的学习者数量空前巨大。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必然是雕塑繁荣的基础和土壤。雕塑的青年创作者这么多,每人都发挥一点作用,合起来的能量就会足够地炙热和火爆。

这个萧富结婚时欠下了一屁股债,他一定和你们也说过。钻这黑窟窿他也是没有办法啊。他的媳妇见过吧?还算生得俊俏,来过西山。这娘们还在我们这些窑黑子的逗说下出了五块钱,补了他们结婚的喜糖,很羞答答的样子。女人味十足呢。我当时都看出来了,你们的眼很馋地看着人家,尤其是你,你看哪儿不好,偏偏看女人的那要害处。然而,这样好的女人也难免成了他妈的小寡妇儿。可惜啊。

1.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提升保障“人民安全”的水平

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家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是人民安全的重要依托,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是提升保障人民安全水平的根本。提升保障人民安全的水平,必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首先,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坚持科学统筹,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18〕把人民安全摆在国家安全突出位置来对待。其次,必须创新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健全国家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体系诸领域安全,为保障人民安全提供支撑。再次,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国家安全情报体系,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切实保障人民安全。另外,要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有利于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外部环境。最后,必须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提升国家保障人民安全的能力。通过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安全。

2.发展和改善民生,筑牢保障“人民安全”的基础

民生问题是制约实现人民安全的基本问题,发展和改善民生是保障人民安全的基础;保障人民安全,必须将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19〕此处的“平安”指的就是安全,这说明百姓安全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发展和改善民生,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人民安全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发展和改善民生,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二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贫困和健康是影响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现,必须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和人民健康守护工作;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保障目标。通过发展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人民福祉,为保障人民安全打牢基础。

3.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用好保障“人民安全”的关键一招

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安全的关键一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高期待,不仅关注自身安全,而且关注吃的放不放心、住的安不安心、出行是否平安、犯罪治理是否有力有效等。保障人民安全,必须重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坚持把人民安危置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最重要位置,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常见的威胁人民安全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要牢固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坚持依法、科学、应急、有效的原则,制定危机应对方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采取果断有效举措,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安全。再次,建立和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安全、隐私信息安全,提升人民安全感。最后,着力解决威胁人民安全的突出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等,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入手,做到保障人民安全有的放矢,切实保障人民安全。

4.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加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

“中国海外利益包含两部分内涵:一是海外直接利益,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外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合法的商业利益等直接利益;二是海外国家权益,是指满足国家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获取权。”〔20〕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安全是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安全。中国人走到哪里,国家的服务和保护就会延伸到哪里。维护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安全,要积极探索构建海外中国平安体系,编制中国人民在海外的可靠安全网络。一是要完善外交领事保护模式,提升外交领事保护能力。外交领事保护是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和保障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主渠道,要加强外交领事保护经费保障,重视领事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能力培养,转变外交领事保护“重应急、轻预防”传统观念,健全外交领事保护预警预防机制,全面提升保护能力;二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拓展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渠道。社会力量在保护中国海外利益、保障海外中国公民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下,构建以外交领事保护为核心,以企业、私营安保公司、保险公司、海外侨团等社会力量为主力的中国海外利益多元保护渠道;三是开展国际执法安全合作,加强海外执法保护。海外执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规定,通过联合执法对境外的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与安全,提供警察职权范围内的援助或保障。〔21〕以国际刑警组织为平台,遵守国际法和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创新警务联络官制度,开展国际警务合作,加强海外执法保护,是保障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余潇枫.中国社会安全理想的三重解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

[2]郑先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一种概念重构[J].国际论坛,2006(1):47.

[3][11]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M].闫健,李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2、9-10.

[4][5][1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411、159、414.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9]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6.

[13][16]《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57.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1.

[1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

[18]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4-18,(00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8.

[20]李涛.中国海外利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13.

[21]张杰.中国公民湄公河被害案对海外公民安全的执法保护之启示[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5):48.

“People's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Generating Logic,Connotation and Safeguard Path

Zhang Qinglei

Abstract: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nd it is the primary value criterion for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happiness.People’s security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centered”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People’s security has strict generating logic and rich content.In the new era,people’s security still faces risks and challenges,and people’s demand for security is growing.We must tak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s the leadership,take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s the action guide,coordinate domestic and overseas,take national security as the guarantee,tak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foundation,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peaceful China as the grasp,take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interests as a carrier,which can maximize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security and meet the growing security needs of the people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people’ s security,national security,generating logic,safeguard path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9)09-00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若干基本问题研究”(16BKS034)、2018年度上海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研究”(ZX2018-ZD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青磊,浙江警察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阿 莽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张青磊: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人民安全”:生成逻辑、内涵与保障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