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压缩机,包括外壳、压缩机构、旋转轴、马达、油池以及收集装置。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允许低压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压缩机的进入口。所述旋转轴联接至所述压缩机构以驱使所述压缩机构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油池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处。所述收集装置定位在所述进入口与所述油池之间并且位于工作流体从所述进入口流入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以收集液态工作流体。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允许低压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压缩机的进入口;压缩机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联接至所述压缩机构以驱使所述压缩机构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油池,所述油池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处;以及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定位在所述进入口与所述油池之间并且位于工作流体从所述进入口流入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以收集液态工作流体。
设计方案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允许低压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压缩机的进入口;
压缩机构;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联接至所述压缩机构以驱使所述压缩机构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
油池,所述油池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处;以及
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定位在所述进入口与所述油池之间并且位于工作流体从所述进入口流入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以收集液态工作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用于将工作流体从所述进入口导流至所述压缩机构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下部具有用于排出液态工作流体的出口,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出口的下方以收集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液态工作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马达的上方并且构造成将液态工作流体排出至所述马达的高温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沿着所述外壳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且呈弧形或环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大致U形截面,并且包括底壁、从底壁的径向外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外壁和从底壁的径向内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内壁的高度大于所述径向外壁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马达上方的护罩,
所述收集装置的所述径向内壁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越过所述护罩,或者与所述护罩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向下延伸的过盈配合部,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的底壁具有至少位于所述进入口下方的挠曲部分,所述挠曲部分在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时变形使得所述径向外壁的自由端部抵压所述外壳的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外壁的自由端部具有将所述外壳的内壁上的液态工作流体导入至所述收集装置中的倾斜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外壁的对应于所述挠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外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形成和界定所述挠曲部分的强度弱化特征,所述强度弱化特征构造成当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时允许所述挠曲部分以所述强度弱化特征作为支点发生挠曲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度弱化特征为沟槽。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过盈配合部沿着所述收集装置的周向方向均匀地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盈配合部具有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弧形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分配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孔定位在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的正上方,并且沿着所述周向方向有规律地间隔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分配孔中的距离所述进入口越远的分配孔具有越大的流通面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挡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所述挡板,并且所述挡板中的距离所述进入口越远的挡板具有越低的高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进入口最远的挡板的高度基本减小至零。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允许液态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分配孔的通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为沿着所述挡板的整个高度延伸的窄直槽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上并且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构造成使液态工作流体从所述分配孔下落至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件为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向下延伸的环形件。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每个分配孔流动以及\/或者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最远离所述进入口的分配孔流动;并且\/或者
所述底壁的外表面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汇聚在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的上方并下落至所述定子绕组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压缩机(例如涡旋压缩机、转子压缩机等)通常用于空调及热泵系统中。众所周知,本领域不期望有液态工作流体供应至压缩机中。如果将要供给至压缩机中的工作流体中含有液态工作流体,一方面,液态工作流体会流入油池从而稀释润滑油,由此会降低对相对运动构件的润滑效果;另一方面,液态工作流体会进入压缩机构,从而对压缩机构的各部件造成损坏。
为了防止液态工作流体被供应至压缩机中,通常要求从蒸发器出来的工作流体具有5K至10K的过热度,以保证进入压缩机的工作流体全部为气态。然而,5K至10K的过热度会降低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并由此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
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例如,允许从蒸发器出来的工作流体具有0K的过热度。这样,工作流体在进入压缩机时会含有少量的液态工作流体,如上所述,这是不期望的。
因此,本领域中期望提供一种压缩机,其能够在较小过热度或0K过热度的情况下解决或减小液态工作流体对压缩机的各部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同时保证压缩机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或减小液态工作流体对压缩机的各部件造成不良影响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液态工作流体直接进入油池的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外壳、压缩机构、旋转轴、马达、油池以及收集装置。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允许低压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压缩机的进入口。所述旋转轴联接至所述压缩机构以驱使所述压缩机构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油池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处。所述收集装置定位在所述进入口与所述油池之间并且位于工作流体从进入口流入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以收集液态工作流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用于将工作流体从所述进入口导流至所述压缩机构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下部具有用于排出液态工作流体的出口,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出口的下方以收集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液态工作流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马达的上方并且构造成将液态工作流体排出至所述马达的高温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沿着所述外壳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且呈弧形或环形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大致U形截面,并且包括底壁、从底壁的径向外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外壁和从底壁的径向内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内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径向内壁的高度大于所述径向外壁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马达上方的护罩。所述收集装置的所述径向内壁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越过所述护罩,或者与所述护罩形成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向下延伸的的过盈配合部,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的底壁具有至少位于所述进入口下方的挠曲部分,所述挠曲部分在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时变形使得所述径向外壁的自由端部抵压所述外壳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径向外壁的自由端部具有将所述外壳的内壁上的液态工作流体导入至所述收集装置中的倾斜端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径向外壁的对应于所述挠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外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形成和界定所述挠曲部分的强度弱化特征。所述强度弱化特征构造成当所述过盈配合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时允许所述挠曲部分以所述强度弱化特征作为支点发生挠曲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强度弱化特征为沟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过盈配合部沿着所述收集装置的周向方向均匀地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盈配合部具有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弧形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分配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配孔定位在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的正上方,并且沿着所述周向方向有规律地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分配孔中的距离所述进入口越远的分配孔具有越大的流通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并且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挡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所述挡板,并且所述挡板中的距离所述进入口越远的挡板具有越低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距离所述进入口最远的挡板的高度基本减小至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允许液态工作流体进入所述分配孔的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形成为沿着所述挡板的整个高度延伸的窄直槽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上并且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构造成使液态工作流体从所述分配孔下落至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上。
所述导引件为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向下延伸的环形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每个分配孔流动以及\/或者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最远离所述进入口的分配孔流动;并且\/或者所述底壁的外表面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液态工作流体汇聚在所述马达的定子绕组的上方并下落至所述定子绕组上。
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其他应用领域将变得明显。本概述中的描述和具体示例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公开的一个或几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纵剖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压缩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压缩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移去了压缩机构和主轴承座以清楚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收集装置和导流罩;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导流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导流罩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收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包括图6的收集装置的压缩机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图6的收集装置的径向内壁的高度变化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图6的收集装置的分配孔的大小变化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图6的收集装置的挡板的高度变化的立面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图6的收集装置的挡板的高度变化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收集装置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不带导流罩的压缩机的局部纵剖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中,平衡块护罩与收集装置的径向内壁形成为一体件;以及
图15是图14的压缩机的收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在各个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因此相同部件的构造将不再重复描述。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包括根据本公开的收集装置的压缩机。根据本公开的压缩机由于设置有用于收集液态工作流体的收集装置,因此可以防止或减少液态工作流体进入油池而稀释油池中的润滑油,由此可以避免压缩机的各部件因润滑不足而导致的过早损坏,同时还可以防止或减少液态工作流体进入压缩机构中。虽然图中示出的是低压侧立式涡旋压缩机,然而,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压缩机,例如,转子压缩机、活塞式压缩机等。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压缩机的总体结构。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的纵剖示意图;图2和图3是压缩机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压缩机1包括外壳11、压缩机构12、马达13和驱动轴(也可以称为旋转轴或曲轴)14、主轴承座15以及油池19。
外壳11可以包括筒形壳体11a、位于筒形壳体11a的顶端的顶盖11b以及位于筒形壳体11a的底端的底盖11c。外壳11形成封闭的空间。在外壳11内可以容置有压缩机构12、马达13和驱动轴14、主轴承座15等。在筒形壳体11a上设置有进入口11d,进气管IP配装在进入口11d中。在顶盖11b上设置有排出口11e,排气管(未示出)配装在排出口11e中。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工作流体由进气管IP输送至压缩机1的外壳11内,进而进入至压缩机构12以进行压缩,并且在经过压缩之后经由排气管排出压缩机1。
压缩机构12包括固定至外壳11(具体为筒形壳体11a)的定涡旋部件12a和相对于定涡旋部件12a可以运动的动涡旋部件12b。马达13构造成使驱动轴14旋转,接着,驱动轴14的旋转使得动涡旋部件12b相对于定涡旋部件12a绕动运动(即,动涡旋部件的中心轴线绕定涡旋部件的中心轴线运动,但是动涡旋部件不会绕其中心轴线旋转)。在定涡旋部件12a的螺旋叶片和动涡旋部件12b的螺旋叶片之间形成一系列体积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逐渐减小的一系列压缩腔。气体在这些压缩腔中经过压缩,然后通过压缩机构12的排出口17排出。压缩机构12的排出口17通常设置在定涡旋部件12a的端板的大致中央处。
马达13包括定子13a和转子13b。定子13a固定至外壳11(具体为筒形壳体11a)。转子13b位于定子13a的径向内侧并且固定连接(例如,过盈配合)至驱动轴14。当马达13启动时,转子13b带着驱动轴14一起相对于定子13a旋转。在定子13a的内齿槽中缠绕有绕组(未示出)。在马达13运行期间,定子13a的绕组产生很高热量。
驱动轴14以驱动的方式联接至动涡旋部件12b的毂部,使动涡旋部件12b相对于定涡旋部件12a绕动以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驱动轴14中设置有润滑油通道14a,以将位于外壳11底部(底盖11c)处的油池19中的润滑油供应至各个轴承、衬套或压缩机构等部件。在对压缩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之后,润滑油会返回至油池19。
主轴承座15构造成对压缩机构12、特别是动涡旋部件12b进行支撑。在主轴承座15内可以容置有主轴承15a以对驱动轴14进行旋转支撑。
压缩机1在转子13b的上端面上还设置有平衡块18,并且在平衡块18的径向外侧还设置有护罩16。护罩16朝向主轴承座15延伸超过平衡块18一定高度,以防止从主轴承座15和主轴承15a返回的润滑油在平衡块18的搅动下以油雾的形式混入工作流体中而被供给至压缩机构。
压缩机1还包括设置在进入口11d处的导流罩20。导流罩20从进入口11d延伸至压缩机构12,以将由进气管IP供给的低压工作流体引导至压缩机构12的吸气腔中。通过导流罩20可以缩短低压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在从蒸发器(未示出)出来的低压工作流体具有较低过热度、甚至0K过热度的工况下,导流罩20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导流罩20缩短了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并因而减少了进入压缩机构的液态工作流体。此外,导流罩20还可以构造成将包含在低压工作流体中的液态工作流体收集在其底部并从底部排出。
下面参照图4和图5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导流罩20。图4和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导流罩20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导流罩20具有基本上呈长方体形式的本体。导流罩的本体包括外壁21、内壁23、侧壁22以及底壁24。外壁21邻近外壳11并且具有邻近进气管IP的进气口21a。低压工作流体经由进气口21a进入导流罩20,,并且在导流罩20的导引下流入压缩机构12的吸气腔中。内壁23相比外壁21远离外壳11,换言之,相比外壁21更靠近驱动轴14。在内壁23的下部以及\/或者底壁24中设置有用于排出液态工作流体的出口23a。导流罩20还包括从本体延伸的凸缘25以及设置在凸缘25上的安装孔26。可以通过凸缘25和安装孔26将导流罩20安装至压缩机1的适当的固定部件上,例如,定涡旋部件12a、压缩机构上方的隔板PP(如图1所示)、主轴承座15、外壳11等。
应理解的是,导流罩20的结构可以变化,只要便于实现上述作用即可。例如,导流罩20在图示的示例中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然而在其他示例中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弧形等横截面。不管导流罩20的形状如何变化,用于排出液态工作流体的出口23a大体设置在导流罩20的下部,这样有利于收集和排出液态工作流体。
压缩机1在进入口11d与油池19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收集从导流罩20排出的液态工作流体的收集装置10,以防止液态工作流体进入油池19而稀释油池19中的润滑油。在图示的示例中,收集装置10设置在马达13的上方以使液态工作流体流经马达、特别使马达的定子绕组,从而使至少一部分液态工作流体受热蒸发成气态制冷剂。
应理解的是,压缩机1中的导流罩20可以省去,如图13所示。在没有导流罩20的情况下,低压工作流体在到达压缩机构的吸气腔之前会流经一些部件,因此这些部件上会产生并附着液态工作流体。在图13的示例中,收集装置10可以定位在工作流体从进入口11d流入压缩机构12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以收集液态工作流体。
下面参照图6至图12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收集装置10的细节。如图所示,收集装置10具有大致U形截面并且沿着外壳11(具体为筒形壳体11a)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呈环形形状。收集装置10包括底壁110、径向外壁130和径向内壁120。径向外壁130和径向内壁120分别从底壁110的径向外周和径向内周向上延伸。径向外壁130和径向内壁120大致平行于彼此,或者可以倾斜一定角度,这可以根据具体安装环境而定。
径向内壁120可以具有与径向外壁130大致相同的高度,如图7所示。然而,如上所述,导流罩20在其下部具有允许液态工作流体流出的出口23a。为了尽可能地将液态工作流体收集在收集装置10中,可以增加收集装置10的径向内壁120的高度,如图8所示。在图8中,径向内壁120的高度大于径向外壁130的高度。此外,在具有护罩16的情况下,径向内壁120也可以延伸越过护罩16,即,径向内壁120与护罩16至少部分地重叠,以避免液态工作流体越过径向内壁120从径向内壁120与护罩16之间的间隙流走。
一般而言,在导流罩20与筒形壳体11a的内壁之间会存在一定间隙(如图7和图8清晰地示出),液态工作流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沿着该间隙向下流入油池19中。为了尽可能地将液态工作流体收集在收集装置10中,使收集装置10的径向外壁130抵靠外壳11(具体为筒形壳体11a)的内壁。
在收集装置10的收集较多液态工作流体的区域,例如在进入口11d至压缩机构12的吸气腔的路径的下方的区域,或者在具有导流罩20的情况下在导流罩20的下方的区域,可以设置用于使径向外壁130抵接筒形壳体11a的内壁的挠曲变形结构。
在图示的示例中,挠曲变形结构包括过盈配合部140、底壁110的挠曲部分116、以及用于界定挠曲部分116的强度弱化特征112。挠曲变形结构构造成在过盈配合部140与外壳11(筒形壳体11a)的内壁过盈配合时使得底壁110的挠曲部分116挠曲变形并因此带动径向外壁的上端部(自由端部)径向向外抵接外壳11的内壁。
过盈配合部140构造成与外壳11(筒形壳体11a)的内壁过盈配合。过盈配合部140从底壁110的外表面(下表面或底表面)117(参见图10和图12)向下(即,与径向外壁130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过盈配合部140具有与外壳11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弧形表面142。弧形表面142与底壁相距一定距离以便使底壁110的挠曲部分116发生变形。过盈配合部140可以具有朝向弧形表面142逐渐减小的厚度。换言之,过盈配合部140在底壁110处的厚度最大,这样可以防止过盈配合部140在挠曲部分116挠曲变形时因强度不够而过早折断。在图示的示例中,过盈配合部140有多个并且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底壁110的挠曲部分116至少位于诸如进入口11d下方的收集较多液态工作流体的区域。挠曲部分116构造成在过盈配合部140与外壳11的内壁过盈配合时变形使得径向外壁130的自由端部抵压外壳11的内壁。
强度弱化特征112设置在底壁110的内表面115上并且构造成用于形成和界定挠曲部分116。在图示的示例中,强度弱化特征112为沟槽。沟槽的位置可以变化,例如,可以位于底壁110的外表面117上、紧挨着过盈配合部140。沟槽的设置还可以根据挠曲部分116而确定。在图示的示例中,沟槽包括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周向部段112a和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径向部段112b。通过在底壁110的预定区域设置强度弱化特征112,由此使得预定区域两侧的部分容易相对于彼此发生变形。如图所示,当过盈配合部140与外壳11的内壁过盈配合时,挠曲部分116则容易以强度弱化特征112作为支点发生翘曲变形。然而,应理解的是,挠曲部分116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例如,由易变形的材料形成,具有较小的厚度,或者相对于底壁110的其他部分向上凸出或向下凹入等等。
径向外壁130的对应于挠曲部分116的至少一部分132可以略微径向向外突出以便于该部分132在挠曲部分116变形时向外径向地变形而抵接外壳11的内壁。优选地,径向外壁130也可以在与沟槽的径向部段112b对应的部分设置沟槽以便于径向外壁130随着挠曲部分116一起变形。径向外壁130的结构可以变化,只要其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即可。例如,径向外壁130的自由端部可以具有倾斜端面以便将外壳11的内壁上的液态工作流体导入至收集装置10中。
收集装置10的底壁110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分配孔111以便将收集的液态工作流体排出至期望的地方,例如,高温区域。有利地,收集装置10可以设置在马达的上方以便将收集装置10中收集的液态工作流体经由分配孔111排出至马达13的高温区域,例如定子绕组。为了将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分配到马达13的定子绕组上,多个分配孔111可以沿着周向方向有规律地间隔开,并且定位在马达13的定子绕组的正上方。这样,收集装置10中收集的液态工作流体经由分配孔111下落至定子绕组上,在吸收定子绕组上的热量后至少部分地蒸发成气态,由此有效地防止液态工作流体直接进入油池19中以稀释润滑油。
为了使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到达各个分配孔111,如图6所示,在各个分配孔的周围设置有挡板150,使得液态工作流体进入收集装置10之后不会从最靠近的分配孔全部排出。可以想象,如果液态工作流体从一个分配孔全部排出,则排出的液态工作流体的量较大,因而蒸发成气态的制冷剂的量会减少。多个挡板150的高度可以彼此不同。有利地,挡板距离进入口11d(收集较多液态工作流体的区域CA)越远,则该挡板具有越低的高度。如图10所示,收集装置10具有多个挡板150a至150e。挡板150a距离收集区域CA最近,而挡板150e距离收集区域CA最远。根据与收集区域CA的距离的远近,可以调节挡板150a至150e的高度。以挡板150a的高度作为参考,如虚线所示,可以看出挡板150a至挡板150e按照顺序具有逐渐减小的高度。液态工作流体从进入收集装置10流入至收集装置10的最远位置的过程中,通常进入区域的液位较高,而最远区域的液位较低。因此,通过改变挡板150的高度可以实现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流向各个分配孔111。
实际上,收集装置10在收集液态工作流体的同时也会收集到一部分润滑油。如果收集装置10具有一个固定的存储容积使得润滑油和液态工作流体无法全部流出,则会使该部分润滑油失去循环作用。这样,会减少压缩机运行所需的油量。为了尽可能地将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从分配孔111排出,可以使挡板150e的高度减小至零,以实现收集装置的零存储量,如图11所示。
在替代性示例中,各个挡板150上可以设置有允许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全部进入分配孔中的通道152。通道152可以形成为沿着挡板的整个高度延伸的窄直槽口。通道152的尺寸可以设定为提供一定的流动阻力而只允许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缓慢地流过。在压缩机运行时,收集的液态工作流体的量较大,大部分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翻越挡板150流入分配孔111。当压缩机停机时,收集装置10中存储的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会通过通道152缓慢地全部流入分配孔111并进而排出收集装置10。因此,本文中描述的“窄直槽口”指的是可以实现上述功能的槽口。
在不设置挡板的情况下,收集装置10中存储的液态工作流体(含有润滑油)可以直接通过分配孔111流出,以实现收集装置10的零存储功能。在替代性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流动至各个分配孔111,可以改变各个分配孔111的大小(即,流通面积)。分配孔距离进入口11d(收集较多液态工作流体的区域CA)越远,则该分配孔具有越大的尺寸(即,流通面积)。如图9所示,收集装置10具有多个分配孔111a至111e。分配孔111a距离收集区域CA最近,而分配孔111e距离收集区域CA最远。根据与收集区域CA的距离的远近,可以调节分配孔111a至111e的尺寸(即,流通面积)。从图9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分配孔111a至111e按照顺序具有逐渐增加的孔径(即,流通面积)。因此,通过改变分配孔111的流通面积可以实现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流向各个分配孔111。
此外,为了实现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流入各个分配孔以及实现收集装置的零存储功能,例如,可以使底壁110的内表面115略微倾斜或弯曲,使得收集装置中的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每个分配孔111流动并且\/或者使得收集装置中的液态工作流体朝向最远离进入口的分配孔流动。
参见图10和图12,根据本公开的收集装置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底壁110的外表面117上并且在每个分配孔的周围的导引件160。导引件160构造成使液态工作流体从分配孔下落至高温区域,例如,马达的定子绕组上。在图示的示例中,导引件160为从底壁110的外表面117向下延伸的环形件。应理解的是,导引件160的结构可以变化,只要其有利于将液态工作流体引导至压缩机的高温区域即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设置导引件160,从分配孔111流出的液态工作流体会贴着收集装置10的底壁110的外表面117流向其他地方,例如,最低的位置。因此,导引件有利于均匀地将液态工作流体导向期望的高温区域,例如,马达的定子绕组。
此外,底壁110的外表面117可以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液态工作流体引导汇聚在马达的定子绕组的上方并下落至定子绕组上。
图14和图15示出了护罩16与收集装置10的径向内壁120形成为一体的示例。如图所示,护罩16集成在收集装置10上。径向内壁120的高度延伸并且具有用于安装收集装置10的凸缘162和设置在凸缘162上的安装孔164。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与外壳11的内壁过盈配合部140。因此,该实施方式也特别适用于不设置导流罩的压缩机。
应理解的是,收集装置10的结构可以变化,而不局限于图示的具体示例,只要其能够实现收集液态工作流体与排出液态工作流体的功能即可。例如,根据安装位置,收集装置10可以呈弧形形状,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小于360度的角度。在未示出替代性示例中,收集装置10可以具有径向外壁和径向内壁中的一者。在未示出替代性示例中,收集装置10可以没有径向外壁和径向内壁两者,这种情况下底壁可以是倾斜的以将收集的液态工作流体直接从例如径向内周缘下落至马达定子绕组上。
此外,收集装置10的结构还可以变化,以有利于尽可能地将液态工作流体收集在收集装置中,有利于将液态工作流体均匀地分配至压缩机的高温区域、或者有利于尽可能地将收集装置中的液态工作流体排出等。
虽然已经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和变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和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变型而是可以包括其他各种可能的变型和组合。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其它的变型和变体。所有这些变型和变体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而且,所有在此描述的构件都可以由其他技术性上等同的构件来代替。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0154.4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70076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F04C 29/02
专利分类号:F04C29/02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虹西路69号
发明人:段振飞;李斌;朱琳
第一发明人:段振飞
当前权利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霖;李新燕
代理机构:112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