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运筹论文_沈淳,吴炜,吴雄兴,杨芳凤,沈嘉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运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产量,氮素,水稻,小麦,密度,株距。

氮肥运筹论文文献综述

沈淳,吴炜,吴雄兴,杨芳凤,沈嘉秋[1](2019)在《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水稻“青香软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氮肥运筹对"青香软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特进行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对"青香软粳"的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但后期穗肥施用量的增加会延缓水稻抽穗齐穗进度,从而延长水稻生育期。适当提高后期穗肥施用量,可提高水稻成穗率,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合理氮肥运筹可有效提高稻米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有效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综上,在每667 m~2纯氮施用总量为16 kg、基蘖肥∶穗肥为8∶2时,"青香软粳"更易获得优质、高产。(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马鹏,杨志远,李郁,林郸,孙永健[2](2019)在《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着(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着(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着(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斯梅,顾克军,梁红芳,顾东祥,张传辉[3](2019)在《秸秆全量还田下改进氮肥运筹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施用氮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当氮肥投入超过了农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氮的需求,不仅对提高产量无益,反而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同时大量盈余的氮素容易引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系列环境问题。秸秆还田目前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后腐解可以释放氮等营养元素。为了获得适宜稻麦轮作系统的氮肥优化管理措施,减少氮肥施用量,优化氮肥运筹,设置了不同的氮水平及氮运筹,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改进氮肥运筹水稻生长、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土培试验,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了不同的氮水平(不施氮CK、常量施氮A1、减量施氮A2)和氮运筹(高比例基肥氮B1,高比例分蘖肥氮B2),对不同氮水平和氮运筹下水稻关键生育期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促进水稻植株高度的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株高较常量施氮显着降低,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以A1B2株高最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呈现出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的趋势,减量施氮地上部干物质量较常量施氮有所降低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孕穗至抽穗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均以处理A1B2最高。水稻干物质阶段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则先快后慢,孕穗至抽穗阶段积累量最大且积累最快,减量施氮孕穗-抽穗期和蜡熟-成熟期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显着低于常量施氮。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随生育进程逐渐下降,减量施氮叶片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降低,其中抽穗期差异达显着水平。水稻抽穗至成熟期茎秆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减量施氮茎秆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叶鞘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逐渐降低,减量施氮叶鞘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蜡熟期和成熟期水稻叶鞘生物量均以处理A1B2最高。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穗部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抽穗期和蜡熟期减量施氮处理穗部生物量高于常量施氮但差异不显着,其中处理A2B1的穗部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高于其他氮肥运筹处理;【结论】因此,稻麦轮作系统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常规施氮量,适当增加分蘖肥氮的比例,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实现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瑛皎,朱国,曹玲珍,朱培民,王萍[4](2019)在《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粳稻“宝农40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优质粳稻"宝农407"栽培中基蘖肥与穗肥的适宜施用比例,特进行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宝农407"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株高、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均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纯氮施用量为240 kg/hm~2时,以基蘖肥∶穗肥为8∶2的水稻实产最高。(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芮秋治,李亚兵,胡大鹏,徐景丽,刘媛媛[5](2019)在《缓释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熟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小麦后直播的种植方式,设置不同缓释氮施用量(45、90和135 kg·hm~(-2))和不同施用时期(2、4叶期),研究缓释氮肥运筹对小麦后直播棉吐絮和熟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施氮90 kg·hm~(-2)并于2叶期或4叶期施用产量最高。在2叶期施用处理下,吐絮率高且更为集中。2017年使用脱叶催熟剂后10月8日~11月2日的吐絮强度为1.0~1.1个·(m~2·d)~(-1),对照仅为0.8个·(m~2·d)~(-1);且最终吐絮率均在90%以上。脱叶催熟前黄叶率17%~19%,主茎红茎比67%~70%,上部倒1果枝红茎比为53%~60%,倒2~4果枝红茎比在71%~79%范围内则是产量高和吐絮多的熟相反映。相关分析表明,黄叶率、主茎红茎比、上部4台果枝红茎比与吐絮率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而始絮期(9月23日)的黄叶率、主茎红茎比、上部4台果枝红茎比与8月30日~10月8日吐絮强度呈极显着开口向下抛物线关系。说明吐絮期保持适宜的黄叶率、主茎和上部4台果枝红茎比有利于集中吐絮。综合而言, 2、4叶期适宜的缓释氮施用有利于提高产量,而2叶期施用又能形成合理的熟相,从而实现集中吐絮,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婵婵,陈海强,王术,刘丽华,董立强[6](2019)在《氮肥运筹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量和品质是水稻科研的两个重大课题,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是水稻栽培的两项重要措施,探明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品种在其适栽区的施氮和密度互作定量优化指标,以期为合理施氮密植提供依据,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看法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5期)

张作合,张忠学[7](2019)在《稻作水炭运筹下氮肥吸收转运与分配的~(15)N示踪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水炭运筹管理模式下水稻对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肥、蘖肥和穗肥,以常规淹灌作为对比,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不同水炭运筹下水稻对基肥、蘖肥、穗肥的吸收利用、积累和转运,以及水稻成熟期不同阶段施用的氮肥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显着提高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的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不同水炭运筹下肥料对氮素总积累量的贡献率为17. 81%~20. 60%,两种灌溉模式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 0. 05);水稻对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5. 55%~23. 31%、31. 68%~44. 91%、48. 82%~71. 18%,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浅湿干灌溉模式下水稻植株除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较低外,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均优于常规淹灌;水稻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与肥料总氮素吸收利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 <0. 01),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相应的吸收利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 <0. 01)。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提高肥料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海月,张桥,武云霞,严奉君,郭长春[8](2019)在《不同株距下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对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着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着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着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着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竟绍,谭娟,邹兵,董召荣[9](2019)在《密度和氮肥运筹对2种穗型小麦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产量最高,分别为8 682.97、7 440.35 kg/hm~2。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多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为宜,而大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0×10~4~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5∶5互作处理为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张巧凤,陈明堂,付必胜,吴小有,张树斌[10](2019)在《不同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对耐迟播小麦新品种宁麦资1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宁麦资126的最适播期、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以小麦新品种宁麦资12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期(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3个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株/hm~2)、3个施氮水平(187.5、225.0、262.5 kg/hm~2)、3个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3∶1∶3∶3)、2个裂区试验,研究播期、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对宁麦资1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播期和密度对宁麦资126的生长及产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宁麦资126全生育期缩短,群体茎蘖数逐渐减少,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但迟播(11月25日播种)也能获得高产;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茎蘖数逐渐增加,产量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呈显着增加趋势;氮肥运筹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处理产量最高。宁麦资126在江苏淮南地区种植以11月15日左右播种、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氮肥用量为262.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宁麦资126是一个耐迟播、耐肥、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氮肥运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着(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着(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着(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运筹论文参考文献

[1].沈淳,吴炜,吴雄兴,杨芳凤,沈嘉秋.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水稻“青香软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9

[2].马鹏,杨志远,李郁,林郸,孙永健.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3].张斯梅,顾克军,梁红芳,顾东祥,张传辉.秸秆全量还田下改进氮肥运筹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王瑛皎,朱国,曹玲珍,朱培民,王萍.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粳稻“宝农40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9

[5].芮秋治,李亚兵,胡大鹏,徐景丽,刘媛媛.缓释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熟相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6].周婵婵,陈海强,王术,刘丽华,董立强.氮肥运筹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7].张作合,张忠学.稻作水炭运筹下氮肥吸收转运与分配的~(15)N示踪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9

[8].王海月,张桥,武云霞,严奉君,郭长春.不同株距下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对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9

[9].王竟绍,谭娟,邹兵,董召荣.密度和氮肥运筹对2种穗型小麦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张巧凤,陈明堂,付必胜,吴小有,张树斌.不同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对耐迟播小麦新品种宁麦资1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氮肥运筹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氮肥运筹对小麦旗叶SOD活性的影...基于动态知识模型的棉花氮肥运筹...氮肥运筹对小麦旗叶MDA含量的影...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氮肥表观利...6氮肥运筹对旗叶ΦPSⅡ的影响F...

标签:;  ;  ;  ;  ;  ;  ;  

氮肥运筹论文_沈淳,吴炜,吴雄兴,杨芳凤,沈嘉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