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洋捕鱼船员中检出3例HIV感染者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蓉[1](2019)在《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仍缺乏灵敏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目的:构建化学发光梅毒抗体检测技术,替代进口;对梅毒血清学实验中一系列焦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四种蛋白靶抗原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通过系列的横断面研究、动物实验以及案例分析,开展系列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问题研究。研究结果:(1)构建的化学发光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灵敏性99.13%、特异性99.62%、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一致性为99.56%。(2)提出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其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9.38%和100%,其诊断效能与逆序诊断程序相当,且其过程不用检测非特异性抗体。(3)发现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常用检测方法之一)前带现象发生不随着抗体滴度的增高而增加,且与疾病阶段、妊娠状态和神经梅毒等因素有关。(4)发现高达17种疾病患者能发生RPR生物学假阳性,女性风险是男性的3.824倍。(5)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感染兔治疗与否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均会出现4倍下降,而RPR滴度4倍下降仍具传染性。(6)我们从一例RPR阴性/Tp-IgM阴性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分离到一株14d/f亚型的梅毒螺旋体。研究结论:(1)所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诊断性能与TPPA相当。(2)提出第三种诊断程序,简化步骤。(3)RPR前带现象多发生在中低滴度,与妊娠、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对前带现象发生的机制做了全新的诠释。(4)发现新的生物学假阳性有关的疾病谱。(5)动物实验揭示了 RPR滴度变化与疗效无关。(6)患者RPR阴性/Tp-IgM阴性不能排除梅毒活动性。
张军伟[2](2012)在《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及新形势下卫生检疫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2006年-2010年5年中到烟台国际旅行保健中心进行体检的出入境人员的体检结果,了解影响出入境人员健康的主要疾病,掌握出入境人员中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探讨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和口岸传染病防控办法提供依据,研究新的国际疫情形势下传染病监测发展的新趋势及卫生检疫的应对策略。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2010年到烟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和办理健康证的出入境人员。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近年来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构成情况变化;分析出入境人员所患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选取检出病例数较多的梅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做重点分析,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出入境人群中这四种疾病的分布;根据传染病监测的结果,并通过查阅文献,探讨我国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根据国际传染病新的特点和趋势,提出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的应对措施。结果:1.2006年-2010年,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总数为66049人次,共检出各类传染病病例414例,总体检出率为626/10万,所检出的传染病主要是HIV感染、梅毒、开放性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2.各年度出入境人员数除2009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入境人员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差异不明显。出国目的主要包括出国劳务(32.6%),远洋船员(24.8%),留学人员(12.5%),旅游探亲(8.13%),商务人员(6.31%)和公务人员(6.06%)。3.2006-2010年,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率分别为774.27/10万,784.29/10万,526.49/10万,470.80/10万,532.14/10万,各年度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所检出的4种主要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患病率最高,为411/10万,其他依次为梅毒(153/10万),开放性肺结核(48/10万),HIV感染(14/10万)。4.各种传染性疾病男性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性别影响传染病检出率的可能原因在于:男性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频繁地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暴露于各类传染源,因而传染病感染率比女性高。5.中国籍和外国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率分别为625/10万和639/10万,无统计学差异(X2=0.025,P=0.873)。6.5年间共检出HIV感染者9名,检出病例数最多的是船员,共计5名,构成比为55.6%。HIV感染者年龄分布28~56岁,平均39.33±9.46岁,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外籍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率为58.13/10万,明显高于中国籍人员的感染率6.96/10万(X2=10.867,P<0.05)。7.共检出梅毒感染者101名,男性71例,女性30例。年龄分布19-85岁,平均36.0±11.3岁,20-40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57%,提示梅毒感染者大多为青壮年。中国籍和外国籍人员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39/10万和244/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92,P<0.05)。8.2006-2010年共检出的32例开放性肺结核,检出率为48.45/10万,其中劳务人员所占的构成比最高(40.6%)。不同职业的出入境人员中肺结核检出率最高的人群是商务人员(120.05/10万),与留学人员(60.5/10万,X2=0.692,P=0.405)和劳务人员(60.3/10万,X2=0.625,P=0.607)无显着性差异。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最多的年龄段为20-30岁(构成比46%),其余依次为30-40岁(22%),40-50岁(16%),20岁以下(13%)。中国籍人员肺结核检出率明显高于外国籍人员(X2=4.969,P<0.05)。9在烟台口岸2006-2010年的传染病监测中,病毒性肝炎的检出率一直居高不下,五年共检出病毒性肝炎患者272例,感染率为411.82/10万,占所有检出传染病病例的65.7%,排在所有监测传染病的首位。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感染率最高的是商务人员和船员,中国籍人员和外国籍人员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分别为426.47/10万和313.92/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1,P>0.05)。结论:1.2006-2010年,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出入境人员健康的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梅毒、开放性肺结核和艾滋病。2.目前的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存在着口岸查验不到位、传染病监测后续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卫生检疫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发挥好口岸卫生屏障的作用。3.在传染病全球化流行的趋势下,应当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卫生检疫监管模式。
马树波[3](2012)在《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传播迅速,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疾病,加强艾滋病的防治管理已是我国乃至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在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截至2011年底,估计全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8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随着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我国逐步建立起艾滋病的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病例报告系统和哨点监测系统,中国于1995年建立了HIV哨点监测系统,以其作为常规监测系统的补充。昌平区艾滋病常规监测工作始于1999年,主要是通过各医疗机构临床检测发现上报,缺乏主动性,于2005年开始建立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覆盖了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青年学生,收集了大量哨点监测的资料,包括监测人群的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特征及血清学监测结果等,但目前尚未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监测结果对HIV防控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待挖掘。研究目的了解昌平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类监测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昌平区艾滋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338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基本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特征、感染途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收集2005年-2011年暗娼、吸毒人员、性病门诊就诊者、青年学生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行为特征及变化、血清学监测结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所有资料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338例HIV/AIDS中,HIV感染者266例,艾滋病病人72例。男性296例,女性42例,男女发病比例为7.05:1,20-49岁人群发病占93.20%(315/338):其中外省市户籍病例占81.95%(277/338),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最多,占报告总感染数的31.36%(106/338),经性传播占总感染数的83.14%(281/338),其中同性接触感染占53.85%(186/338),经血液传染占12.72%(21/338),母婴途径占0.59%(2/338),2004年以前经性途径感染占58.82%(10/17),2005年至2011年占84.42%(271/321)(X2=5.83,p<0.05).2011年男性同性性接触人群艾滋病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性接触人群艾滋病感染率为9.52%(18/189)。2.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分析:(1)监测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变化情况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28岁,已婚比例、40岁年龄组比例逐年增多,2010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上升明显;吸毒者男性比例较高(85.33%),2009年以后户籍为外省者比例有增多的趋势;性病门诊就诊者已婚者比例最高(66.08%),2009年以后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30岁以下组的构成逐年减少,未婚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监测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各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青年学生91.13%,知晓率最高,其次是性病门诊就诊者,89.67%,吸毒人群88.89%,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低86.93%;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X2=6.05,p<0.05),不同年龄组及文化程度的吸毒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有随年龄增长和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不同民族(p<0.05)、不同婚姻状态(p<0.05)、不同户籍(p<0.05)、不同文化程度(p<0.05)的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不同性别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x2=9.38,p<0.05),女生高于男生。3.HIV感染情况:对四类人群以年份为分层变量,HIV阳性率为检验变量,经卡方趋势检验,p值均大于0.05,四类人群HIV阳性率不存在随时间逐渐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对比四类人群的HIV感染情况,吸毒者人群的HIV阳性率远远高于另外三类人群,2007年、2008年感染率最高,4.92%,女性性工作者和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感染率均在较低水平,青年学生中无HIV阳性者发现。4.监测人群的行为学特征变化情况: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每次都用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64.44%达到了2007年、2008年的74.88%和80.82%,进入拘留所前最后一次提供性服务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经卡方趋势检验得到X2trend=5.05,p<0.05,不同年份间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逐年上升;吸毒者使用海洛因和冰毒所占的比例不同,使用海洛因者逐年减少,而使用冰毒者逐年增多,注射毒品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吸毒者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不同(p<0.05),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X2trend=17.55,p<0.05);性病门诊就诊者中,近3个月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开始出现注射毒品的情况,2010年开始发现有同性肛交行为,2011年开始出现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情况,性病门诊就诊者多数诊断为尖锐湿疣。青年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比例较低。研究结论目前艾滋病感染以青壮年为主,大部分为外省市户籍人口,感染途径发生根本性转变,以性接触为主,其中同性性接触传播随年份比例逐年升高。表明近年经性途径感染者增多;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者、和青年学生四类人群的HIV感染率不同,但均不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及变化趋势不同,女性性工作者入所前最后一次提供性服务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逐年上升;吸毒人群使用海洛因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使用冰毒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注射毒品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性病门诊就诊者近3个月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和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均有随时间下降的趋势;哨点监测相对于常规监测可以较为敏感的显现出HIV感染率的变化和防治策略的效果,也是HIV防控的有力工具。
冯琳[4](2011)在《云南省某边境县跨境和当地女性性工作者HIV/STDs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人群的流动是艾滋病传播的促进因素,跨境FSWs比当地FSWs更易感染艾滋病。有研究表明,从印度遣返回尼泊尔的FSWs的HIV感染率高达38%;泰国南部的跨国FSWs的HIV感染率为18-24%;广西边镜县跨境FSWs的HIV感染率为4.3%,高于本土FSWs的感染率2.0%;我国孟连县跨境到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的FSWs中,HIV感染率为1.72%。因此,对跨境FSWs的HIV/STDs感染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边境地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了解边境H县越南和中国FSWs的HIV/STDs感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及调查越南和中国FSWs相关的知识、态度,以及生殖健康状况及其求医行为,并探讨越南FSWs的HIV/STDs对当地艾滋病疫情影响,为探讨边境地区控制艾滋病跨境传播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横断面调查,招募该县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越南和中国FSWs参加调查,将越南和中国的FSWs进行对比研究,收集问卷,采集血、尿、宫颈拭子、阴道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问卷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结果。研究结果(1)越南219名和中国113名FSWs的HIV感染率分别为8.2%和0.9%,两国FSWs的HIV感染率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x2=7.43,P<0.05)。性途径传播是FSWs的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尖锐湿疣阳性(aOR=20.89,95%CI3.29-132.45)、HIV/AIDS知识得分<12分(aOR=6.52,95%CI 1.88-22.59)、在河口县居住时间>6个月(OR=5.42,95%CI 1.65-17.78)、首次商业性行为年龄≥20岁(OR=3.27,95%CI 1.04-10.27)是越南FSWs HI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越南和中国FSWs的性病感染情况普遍,其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率分别为64.8%和47.8%,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9.6%和10.6%,淋球菌感染率分别为14.2%和4.4%,尖锐湿疣感染率分别为3.7%和0.9%,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5%和0.9%,阴道毛滴虫感染率分别为0.9%和4.4%,收集的尿液标本中吗啡阳性率分别为0.08%和0。性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严重,至少患一种性病的比例分别高达77.6%和57.5%,以HSV-2感染为主。越南和中国FSWs人群HIV阳性者中混合感染其它STDs的情况严重,合并感染至少一种性病的比例高达100%。年龄>20岁(OR=5.39,95%CI 1.71-16.96)和在H县居住时间长(≥6个月)(OR=5.06,95%CI 2.54-10.08)是越南FSWs HSV-2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20岁(OR=3.95,95%CI 1.65-9.43)和吸烟行为(OR=2.61,95%CI 1.16-5.86)是中国FSWs HSV-2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结论云南省H县越南FSWs人群HIV/STDs感染情况严重,应加强跨境越南FSWs的监督管理;FSWs中还存在高危行为,应进一步加大对该人群的干预力度,提高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提高安全套的宣传和发放力度;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检测后结果的告知,尤其是阳性者的管理,及时为她们提供关怀救助、转介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后续服务,以便阻止艾滋病向普通人群的扩散蔓延。
张卿曹[5](2010)在《岱山县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岱山县艾滋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治策略,为控制岱山县艾滋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有关岱山县的人文资料和艾滋病疫情信息、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岱山县从1999-2009年,共报告HⅣ/AIDS 20例,显现出三种传播模式,即本地户籍国外输入模式、外省户籍输入模式、外省户籍和本地户籍共同感染,但并以本地户籍本地感染为主要模式。职业统计以渔船民为多,占全县总感染数的35.0%。本地户籍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单一的异性传染。结论岱山县艾滋病流行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流行特征,目前以第三种传播模式为主,出现年龄分散、职业多样性和家庭聚集性等特点。针对该传播模式中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是要开展对性服务小姐、下海渔船民、新进入的外来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HⅣ筛查,及时发现传染源,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遏制岱山县艾滋病经性传播流行。
张军伟,刘明杰,刘福奎,李磊,于健[6](2009)在《一艘外轮上同时发现多例传染病感染者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加强对国际航行船舶的卫生监督,防止传染病通过外籍船员传入传出。〔方法〕对1艘外轮上发现的传染病可疑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诊艾滋病病人1例,HIV感染者1例(合并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者1例,丙肝病毒感染者2例。〔结论〕同1艘外轮上同时发现多例、多种传染病感染者,说明通过外籍船员将传染病传入国内的风险很大。口岸和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传染病监测力度,保障口岸卫生安全。
郝为民[7](2009)在《上海港国际海员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于上海港进出境国际海员人口学及人员流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行为情况,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及感染情况的分析,了解目前国际海员人群中艾滋病、梅毒的现状和特点。特别是针对中国大陆籍海员人群与外籍海员人群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全面的国际海员人群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的基础资料,为下一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监测、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弥补和完善我国艾滋病预防监测体系中国际海员环节上的不足与缺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招募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问卷由研究对象在独立的环境中自填,研究人员在旁协助随时回答研究对象对问卷的疑问。所有的有效数据由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两人同时录入问卷和试验结果数据,利用Epidata3.1的录入数据一致性检验进行核对,检验无差别后将数据导出用SPSS15.0进行分析。利用频数分布描述调查变量的频数分布情况。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由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针对商业性行为情况以及艾滋病、梅毒检测情况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我们首先对各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提供未经调整的参数估计(OR值和95%CI),随后对各研究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选择有显着意义的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计算变量的校正OR值和95%CI。结果:1033名国际海员接受问卷调查。调查人群中自我报告HIV感染率为(95%CI,0.4-1.6),梅毒感染率1.3%(95%CI.0.9-1.7)。调查发现,国际海员人群工作压力大,超过95%的大陆籍海员长达半年时间无法与家人联系。同时国际海员人群流动性强、教育程度较高,近60%外籍海员有大专以上学历。因此国际海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但是两组调查对象都表现出对艾滋病自我保护方面的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只有不到50%大陆籍海员认为安全套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38.3%具有商业性行为史的大陆籍海员有过与小姐不用安全套的性接触。较好的认知情况并没有使行动的危险性降低。在对于19名艾滋病和梅毒的感染者所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这样的现象,有9名感染者的得分在20分以上,5名在16-20分。同时调查发现分别有5.7%的外籍调查对象和1.4%的大陆籍调查对象承认有毒品或兴奋剂的服用史,而摇头丸是两组调查对象首选的兴奋剂。在性行为方面60%的两组受访者在最近30天与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进行性行为,甚至30%的受访者已连续6个月没有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而与此相呼应的是两组调查对象中均有30%的受访者在最近的30天与小姐有过性行为,特别是最近6个月内43.4%的外籍海员有过商业性行为史。相比较而言中国籍国际海员进行商业性行为的危险性较低(OR,0.474;95%CI,0.322-0.700),年海上工作时间长国际海员进行商业性行为的危险性高。靠港后频繁登陆、30天内频繁饮酒的国际海员以及吸毒海员进行商业性行为的危险性更高。另外分别有6.4%的大陆籍海员和6.9%的外籍海员承认有男男性行为。外籍海员进行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的比例较中国籍海员更高,33.6%的中国籍海员和64.5%的外籍海员进行过艾滋病检测,20.5%的中国籍海员和46.4%的外籍海员进行过梅毒检测,海上工作年限越长的国际海员检测艾滋病和梅毒的主动性更强,而艾滋病知识评分较高者艾滋病、梅毒检测的主动性更强。55%的中国籍调查对象对自己的海上工作不满意,而超过20%的中国籍及外籍国际海员在工作收到歧视。结论:上海港国际海员人群流动性高,有较高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率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率。海员人群对感染艾滋病危险认识不全面,尤其在自我保护方面,大量的国际海员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而选择进行商业性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部分调查对象则会发生境遇性男男性接触。中国籍国际海员艾滋病检测程度较低,应尽快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遏制艾滋病、梅毒在海员人群中的流行,并阻止通过海员向其他人群传播。
庄勋[8](2008)在《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的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了解该人群性病及性病症状报告率。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目标人群的人口学信息、职业特征、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性病/性病症状报告率及相关卫生服务现状等资料;定性资料根据半结构式访谈条目进行分析整理,定量资料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调查建筑劳务输出人员1625人,渔民817人,全为男性。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是目标人群感染性病/艾滋病的主要高危行为,建筑劳务输出人员报告率分别为15.8%和14.2%;渔民报告率18.1%和28.9%。建筑劳务输出人员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因素:无出国经历(OR=0.745,p=0.043)、初次性行为≥22岁(OR=0.437,p<0.001)、不接受多性伴现象的态度(OR=0.437,p<0.001)、平时性生活频次高(OR>1,p=0.043)、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OR=0.473,p<0.001)以及已婚状态等(OR=0.338,p=0.004)。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劳务输出地、同伴影响、防病意识等对建筑劳务输出人员的性行为有影响。渔民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因素:流动性(OR=1.516,p=0.038)、艾滋病知识得分低(OR=1.110,p=0.006)、平时性生活频次高(OR=1.422,p=0.002)、离异或丧偶婚姻状态(OR=22.527,p=0.041)、喝酒少(OR=0.803,p=0.053)、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OR=0.634,p=0.010)、无性病史(OR=0.268,p=0.001)、初次性行为≥22岁(OR=0.440,p<0.001)以及不接受多性伴(OR=0.662,p=0.023)和商业性行为合法化的态度(OR=0.612,p=0.007);定性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家庭的宽容、缺乏防病意识等对渔民的高危性行为有影响。2建筑劳务输出人员性病及性病症状报告率为0.4%和2.8%,渔民为1.7%和7.2%。结论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高危性行为发生比例高,并有较高的性病及性病症状报告率,应尽快开展适于职业人群的干预活动。
顾全忠,王建跃,严剑波,仝振东,唐安,傅纪波,白颉[9](2008)在《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性病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提高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减少或杜绝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防止艾滋病在出国劳务渔民中的传播。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对出国劳务渔民进行宣传干预,建立常规和哨点监测,并于干预前后对归国劳务渔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性行为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宣传干预使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总知晓率由项目实施初的74.44%提高到实施3年后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73,P<0.001)。一年内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由38.35%(51/133)下降到了23.2%(84/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P<0.001)。2004年及以后出国的劳务渔民未检出HIV阳性。结论采取综合宣传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的知晓率,减少婚外性行为的发生率,可有效防止艾滋病在出国劳务渔民中的传播。
顾全忠,唐安[10](2007)在《出国劳务渔民HIV感染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出国劳务渔民的HI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做好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舟山市1997-2005年出国劳务渔民HIV感染情况监测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5年全市报告HIV感染者共60例,本市户籍29例,其中出国劳务渔民20例,占本地感染者的86.97%(20/29)。感染的出国劳务渔民均为男性青壮年,感染地分别为亚洲和非洲,在国外都有异性性行为史。结论出国劳务渔民已成为舟山市艾滋病流行的高危人群,要做好对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避免艾滋病的传播。
二、远洋捕鱼船员中检出3例HIV感染者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洋捕鱼船员中检出3例HIV感染者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 梅毒的流行现状 |
1 梅毒的起源与传播 |
2 梅毒的流行现状 |
二 梅毒的实验诊断进展 |
1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
2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
2.1 梅毒实验室诊断发展现状 |
2.2 梅毒螺旋体膜抗原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
2.3 联合多抗原靶标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
2.4 梅毒血清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
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1)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构建 |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方法学评价 |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
(4) 技术路线图 |
(5) 医学伦理学 |
(6) 统计学分析 |
三 结果 |
1 检测抗原和捕获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检测重复性 |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交叉反应 |
4 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稳定性 |
5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三章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应用再认识 |
第一节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梅毒诊断程序中的作用研究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梅毒诊断标准 |
3 第三种实验诊断程序 |
4 实验材料 |
5 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 |
1 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
2 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诊断效能比较 |
3 比较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对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诊断效能 |
4 比较逆序梅毒诊断程序和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二节 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和特征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梅毒诊断标准 |
3 实验材料 |
4 检测方法 |
5 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 |
1 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
2 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前带现象发生率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三节 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探讨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生物学假阳性定义 |
3 梅毒诊断标准 |
4 实验材料 |
5 检测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1 生物学假阳性的发生率 |
2 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
3 不同疾病谱的生物学假阳性发生率 |
4 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随访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四节 非特异性抗体用于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的思考—来自动物实验的证据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
1 动物伦理学 |
2 梅毒螺旋体的保种和传代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动物的接种与分组 |
5 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
6 兔感染实验确认传染性 |
7 统计学分析 |
三 研究结果 |
1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 |
2 无论是否治疗,感染兔RPR滴度均会出现4倍滴度下降 |
3 RPR滴度4倍下降四倍后感染兔的传染性 |
4 不同梅毒螺旋体株感染兔后皮损变化特征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五节 血液RPR阴性就没有传染性吗?—来自1例患者传染性的思考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病例资料 |
三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梅毒的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
二 仍缺乏早期血清学诊断指标 |
三 仍缺乏疗效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
四 局限性 |
五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2)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及新形势下卫生检疫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对策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着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语词 |
名词定义 |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现场 |
二、研究对象 |
三、数据来源 |
四、研究内容 |
五、实验室检测方法 |
六、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八、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一、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 |
二、北京市昌平区2005年-2011年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分析 |
讨论 |
一、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 |
二、昌平区2005年-2011年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 |
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
一、可靠性 |
二、局限性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云南省某边境县跨境和当地女性性工作者HIV/STDs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现场的组织和管理 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伦理学问题 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招募情况 二、人口统计学特征 三、HIV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四、STDs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五、流动情况 六、生殖健康及求医行为 七、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自觉危险性、既往检测史和检测结果知晓情况 八、最近性行为状况 九、最近两个嫖客人口学特征及危险行为 十、检测后咨询 讨论 一、H县FSWs人群HIV/STDs感染现状 二、HI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HSV-2感染的关联因素 四、CT感染的关联因素 五、NG感染的关联因素 六、HIV阳性者中FSWs人群的性病混合感染 七、FSWs人群向固定性伴传播HIV的危险 八、中低档FSWs人群与HIV防控 九、FSWs人群的流动性 十、越南FSWs人群的HIWSTDs对当地艾滋病疫情的影响 优点和局限性 一、优点 二、局限性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完成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
(6)一艘外轮上同时发现多例传染病感染者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检查 |
1.1 HIV抗体检测1.1.1试剂与方法 |
1.2 病毒性肝炎检测 |
1.3 检查结果 |
2 临床表现 |
2.1 艾滋病病人 |
2.2 HIV感染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者临床表现均无异常。 |
3 流行病学调查 |
4 检疫处理措施 |
5 讨论 |
(7)上海港国际海员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数据收集 数据管理 数据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8)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研究流程图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 |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个人简介 |
(9)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性病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HIV和梅毒抗体检测情况 |
2.3 干预前后知识行为情况 (表1) |
3 讨 论 |
(10)出国劳务渔民HIV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 |
1.2 实验室检测 |
1.3 流行病学资料 |
1.4 资料处理 |
2 结果 |
2.1 时间分布 |
2.2 地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2.4 感染来源 |
2.5 哨点监测情况 |
3 讨论 |
四、远洋捕鱼船员中检出3例HIV感染者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D]. 林丽蓉. 厦门大学, 2019(08)
- [2]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及新形势下卫生检疫应对策略研究[D]. 张军伟. 山东大学, 2012(05)
- [3]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D]. 马树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4]云南省某边境县跨境和当地女性性工作者HIV/STDs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5)
- [5]岱山县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探讨[A]. 张卿曹. 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 2010
- [6]一艘外轮上同时发现多例传染病感染者的调查报告[J]. 张军伟,刘明杰,刘福奎,李磊,于健.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9(06)
- [7]上海港国际海员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D]. 郝为民. 复旦大学, 2009(12)
- [8]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流行病学研究[D]. 庄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0)
- [9]出国劳务渔民艾滋病性病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J]. 顾全忠,王建跃,严剑波,仝振东,唐安,傅纪波,白颉. 中国公共卫生, 2008(01)
- [10]出国劳务渔民HIV感染情况分析[J]. 顾全忠,唐安.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