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信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式,医患,制度,社会,中俄,主义,风险。

信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董屹,曹文军,王晨,李娜[1](2019)在《村卫生室人际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某区为现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与患者(村民)间交往方式,分析医患信任模式,探讨增进医患信任途径及对策。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某区3个乡镇中21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观察,并对84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包括医患交往方式、医患信任现状、医患信任问题及信任预期。结果村卫生室医患之间更多的为血缘地缘关系交往,人际信任是医患信任基本模式,"社会背景相似型"是医患信任主要建立机制,医患间以情感信任为主,但技术信任不足。结论在人际信任为村卫生室医患信任基本模式的条件下,为增进医患信任,应选取本村人作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以更好地融入村落环境,同时出台与村落环境相适应的卫生政策,以增强系统信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蒋菁[2](2019)在《新时代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信任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的中俄经济合作,尤其是地方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多年来,中俄关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贸易合作落后于政治和战略合作,地方直接投资合作落后于贸易合作。而地方直接投资合作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任模式。中俄地方合作的实践表明,政治信任难以自动转化成经济信任。新时代的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亟须建立有效的信任模式,这是进一步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全面地方合作的关键。现阶段,中俄有着最高程度的国家政治互信,两国迫切需要找到把高度政治互信转化为全面经济互信的途径,这对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如何将信任积极转化为信用,是信任模式的核心,而将信用跨境衍生成资本,是信任模式的关键。新时代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信任模式的建立,需要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实业界的思维创新和务实合作。(本文来源于《欧亚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易玄,毛怡沙,谢志明[3](2019)在《关键审计事项会影响传统审计信任模式吗?——来自我国A+H股市场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全球范围内的审计报告改革的核心是将关键审计事项加入审计报告,旨在通过披露审计师认为影响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事项,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审计信任,提升审计效率。文章以我国最先实施审计报告改革的A+H股市场为研究对象,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可能使传统审计信任模式中的审计报告信任与被审计财务报告信任相分离,审计报告改革给市场带来了积极信号,增强了投资者对审计报告的信任,但关键审计事项带给投资者的风险感知反而使其在决策中减少了对财务业绩的参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相较于简式披露,详式披露更能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感知;提供会计公允性明确保证的结论段未能削弱投资者的风险感知。(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9年16期)

董屹,李娜,郭蕊[4](2019)在《北京城市公立医院医患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科层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市6家处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顶层的叁级甲等公立医院为研究现场,以公立医院科层与制度建设为视角,通过对医患信任模式进行质性研究,分析基于科层制组织框架内医患间的普遍主义交往类型、声誉型信任机制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制度信任模式是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但传统人际信任模式仍以"隐性"方式存在于医患的诊疗关系中。系统、严密的医院科层组织和制度使公立医院不仅拥有和合有序、高效运转的诊疗环境,也拥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与专业水准,享有无可替代的声誉信任。同时,科层制的事本主义原则使医院科室间协作不彰和医患间缺乏人际沟通与人文关怀,影响了医患信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公立医院人文环境建设,把人文关怀与良好的医患沟通纳入科室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同时,通过整合医学模式在诊疗中的运用与实践,倡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新构建更加惠顾患者的医疗科层管理,不断完善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9年03期)

任学丽[5](2018)在《社会信任模式变迁视阈下的医患信任困境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前,"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在我国长期盛行,医患信任得以自然建立并世代传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逐步成为社会主导信任模式的条件下,医患信任尽管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历史延续和平稳重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继续衰落,"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丧失主导,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社会本位—制度信任"模式又尚未完全形成,医患信任日益遭遇严重困境。新时期,必须促进社会信任模式实现双重过渡,即从情感信任过渡到制度信任,再从制度信任过渡到文化信任,以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文化滋养之合力破解医患信任困境。(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黄晴,刘华兴[6](2018)在《多层级政府信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信任研究是学界的热点话题,而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大学生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山东省大学生政治心态数据的分析,发现差序政府信任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本文以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采用有序逻辑斯蒂回归的分析方法,发现大学生对政府清廉的感知程度,对政府反腐败绩效、经济与民生绩效和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绩效的评价,都会影响其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8年02期)

王润稼[7](2018)在《中国传统信任模式及其现代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作为开启人际互动和社会运转的深层密码,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所处的地域文明和时代特征有着内在关联。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态孕育了横纵耦合的"伦理型"信任模式,其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有别于西方"契约型"信任的特殊理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剧烈变迁使传统信任模式的现代运用遭遇严重挑战;然而中国传统信任模式的伦理价值与本土优势,使其依然可以为现代社会信任提供强大助力。结合时代语境与实践要求,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对传统信任模式进行恰当转化,在内部系统自我创造的同时,与外在新生事物进行有效融合,以真正实现传统信任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合理转化。(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8年05期)

林建浩,辛自强,范佳琳,周先波[8](2018)在《中国省际双边信任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企业家调查数据发现中国省际双边信任存在不对称性,获得高信任的省份并未对其他省份表现出同等的信任。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地理距离以及由基因距离和姓氏距离测度的历史差异,作为影响群际接触的深层因素,对省际双边信任的建立起阻碍作用,其中地理距离尤为显着;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身份影响着人们对其他群体可信性的感知和判断,本文分别以明清进士密度和对数人均GDP度量各省的儒家传统和经济实力,发现二者作为群体社会身份表征,对双边信任的影响呈现出"偏向性"模式,即只有当目标地的身份表征高于来源地时,才会得到较高的省外信任评价,而且两类身份表征的作用是相互加强的。(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季刊)》期刊2018年03期)

万仞雪[9](2018)在《城镇居民媒介使用与环境风险感知:信任模式的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转型,在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风险。其中城镇在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经历着短时的、剧烈的环境变化,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风险管理带来挑战,公众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风险沟通的成效与风险管理的成本。过度放大的风险感知可能会导致对特定机构与地点的污名化,造成地区性经济损失与不良社会影响,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带来新一轮社会风险;过小的风险感知可能会造成公众对现实风险的低估,进而疏于风险防范。因此,探索影响公众环境风险感知的因素、把握失衡风险感知的成因能够帮助人们(风险管理者及大众)对“感知”的形成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为风险管理人员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风险沟通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简称SARF)为核心理论依据,聚焦媒介使用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并提出叁大效应假说。首先以SARF理论为依据,探讨城市居民的媒介使用对我国公众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并提出媒介使用与环境风险感知放大效应假说;其次依据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传播特性上的差异提出媒介使用的风险感知差异效应假说;最后引入信任模式(人际信任与政治信任)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剖析这一影响的发生机制。传统媒介倾向于构建的保守政治语境,有利于培育人际信任,从而降低公众环境风险感知;新媒介鼓励的多元开放的社会语境则有可能消解政治信任,从而增强公众的环境风险感知,本文由此建构两种不同的信任解释路径,提出信任模式的“双路径效应”假说。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CGSS2013)年度城镇居民部分数据验证以上叁个假说,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媒介使用频率越高,公众环境风险感知程度越高;(2)与传统媒介使用者相比,以新媒介为主信息来源的媒介使用者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环境风险感知;(3)传统媒介保守的传播语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人际信任,从而降低环境风险感知;(4)新媒介开放的传播语境将会降低公众的政治信任,从而提升环境风险感知。本研究以信任模式为中介变量,分析了媒介使用对风险感知影响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丰富了以往SARF理论中以传播学为主导的研究视角,同时揭示了媒介使用与风险感知间的复杂关系。除此之外,公众政治信任水平对风险认知的培育作用应引起风险管理者的重视,环保部门相关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落实环保政策、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增进人际信任。同时还应在保证新媒介平台的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的同时加大利用网络平台恶意散步不实信息并引起社会恐慌的的个人或团体的打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卓尔[10](2018)在《基于制度主义范式研究中国社会信任模式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信任模式也悄然随之改变。基于制度主义研究的分类,中国传统社会属于依赖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模式,而现代社会逐渐向依赖于普遍有效的制度建立起来的制度信任模式转变。制度作为信任的基础,在我国信任模式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剖析制度在我国信任模式转型中的作用机制,从制度主义视角下解读我国社会存在的信任困境问题,并尝试探寻建立社会良好信任关系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03期)

信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的中俄经济合作,尤其是地方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多年来,中俄关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贸易合作落后于政治和战略合作,地方直接投资合作落后于贸易合作。而地方直接投资合作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任模式。中俄地方合作的实践表明,政治信任难以自动转化成经济信任。新时代的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亟须建立有效的信任模式,这是进一步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全面地方合作的关键。现阶段,中俄有着最高程度的国家政治互信,两国迫切需要找到把高度政治互信转化为全面经济互信的途径,这对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如何将信任积极转化为信用,是信任模式的核心,而将信用跨境衍生成资本,是信任模式的关键。新时代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信任模式的建立,需要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实业界的思维创新和务实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董屹,曹文军,王晨,李娜.村卫生室人际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某区为现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

[2].蒋菁.新时代中俄地方投资合作信任模式初探[J].欧亚经济.2019

[3].易玄,毛怡沙,谢志明.关键审计事项会影响传统审计信任模式吗?——来自我国A+H股市场的实证检验[J].商业会计.2019

[4].董屹,李娜,郭蕊.北京城市公立医院医患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科层制的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

[5].任学丽.社会信任模式变迁视阈下的医患信任困境及出路[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黄晴,刘华兴.多层级政府信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

[7].王润稼.中国传统信任模式及其现代转化[J].学习与实践.2018

[8].林建浩,辛自强,范佳琳,周先波.中国省际双边信任模式及其形成机制[J].经济学(季刊).2018

[9].万仞雪.城镇居民媒介使用与环境风险感知:信任模式的中介效应分析[D].武汉大学.2018

[10].李卓尔.基于制度主义范式研究中国社会信任模式的现代转型[J].文存阅刊.2018

标签:;  ;  ;  ;  ;  ;  ;  

信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