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斜纬布小样试织与性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祝辉,张典堂,钱坤,徐阳,陆健[1](2020)在《广角机织物的织造工艺及其偏轴拉伸力学性能》文中指出为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对原有普通剑杆织机改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角机织物的织造工艺,织造了经纱和纬纱夹角为120°的涤/棉平纹广角机织物。借助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普通涤/棉正交织物和广角机织物不同偏轴方向的拉伸力学性能,获得了其应力-应变曲线和特征值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变形及失效模式。结果表明:对于普通正交机织物和广角机织物,其拉伸断裂强力均呈现出明显的极轴特性;在断裂强力相同的情况下,与普通正交机织物相比,广角机织物纬向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30%,经、纬向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42%和79%,展现出优异的强度和变形特征。
张蕊[2](2019)在《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数量居高不下,因此设计更为有效的安全防护材料成为极其迫切的需求。纬编针织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能量吸收性,被广泛的用于安全防护、交通运输等领域,其中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性能更优。芳纶纤维因其高强高模的性能作为增强体广泛的应用于复合材料中。故本文将芳纶纤维与纬平针组织相结合,探究性能更好的复合材料。由于芳纶纤维表面光滑、活性基团少,与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较差,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深度发展。因此本文选用两种方法对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物做改性处理,改变纤维表面化学性能和表面形貌,提高其与基体的界面粘结性,通过VARTM工艺制备8层纬平针织复合材料,探究改性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种选用LiCl乙醇超声联合的改性方法,探究LiCl乙醇溶液浓度对芳纶纤维的表面形貌、接触角、表面官能团、纤维强力及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iCl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加,纤维表面粗糙程度增大,接触角降低,表面活性基团增加。通过对比改性前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发现,改性后其力学性能均有所提升,当浓度为5wt%时,达到最好,与未改性试样相比,其拉伸、弯曲、压缩强度分别提升43.52%、69.15%、77.32%。第二种用不同浓度的MWCNTs/CH3Cl溶液改性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物,探究最佳沉积浓度及改性液浓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液浓度为0.1 wt%时,MWCNTs在纤维表面分布最为均匀,未发生团聚现象。此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与未改性试样相比,其拉伸、弯曲、压缩强度分别提升43.48%、52.19%、65.3%。通过从两种改性方法的最终效果、大批量操作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考虑,第一种改性方法更为优异。最后,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模拟。通过模拟数值与测试结果的对比,得到模拟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和最大应力值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谢婉晨[3](2017)在《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制备及成型》文中认为防护装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更新,其中头盔作为人们在军事、运动、交通以及工地等领域的主要防护用品起着重要作用。高性能纤维机织物因具有高强高模的结构特性而被用于防护用纺织品的开发。三维机织物由于在其厚度方向拥有纤维束,使其复合材料的抗分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更加优异,在防护领域(如防弹、防暴等)已有广泛应用。对位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可织性好,其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均具较高的耐冲击性能,适用于防暴头盔壳体。本文以三维经角联锁为织物基本组织结构,分别以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1500D芳纶凯夫拉纤维无捻长丝和国产150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捻长丝在普通小样织机上织造出其三、五、七、九层角联锁三维机织物,并织造出芳纶平纹机织物加以对比。经与手糊成型复合效果对比发现,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更适合用来对织物预制件进行复合加工。将E-51环氧树脂作为基体,丙酮作为稀释剂,三乙烯四胺作为固化剂,把九种不同机织物分别作为增强材料并通过VARTM来完成十二种不同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及成型。本文分别测试了十二种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性能、冲击性能以及弯曲性能,确定使用芳纶五层角联锁织物组织结构进行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制备。将1500D芳纶无捻长丝在经改造的小样织机上织造出五层角联锁宽幅织物,并运用VARTM将平铺在模具上的宽幅织物进行复合,成功制作出一体成型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最终成品中角联锁机织物平铺均匀且无褶皱,外观光滑无气泡,质轻且实用性强。
田笑[4](2017)在《多层织物结构设计与防刺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刺刀、匕首的威胁无处不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开发防刺织物显得十分必要。软质防刺产品可以在满足良好防刺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轻质、柔软、舒适性好的效果。因此其在防刺产品的设计开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是设计多层织物的结构并进行准静态防刺性能的测试研究。选择高强涤纶纱线为原料,设计织造了不同纬密的单层平纹、斜纹、缎纹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接结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叠层织物和不同纬密的四层接结织物。为了对所设计的织物进行测试,设计了防刺测试夹头并在万能强力机上按照防刺测试标准进行了准静态防刺性能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纬密、不同组织、不同层数以及不同成型方式等相关织物结构参数对织物准静态防刺性能的影响。单层织物准静态防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层织物中,防刺性能平纹结构最优,斜纹组织的防刺性次之,缎纹组织的防刺性最差。当织物的经密为300根/10cm,纬密分别为120根/10cm、140根/10cm、160根/10cm、180根/10cm、200根/10cm时,随着纬密的增大,单层平纹的防刺性能呈现先增大然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但单层斜纹和单层缎纹的防刺性能呈现增大的情况。因此多层织物选择平纹组织作为基础组织。多层织物准静态防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层织物的层数、厚度、平方米克重的增加使得防刺性能提高。当多层织物的经密为300根/10cm,纬密为180根/10cm时,叠层成型的多层织物较接结成型的准静态防刺性能好。当织物的经密为300根/10cm×4,纬密分别为120根/10cm×4、140根/10cm×4、160根/10cm×4、180根/10cm×4、200根/10cm×4时,四层接结织物的防刺性能随纬密的增大是呈现先增大然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为了提高多层织物的准静态防刺性,选择环氧树脂对单层平纹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接结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叠层织物、不同纬密的四层接结织物进行树脂整理,对比整理前后的防刺效果。结果表明:单层平纹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接结织物、不同层数的多层叠层织物经过树脂整理后,其准静态防刺性能都有提高。但是接结成型的多层织物,其防刺性能相对提高的很少,而单层平纹织物和不同层数的多层叠层织物在经过树脂整理后防刺性能显着提高。当四层接结组织织物的经密为300根/10cm×4,纬密分别为120根/10cm×4、140根/10cm×4、160根/10cm×4、180根/10cm×4、200根/10cm×4时,织物的纬密较小,其在树脂整理后防刺性能提高的多;织物的纬密大,在树脂整理后防刺性能提高的较少。本课题对高强涤纶纱线制备的多层织物和其准静态防刺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说明多层织物对于开发柔性防刺材料是可行的。多层织物作为柔性防刺材料是有一定的优势,这为柔性防刺材料的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姚桂香,瞿才新,徐帅,周红涛[5](2016)在《基于喷水引纬的广角布织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现有广角布生产设备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喷水引纬的广角布织机,重点设计了钢筘横动和卷取送经等关键机构。其中,钢筘横动机构采用螺杆和扇形齿盘,单侧驱动,将打纬机构的前后往复运动转化为左右运动,实现了在钢筘前后运动的同时左右横动;卷取送经机构则采用地轨、凹槽和固定装置,解决了经纱斜向布置排列的问题,且便于安装调整。
段园,肖军[6](2014)在《2.5D机织物的组织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2.5D机织物的耐冲击性、耐层间剥离性和耐弯曲疲劳性大大提高,因此受到产业用胶带行业的青睐。现通过分析2D和3D机织物的结构,明确了2.5D机织物的概念,然后探讨了自身接结经线的2.5D机织物的组织设计方法。
王克毅,李毓陵,周春燕[7](2011)在《45°斜交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将管状织物沿管子纵向按45°螺旋线裁剪后展开,获得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机织物,其经纱和纬纱相互垂直,但经纱和布边呈45°夹角。采用剪切条样法测试,相同织物规格45°斜交布的断裂强力是常规机织物的30%~50%,断裂伸长率是常规机织物的2.5~4.0倍。管状织物的折痕对45°斜交布的拉伸断裂性能基本没有影响。
王克毅,李毓陵,周春燕[8](2011)在《45°斜交布的研制开发》文中提出45°斜交布是指经纱和纬纱互相垂直,而经纱和布边呈45°夹角的机织物。这种织物克服了传统机织物斜向强力不足的缺点,在包缠带有锥形或带弧形的物体时平整、服帖,因而能满足包缠织物的特殊要求,既可用作航天、国防工业一些圆柱形、锥形器件的缠绕织物,也可用作汽车用帘子布等。此领域的研究者侯大寅简单介绍了这种织物的各种设想的生产方法,李建强等在多臂小样机上对斜纬平纹织物
杨德丽[9](2010)在《国产对位芳纶纤维性质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神马集团最新研制生产的对位芳纶(芳纶1414)和美国杜邦公司kevlar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了国产对位芳纶纤维的性能,通过与美国杜邦kevlar的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织物进行了部分测试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国产对位芳纶的微观结构,并与美国杜邦kevlar进行比较,以达到对两种芳纶的全面了解,初步分析两种纱的可织造性,预测产品性能。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对纤维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推断试样中存在哪些基团,并确定其分子结构。测量它们的聚合度,并加以比较。(2)研究芳纶的线密度、强伸度、摩擦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并加以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芳纶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主要涉及了单纤维的1%、2%、3%、4%、5%的断裂伸长,纤维束5根、10根、15根、20根、25根的断裂伸长,并求出国产对位芳纶与kevlar同等载荷的集束根数。热学性能从50℃~295℃选取11个温度点对纤维进行连续加热,每个温度点保持10min ,测试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纤维强伸度,并对两种纤维进行TG、DTG、DSC分析,找出它们的热分解温度;利用MATLAB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数据做了一定的分析。(3)选取平纹组织进行小样试织。(4)测试芳纶织物的部分性能指标。(5)选择合适的拒水整理剂对国产对位芳纶进行拒水整理,并测试整理后的效果。该研究结果能为芳纶织物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朱红[10](2006)在《小提花牛仔布创新设计与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牛仔布以其独特的魅力创造了“百年时尚”的神话,本文通过对牛仔布历史文化、品种演变过程的分析,着力挖掘牛仔布品种开发的潜力,研究探索增加牛仔布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措施。本文结合工厂生产实际,确定提花牛仔布系列产品为本课题研究方向,并对牛仔布新品种的开发思路及设计定位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得知:通过小提花系列牛仔布产品结构创新设计,改变了牛仔布常规的素色效果,布面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花纹效应。在设计时,应注意充分考虑合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条件,控制小提花用综页数在16页以内,合理配置提花部分经纬纱浮长点,适当调整增加提花牛仔布产品的紧度,以保证织造产品质量。在新产品生产研制过程中,笔者对小提花牛仔布使用多页综框的生产技术以及弹力纱在牛仔布产品中的设计运用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生产实践研究表明,在电子多臂剑杆织机上采用多页综框织造牛仔布时,可以通过调整花经、地经综框在织机上的排列顺序、各页综框的排列高度以及综框织造动程等工艺参数的合理配置,保证经纱开口清晰,织造工程顺利进行,同时满足织物的布面风格的要求。另外,新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出弹力纱在小提花牛仔布产品中的设计运用,是进一步提高牛仔布的产品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新产品是纺织企业不断发展、谋求商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提花牛仔布系列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述,对牛仔布企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斜纬布小样试织与性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斜纬布小样试织与性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广角机织物的织造工艺及其偏轴拉伸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广角织机原理及装备 |
1.2 织物的制备及拉伸性能测试 |
1.2.1 试验材料 |
1.2.2 织物的制备 |
1.2.3 拉伸试样的制备 |
1.2.4 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普通正交机织物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
2.2 广角机织物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
2.3 拉伸特征指标结果分析 |
3 结论 |
(2)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概述 |
1.2.1 纬编针织物的概述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 |
1.2.2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1.2.3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
1.3 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
1.3.1 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3.2 芳纶纤维的改性研究 |
1.3.3 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
1.4 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
1.4.1 树脂基体的研究 |
1.4.2 成型工艺的研究 |
1.5 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芳纶纤维纬平针织物的织造 |
2.2.1 芳纶纤维的出厂参数 |
2.2.2 芳纶纤维的加捻处理 |
2.2.3 芳纶纬平针织物的织造过程 |
2.3 LiCl改性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物 |
2.3.1 芳纶纤维最佳改性方式的研究 |
2.3.2 LiCl乙醇溶液-超声联合改性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物 |
2.4 MWCNTs改性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物 |
2.5 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1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
2.5.2 复合材料的基本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前后芳纶纤维及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性能测试方法 |
3.1.1 纤维性能表征 |
3.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3.2 LiCl乙醇溶液超声联合改性芳纶纱线的结果测试与分析 |
3.2.1 表面形貌 |
3.2.2 芳纶纱线改性前后强力 |
3.2.3 红外测试与分析 |
3.2.4 改性前后纱线接触角测试与分析 |
3.3 LiCl乙醇溶液超声联合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3.3.1 拉伸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弯曲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压缩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4 MWCNTs改性芳纶纤维的结果测试与分析 |
3.4.1 表面形貌 |
3.4.2 接触角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3 红外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MWCNTs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3.5.1 拉伸性能对比分析 |
3.5.2 弯曲性能对比分析 |
3.5.3 压缩性能对比分析 |
3.6 两种改性方法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 |
4.1 ABAQUS简介 |
4.2 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 |
4.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4.3.1 复合材料有限元模拟前处理 |
4.3.2 复合材料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制备及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维机织物 |
1.2.1 三维角联锁结构机织物 |
1.2.2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芳纶纤维 |
1.3.1 芳纶凯夫拉纤维的特性 |
1.3.2 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
1.4.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特性 |
1.4.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5 复合材料 |
1.5.1 基体材料 |
1.5.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1.6 头盔壳体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7.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7.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
2.1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参数的设计 |
2.1.1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层数N的确定 |
2.1.2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结构参数的确定 |
2.2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组织结构的设计 |
2.3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预制件的织造 |
2.3.1 织前准备 |
2.3.2 上机织造 |
2.3.3 织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3.4 织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
2.4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预制件的成型 |
2.5 三维角联锁机织物预制件规格及主要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 |
3.1 实验原料 |
3.2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板材成型工艺的选择 |
3.3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板材的成型 |
3.3.1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的手糊成型 |
3.3.2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的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 |
3.4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板材试样的加工 |
3.5 本章小结 |
4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4.1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
4.1.1 测试仪器及设备 |
4.1.2 试样准备 |
4.1.3 测试条件及方法 |
4.1.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测试 |
4.2.1 测试仪器及设备 |
4.2.2 试样准备 |
4.2.3 测试条件及方法 |
4.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测试 |
4.3.1 测试仪器及设备 |
4.3.2 试样准备 |
4.3.3 测试条件及方法 |
4.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制备及成型 |
5.1 三维角联锁宽幅机织物预制件的设计与织造 |
5.1.1 织前准备 |
5.1.2 上机织造 |
5.1.3 织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1.4 三维角联锁宽幅机织物预制件的成型 |
5.2 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成型 |
5.2.1 复合材料头盔壳体成型工艺的选择 |
5.2.2 实验原料 |
5.2.3 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成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多层织物结构设计与防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防刺产品的研究进展 |
1.1.1 硬质防刺产品 |
1.1.2 半硬半软质防刺产品 |
1.1.3 软质防刺产品 |
1.2 防刺用纤维及其特性 |
1.2.1 芳纶纤维 |
1.2.2 PBO纤维 |
1.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
1.2.4 高强涤纶纤维 |
1.3 机织防刺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提高机织物防刺性能的方法 |
1.4.1 多层织物类 |
1.4.2 涂层处理 |
1.4.3 树脂复合 |
1.4.4 剪切增稠液体浸渍 |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多层防刺机织物的设计织造 |
2.1 纱线原料 |
2.2 防刺机织物的设计及其工艺参数 |
2.2.1 单层防刺机织物的设计及其工艺参数 |
2.2.2 多层接结织物的设计及其工艺参数 |
2.2.3 变纬密四层接结织物的设计及其工艺参数 |
2.2.4 多层叠层织物的设计及其工艺参数 |
2.3 防刺机织物的织造 |
2.3.1 整经 |
2.3.2 织造 |
2.4 织物的基本参数 |
2.4.1 单层织物的基本参数 |
2.4.2 多层织物的基本参数 |
2.5 四层接结织物截面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3 单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防刺标准介绍 |
3.2 防钉刺测试装置的改造 |
3.3 单层织物防刺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层织物纬密对防刺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2 单层织物组织对防刺性能的影响分析 |
3.4 单层平纹织物穿刺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多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多层织物层数、厚度、平方米克重对防刺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2 多层织物成型方式对防刺性能影响分析 |
4.1.3 多层接结织物纬密对防刺性能影响分析 |
4.2 多层接结织物穿刺过程分析 |
4.3 多层叠层织物穿刺过程分析 |
4.4 四层接结织物和四层叠层织物穿刺过程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树脂整理工艺对防刺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试剂 |
5.1.1 树脂 |
5.1.2 固化剂 |
5.1.3 稀释剂 |
5.2 实验仪器 |
5.3 整理后单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1 单层平纹织物的整理 |
5.3.2 整理后单层平纹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整理后多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1 多层织物的整理 |
5.4.2 整理后多层接结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3 整理后多层叠层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4 整理后变纬密四层接结织物防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基于喷水引纬的广角布织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角布生产工艺与设备发展现状 |
2 织机总体结构设计 |
3 单侧驱动钢筘横动机构设计 |
4 卷取与送经机构设计 |
5 结语 |
(6)2.5D机织物的组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2.5D机织物的概念 |
1.1 2D机织物 |
1.2 3D机织物 |
1.3 2.5D机织物 |
2 2.5D机织物的组织设计 |
2.1 2.5D机织物的设计思路 |
2.2 利用自身经纱接结的2.5D机织物设计实例 |
3 结语 |
(8)45°斜交布的研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45°斜交布的制作方法 |
1.1 手工的裁剪方法 |
1.2 工业化裁剪方案 |
2 45°斜交布的设计 |
2.1 45°斜交布布幅与管状织物管幅的关系 |
2.245°斜交布织物规格和组织结构的设计 |
3 结束语 |
(9)国产对位芳纶纤维性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芳纶的概述 |
1.2.1 芳纶的定义 |
1.2.2 芳纶主要品种 |
1.2.3 芳纶的主要性能 |
1.3 芳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芳纶功能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1.5 对位芳纶及织物研究的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纤维的微观结构 |
2.1 SEM 形貌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3 仪器原理及实验方法 |
2.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红外光谱分析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原理、仪器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聚合度测试 |
2.3.1 研究目的 |
2.3.2 实验仪器、原理及方法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芳纶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
3.1 纤维细度拉伸性能实验 |
3.1.1 测量纤维线密度、强伸度的意义 |
3.1.2 实验仪器、原理及条件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定伸长下的拉伸性能 |
3.2.1 实验仪器、材料、条件及方法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纤维束的拉伸性能 |
3.3.1 实验仪器、材料及条件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纤维的表面摩擦性能 |
3.4.1 测量纤维摩擦性能的意义 |
3.4.2 实验原理 |
3.4.3 实验仪器、方法及条件 |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打结强度和钩结强度 |
3.5.1 研究目的 |
3.5.2 实验仪器、原理、条件和方法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束纤维的抗弯刚度 |
3.6.1 研究目的 |
3.6.2 实验方法 |
3.6.3 实验材料 |
3.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纤维的热学性能测试 |
4.1 纤维的热变形 |
4.1.1 研究纤维热变形的意义 |
4.1.2 实验仪器、材料、条件及方法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热分析 |
4.2.1 实验仪器、条件、原理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织物的制备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仪器 |
5.4 实验方法 |
5.5 实验结果及面临的困难 |
6. 芳纶织物性能测试 |
6.1 芳纶织物透气性测试 |
6.1.1 研究目的 |
6.1.2 实验仪器、原理、材料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芳纶织物表面电阻测试 |
6.2.1 研究目的 |
6.2.2 实验仪器、材料 |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芳纶织物阻燃性能测试 |
6.3.1 研究目的 |
6.3.2 实验仪器、材料 |
6.3.3 极限氧指数仪操作步骤 |
6.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 国产对位芳纶织物的拒水整理 |
7.1 实验原理 |
7.2 拒水整理工艺的选择 |
7.2.1 常用拒水整理剂的性能及整理工艺 |
7.2.2 国产对位芳纶拒水整理剂的确定 |
7.2.3 实验仪器、实验工艺 |
7.3 拒水性能的测试 |
8. 结语 |
8.1 论文结论 |
8.2 论文不足 |
8.3 创新点 |
8.4 课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小提花牛仔布创新设计与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牛仔布(装)的产品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
1.1 牛仔布品种的演变 |
1.2 牛仔布(装)的文化内涵发展 |
1.3 牛仔布发展的几点思考 |
第二节 我国牛仔布市场及品种概况 |
2.1 目前我国牛仔布市场产品主要差距 |
2.2 产品差距的原因剖析 |
2.3 牛仔布潜在市场需求分析 |
第三节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3.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3.3 产品开发的技术措施 |
第二章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的创新设计 |
第一节 牛仔布新产品定位思考 |
1.1 牛仔布资讯调研 |
1.2 市场调研 |
第二节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构思设计 |
2.1 牛仔布新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
2.2 小提花牛仔布创新设计的技术要素 |
第三节 纺织品CAD织物外观的模拟设计 |
3.1 纺织品CAD系统功能简介 |
3.2 纺织品CAD织物外观的模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提花牛仔布生产工艺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特征及结构设计 |
1.1 菱形波纹牛仔布特征及结构设计 |
1.2 平纹花条弹力牛仔布特征及结构设计 |
1.3 局部双层条花弹力牛仔布特征及结构设计 |
1.4 双层牛仔布特征及结构设计 |
第二节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主要生产加工工艺分析 |
2.1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
2.2 牛仔布的染桨联合工艺主要技术分析 |
2.3 牛仔布染色方法及生产线的主要技术特征 |
2.4 小提花牛仔布织造工艺的技术分析及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
2.5 牛仔布后整理工艺主要技术及质量控制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的质量分析 |
第一节 牛仔布的主要质量指标 |
1.1 外观疵点 |
1.2 成品的幅宽和质量 |
1.3 染色牢度 |
1.4 成品布强度 |
1.5 成品布水洗尺寸变化率 |
1.6 水洗前后纬斜差异率 |
1.7 牛仔布物理指标检验方法索引 |
第二节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的质量分析 |
2.1 创新设计牛仔布新产品实验数据 |
2.2 小提花牛仔布新产品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创新设计与生产实践研究结论 |
5.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斜纬布小样试织与性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角机织物的织造工艺及其偏轴拉伸力学性能[J]. 张祝辉,张典堂,钱坤,徐阳,陆健. 纺织学报, 2020(08)
- [2]改性芳纶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D]. 张蕊.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3]三维机织物复合材料头盔壳体的制备及成型[D]. 谢婉晨. 武汉纺织大学, 2017(01)
- [4]多层织物结构设计与防刺性能研究[D]. 田笑.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5]基于喷水引纬的广角布织机设计[J]. 姚桂香,瞿才新,徐帅,周红涛. 上海纺织科技, 2016(11)
- [6]2.5D机织物的组织设计[J]. 段园,肖军.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03)
- [7]45°斜交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J]. 王克毅,李毓陵,周春燕. 产业用纺织品, 2011(08)
- [8]45°斜交布的研制开发[J]. 王克毅,李毓陵,周春燕. 纺织导报, 2011(06)
- [9]国产对位芳纶纤维性质综合研究[D]. 杨德丽. 中原工学院, 2010(04)
- [10]小提花牛仔布创新设计与生产工艺研究[D]. 朱红. 苏州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