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培肥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群落,微生物,交换量,腐殖质,红壤,滨海。
培肥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马琨,冶秀香,杨金娟,牛红霞[1](2019)在《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夏旱作区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以连续7 a定位培肥试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培肥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着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的质量分数;与不施肥相比,化肥单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显着降低土壤pH和C/N比值。随培肥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累积上升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牛粪、羊粪等较高量外源有机碳配施下,土壤有机碳年平均累积速率分别达到9.72%和10.90%,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黄腐酸钾等低量外源有机碳配施也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但增幅不显着。培肥方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量的高低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牛粪和羊粪显着提高了以PLFAs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总微生物的生物量,但降低了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以PLFA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全磷、有效磷、碱解氮是影响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旱作区中、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改变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化肥配施较高量外源有机碳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冯海山[2](2019)在《培肥方式对国槐移栽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4年在兰州市榆中县试验观察了不同培肥方式对国槐移栽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国槐移栽苗的较优培肥方式有尿素6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1 500 kg/hm2、尿素4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1 000 kg/hm2+氯化钾300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有机肥1 125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225 kg/hm2+土壤调理剂750 kg/hm2。对移栽土壤进行培肥可显着提高国槐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其中在尿素和普通过磷酸钙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加施氯化钾、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能起到更好的土壤培肥作用,使国槐生长的更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叶会财,李大明,柳开楼,余喜初,黄庆海[3](2019)在《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红壤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不施肥、NPK、紫云英+猪粪+化肥、紫云英+猪粪+秸秆+化肥、紫云英+秸秆+化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Olsen-P、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利用率35年的变化特征,以及Olsen-P与水稻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着降低,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有效性略微下降。配施猪粪显着提高全磷、Olsen-P含量和磷素有效性,但显着降低磷肥利用率,增加磷的环境污染风险。化肥配合紫云英及稻草还田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保持稳定,但显着提高磷肥利用率。Olsen-P的产量农学阈值为16.36 mg kg-1。(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节田,邸文静,杜刚,郭德广,王兴远[4](2019)在《有机物料还田方式及对土壤培肥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物料还田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土壤培肥效果有所差异。本文从有机物料还田的生态涵义入手,分别探索了有机物料的科学还田方式以及在土壤培肥上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孙凯,刘振,胡恒宇,李耕,刘文涛[5](2019)在《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明不同轮耕和有机培肥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促进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设秸秆(P)与牛粪(F)两种有机培肥方式和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CN) 3种轮耕方式,共6个处理,于2015—2016和2016—2017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研究了不同有机培肥和轮耕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土壤肥力有显着影响。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与轮耕方式CN相比, RS和SN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RS中,与施用牛粪相比,秸秆还田显着提高了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SN中,与秸秆还田相比,施用牛粪显着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增加了各土层脲酶活性。与秸秆还田+翻耕-免耕(PCN)相比,秸秆还田+旋耕-深松(PRS)和施用牛粪+深松-免耕(FSN)能显着提高土壤肥力。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处理中以FSN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最为明显。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有显着影响。轮耕方式RS和SN的产量较CN分别显着提高了1.89%~10.49%、5.44%~11.99%。在轮耕方式RS中,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着提高了2.91%~3.11%;而在轮耕方式SN中,则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着降低了5.02%~9.07%。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FSN>PRS>FRS>PSN>FCN>PCN。综上所述,在6种处理中,处理FSN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方面最为显着,可以作为试验及周边地区适宜的轮耕培肥方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6](2018)在《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 mm)>(<0.5~0.25 mm)>(<1~0.5 mm)>(<2~1 mm)>(<0.25~0.106 mm),而在CK中为(≥2 mm)>(<1~0.5 mm)>(<0.5~0.25 mm)>(<2~1 mm)>(<0.25~0.106 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着(P<0.05)提升≥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倩,马琨,冶秀香,杨金娟,牛红霞[7](2018)在《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旱作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累积规律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指纹图谱及土壤腐殖质形态分组的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马铃薯-油用向日葵-马铃薯-油用向日葵轮作模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牛粪、化肥配施羊粪、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化肥配施黄腐酸钾)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土壤腐殖质形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连续培肥5年间,随培肥时间延长,土壤有机碳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牛粪、化肥配施羊粪处理土壤有机碳以年6.61%和8.97%的增长率累积增加,不同处理外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肥种类的差异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化肥+羊粪、化肥+牛粪)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稳结态、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及松结态/紧结态腐殖质的比例,且以PLFA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群落总生物量与对照处理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值均呈降低趋势;但不同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土壤培肥方式对土壤G+/G-的比例没有显着差异。多元分析表明,基于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磷脂脂肪酸含量的排序轴与基于土壤有机碳、腐殖质形态的排序轴之间相关性(P1=0.568,P2=0.611)较好,累积变量在98.69%上揭示不同有机无机培肥措施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土壤松结态腐殖质含量与土壤G+/G-比值正相关。外源有机碳的施入促进了土壤紧结态腐殖碳向稳结态、松结态腐殖质转化;较高量外源有机碳施入有助于提升土壤细菌、真菌的生物量。总体而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受有机无机培肥措施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腐殖质形态变化驱动;化肥配施牛粪和化肥配施羊粪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和松结态腐殖质的形成,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壤合理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成小琳[8](2017)在《冬闲稻田不同培肥方式下水稻生长、土壤呼吸及养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嘉早17号和湘晚籼12号为早、晚稻试验材料,通过冬闲稻田的不同培肥方式,探讨冬闲田养鸡、生物炭施用以及二者结合对下一季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水稻叶片、根系呼吸以及土壤速效氮磷养分动态变化影响。试验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试验基地开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为:晚稻分蘖数比早稻高,各处理均在分蘖盛期达到最大值,早稻在养鸡处理高于其他处理,晚稻则是养鸡加生物炭处理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在各生育时期均有所增加且两季水稻的变化趋势均相同,养鸡加生物炭添加处理条件下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最大。对照处理的干物质量在各生育时期均低于其他处理,早稻干物质积累量依次是CB>B>C>CK,晚稻干物质量总体则是CB>C>B>CK。养鸡加生物炭处理的实际产量以及理论产量均是最大值,且与其他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2.水稻根呼吸表现为:鸡粪和生物炭单施以及鸡粪配施生物炭会显着提高根区土壤呼吸,但单施鸡粪和生物炭对非根区土壤呼吸表现为抑制作用,鸡粪配施生物炭表现为促进作用。除对照外,早稻各处理的根区土壤呼吸贡献率均比晚稻对应处理根区土壤呼吸高。3.水稻叶片呼吸表现为:呼吸速率在早稻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有显着差异,在晚稻苗期和分蘖期有显着差异,其他时期无显着性差异。单位叶面积水稻生育期CO_2累积呼吸排放量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但是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和鸡粪下的水稻叶片通过呼吸作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_2显着减少。4.水稻速效养分表现为:在整个双季稻生育期,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比对照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高,速效磷方面单施生物炭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中比单施鸡粪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更高,但在硝态氮和铵态氮中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变化幅度不如硝态氮和铵态氮大,且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而生物炭对速效磷的固持作用减缓了土壤速效磷的流失,从而比没有添加生物炭的处理含量更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立艳,肖辉,程文娟,赵杰,王晓风[9](2016)在《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冬小麦施用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籽粒产量,且叁者增产幅度分别为9.52%~29.52%,2.30%~17.82%,2.19%~11.48%;玉米季施用氮肥、有机肥均可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9.37%~45.74%,1.69%~11.15%,小麦改良剂的后效对玉米也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3.50%~8.33%。盐碱地施用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其中O3(N_2O3A2)效果最佳,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最高;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通过建立施肥效应模型,获得本试验条件下周年小麦玉米总产量最高可达16 770.46 kg/hm~2,对应的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周年施用量分别为763,2 250,3 167 kg/hm~2。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施肥应重视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可获得一定的作物高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黄年生,张小祥,蒋敏,吴政,袁静[10](2016)在《不同基质培肥方式对机插秧苗期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机插秧育苗基质的秧苗素质和使用效果,本研究以常规机插秧育苗基质柴米河基质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方式添加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研究对基质育苗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育苗伴侣培肥机插秧育苗基质,其株高、叶龄、茎基宽、单株叶面积、SPAD值、根体积、百苗干重、壮苗指数等秧苗素质均显着提高;基质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着提高,并提高了秧苗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GS、GPT、GOT、SOD等酶活性;移栽大田后,增产显着。其中,将育苗伴侣与基质拌和、施用于盘下苗床上效果更佳。通过育苗伴侣培肥基质,是解决目前基质易脱肥落黄、秧苗素质不稳定的有效途径,育苗伴侣使用越早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24期)
培肥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2014年在兰州市榆中县试验观察了不同培肥方式对国槐移栽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国槐移栽苗的较优培肥方式有尿素6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1 500 kg/hm2、尿素4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1 000 kg/hm2+氯化钾300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有机肥1 125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225 kg/hm2+土壤调理剂750 kg/hm2。对移栽土壤进行培肥可显着提高国槐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其中在尿素和普通过磷酸钙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加施氯化钾、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能起到更好的土壤培肥作用,使国槐生长的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肥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艳,马琨,冶秀香,杨金娟,牛红霞.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夏旱作区土壤肥力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2].冯海山.培肥方式对国槐移栽苗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9
[3].叶会财,李大明,柳开楼,余喜初,黄庆海.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4].徐节田,邸文静,杜刚,郭德广,王兴远.有机物料还田方式及对土壤培肥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孙凯,刘振,胡恒宇,李耕,刘文涛.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
[6].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8
[7].李倩,马琨,冶秀香,杨金娟,牛红霞.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8].成小琳.冬闲稻田不同培肥方式下水稻生长、土壤呼吸及养分变化[D].湖南农业大学.2017
[9].王立艳,肖辉,程文娟,赵杰,王晓风.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
[10].黄年生,张小祥,蒋敏,吴政,袁静.不同基质培肥方式对机插秧苗期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