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钳论文_杜育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受体,胆酸,疏水,手性,微波,脂肪。

分子钳论文文献综述

杜育芝[1](2017)在《分子钳改性载体材料的制备及脂肪酶手性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水解酶,脂肪酶的活性结构的主要特征包括水解酶折迭(中心由疏水的β-折迭被α-螺旋从两侧覆盖),活性位点由Ser-His-Asp/Glu叁联体和一个氧负离子洞组成,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α-螺旋覆盖活性位点形成“盖子”。结构功能研究表明,内部隧道和“盖子”的形态、尺寸和氨基酸的组成,对于脂肪酶的催化多功能性至关重要。胆汁盐分子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极性面和非极性面的两亲性分子,空间体积大,呈刚性,无毒可降解,生物兼容性好。胆汁盐对脂肪酶具有界面诱导活化的功能,从而促进脂肪酶的手性催化能力。因此,本文将脂肪酶与胆汁盐结合后,可望提高脂肪酶在外消旋氨基酸甲酯酯交换反应中的手性拆分性能。本文采用脱氧胆酸为骨架,对其结构上的两个羟基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具有两条“手臂”和一个“裂穴”的手性不对称脲脱氧胆酸类分子钳。首先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测定了分子钳与氨基酸甲酯之间的识别性能;然后将分子钳与脂肪酶混合用于测定外消旋氨基酸甲酯酯交换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催化性能;最后本文选取了六种胆汁盐,考察了不同胆汁盐在不同浓度作用下猪胰脂肪酶(PPL)对酶促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脂肪酶(PPL)经过六种胆汁盐处理后,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基本一致:随着胆汁盐浓度的上升,脂肪酶的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在不同胆汁盐各自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附近达到最大值。这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胆汁盐处理脂肪酶后,其对映体选择性和催化活性同时得到了提高。2.通过核磁手段验证了合成分子钳结构的准确性。通过差紫外光谱滴定法测定了主体分子钳和客体氨基酸甲酯间的相互作用,配合物的最大吸光度呈现出规律性的上升,再根据结合常数Ka和自由能变化值-ΔG0判定了主客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产生了手性识别。分子钳与L-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比与D-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高(缬氨酸甲酯除外),说明分子钳优先于L-氨基酸甲酯结合;并且分子钳对色氨酸甲酯的作用最强。这主要是因为L-色氨酸甲酯在空穴内接近C7和C12位上的脲基团手臂,而D-色氨酸甲酯则接近C3位,因此L-色氨酸甲酯与分子钳的结合作用强于D-色氨酸甲酯。3.根据酶促反应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发现在酯交换反应中加入脂肪酶PPL后,酯交换反应的选择性有了显着的提高,而活性却有所下降;在脂肪酶的基础上加入分子钳后,选择性有小幅度的上升,活性也有所提高。这说明手性不对称脲脱氧胆酸分子钳对脂肪酶的催化性能有所影响,但不是特别的明显。在六种分子钳中,加入色氨酸分子钳与脂肪酶混合后用于酶促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最多。脂肪酶具有手性选择性,分子钳可以诱导脂肪酶的“盖子”打开,暴露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脂肪酶的催化活性。4.通过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四种胆汁酸接枝改性的手性功能化载体材料,并通过傅立叶红外衰减全反射进行表征,证明已经成功制备了手性功能化载体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性比自由酶的催化活性提高了3-10倍,对映体选择率提高了7-9倍。(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12-15)

杜育芝,祝黛莲,秦存琪,叶鹏,倪华钢[2](2017)在《分子钳改性载体材料的制备及脂肪酶手性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催化非天然底物的生物催化剂,对于手性有机物(如醇、酯和胺)表现出良好的拆分效果。胆汁盐的甾醇组骨架具有平面两亲性,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具有界面诱导活性的功能。将脂肪酶和胆汁盐结合,可以提高对外消旋氨基酸甲酯的拆分效果。以脱氧胆酸为骨架合成的分子钳对D/L-氨基酸甲酯具有手性识别功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考察了两者的主客体配合作用和识别性能,得到其结合常数(Ka)和自由能变化(-ΔGθ)。发现合成的分子钳对L-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高于D-氨基酸甲酯,优先与L-色氨酸甲酯结合。向猪胰脂肪酶(PPL)中分别加入6种分子钳进行酶促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L-氨基酸甲酯和正辛醇酯交换的拆分效果,可以看出加入氨基酸分子钳和脱氧胆酸后拆分能力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曾碧涛,王天霞,赵志刚[3](2017)在《微波合成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钳及其分子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脱氧胆酸甲酯和叁光气为原料,微波辐射作用下在脱氧胆酸甲酯3位反应生成酰氯后,继续在微波辐射作用下与各种芳胺反应,合成了10个新的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产率79~95%,其结构经质谱、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表征。用UV-Vis方法初步研究了分子钳4a~4j对客体中性分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钳4a~4j对所考察的中性分子显示良好的识别作用,分子钳与中性分子间形成1∶1型主客体络合物,除分子钳4c外,识别顺序皆为:苯胺>邻甲氧苯胺>间甲氧苯胺>对甲氧苯胺。(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08期)

卢奕江,杜育芝,段亚欣,徐润平,姚鑫[4](2016)在《胆甾类分子钳人工受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受体的识别性能研究是生物有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富有挑战的前沿课题之一,分子钳作为一类重要的新型人工受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重点综述了胆甾类分子钳对阴离子、阳离子、中性离子和手性分子的识别作用,以及识别性能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杭州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姚欢,李加荣,蒋伟[5](2016)在《桥联双萘分子钳在水中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溶液中水分子与溶质分子间存在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的主-客体、囊泡、胶束、分子层、纳米球等超分子结构,大大拓展了超分子化学在生命体系中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如药物输送及释放[1]、离子通道[2]、和生物分子识别[3]等。我们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4],合成了以刚性桥联双萘为骨架的水溶性分子钳(图1c)。(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16-08-25)

刘贵君,石浩[6](2016)在《基于分子钳化合物的手性识别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设计合成新型人工受体模拟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已经成为生物有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等领域富于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分子钳类人工受体结构易于修饰,在手性识别和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合成的分子钳人工受体以及应用光谱、色谱和质谱等检测手段对其手性识别性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分子钳人工受体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11期)

彭晓霞[7](2016)在《两种叁蝶烯型分子钳的合成及其络合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两种含有叁蝶烯单元的分子钳1和2,通过1H NMR、13C NMR、质谱、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滴定法以及ESI-MS法研究了化合物1和2在溶液中与7种缺电子客体的络合行为,结果表明:1)主客体之间的络合是按照摩尔比1∶1进行的;2)两种主体的配位能力1>2;3)缺电子程度大的客体与主体络合能力强。利用ORTEP 1.076理论计算模拟主客体络合行为,结果表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在主客体形成夹心络合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武运跃,石浩,刘贵君[8](2015)在《分子钳人工受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识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前沿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分子钳作为一类新型的人工受体,因其在手性拆分、分子识别、传感器等方面具有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概括了分子钳受体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5年08期)

王庆华,邱玮玮,林海彬[9](2014)在《邻苯二甲酰二肽分子钳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拓展人工受体的分子识别研究,设计合成了两个以邻苯二胺为隔离基,以邻苯二甲酰甘-甘或甘-丙二肽为分子臂的标题化合物。其结构经质谱、核磁氢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对合成条件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4年11期)

赵志刚,石治川,刘强,石云[10](2014)在《新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的微波无溶剂合成及其对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去氧胆酸甲酯为隔离基,通过叁光气桥连对硝基苯胺,再将硝基还原为氨基,在微波无溶剂条件下,再与芳醛反应合成了13个新型的氨基甲酸酯希夫碱型分子钳(6a~6m),产率81%~98%,其结构经1H NMR,I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用UV-Vis初步研究了6a,6b,6j,6l和6m对客体D/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6a,6b,6j,6l和6m对氨基酸甲酯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4年05期)

分子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脂肪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催化非天然底物的生物催化剂,对于手性有机物(如醇、酯和胺)表现出良好的拆分效果。胆汁盐的甾醇组骨架具有平面两亲性,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具有界面诱导活性的功能。将脂肪酶和胆汁盐结合,可以提高对外消旋氨基酸甲酯的拆分效果。以脱氧胆酸为骨架合成的分子钳对D/L-氨基酸甲酯具有手性识别功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考察了两者的主客体配合作用和识别性能,得到其结合常数(Ka)和自由能变化(-ΔGθ)。发现合成的分子钳对L-氨基酸甲酯的结合常数高于D-氨基酸甲酯,优先与L-色氨酸甲酯结合。向猪胰脂肪酶(PPL)中分别加入6种分子钳进行酶促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L-氨基酸甲酯和正辛醇酯交换的拆分效果,可以看出加入氨基酸分子钳和脱氧胆酸后拆分能力有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钳论文参考文献

[1].杜育芝.分子钳改性载体材料的制备及脂肪酶手性拆分[D].浙江理工大学.2017

[2].杜育芝,祝黛莲,秦存琪,叶鹏,倪华钢.分子钳改性载体材料的制备及脂肪酶手性拆分[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3].曾碧涛,王天霞,赵志刚.微波合成氨基甲酸酯型脱氧胆酸分子钳及其分子识别性能[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

[4].卢奕江,杜育芝,段亚欣,徐润平,姚鑫.胆甾类分子钳人工受体的研究进展[J].杭州化工.2016

[5].姚欢,李加荣,蒋伟.桥联双萘分子钳在水中的自组装[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2016

[6].刘贵君,石浩.基于分子钳化合物的手性识别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6

[7].彭晓霞.两种叁蝶烯型分子钳的合成及其络合性能研究(英文)[J].化学通报.2016

[8].武运跃,石浩,刘贵君.分子钳人工受体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5

[9].王庆华,邱玮玮,林海彬.邻苯二甲酰二肽分子钳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4

[10].赵志刚,石治川,刘强,石云.新型猪去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的微波无溶剂合成及其对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J].合成化学.2014

论文知识图

(a-e)二氯甲烷为溶剂,石墨表面侧链...化合物F-OCeven的POM图:(a)86oC时F...分子钳2(1. 24×10-5mol·L-1)...25℃在CHC l3中随不同浓度的D-Phe-OM ...1 分子钳 3d 的最低能量构象分子钳5a (5. 42×10-5mol·L-...

标签:;  ;  ;  ;  ;  ;  ;  

分子钳论文_杜育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