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地论文_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山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山地,土壤,喀斯特,入渗,土地利用,植物群落。

岩溶山地论文文献综述

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1](2019)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岩溶山地林草植被结构明显改善,研究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对岩溶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采用盘式入渗法在不同植被覆盖(荒草、灌草丛和乔木)下分别测定不同负压水头(-0.5,-3,-6,-15 cm)的水分入渗特征,计算不同负压下非饱和导水率、土壤孔隙分布常数、各孔隙级别对水流的贡献率,明确不同植被覆盖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头条件下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的土壤稳渗率均随负水头增大而递增,且碳酸盐岩红土入渗达到稳渗状态所需时间较长(约120 min),在低水头下荒草地土壤稳渗率最大(0.17 mm/min),而在高水头下乔木地最大(9.17 mm/min);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差异极显着(P<0.01),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达到最大(4.62 mm/min),而K_3、K_6、K_(15)和Gardner α差异不显著,碳酸盐岩红土饱和导水率K_s仅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控制;乔木地土壤大孔隙数量及其占比显着大于灌草丛与荒草地(P<0.05),碳酸盐岩红土导水性能主要受土壤大孔隙对水流的作用控制(>70%)。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恢复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光照[2](2019)在《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以贵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在这样的区域内完成水文地质工作需依据水文地质模式,采取诸多特殊的均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查清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健锋[3](2019)在《山地和岩溶地区大直径端承灌注桩质量控制与缺陷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直径桩相比而言更加适用于特殊性较强的山地与岩溶地带。然而,如果没能予以妥善的施工处理,则会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因此,针对大直径端承桩就要着重于检测整体性的桩基施工效果,从而确保及时并且妥善处理潜在的灌注桩质量弊病。(本文来源于《广东建材》期刊2019年02期)

尚彦军,李坤,王开洋,金维浚[4](2018)在《高寒山地岩溶发育特征——以云南石卡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海拔4 000m以上高原夷平面灰岩裸露的山体岩溶作用发育情况及表现形式,文章以云南香格里拉石卡山为例,结合高海拔宇宙射线选址,对此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在海拔4 000m以上面积约2.4km~2高原面场地范围内,石炭系灰岩中发育了118个以上落水洞、陡崖可见6个近水平溶洞。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显示,岩溶以低电阻率为特点:地表落水洞在50~60 m深度上连成一体,100~180m深度低阻区范围更大。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处于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区,上游(西部)灰岩和下游(东部)泥岩阻隔影响到水的径流路径和排泄形式,地表明显积水洼地12处,泉水点10个。地下水埋藏较浅,排泄快。这些岩溶发育特征为该场地规划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毛鹏进[5](2018)在《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金银花与青脆李混交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当前石漠化趋势依然严峻,治理难度大。当前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恢复植被,鉴于此,本文浅析金银花与青脆李混交栽培治理技术,以期可以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23期)

袁丽[6](2018)在《岩溶山地区域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脆弱性是环境研究的重要专题之一,岩溶石漠化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环境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而占我国国土面积比例较高的特殊岩溶地貌,其脆弱性的评价与研究对缓和人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与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生态脆弱性和地下水脆弱性为两个方面。现阶段国内对环境脆弱性评价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和说明,各研究学者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独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及方法,大多的研究者都在摸索和尝试更适合自己所研究的区域的评价模型和方法,针对岩溶山区环境脆弱性评价亟待提出一个标准体系。本研究以具有岩溶山地地貌代表性的滇东南砚山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对岩溶山地地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土地环境脆弱性评价从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两个方面,选取了1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水资源环境脆弱性从地表水脆弱性和地下水脆弱性两个角度,共选取了1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两个评价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分别对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将两种评价结果结合,得出综合脆弱性等级,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驱动力分析。本文将GIS技术和RS技术相结合,将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和人文经济数据综合起来,提取出评价模型中的各个影响因子,并将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山地地区的区域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中,得出最终的脆弱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脆弱度较高,100个评价单元中,有3个村委会为潜在脆弱区,分别位于稼依镇、江那镇和维摩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8%;有16个村委会为一般脆弱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65%;有17个村委会为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偏北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27%;有33个村委会为高度脆弱区,在研究区各部分均有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84%;有31个村委会为极强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西南、东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96%。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空间界面性,但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两个脆弱性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土地和水资源两个方面来看,砚山县总体岩溶面积分布广阔,脆弱性等级明显偏高,当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亟待提出,本文针对不同的脆弱性等级,提出了对应的生态恢复措施,为研究区岩溶山区未来的区域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对构建的岩溶山区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适用性分析,将本研究的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与山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结果的脆弱性等级分布有部分差别,但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本身自然条件分布情况相匹配,说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在对滇东南岩溶山区具有一定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常恩福,李娅,李品荣,侬时增,刘永国[7](2018)在《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2005年、2009年、2016年8月,分别对西畴县法斗乡岩溶山地11块植被恢复模式固定样地的上、中、下部位的土样进行4次调查测定,分析不同树(草)种11种植被恢复模式和恢复年限下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其恢复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14 a后,恢复年限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含量、速效P含量、速效K含量、土壤pH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植被恢复后增幅及恢复效果明显;土壤速效N含量也可得到明显的恢复;土壤速效P含量呈"缓增-急增-缓降"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P含量未能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土壤速效K含量呈现出"缓降-急降-缓增"的变化规律,其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土壤pH值在7 a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 a后林地土壤pH值得到有效降低并趋于稳定。限制性养分速效P及速效K含量的恢复明显滞后于有机质及速效N的恢复,说明限制性养分要得到明显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基于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恢复状况,建议选择模式7(香木莲+墨西哥柏木+清香木)等6种模式为云南岩溶山地人工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徐倩,李阳兵,黄娟[8](2018)在《50余年来岩溶山地近郊村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贵州省清镇市近郊村域王家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GIS支持下,利用该区域1963年、1982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迭加分析,提取出研究区50余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其驱动力因子,其结果表明:(1)1963—2015年间,土地覆盖类型的总体变化为高被草地和平坝旱耕地明显减少,低被草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公路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中,平坝旱耕地有向经济效益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趋势;(2)景观格局演变的总体趋势是:自1963年起,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到2015年呈下降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逐年减小,形状趋于不规则,同时,近50年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3)区内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呈阶段性变化,从1963年到2005年,坡地土地利用活动较强,2005年后,平地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农业逐渐转型、聚落持续扩展;(4)区内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受经济、人口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4期)

蓝家程,肖时珍,林俊清,沈艳[9](2017)在《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的林地、菜地、草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分配及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菜地和草地土壤LFOC、HFOC、有机碳(SOC)含量及LFOC/SOC均显着高于弃耕地;而土壤HFOC/SOC以弃耕地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LFOC、HFOC、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LFOC敏感性最高,其次为SOC,HFOC敏感性最低。LFOC能更敏感地反映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作为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敏感性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欧芷阳,申文辉,彭玉华,庞世龙,何琴飞[10](2017)在《广西平果县岩溶山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平果县岩溶山地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酶活性特征,基于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多重比较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的群落间差异达显着水平,显示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一定影响;(2)土壤pH值与过氧化氢酶、脲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碱性磷酸酶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3)4个酶活性与代表土壤肥力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钾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速效磷与4个土壤酶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达显着水平(p>0.05);(4)过氧化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能敏感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可作为本区域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岩溶山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在这样的区域内完成水文地质工作需依据水文地质模式,采取诸多特殊的均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查清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山地论文参考文献

[1].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杨光照.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以贵州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9

[3].黄健锋.山地和岩溶地区大直径端承灌注桩质量控制与缺陷处理研究[J].广东建材.2019

[4].尚彦军,李坤,王开洋,金维浚.高寒山地岩溶发育特征——以云南石卡山为例[J].中国岩溶.2018

[5].毛鹏进.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金银花与青脆李混交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8

[6].袁丽.岩溶山地区域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8

[7].常恩福,李娅,李品荣,侬时增,刘永国.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8].徐倩,李阳兵,黄娟.50余年来岩溶山地近郊村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8

[9].蓝家程,肖时珍,林俊清,沈艳.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7

[10].欧芷阳,申文辉,彭玉华,庞世龙,何琴飞.广西平果县岩溶山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酶活性[J].水土保持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明代晋陕长城沿线粗放式屯耕人地矛...岩溶山地次生林土壤种子库中生...广西岩溶山地植被垂直分异图岩溶山地次生林土壤种子库中生活...岩溶山地次生林土壤种子库中生活...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反馈作...

标签:;  ;  ;  ;  ;  ;  ;  

岩溶山地论文_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